《老子二章》教学与赏评

合集下载

老 子二章教案

老 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老子》二章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引导学生领悟老子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应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老子》二章中“有无相生”“福祸相依”等重要概念。

(2)体会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对于老子思想中较为抽象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一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二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约 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得与失”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事物两面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及《老子》简介(约 10 分钟)1、介绍老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姓名、籍贯、所处时代等。

2、简单介绍《老子》一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三)《老子》二章内容讲解(约 30 分钟)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逐句讲解文意,重点解释“有无相生”“无为”等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维方式?(3)探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体现。

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谜,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解释文段中字词的意思,如“闷闷”“察察”等。

(2)重点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福祸相依的现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其中有先用笔写好后再刻的,也有刻好后填朱的,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写的。

甲骨文是清光绪二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也称“殷墟文字”。

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甲骨文也称契文),始作考释。

如图:1928年以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的甲骨文达十余万片。

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也称它为“卜辞”。

据考证,甲骨文是商朝第二十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至纣王亡国这一时期通行的字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大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其中能认识的仅一千七百字(据《甲骨文编》)。

文字结构不但已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已经产生了大批的形声字,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

它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汉字体系。

甲骨文有以下一些特点:不标音的字占绝大多数,标音的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大量使用了假借字,被借字包括不标音的象形、指事字、会意字和标音的形声字。

形体结构未定型,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正写、反写、侧写、倒写也很随便。

笔画都是细长的“瘦笔”和“方笔”,“肥笔”很少见。

二、金文金文是指西周时期刻铸在钟、鼎及其他青铜器上的文字。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钟、鼎占多数,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后来大家又感到“钟鼎文”不能包括所有青铜器上的文字,于是又改称“金文”。

古人谓铜为金,所以“金文”也就是“铜器文字”之意。

金文内容,有记作器人姓名的,有记作器原因和用途的,也有记载重要文献的。

字数少至一两个,多至几百个不等。

它是西周时期通行的字体。

如图:金文有以下一些特点:金文与甲骨文是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

大部分铭文都是范铸的(把字先刻在范上),可以细细加工,所以笔画宽而粗,用的是“肥笔”和“圆笔”。

《老子》二章解析

《老子》二章解析




5 表面现象与实质往往相反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四十五章》


6 老子的政治观:“无为而治”
和“道”的思想相适应,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观的核心,是宇宙“道”论在人 类社会中的运用。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二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 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二十九章》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四十八章》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十七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二十九章》 “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五十七章》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 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 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 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 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 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áng)太傅,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chù)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 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唐代老君像



1930年代武侠小说的繁荣,还 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即 是道家的神化和世俗化。一直 写到1948年,共出了55本。想 象之奇特,古典文化功底之深 厚,相对的哲学思辩,都不在 金庸之下。 金庸武侠小说中道家是重要的 一支。 当前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等的 大量出现可谓是道家文化在通 俗文学界的复兴。萧鼎《诛 仙》、心梦无痕《七界传说》 等。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doc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2023年秋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21《老子》二章(教案)

2023年秋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21《老子》二章(教案)

2023年秋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21《老
子》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容和意义
- 探讨《老子》所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述
- 理解《老子》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抽象思想和哲学观点
-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老子》中的意象和比喻手法
教学准备
- 《老子》第二章的课文原文
- 解读《老子》的相关资料和解析
教学活动安排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关于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的规律和秩序。

2. 呈现:带领学生阅读《老子》第二章的课文,逐句解读其中的抽象概念和哲学观点。

3.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老子》中的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老子》所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5. 分析:分析《老子》中使用的意象和比喻手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在表达思想方面的力量。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强化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7. 拓展:提供额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和其它相关哲学著作。

教学评价
- 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 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和观点。

-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探讨《老子》的思想和影响。

参考资料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
- 《老子》相关资料和解析。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老子二章》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老子二章》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恒也③。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④,行不言之教⑤;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⑥。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⑦。

〔注释〕①美:好、善。

恶:坏、不善。

美(善)、恶(不善)也可理解为好事与坏事。

斯:则、就。

以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可作同解。

②此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六者都是相对相依的,故三国王弼注曰:“不可偏举”(《老子·二章注》)。

同时此处的“生”、“成”、“形”等均押韵,是老子哲学诗的体现。

③恒也:帛书甲乙本均有“恒也”两字,此处据帛书甲乙本补上。

④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此处指符合道家政治原则的统治者。

处:处居、执行。

无为:顺其自然、不妄为。

事:政事。

⑤行:做、办。

不言:不待语言;此处指为政治理者少发号令和政令。

⑥弗始:任其自然而不干涉创导。

弗有:不占(据)有。

弗恃:不恃望其报(据西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弗居:于事不居其功。

这里的“弗”字,通行本有作“不”字的,现据帛书甲乙本改定,以利于读者诵阅。

⑦不去:不会失去。

〔鉴赏〕本章前半部分为老子的相对辩证观。

老子举出六个相对的现象,即“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说明它们彼此各以对方为其存在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

本章后半部分为老子的政治观,认为治政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有无为方能无不为,无教才能无不教。

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算作“圣人”。

本章老子一开始就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确实如此,世上很多事情,当天下人皆知此是好事一桩时,这“好事”也就不是好事了。

设想当秦国的商鞅为了推行变法政令,“募民徙木赏金五十”这样的好事,为百姓皆知并且都来“徙木”之时,这“木”能有这么多可搬好移?这“金”能有这么多可挣好赚?于是“好事”也就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了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髓:无为而无所不为
在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他对“侯王”的告诫, 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 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 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 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 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 正人 的“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 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 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 而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
而不同”理念,分析和论证我国改革开 放所取得巨大成效的原因。
二、结合自身,谈老子“无为而无所不
为”观点,对自己人生事业、生活、道 路有何启迪?
扩展阅读和资料链接

老子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 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 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 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 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教学 目的一 教学 重点 作者 简介 背景 简介 译文 内容 述评 艺术 赏析 思考 练习 退出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 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 基
础,是炎黄子孙修身养心之道。
“和而不同”社会常规,人生常道,发展常道
“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的 矛盾范畴。早在西周,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 以“和而不同”的先进思想来认识自然世界 和社会政治。 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世上万事万物的 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和”的当然前提。有 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求同存异, 乃社会常规,人生常道。
返回
学习目的
正确了解老子 “无为而无所不为”及“和而不同”内涵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 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返回
学习重点
一、对“无为而 无所不为”思想的深 层认识。 二、用“无为而 无所不为”及“和而 不同”观点,分析论 证改革开放为什么能 取得巨大成效。
返回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老子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 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 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 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老子二章》教学与赏评
戴新安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相传孔子曾 向老子问礼。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后弃 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 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而 不同”。
《史记》载老子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 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 终”(《史记》)。

共生互动,相同互通,
相异互补,和而互创新。
艺术欣赏分析

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 忆。如本课第一章:其中的“生”、“成”、“形”、 “盈”、“恒”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 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 用张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 象生动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 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他对“侯王”的告诫,如: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 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 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 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 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老子逸事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 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 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 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子 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 成?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 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子问道。“神何以可 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 也。”老子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 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 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老子鲜明提出“和而不同”理念
在古代专制社会中,统治者上求“同”, 即使是思想,也不能有“腹非”之异,这就严 重阻碍了社会健康发展。 老子则不同,他以道为根据,在《老子二 章》鲜明指出了世界事物是相反相成,多样 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中 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有 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 相互依赖、转化,在“和而不同”中,谁也 离不开谁。
返回
《老子》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 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 一章。《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 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 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 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 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 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 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 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 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 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同一自然世界 (包括人类社会)中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 不同”的世界。
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内涵
论述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内涵和哲理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 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 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 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 自然规律,辅助万物自身发展,不勉强用人 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 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容易实现自己的目的, 达到无所不为,使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得到实 现和满足。
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

前后相随。

译文: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
为美,这就有了丑;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 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 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 而显,音与声互相谐和,先和后相互接随。 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 不暇接。如本课第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 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本可 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 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下说法,使句 子具有错综美。
作业题(二选一)
一、用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及“和
《易经》是中国的六经之首,强调阴阳和谐。

《易经》中不同卦辞的组合都展示“中和”的原则。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均具有协和万物之意。
儒家学派主张“礼之用,和为 贵。”

道家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 思
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
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 “和”。
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靶高了就
弓压低,靶低了就弓抬高,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 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 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 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 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 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老子逸事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 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 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深受老子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 本。”老子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 清者也。”老子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 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 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 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子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 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子 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 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