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5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5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考点5 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考法1__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明常识小说的重要语句往往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从主旨上说,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从结构上说,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从表述上说,指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定考向熟技巧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优秀PPT课件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语文一轮 复习专 题二小 说阅读 课件(P PT)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语文一轮 复习专 题二小 说阅读 课件(P PT)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语文一轮 复习专 题二小 说阅读 课件(P PT)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语文一轮 复习专 题二小 说阅读 课件(P PT)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2.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 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 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阅读小说必须理解小说的主题。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语文一轮 复习专 题二小 说阅读 课件(P PT)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大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 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 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 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 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语文一轮 复习专 题二小 说阅读 课件(P PT)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语文一轮 复习专 题二小 说阅读 课件(P PT)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真题文本】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板块二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第

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 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 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 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 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 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 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 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 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 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 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 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 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 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④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⑤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 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 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 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 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 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教材链接
《我与地坛》中作者 和地坛有着什么样的 联系?在作者的人生 经历中,它起了什么 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迷 恋地坛。 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 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 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 拯救了作者
高考语文大一轮温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二 高频考点四 Word版含答案

高频考点四 得鱼莫忘筌——赏析小说艺术手法(含语言)1.(2012·江苏)《邮差先生》(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二“5年高考”部分)“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和作用。
邮差先生从一出场就表现得随和、与世无争,对人友好,对事耐心,关爱他人,充满仁心。
正因为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眼里及心里的小城自然是美好的。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人物来揭示主旨,礼赞小城的。
2.(2010·江苏)《溜索》(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三“5年高考”部分)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 写作者站在壁顶看怒江,“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是远观,“俯望那江”是俯视,视角变换了;“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是通过视觉描写,“隐隐喧声腾上来”是通过听觉描写,“再不敢向下看”是通过内心感受描写。
整个描写富有感染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提示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
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者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考点精练四+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精练四赏析艺术技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
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
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
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
人们对他有份敬,讲说“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米铺卖米。
大米、小米、香米、糯米。
米分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
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
量米用升,斗。
量时,吆喝,报数。
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即可。
薄利就多销。
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
不少人家成了常客。
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
这也是本事。
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
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腊八粥、粽子。
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
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二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
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
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做生意。
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
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
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包括罗汉山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
赵掌柜一视同仁。
人人都说好。
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
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
“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
”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选自赵长春《赵家米铺》,有删改)1.简析最后一段是如何塑造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通过语言描写,“过年吃点好米”表现赵老板的慈悲、善良、大义。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板块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厘清小说

精练高考真题,明晰高考趋向 (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江 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 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 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 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D项,“共同表达出本 文的隐逸主题”错误。“季札退耕田园”体现了他对高洁品质的坚守,渔父泛舟 江上,体现了他的散淡平和,这两个人物都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文章的主题通过 伍子胥体现出来。伍子胥对渔夫的两首渔歌的感念,特别是第二首中的“月已驰 兮何不渡为?”以及“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等语体现了伍子 胥对仇恨的释怀;文章最后两段,写伍子胥以后一定要找到渔夫,他把渔夫当作 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把自己的宝剑留给他,体现了渔夫对伍子胥的重要影响。 综合来看,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伍子胥思想的转变过程。 答案:D
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 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 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 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近年高考语文大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第2节 考点6 探究题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6 探究题的5种考法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6 探究题的5种考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6 探究题的5种考法的全部内容。
考点6 探究题的5种考法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种题型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精神,它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小说考查的探究题的类型主要有这样几类:情节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标题类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
考法1__情节类探究题☞明常识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基于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其探究内容已超出了情节内容本身,也比情节作用题带有更强的综合性,往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②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和发展变化轨迹;③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编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

本文属于 01 _叙__事___散文,要弄清文中的人、事与物。 第一步 解读文章标题。 萨丽娃姐姐:人物;“春天”:事业的春天,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 春天。 第二步 弄清记叙的基本要素。 时间:春天 每年十月之后 后来 地点: 02 ___呼__伦__贝__尔__草__原_____ 人物:祖母 萨丽娃姐姐 事件:萨丽娃姐姐继承祖母的事业,带领草原牧民致富。
⑮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 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 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 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⑯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 2016 年 4 月 1 日《文汇报》,有删改)
第四步 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以“草原的春天”为线索,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 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起来,记述了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 走上致富之路,迎来了未来生活的春天。赞美了大草原的生生不息以及新 时代给草原带来的 06 ____新__气__象__、__新__希__望_____。
第三步 理清基本思路。 ①总领全文,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②~③描写 03 ____呼__伦__贝__尔__草__原__的__风__景_______。 ④~⑨回忆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老祖母接羔,传给萨 丽娃姐姐劝奶歌。 ⑩萨丽娃姐姐嫁到城里。 ⑪~⑭萨丽娃姐姐回到故乡,继承祖母的事业,带领草原的牧民致富, 04 _______把__草__原__的__春__天__从__二__月__找__了__回__来________。 ⑮~⑯收束全文,05 __首__尾__呼__应____,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 原上。
3.分析形象,感悟情意 许多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 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 富于哲理的意境。所以,阅读欣赏散文,应抓住文章中的形象画面,做由 景及情的揣摩,由事及义的联想,进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5 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考法1__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明常识小说的重要语句往往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从主旨上说,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从结构上说,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从表述上说,指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定考向熟技巧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手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
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把握基本含意,吃透深层意义,联系内容和主旨,指出语句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的作用。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本专题考点3考法3“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问题。
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维】第一步:抓关键词语。
此句的关键词语是“栏杆”“抬起来”“通过的”。
第二步:联系小说主旨。
这篇小说写吴秋明关爱孤儿,充满善心;她在付出爱的时候,也收获了马骁驭对她的爱。
第三步:分析深层含意。
句中的“栏杆”喻指心中的障碍(藩篱);“抬起了栏杆”指消除了自己心灵上的障碍(冲破自己内心的藩篱);“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意思是马骁驭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答案】马骁驭消除了自己心灵上的障碍(或:冲破了自己内心的藩篱)(1分),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或:产生了对吴秋明的爱恋之情) 。
(1分)考法2__品味语言艺术☞明常识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
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
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
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定考向☞熟技巧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的答题需要思考“2角度”1.用语特点角度(2016·全国乙卷)阅读《锄》(阅读文本见本专题考点1“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维】第一步:明确夸张的作用。
夸张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强调作者想表达的某种内容。
本文中用“几万”修饰人们流的汗水,“几百万”修饰百亩园产的粮食,突出百亩园的历史之悠久和重要性,多次重复强调了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
第二步:分析百亩园的象征意义。
文中的百亩园已经不仅仅指一块土地,而是农耕生活的一种象征。
第三步:联系下文,分析作用。
强调百亩园的重要性,就与后文被卖后将被毁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比。
第四步:分条陈述,形成答案。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
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每点2分)边练边悟__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抻面阿城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
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
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
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
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1.(理解句子含意题)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要明确“运动”“反省”指什么,“揉掐捏拉”又指什么。
“运动”指“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社会背景;“反省”是那个时期所特有的运动形式;“揉掐捏拉”既指揉面,还指对人身心的各种摧残。
这句话首先是铁良抻面的经验,然后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文中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无奈、不满,并由此体现出作者对特殊年代的深刻反思。
【答案】(1)揭示了铁良体悟到的抻面之道。
(2)表露了铁良对那个“运动多了”的特殊年代对人的随意“揉捏”的无奈与不满。
(3)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与批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76082026】捉鳖大王孙方友陈州多湖,湖内多鳖,屡捉不尽,便造就出一批捉鳖能手。
刘二就是远近闻名的捉鳖大王。
世间凡是称王者,必有绝技。
刘二捉鳖,一是眼真,二是手准。
他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鳖”,知其行,懂其道,手到擒来,可谓神奇之极。
鳖,食居有规律。
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
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
刘二能按照不同的季节寻找出那仅露一点儿的鳖头或鳖鼻——冬春二季寻鳖鼻,夏秋之际找鳖头。
有人说他能闻出鳖味儿来,此说有所失真。
但无论冬夏春秋,皆逃不脱他的火眼金睛这一点无疑。
鳖还有向阳向绿之脾性,更有“两不卧”之习——不卧污泥窝,不卧石头窝,一般爱卧在清水浅沙处和多螺蛳的绿色水草下。
一看便准,刘二就蹑手蹑脚,出手如箭,一举之劳,鳖便成了瓮中之鳖。
刘二能日捉几十只,自然称得起“王”。
鳖称团鱼,又叫甲鱼,味鲜美,能壮阳延寿。
刘二家特备养鳖池,池内有浅沙,捉了便放进去,冬夏皆有鲜货。
刘二不但卖鲜团鱼,也出售团鱼汤。
刘氏团鱼汤,肉色鲜活,味美别致,堪称陈州一绝。
刘氏团鱼汤不在街上出门面,更不挂招牌,只在家中做。
若有人前来定汤,他便到鳖池内捉出一只,用草戏出鳖头,一刀剁了,放入热水中,褪去鳖衣,掀开鳖甲,取出五脏,只留苦胆。
刀解数块后,把胆汁搦进肉里,然后爆炒。
等五味“吃”进肉里,方添水烧汤,顿时满屋异香。
据传鳖之最贵处便是这股异香和鳖裙,因而刘家人皆长寿。
大凡来陈州的官员或贵客,除去品尝蒲根儿外,更不忘喝一顿刘氏团鱼汤。
每每酒过三巡,刘二便按时送来了鲜汤。
客人盛情不过,敬酒三杯。
刘二也不客气,一气喝干,双手抱拳晃一周说:“见笑!”然后便端起托盘出门,并不急走,直等满棚赞誉声起,方心满意足回家忙活。
刘氏生意极红火。
这一年,陈州沦陷。
一日本大佐听说刘二汤绝,便派人命令其日送一汤。
刘二应下,做了,端汤直送宪兵队。
那大佐正在院里纵使狼狗撕一个女人的衣服。
那女人惧怕地惊叫着。
大佐哈哈大笑,双目放出淫光……刘二面色苍白,双腿禁不住地打颤,鳖汤溢了一托盘。
日本大佐见刘二送汤来了,便止了狼狗,放刘二进了他的卧室。
刘二余悸未消地放了汤,正欲回走,突然被大佐喝住。
那大佐的鹰眸时而盯汤,时而盯着刘二那苍白的脸,突然冷笑一声,命人从食堂内端出两只碗,把鳖汤一分为二,指着其中的一碗命令刘二道:“你的,先喝!”刘二擦了一把被吓出的汗水,端汤先喝了。
好一时,大佐方喝,喝毕,伸出拇指对刘二说:“汤的大大的好!你的良民大大的!”刘二如万针刺心。
即日起,刘二每天皆来送汤,照例是一分为二,他先喝,大佐后喝。
大佐喝过鳖汤,精力旺盛,杀人作乐,强奸妇女,无恶不作。
街人大骂刘二,说他用鳖汤养肥了一只狼。
这只狼杀人成性,南京大屠杀时曾砍卷三把柳叶刀的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