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纳米生物材料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

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

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一、纳米生物材料的概念及特点纳米生物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它将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与开发,因此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1.尺寸小:纳米生物材料尺寸小,其大小与许多细胞和生物分子相当,因此可以被用于制备生物医学纳米设备和药物递送系统等。

2.大比表面积:由于其小尺寸和大比表面积,纳米生物材料可以提供更多的化学反应位置和吸附作用位点,可以更好地控制生物反应。

3.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纳米生物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其粒子尺寸和表面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4.生物相容性好:纳米生物材料与生物体的生物相容性好,对人体无害。

二、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领域1.药物递送系统纳米生物材料可以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并将其输送到特定的部位,这种方法可以使药物通过生物障碍进入到特定的细胞和组织中。

使用纳米生物材料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缩小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2.生物成像纳米生物材料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结构和化学性质来实现优良的生物成像性能。

纳米材料可以应用在各种成像技术领域,包括放射性成像、磁共振成像、紫外线可视光谱技术等。

3.组织工程对于组织细胞工程,纳米生物材料可以用于构建生体材料,在体外培养肌肉细胞、皮肤细胞、软骨细胞等,并与这些细胞结合,从而产生具有生物功能的人造组织。

4.生物传感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可以用来检测特定生物效应的材料。

这些生物效应包括物理、化学、光学、生物学等。

纳米生物材料可以通过表面改性等技术实现所需的生物反应,这种方法在生物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广泛使用。

三、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技术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技术多种多样,包括:1.物理方法:通过等离子体法、溶胶凝胶法、机械球磨法等物理方法,可以制备出尺寸均匀、分散性高的纳米材料。

2.化学方法:通过溶液法、化学反应法等化学方法,可以制备出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纳米生物材料。

3.生物法:采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可以在无机溶液中制备纳米晶体和纳米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安全性研究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安全性研究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安全性研究在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纳米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很好的生物应用前景,已经成为一种研发热点。

然而,纳米材料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在生物体内的应用中,纳米材料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目前,纳米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如生物成像、生物传感、生物识别、药物传递等方面。

在生物成像领域,纳米材料可以被用来作为对比剂,促进影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

同时,在生物传感、生物识别方面,纳米材料可以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可以被用来检测生物分子和细胞等。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被用来制备高效药物传递系统,实现对药物在体内目标部位的精确控制释放,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副作用。

二、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在纳米材料的应用中,生物安全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纳米材料与生物体内的物质相比,具有较小的体积、大的比表面积、表面活性等特点,因此会产生与大尺寸材料不同的生物效应。

1. 纳米材料的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纳米材料与生物体接触后,可能会引起一些生物代谢过程中的异常。

例如,纳米材料可能会刺激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炎症和免疫过程中的损伤。

此外,一些纳米材料可能会对生物纤维和细胞膜造成损伤,进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性和功能。

2. 纳米材料的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纳米材料进入生物体内后,可能会被各种组织和器官吸收和代谢。

因此,纳米材料的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成为了生物科学家大力研究的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由于不同的纳米材料在体内的代谢和吸收都不同,因此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如何研究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需要综合考虑纳米颗粒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组织和有机系统的生物代谢学,以及对体内系统的干扰和影响等深层次问题。

当前在纳米生物学领域,针对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 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质量控制为了研究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首先需要合成出高纯度、低毒性的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生堡亟随匿堂盘壶!Q塑生!月筮塑鲞星!翅£!!!』堕!丛型:&坠磐盟!Q塑:!些塑,盟些兰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刘建军何浩伟龚春梅庄志雄纳米材料是指物质结构在三维空间内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0.1—100llm,1am=10一m),或由纳米单元构成的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国家纳米计划(NNI)提出来的。

这些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将带来的潜在影响,目前已经引起公众、科学界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随着纳米技术的完善和应用规模的扩大,纳米材料将被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旧o。

据报道,目前世界范围内市场上有超过400种消费品建立在纳米材料的基础之上p1,预计到2014年全球市场的纳米科技产品价值将达2.6兆亿美元MJ。

为了了解应用于这些产品中的纳米材料的潜在影响,就要熟悉和掌握其潜在暴露风险、材料性质、产品生命周期及其在每一点性质和周期上的潜在危险”J。

自2000以来,国内外对于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毒理学问题展开了日益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净“。

一、纳米材料的特殊效应和应用纳米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原本导电的铜到某一纳米级界限就不导电,原来绝缘的二氧化硅、晶体等,在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开始导电。

这是由于纳米材料特有的4大特殊效应所致¨1:即小尺寸效应(8maLlsizeeffect)、表面效应(¥urfaceeffect)、量子尺寸效应(quantumsizeeffect)和量子隧道效应(quantumtunnelingeffect);上述效应可导致纳米材料具有异常的吸附能力、化学反应能力、分散与团聚能力,上述特性在赋予纳米材料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这些已被证实,以及有待被证实的负面效应给当前迅猛发展的纳米科技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现将纳米材料理化特性涉及的应用研究领域归纳如表1[9-103。

人造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人造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2 ol eo hmir adMo cl nier g P kn nvrt , e ig10 7 , h a .C l g f e s y n l ua E g ei , eigU i sy B in 0 8 1 C i ) e C t e r n n ei j n
Ab t a t sr c :Na o t r s h v n q e p y i a n h mia r p r e u h a ma lsz f c ,lr e n mae i a e u i u h sc l a d c e c lp o e t s s c s s l ie ef t a g l a i e s r c r a ih ra t i u f e a e ,h g e ci t a v y,a d q a t m f c s T e e f au e k h a o ce c s o e o h n u n u ef t. h s e t r s ma e t e n n s i n e a n ft e e
rsac c 0 l h ns i i.aey o tl xd s n c r o a o tr l, a d rvd s te ee rh a c mpi me t n bo s t f mea o ie a d ab n n n maei s s f a n p o ie h
tre pl r f te ol cec ( i si c , ifr t n cec , n n — i c . Wi h he ias h w r si e 1e ce e noma o si e a os e e) l o d n f n i n cn t te h
i d sr l a in o a o e h o o y v r u o s o a o s ae ma e a s h v a n o h ma i n n u t a i t f n n t c n l g , a i s f r fn n -c l i z o o m tr a e c me i t u n l e i i l f d f r n a s n i — aey o a o trasa e i c e s g y at ci g atn i n o c e t t a o n e i e e tw y ,a d b o s ft f n ma e i r n r a i l t a t t t f in i s r u d t f n l n r n e o s s h wo l .T i a t l mp a ie h mp r n e o i —ae y o a o t r l ,s s mi al ic se h r d h s ri e e h sz s t e i o a c f b o s f t f n n mae a s y t c l d s u s s t e c t i e y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从医药到电子、从环保到能源,各种领域都离不开对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然而,同时也伴随着对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的担忧。

本文将从纳米材料的定义、应用领域、安全性问题以及相关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纳米材料的定义和特点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大小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无机或有机物。

与传统的材料相比,纳米材料有着明显的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具有更强的力学、光学、电学等特性。

常见的纳米材料有金、银、二氧化钛、氧化锌等。

与传统的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 尺寸效应:随着材料颗粒尺寸的减小,材料的性质会发生改变,部分性质会呈现出尺寸效应。

比如,小于10纳米的颗粒会表现出量子效应。

2. 表面效应:纳米材料由于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可以更加容易地与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

3. 能源和资源节省:纳米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通常需要更少的原料和能源来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

二、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领域,体现了其独特的材料性质和应用价值。

下面将针对纳米材料在医药、电子、环保和能源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1. 医药领域纳米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输送、诊断、肿瘤治疗和组织工程等方面。

比如,通过包裹在纳米粒子中的药物,可以实现精准释放和靶向输送,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2. 电子领域纳米材料在电子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显示器、存储器、光伏等方面。

比如,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多晶结构和大小,可以改变相应的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提高材料的性能。

3. 环保领域纳米材料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污染物的吸附、光催化降解、水处理等方面。

比如,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表面活性,可以实现对污染物的高效吸附和分离。

4. 能源领域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储能、传感、光伏、催化等方面。

比如,通过制备纳米颗粒的多孔结构,可以提高储氢和储电等能力。

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前沿

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前沿

展 迅速 。 形成 一 个 跨学 科 的研 究 领域 , 受 到政 府 、 界 、 业 和社 会公 众 等 的广 泛关 注 。文 中叙 述 了 纳 米 材 料 安 全 并 学 企 性 评估 的 迫切 性 和重 要 意 义 。 点讨 论 了该 领 域 的最 新 发展 方 向 , 括 纳 米 产 品 、 作 场 所 和 环 境 的 安 全 等 , 重 包 工 同时 简
单讨 论 了纳米 标 准化 、 米技 术 风 险管 理 和纳 米 伦理 研 究与 纳 米 安全 性研 究 的关 系。 纳
域 第一 本专 著—— ^ ∞ f cfg , f0Dy 并编 写 了《 纳米 安全 性
1 概 述
20 0 3年 碳纳 米 管 引起 呼吸 毒性 的工 作 发 表 , 起 了 引
Re iw tc e v e Ar il
Ch n s o r a f Na u e Vo 3 No. ieeJ u n lo tr 1 3 4

纳米 材 料 生物 效 应 研 究 和 安 全 性 评 价 前 沿
刘 元 方 ① 陈 欣 欣 ② 王 海 芳③
① 中 国科 学 院 院 士 , 海 大学 纳米 化 学 与生 物学 研 究 所 , 海 2 0 4 ; 京 大 学 化 学 与分 子工 程 学 院 , 京 1 0 7 ; 上 上 044北 北 08 1
系列 丛 书 》综 述 纳 米 生 物 效 应 与 安 全 性 研 究 的成 果 , , 为
纳 米材 料 的安健 康 、 持续 的发 展 有 赖 于 我 们 对 纳 米 材 料
安 全性 的 了解 。不 仅科 学 界 关 心 这 个 问 题 , 府 和 公 众 政
研 究 的飞 速 进 展 , 发 展 不 断 涌 现 : 对 高剂 量 急 性 毒 新 针 性 实 验不 能 反 应人 体 实 际暴 露 水 平 的 问题 , 剂 量 慢 性 低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进展研究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进展研究

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生物医用材料是用来对于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己成为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尤其是随着生物技术的莲勃发展和重大突破,生物材料己成为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研究动态迄今为止,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已有一千多种,医学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也有几十种,涉及到材料学的各个领域。

目前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重点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寻找组织相容性更好、可降解、耐腐蚀、持久、多用途的生物医用材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生物医用材料的组织相容性途径不外乎有两种,一是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产生蛛丝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菌并使其表达;二是在材料表面固定有生理功能的物质,如多肽、酶和细胞生长因子等,这些物质充当邻近细胞、基质的配基或受体,使材料表面形成一个能与生物活体相适应的过渡层。

2. 生物医用材料的可降解化组织工程领域研究中,通常应用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聚合物去诱导周围组织的生长或作为植入细胞的粘附、生长、分化的临时支架。

其中组织工程材料除了具备一定的机械性能外,还需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降解淀粉基聚合物支架。

以玉米淀粉为基本材料,分别加入乙烯基乙烯醇和醋酸纤维素,再分别对应加入不同比例的发泡剂(主要为羧酸),注塑成型后就可以获得支撑组织再生的可降解支架。

3. 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功能化和生物智能化利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蛋白质、细胞生长因子、酶及多肽等固定在现有材料的表面,通过表面修饰构建新一代的分子生物材料,来引发我们所需的特异生物反应,抑制非特异性反应。

例如将一种名叫玻璃粘连蛋白(VN)的物质固定到钛表面,发现固定VN的骨结合界面上有相对多的蛋白存在。

4.开发新型医用合金材料生物适应性优良的Zr、Nb、Ta、Pd、Sn合金化元素被用于取代钛合金中有毒性的Al、V等,如Ti -15Zr - 4Nb - 2Ta和Ti - 12Mo - 6Zr - 2Fe等合金的生物亲和性显著提高,,耐蚀及机械性能也有较大改善,Ti-Ni 和Cu、Zn、Al等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具有形状记忆和超弹性双重功能,在脊椎校正、断骨固定等方面有特殊的应用。

纳米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研究

纳米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研究

纳米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研究引言:纳米生物材料是一种结合了纳米技术和生物学应用的先进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为了确保其在医学领域的安全应用,对纳米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纳米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生物相容性的定义、评估方法以及安全性研究的挑战与前景。

一、纳米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材料的接受和适应程度,对于纳米生物材料来说,需考察其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生物相容性评估指标包括细胞毒性、炎症反应、免疫原性和血液相容性等。

1. 细胞毒性评估细胞毒性评估是衡量纳米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细胞形态、新陈代谢、膜透性和生物膜的损伤等方面的观察,可以分析材料对细胞的毒性和损伤程度。

生物相容性优良的纳米生物材料应能够实现与细胞的良好相互作用,避免明显的细胞毒性。

2. 炎症反应评估纳米生物材料的应用通常会引发炎症反应,因此炎症反应评估也是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指标。

炎症反应通过测定炎症因子的产生、活化的免疫细胞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来评估材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应减少或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降低对组织的损伤和坏死。

3. 免疫原性评估免疫原性是纳米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研究发现,一些纳米材料可以作为免疫刺激剂,激活免疫系统并引发免疫反应。

通过检测免疫细胞的激活程度、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和淋巴细胞增殖等指标,可以评估纳米生物材料的免疫原性。

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应尽量避免材料的免疫激活作用,减少免疫系统的负担。

4. 血液相容性评估由于纳米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血液接触是难以避免的情况。

因此,血液相容性也是评估纳米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液相容性评估侧重于血小板活化、凝血与溶解血小板聚集等指标,以及血液相关酶和蛋白的释放情况。

优良的血液相容性应减少血小板的激活和凝血过程,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凝血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1 纳米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
2 纳米材料的特点及对人体的潜在性危害
1.1 纳米生物材料广泛的发展领域 纳米生物材料( 简称纳米材料) 是纳米粒子组成
的超微颗粒材料, 纳米材料的粒径分布在 1 ~100 nm。 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将被人们广泛应用
于材料、机械、计算机、半导体、光学、纺织、环境保护、 石油、汽车、军事装备、化妆品、家用电器、医药和化工 等众多领域。目前, 人们已经掌握了直接用纳米材料 制造产品的技术, 或添加到常规材料中改变原材料的 性能。 1.2 纳米医学的发展进程
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15]
4 结语
4.1 在纳米技术形成产业之前, 人类应了解其对环 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有专家提醒, 在为纳米研究热潮喝彩的同时, 不
能忽视纳米技术发展可能出现的负效应。纳米技术研 究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能够在技术成熟形成产业之前, 就有机会相当好地了解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正面影 响的研究领域, 但是对相关负效应的研究投入却明显 不足。在科学史上, 人类发现放射性物质后, 在很长的 一段时期内, 由于只重视了它的功能开发和使用, 忽 视了研究它可能对人体产生的潜在性危害作用, 未采 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导致了放射线物质的环境污染和 对人类健康损伤的事件, 甚至连放射线物质的发明人 居里夫人也不幸死于过度接触放射线而引起的白血 病。因此, 建议全社会就纳米材料对人类潜在性影响 的问题应该在其尚未广泛使用之前, 就给予足够的关 注并进行深入探讨, 为人类合理应用纳米材料提供科 学 依 据[1]。 4.2 评价纳米材料安全性的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2.1 纳米材料的扩散和渗透能力 首先, 纳米材料的超微性提醒我们应该重新认识
和理解人体对颗粒性物质的吸收过程和它能引起的生 物学影响。皮肤是人类阻挡外源性物质的重要屏障系 统, 它能有效地阻止宏观颗粒物经皮肤进入体内。而纳 米粒子会随着呼吸进入气管和肺部。对于纳米粒子来 说, 即使在宏观状态时脂 /水分配系数小, 也完全有可 能通过简单扩散或以渗透形式经过肺血屏障和皮肤进 入体内[1]。科学家们已经知道, 纳米微粒比大一些的颗 粒能更多地沉积于肺内, 也更深入于肺组织内[2]。 2.2 纳米材料的吸附能力和化学活性
作者单位: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北京 100050 收稿日期: 2006- 03- 06; 修回日期: 2006- 04- 30 作 者 简 介 : 陈 丹 丹 ( 1972- ) , 女 , 北 京 市 人 , 硕 士 研 究 生 , 助 理 研 究 员, 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3 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 一个重要领域。纳米粒子尺寸通常为 1 ~100 nm, 远远 小于人体细胞尺寸 ( 通常为 10 μm) 。纳米羟基磷灰 石、纳米银已在不少国家进行临床应用。由于纳米材 料通常是直接与人体接触或植入体内, 因此其安全性 更应该值得关注和研究。 3.1 国际发展现状和趋势
纳米生物技术是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 点问题, 在医药卫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确的产 业化前景, 纳米医学的发展进程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纳米材料科学的发展。含纳米材料的靶向药物 的研制或把纳米材料制成的人工器官植入人体是纳 米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由于纳米材料的发展领域广泛, 使研究者、生产 者和消费者今后将有许多机会接触纳米材料。特别是 在医药卫生领域应用时与人体密切相关, 纳米材料的 安全性格外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争论。纳米材料的 毒性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 68 -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7 年 1 月第 11 卷 第 1 期 BME & Clin Med, January 2007,Vol.11,No.1
表 1 纳米颗粒转移途径 Table 1 The migration gateway of nanoparticls
A 空气 →呼吸道→血液[9]→心、肝、脾、骨髓、肾( 尿) [10] ( 吸入) →呼吸道→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2003 年 4 月, Science 首先发表文章讨论纳米材 料 与 环 境 相 互 作 用 的 生 物 学 效 应 问 题 。2003 年 10 月, 美国政府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 增拨专款 600 万 美元启动了纳米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工作。2004 年 12 月, 美国 FDA 也开始支持研究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 可能造成的影响, 比如对肺和皮肤影响的研究等。同 时 , 欧 洲 宣 布 启 动“Nanosafety Integrating Projects”计 划, 全面开展纳米生物学效应与安全性的研究。仅仅 2 年时间, 一门新的学科— ——纳米毒理学就形成了一 个新的前沿研究领域[3]。 3.2 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3.2.1 国内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Hansen 将实验大鼠分为 5 组, 每组 10 只。在大鼠 两侧皮下对称植入相同类型的纳米颗粒, 分别是 TiO2、 SiO2、Ni、Co 和 PVC。评价 5 种不同生物材料在两种形 式下( 大块儿的样品和纳米颗粒材料) 直接接触皮下和 肌肉组织 6 个月的情况。病理结果表明这些纳米颗粒 在肿瘤发生和炎性反应中起到一定作用[7]。 3.2.3 关于纳米材料在体内转移的重要发现和研究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与宏观物质不同的特点, 比 如它们可以在体内转移的事实提示我们, 过去对宏观物 质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结果有可能不适用于其纳米材 料[16]。而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 与人类生活和健康息息 相关, 使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进行评价的深入研究已经 成为当务之急。因此, 建议科研工作者们针对纳米材料 的危害性制定出适合其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 66 -
·综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7 年 1 月第 11 卷 第 1 期 BME & Clin Med, January 2007,Vol.11,No.1
评价纳米生物材料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陈丹丹, 母瑞红, 奚廷斐
摘 要: 由于纳米生物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将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材料、化妆品、医药等众多领域。使研究者、生产
纳米材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表面积大, 粒子 表面的原子数多, 周围缺少相邻原子, 存在许多空键, 故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化学活性[1]。 2.3 纳米材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宏观物质被制成纳米材料后就具有了上述两个 显著特点, 虽然物质组成未发生变化, 但是对机体产 生的生物学效应性质和作用强度可能发生本质上的 改变。通过扩散和渗透作用纳米材料除了比较容易进 入人体外, 还可以比较容易透过生物膜上的孔隙进入 细胞内或细胞中的包括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 基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内, 并且和生物大分子发生结 合或催化的化学反应, 使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的正常 立体结构发生改变。其结果将导致体内一些激素和重 要酶系的活性丧失, 或使遗传物质产生突变导致肿瘤
为 0 级。 3.2.2 国际上一些研究内容
目前, 超微颗粒毒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肺 毒理研究。纳米级颗粒引起更严重的肺部炎症、上皮 细胞增生、纤维化及肿瘤, 甚至有极高的死亡率。
2003 年, Lam 等 将 含 0.1 mg 碳 纳 米 管 的 悬 浮 液 通过支气管注入大鼠和小鼠肺部, 7 d 和 90 d 后, 组 织病理学检验结果表明, 所有的颗粒都会以一定的方 式进入肺泡, 这些颗粒甚至在长达 90 d 的时间里仍 停留在肺部。用于对照的碳黑颗粒只引起了小鼠肺部 轻微的炎症, 而单壁碳纳米管甚至在低浓度下都可以 引 起 肺 部 肉 芽 肿 的 形 成[5]。 纽 约 罗 切 斯 特 大 学 的 研 究 者让大鼠在含有粒径为 20 nm 的聚四氟乙烯 (“特氟 龙”塑料) 颗粒的空气中待 15 min, 大多数实验大鼠在 随后 4 h 内死亡, 而另一组生活在含直径为 120 nm 颗粒的空气中的大鼠, 则安然无恙[6]。他们还对 TiO2、 Pt、C 等纳米粒子的生物 学 和 细 胞 毒 性 进 行 了 研 究 。 Shvedova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 Fe 能使人角质细胞和支 气管上皮细胞受损和凋亡。另有报道认为, 纳米颗粒 可能容易在细胞内沉积, 难以被清除。同时, 科学家们 推测, 纳米颗粒进入肺的机制和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 机制可能不同于微米颗粒的机制[3]。
→呼 吸 道 →神 经 系 统 [11~13] →呼吸道→胃肠道→粪便
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14]
B 空气、水、 衣 服 、化 妆 品 ( 沉积)
→皮肤→淋巴→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皮肤 神经系统( 未证实) →皮肤 排汗、脱落( 未证实)
C 药物( 注射方式) →血液→心、肝、脾、骨髓、肾( 尿) D 食物、水( 吞咽) →胃肠道→粪便
者和消费者今后将有许多机会接触纳米生物材料。特别是在医药卫生领域应用时与人体密切相关, 纳米生物材料的安
全性格外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争论。文中综述了国内外对纳米生物材料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并综述了纳米生物
材料在体内转移的途径, 最后提出在纳米技术形成产业之前, 人类应有机会了解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因此对纳
米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纳米生物材料; 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R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7090( 2007) 01- 0066- 03
Safety and potential hazar ds of nanomater ials CHEN Dan- dan, MU Rui- hong, XI Tinceutic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Beijing 100050, China)
对纳米氧化钛软膏进行毒性评价: 急性毒性和刺 激试验, 评价结果为合格[4]。
( 2) 纳米颗粒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 各 种纳米物质与生物靶器官相互作用的机制等, 是另一 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富勒烯在大鼠中, 90 % ~ 95 %富集于肝脏, 48 h 被清除[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