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重大危险源_液氯

前言XXXXXX主营精细化工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领域化工产品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
该公司氯化岗位使用的原料液氯的使用量已超过其临界量,构成重大危险源。
XXXXXX委托XXXXXX,对XXXXXX 进行重大危险源评估。
为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预防群死群伤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公司遵循国家和省、市有关重大危险源申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按照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工作。
安全评估人员通过对该公司重大危险源的实际运行及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运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查找该公司在运行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并判定其事故类型和事故严重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该公司在运行期内的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
在认真研究分析该公司所提供和现场收集到的与评估对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制定了本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
本评估报告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提供指导意见。
1安全评估主要依据1.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3号);●《特种作业安全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13号);●《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颁发[1999]154号);●《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3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原国家经贸委[2000]189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3号);●《工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原劳动部发[1996]423号);●《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劳安字[1991]8号);●《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化学工业部[1991]化劳字第247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办字[2003]159号;●《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字[2005]125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印发<XXX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通知》(XX监发[2005]30号);●关于印发《XXX氯气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XX监发[2006]139号)1.2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91);⏹《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置规范》(GB50140-2005);⏹《氯气安全规程》GB11984-89⏹《气瓶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46号)⏹《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2000]250号)⏹《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安全标志》(GB2894-2001);⏹《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15630-1995);⏹《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2463-1990);⏹《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规程》(JT3145-1991);⏹《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4-1999)。
1危险化学品氯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MSDS

避免条件
不存在
√
禁忌物
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
燃烧(分解)产物
氯化氢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
吸入
√
皮肤
√
口
√
急性毒性
LD50
LC50
850mg/m3,1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急性和慢性)
急性中毒时,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
慢性中毒时,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泄漏紧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液。也可以将漏气钢瓶浸入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危险特性
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
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
不稳定
避免条件
液氯理化性质

主要用途:用于漂白,制造氯化合物、盐酸、聚氯乙烯等。
理化特性
临界温度:144℃
临界压力:7.71Mpa
饱和蒸汽压:506。62kpa(10。3℃)
燃烧热:无意义
熔点:-101℃
沸点:—34.5℃
闪点:无意义
相对密度:1.47水=1
相对密度:2。48空气=1
引然温度:无意义
爆炸下限:无意义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身体防护:穿带面罩式胶布防毒衣
避免接触的条件:
其它防护: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沐浴更衣,注意个人卫生。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安全卫生标准:最高浓度1mg/m³
储运与泄漏处理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应与易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液氯理化性质
基本信息
中文名:液氯
英文名:chlorine
CAS号:7782-50-2
分子式:Cl2
分子量:70。91
RTECS号:
UN编号:1017
危险货物编号:23002
IMDG规则页码:
外观与性状:黄绿色液体,常温为气态,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
危险性类别:强氧化性和剧毒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有毒气体
包装类别:Ⅱ
爆炸上限:无意义
危险特性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汽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封魔等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腐蚀性.
液氯安全管理使用操作规程

液氯安全管理使用操作规程一、前言为了保障液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制定此液氯安全管理使用操作规程,明确液氯的存放、运输、使用等相关规定和要求,以确保液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二、液氯的特性和化学性质液氯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液体,在常温下为淡绿色。
液氯的沸点为-33.4℃,熔点为-101℃。
液氯是一种氧化性极强的物质,在接触到热源、活性金属、有机物和非氧化性酸等物质时会剧烈反应,会产生剧毒、易燃易爆的物质。
三、液氯的安全管理3.1 液氯的存放1.液氯应存放在单独的存放间或存放区域,禁止与其他化学品混储。
2.液氯的存放间或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和防火设施。
3.液氯应存放在防护阀内,防止气化及泄漏。
4.液氯存放间应标明“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的符号和液氯的危险性质标示。
3.2 液氯的运输1.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液氯车辆运输过程中,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2.液氯车辆要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严格按照装车量、线路和车速限制规定,确保路况良好、车辆平稳。
3.液氯运输车辆必须在行驶途中启用黄闪灯、停车前应先切断车载液氯管路,并确保装备了充氮装置,以防发生气化。
4.液氯车辆到达卸货地点时应根据卸载情况,采取相应的卸载方式,确保安全卸装。
3.3 液氯的使用1.液氯的使用人员应经过严格的安全培训和操作规程考试,获取相应的操作证书后方可操作。
2.液氯操作地点需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如面罩、眼罩、手套、防护鞋等。
3.液氯使用时应进行严格的现场管理,禁止吸烟、灯光、明火等火源或静电放电现象,确保操作场所视觉清晰。
4.如果液氯发生泄漏或者意外,使用人员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方案,并做好安全撤离,防止发生二次事故。
四、液氯事故处理4.1 液氯泄漏处置液氯泄漏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事故,使用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并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方案,如遇到较大的泄漏事故,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4.2 液氯火灾处理液氯着火或爆炸时,应立即采取报警、停电、灭火等措施,切勿用水灭火,应使用沙土、碱水等进行灭火。
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

液氯冻伤处理:冻伤部位用大量水冲洗(至少15分钟),在24小时内,患部可涂药膏,并用清洁纱布包扎。
毒性危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1mg/m3;苏联MAC:1mg/m3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属高毒类。LC50:293ppm 1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系统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心跳骤停。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粘膜刺激症状:眼红、流泪、咳嗽,肺部无特殊所见;中度者出现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表现,病人胸痛,头痛、恶心、较重干咳、呼吸及脉搏增快,可有轻度紫绀等;重度者出现肺水肿,可发生昏迷和休克。有时发生喉头痉挛和水肿。造成窒息。还可引起反射性呼吸抑制,发生呼吸骤停死亡。慢性中毒: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水肿;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泄漏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避免与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等物质接触。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液。也可以将漏气钢瓶置于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溶解性:
易溶于水、碱液
临界温度(℃):
144
临界压力(MPa):
7.71
危险性类别
第2.3类有毒气体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
火灾危险类别:
乙类
闪点(℃):
--
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液氯的理化性质
- 分子式:Cl2
- 分子量:70.906
- 外观:无色气体,液态下呈淡黄色
- 熔点:-100.98°C
- 沸点:-34.6°C
- 密度:1.429 g/cm³
- 溶解性:易溶于水,水中浓度较高时呈黄绿色。
液氯的危险特性
- 液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气,并有刺激性效应。
- 吸入液氯可能会引起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呼吸道症状。
- 长期或大量暴露于液氯可能导致严重的肺部损伤甚至窒息。
液氯的危险性
- 液氯具有氧化性,可与可燃物质剧烈反应并产生火灾或爆炸。
- 液氯会导致眼睛、皮肤和呼吸道的灼伤。
- 高浓度的液氯蒸汽可引起窒息和死亡。
安全措施
- 使用液氯时,应采取充分的通风措施,避免吸入浓度过高的气体。
- 在接触液氯后,立即用清水冲洗皮肤,如果涉及眼睛或呼吸道,应立即寻求医疗救助。
- 避免液氯与可燃物质直接接触,存储时应与易燃物分开,保持安全距离。
以上是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的简要说明,请在处理、使用和储存液氯时始终遵循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和法律法规。
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

液氯冻伤处理:冻伤部位用大量水冲洗(至少15分钟),在24小时内,患部可涂药膏,并用清洁纱布包扎。
吸氯的急救
1)吸氯急救.当事故现场有吸氯者,抢救人员应佩带防毒面具迅速将其转移到无氯气污染区,静卧,将吸氯者的衣领,纽扣及裤带松开,使其呼吸畅通。如衣服上吸附了氯气,为防止第二次污染,应及时给予更换衣服,更衣时防止着凉。
2)轻度吸氯者,可将其送医院治疗,必要时可输氧。
3)对呼吸停止者,应实施人工呼吸,并送医院,途中仍应实施人工呼吸。
溶解性:
易溶于水、碱液
临界温度(℃):
144
临界压力(MPa):
7.71
危险性类别
第2.3类有毒气体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
火灾危险类别:
乙类
闪点(℃):
--
自燃温度(℃):
--
爆炸下限(V%):
--
爆炸上限(V%):
--
危险特性:
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强氧化剂。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次氯酸。与可燃物质、还原剂及某些物质接触剧烈反应。与汽油和石油产品、氨、醚、松节油、醇类、乙炔、二硫化碳、氢气、无水氨、微细颗粒的金属、碳氢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及磷接触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毒性危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1mg/m3;苏联MAC:1mg/m3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属高毒类。LC50:293ppm 1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系统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心跳骤停。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粘膜刺激症状:眼红、流泪、咳嗽,肺部无特殊所见;中度者出现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表现,病人胸痛,头痛、恶心、较重干咳、呼吸及脉搏增快,可有轻度紫绀等;重度者出现肺水肿,可发生昏迷和休克。有时发生喉头痉挛和水肿。造成窒息。还可引起反射性呼吸抑制,发生呼吸骤停死亡。慢性中毒: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水肿;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液氯危险特性及安全管理要求

液氯理化特性
分子式:CL2 分子量:70.90 熔点(℃):-101 沸点(℃):-34.0
11
液氯理化特性
气氯相对密度(空气=1):2.5 液氯相对密度(水=1):1.41(20℃) 临界温度(℃):144 临界压力(Mpa):7.71
12
第二部分 中毒、火灾危险性
液氨 中毒危险特性
0.05%时,如果1t液氯汽化后剩余液量为10kg,
此时,液相中三氯化氮含量高达5%,这些残余液
体完全蒸发时气相中三氯化氮浓度也是5%,即有
爆炸的危险。
23
第三部分 防范措施
液氯防范措施
一、设备、材质要求
液氯具有强的腐蚀性,应选用石棉板、石棉 橡胶板、氟塑料、浸石墨的石棉绳等高强度耐 氯垫料,严禁使用橡胶垫。 液氯设备设计制造,应符合压力容器的有关 规定,并定期检测。液氯气化器、缓冲罐等, 必须装有压力表、液面计、温度计,并应装有 带压力、液位、温度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 安全装置。金属软管应经耐压试验合格。 气瓶与反应器之间应设置截止阀、逆止阀和 足够容积的缓冲罐,防止物料倒灌 。
急性毒害 : LC50 850mg/m3(大鼠吸入,1h ) 职业性接触限值: MAC (mg/m3) 1
18
液氯中毒危险特性
侵入途径:吸入
氯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吸入极高浓度 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 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眼睛接触 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高浓度氯可造成角膜损 伤。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 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
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 氨中毒危险特性分析
急性毒害 : LD50 350mg/m3(大鼠经口) LC50 2000mg/m3(大鼠吸入,4h) 职业性接触限值: PC-TWA (mg/m3) 20 PC-STEL (mg/m3) 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6
饱和蒸气压(kPa)
640/20C
溶解性
溶于水、碱液。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接触限值
MAC(mg/m3)
1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LC50:850mg/m3, 1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 胸闷,出现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 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 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 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
储运条件 与泄漏处理
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 与易燃或可燃物、金属粉未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 防止钢瓶或附件损坏。 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
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 150米,大泄漏时隔离 450米,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 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 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
咼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 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急救方法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就医。眼睛接触:提 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液。也可以将漏气钢瓶浸入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 后再用。
灭火方法
用雾状水、泡沫、干粉灭火。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
不燃
燃烧分解物
氯化氢
闪点(C)
/
爆炸上限(V%)
/
引燃温度(C)
/
爆炸下限(V%)
/
危险特性
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 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
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 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
表-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标 识
中文名:氯;液氯;氯气
危险货物编号:23002
英文名:chlori ne
UN编号:1017
分子式:Cb分子量:70.91
CAS号:7782-50-5有强刺激性气味气体;液态氯为金黄色。
熔点(C)
-102
相对密度冰=1)3.214
相对密度(空气=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