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

合集下载

老子二章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汉语拼音注解

老子二章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汉语拼音注解

老子二章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汉语拼音注解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

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注解:
1、枉:屈、弯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

一,即道。

此意为守道。

4、式:法式,范式。

5、见:音xian,同现。

6、明:彰明。

7、伐:夸。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比喻:用具体的形象来比喻 抽象的概念,使语言更加生 动有趣。
反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 或句子,强调某种情感或意
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用结构对称的句子来 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义,使
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结构特点
章节分明,层次清晰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对比鲜明,形象生动
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意境之美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是 生命的本质,而 刚强则是死亡的 象征。
通过柔弱的手段 可以达到刚强的 目的,而刚强往 往会导致失败。
柔弱可以适应环 境,而刚强则会 受到挫折。
柔弱可以持久, 而刚强则容易崩 溃。
小国寡民
老子向往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 想,主张国家 缩小、人口减

在小国寡民的 社会中,人们 能够保持自然 淳朴的生活方
文化背景
老子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 创作动机:老子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选择了写作《老子》一书 文化影响:《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创作动机
老子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创作背景:老子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和道德沦丧的忧虑 目的:通过《老子二章》向世人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 影响: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思想特点: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守柔处弱等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老子二章》ppt课件

《老子二章》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老子》是中 国古代著名经典 之一,与《庄子》 如双峰并峙,是 先秦道家学派的 代表著作。《老 子》又称《道德 经》或称《老子 五千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不(而弗)居。夫 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 又称老聃(dān)。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 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 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 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 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 被尊为道祖。
老幼相携 刚柔相济 清浊相济
爱恨相融 青黄相接 始终相接
6.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 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 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 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 “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 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 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7.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 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
实行“无为而治”。
8.“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 “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 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 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 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 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 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 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 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

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内容述评
❖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第二层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 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靶高了就弓压低,靶低了就弓抬高,弦位过满就减损些, 弦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 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 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思考题(二选一)
❖ 一、用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及“和而不同”理念,分析和论证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巨大成效 的原因。
❖ 二、结合自身,谈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观点,对自己人生事业、生活、道路有何启迪?
补充注释
道家与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 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 完备。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麻将游戏与其他游戏的一个很大区别是:结局不以输、赢而论,而是以“和”表达。
❖ “和”是中华国粹--麻将精髓。
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与发展自我的价值选择,植根于中国人思想深处。
《易经》是中国的六经之首,强调阴阳和谐。
❖ 《易经》中不同卦辞的组合都展示“中和”的原则。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均具有协和万物之 意。
老子鲜明提出“和而不同”理念
❖ 在古代专制社会中,统治者上求“同”,即使是思想,也不能有“腹非”之异,这就严重阻碍 了社会健康发展。

老子二章翻译

老子二章翻译

老子二章翻译当崇高的道德道道失去了,人民的良心和教义就会出现。

当国内动荡不安的时候,有规模的国际贸易会出现。

当国家没有让人民成为居住的地方时,将出现奇特的建筑和建筑。

当国家的法律和正义完全破碎,那么才会有的人的出现。

所以,保持无所为甚至无所格斗,是有利于大国的。

天下一直是在耕种和战争之间移动,人民提供粮食,贵族提供军事和建筑,然后以此内联外国。

现在情况不同了,农民和商人能在地下道里进行交易,他们能够在电脑网络上规划农田。

游牧民族与边界部队互相血战,城市居民坐在家里看情景片。

这应该是因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军事能力的下降,工商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交易成本的下降。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项全球技术标准往往将一个产业变成垄断,一个小国通过一台电脑就可以进行全球投资。

因此,当某个行业制高点(域名租赁服务等等)被全球标准品牌独吞,一个新行业(数据库云存储等等)为要消费很多土地而没有服务而诞生的时候,中国人也是那么的懊恼无比。

正当我发出一声叹息之际,一位头戴草帽的人从后面走来。

这位草帽人看起来非常二愣子,也看起来很奇怪。

我忍不住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我是你的福神,我会给你一份介绍工作的机会。

我猜想这位福神一定有独特的本事,遂接受了这份工作。

在我来到这个工地之后,福神给我安排成为一名看守者,是的,我就是那个在地主家门口守夜的人。

这个工地很奇特,他们在修建一座不需要耗费任何建筑材料的建筑。

我想这一定不是人间之事,我连忙走出这个工地,告诉了福神。

福神告诉我,这个建筑是用道德修建的,它代表了人们内心最纯洁的情感。

他告诉我,如果我们能够守护这个建筑并让它保持完好,那么我们就能够保持国家的正义和法律的完整。

听完福神的解释,我心里突然明白了。

人们的内心是最珍贵的,我们能够用道德去修建我们的家园,以实现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

这份工作虽然枯燥无味,但它却充满了意义。

于是,我回到了工地上,我看着这座被人们无数美好愿望所滋养的建筑,我决定用一生守护它,让它成为国家繁荣的象征。

老子二章读后感

老子二章读后感

老子二章读后感《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第二章是《老子》中最为著名的章节之一,也是最具有哲学深度和启发性的章节之一。

在阅读了《老子》第二章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老子》第二章开篇就提出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样一个深刻的命题,意思是当所有人都认为某样东西是美好的时候,那样东西就已经失去了美好的本质。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不禁思考起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社会和媒体灌输的价值观所左右,盲目追求所谓的“美好”,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和价值。

老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美好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淡定,是超脱于物质追求的心境。

接着,《老子》第二章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样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

这些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

老子的这些观点让我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读完《老子》第二章后,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追求真正的美好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要在内心找到平和与淡定;我也意识到,事物之间都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这些认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的生活。

总的来说,《老子》第二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这些认识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真谛,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我会继续深入研读《老子》,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明智。

老子二章运用的论证手法

老子二章运用的论证手法

老子二章运用的论证手法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旨在阐释他对于人与自然、道的关系的理解。

通过分析他在该章中所使用的论证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展开,逐步解析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所用的论证手法,探讨他对人与自然、道的关系的见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老子在《道德经》的结构。

《道德经》共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独立存在,却又相互联系。

在这些章节中,老子以简洁、意境化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学思想。

二章是其中一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章,为后续哲学观点的铺垫。

在第二章的开始,老子用了排比的手法来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区别。

他首先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句话是说,人类普遍知道什么是美好的,即美好与丑恶是互相对立的。

接着他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里他强调了善与不善的对立。

通过这种排比的手法,老子引出了人类对美好与善恶的认知,形成了让人思考的基础。

接下来,老子采取了对偶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他对于道的理解。

他说:“推之而不动,-天下莫能与之争”。

通过这一对偶,他暗示了道的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在,并进一步强调了道的伟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他接下来的句子:“蓬兮其若厉,-湛兮其若塞”,则用了对仗的手法,形容道的高深和难以捉摸。

通过这些对偶和对仗的手法,老子将道的思想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中,传达了他对道的敬畏和追求。

此外,老子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凸显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道的对立。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他将天地和圣人进行了对比,强调了宇宙之大和人类之微小的差距。

通过对比,老子表达出了他对宇宙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的养生之道的思考。

最后,老子还使用了反问的手法,在读者面前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他问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他通过这个问题,表达了与世界的融合以及万物共通的思想,并进一步引起了读者对人与自然、人与道的关系的思考。

这样的反问有效地引起读者对于道的探索,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与宇宙万物的联系与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介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 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 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 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 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作者逸事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遇见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 的老翁 ,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 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 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他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 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 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 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 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 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 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 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第二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 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他要求人 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 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 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 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 子》中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 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 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 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 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返回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 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 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 “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 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 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 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 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以 为 天 下 母 。 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 字之曰道。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返回
内容述评
第一章内容分两层: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 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 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 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 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 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 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 强作妄为。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 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 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 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教学 教学 作者 目的 重点 简介
背景 简介
译文
内容 述评
艺术 赏析
思考 练习
资料 链接
退出
教学目的
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
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
句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
一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
返回
资料链接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 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 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 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 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返回
作者逸事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 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 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返回
艺术赏析
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如本课第一章:其中的“生”、“成”、“形”、“盈”、
“恒”都是eng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
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
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了丑; 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 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而显,音和 声相配而和,先和后相邻而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正人 “不 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强力主宰;万物生成 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 功。就是因为他有功而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作者逸事
老子的师父常摐老人生病了,老子前去看望,问他: “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 吗?常摐说:我是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说: “愿先生教我。”常摐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 行,你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这就是说不要 忘记过去。”常摐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对。”我再问你, “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老 子回答:“这就是说要敬重年长。”常摐又笑了笑说:“你 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开,指着对老子说道:“你 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说:“你的舌头还 在,牙齿都掉光了。”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老子突 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 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牙齿没有了,就 是因为它坚硬。”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 他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 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返回
作者介绍
《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 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 “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 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 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 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作者逸事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 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 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 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 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 成?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 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 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 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 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 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 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 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 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 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 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 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 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 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老子释义
▪ 方言“格老子” ▪ 天大地大,老子最大! ▪ 老子这些意思怎么来的? ▪ 道教与老子 ▪ 老子思想
老子
▪ 老子与现代生活 ▪ 老子其人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作者逸事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也。 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 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 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 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 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 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