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门的形态研究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丝绸之路”是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国和西亚、欧洲等地,甘肃武威地区位于其中心地带,成为历代商旅必经之地。
传统民居建筑是“丝绸之路”沿线人民生活方式、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着眼于对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分析,阐述其历史演变、建筑特色和文化意义。
一、历史演变1.前期甘肃武威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距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地人民就开始采集、打磨石器,逐渐向农业和畜牧业转变。
到了商周时期,武威地区逐渐进入国家统一时代,大量农民定居下来,建立了自己的村落和居所。
此时期主要是采用土坯或石头等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简单的住宅、地窖、厢房等。
2.中期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渐开通,商业贸易的兴盛,武威地区人口、经济、文化均得到了发展。
尤其到了唐宋时期,武威地区成为了西域和中原贸易的中心,此时期的民居建筑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武威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建筑样式多样,有平房、四合院等。
其中,四合院常见于中产阶级家庭,此时期属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四合院空间布局合理,形式优美,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家庭需求。
并且结构上也加入了一定的装饰,如雕花、窗花等,营造出高雅、精致的气息。
3.后期到了明清时期,武威地区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建筑特色,逐渐走向壮观、精美的方向。
此时期的民居建筑大量使用黄土砖瓦以及木质结构,高墙围院,构造严谨大方,同时又注重装饰艺术效果,建筑中还常出现无梁、无柱、无钉互插的构式,设计上注重宁静、通透、自然等原则。
二、建筑特色1.空间布局武威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布局宽敞整洁,大都是坐北朝南,主次分明。
其四合院常见于中产阶级家庭,尤其在明清时期,是其空间规划最典型的表现。
一般以三进三合院为主,其中前面两进为门房,第三进为正房。
偏安一侧的小门房常作为杂用房或者仆佣房,正房与大院相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回”字形或“品”字形的空间形态,使得院内一系列房间公司,环境布局协调有序,美观舒适,大大提高了舒适性。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 门文化

01
屋宇式大门
蛮子门:蛮子门也是北京四合院大门的一种, 等级比金柱大门略低。门扇装在靠外边的门檐 下,在气势上不及广亮及金柱大门,但里面的 空间很大,可以存放物品,较实用。蛮子门前 的台阶是礓碴形式,便于通行车马。
01
屋宇式大门
如意门:如意门比蛮子门更低一级,是北京四 合院中最为常见的大门形式。如意门的正面除 门扇外,均被砖墙遮挡住。早期的许多如意门 是由广亮大门改装的,平民买了贵族宅子,不 敢逾制,将之改建。如意门上有一种特有的装 饰叫砖头仿石栏板,位于屋檐下,上面有漂亮 的雕刻图案,这也是如意门的重点装饰部位和 最富特色之处。
01
四合院的门
乌头门:中国古建筑中,门的种类很多。在众 多种类的门中,以两立柱一横枋构成一门,柱 头上染成黑色的,被称为乌头门。乌头门其名 在很多留存史籍中都可见到。《唐六典》中有: “五品已上得制乌头门。”《宋史》则有“六 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的记载,可见乌头 门还是体现一定等级的大门。《册府元龟》中 有关于乌头门形状的描述:“二柱相去一丈, 柱端安瓦桷,墨染,号乌头。”在宋代官方编 著的建筑制度专著《营造法式》中,就有关于 乌头门名称的记载。
01
垂花门
垂花门:垂花门也就是带有垂柱装饰的门。一 般的大门,如有檐柱,则柱体都是上撑门檐、 下达门前的台基或地面,具有承重的实际作用。 而垂花门的门前檐柱是不到地面的,并且只有 短短的一节,悬挂在门檐下两侧,形成垂势。 在这下垂的柱头部,做成花瓣状或吊瓜状,因 此被称为“垂花”。垂花门不但悬垂的门柱漂 亮、精美,而且柱子之间的额枋,也多采用镂 空雕花装饰,或绘制精致的彩画,五彩瑰丽。 北京四合院中多建有垂花门。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态的成因与发展

踏、 鄙视 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并 以此唤起人们对 自然的尊重 .培 育环境伦理 . 则更是典型中国文化 , 中国智慧、 中国艺术 自然观 的新表现。 我家 门前有条河“ ” 是房产商的广告 . 更 是环境意识的重新唤醒。 因此 . 中国传统 建筑中的
。 。 第。 。。 年
5
维普资讯
建 筑 文 化
天的建筑 与往昔截然不 同。传统 的院落形态是否
与天地共存 的生态意识 .与自然万物和平共 处的 生存态度 .艺术 自然观的新表现。” 流水别墅”建
还有意义 答案是肯定的。 良镛先生 的“ 吴 菊儿胡
一
术 自然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设计 中. 可 通过对传统院落形态的拆 解与信息转换来产生新
的 表现 形 式 。
院 落形 态 所 折射 出的 ” 天人 合 一 物 我 一体 ” 艺 的
1礼乐文化的重新诠释 .
传统的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 ” 文化 “ 礼 作为一 种主流文化在今天已不存在 . 但作为统治中国人思 想数千年之久 的一种 力量 , 仍在起着重要作用 . 只 不过是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建筑上 . 它化为
■—■I■● l ■哪 ■■ ■■I - ●■■ - 两 ■啊唧 —冒 ● 憎 啊 ■
因 ?荸 三 苎 人 兰与 此 中建苎各 ‘ 类 竺 宙 阴 院
与 阳 ( 屋 )互合 并 存 .缺 一 不 可 。 房
。 。
三 中 传意 义探索 态 。国 统 筑 落 的 建 院形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与平衡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与平衡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称与平衡是其设计和构造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种对称与平衡不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形态和结构布局上,还渗透到建筑的细节和装饰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与平衡的体现。
一、建筑整体形态的对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整体形态的对称,常常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
这种布局以一条中轴线为基础,将建筑划分为左右两侧,形成对称的空间结构。
例如,紫禁城就是在这种布局原则下建造的。
整座紫禁城沿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从山门到御座,从前殿到后宫,无一不体现出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此外,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对称布局也是常见的设计手法。
比如苏州的拙政园和扬州的个园,它们的布局都以中轴线为主线,左右两侧的景观呈对称分布。
这种对称布局带给人们一种统一和谐的美感。
二、建筑结构的对称与平衡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也注重对称与平衡。
例如,在寺庙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称的主殿和配殿。
主殿通常坐北朝南,配殿则分别坐东朝西和坐西朝东,以形成完美的对称结构。
这种对称的结构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也让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和谐和平衡。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檐口、廊柱等构件也充分展现了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檐口多采用对称的砖雕、石雕或木雕装饰,使整个建筑在视觉上达到平衡的效果。
廊柱的布置和数量也是严格按照对称的原则来设计的,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三、细节装饰的对称与平衡中国传统建筑的细节装饰也充分考虑了对称与平衡的要求。
各种花纹、图案在建筑的门窗、梁柱和屋檐等部位都得到了精心的布置。
这些花纹和图案往往以中心点为基准,左右对称地铺设,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工整和美观。
在宫殿和寺庙等重要建筑中,还采用了对称的彩绘装饰。
比如紫禁城的宫殿和寺庙的殿堂,常常在屋顶、柱子和梁上绘制对称的图案和花纹,以增加建筑的华丽感和精致感。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与平衡是一种精妙的艺术表现形式。
无论是建筑的整体形态、结构布局,还是细节装饰,都体现出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中国古今建筑的特点

六、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 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 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
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 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 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 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 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 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北京2008奥运会主会场——中国国家体育场“鸟 巢”的设计。那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纳 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鸟巢!用来孕育呵 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整个体 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络状的架构,外观 看上去就仿佛是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 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 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 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 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
五、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
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 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 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 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 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 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 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 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 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 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
建筑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二、融合
西方沉淀出的建筑文化有不少至今还在影响着我 们。中国的现代建筑文化,一定要建立在西方的建筑 文化基础之上,吸收引进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同时 融合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北京西郊的香山饭店,建 筑师贝聿铭除了运用中国庭园的布局以外,在墙面的 设计中加入传统建筑的菱形以及来自西藏的宗教图样, 在一栋具有现代建筑空间的旅馆中,表达了丰富多元 的中国意象。北京东单的王府饭店,具有西方后现代 风格,局部采用中国古建筑的设计风格,呈现了中西 风格的相互交融。
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共3篇

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共3篇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1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传统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态之一,它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同时,山水画也常常在画面中出现古代的建筑,这些建筑也成为了山水画的重要元素之一。
那么,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到底有哪些特点呢?一、景观与建筑的协调古代的建筑多半建造在山水之间,建筑与景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山水画中,古代的建筑往往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建筑的形态与景观的脉络协调统一,建筑屋檐的形状都是与山峦、云彩、树木的形态相呼应的。
这种构图的特点可以让观众一眼就能体现出画家的审美情趣,并且让观众感受到更加自然和谐的山水意境。
二、形态的传统美学审美追求古代山水画家们往往对各种古代建筑的形态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他们追求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精确的建筑形态,而是通过极度的抽象和模糊,并借鉴其他艺术手法来创造出更具有诗意和韵律感的建筑形态。
从而在形态上呈现出一种来自中国古老而传统的审美观念。
范蠡洲、极乐寺、玉泉殿等建筑物在山水画中被频繁地描绘,且都呈现了很强的传统美学审美追求。
三、重视建筑的功能需求尽管山水画是以山水为主题的艺术形态,但是在画中描绘的古代建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性元素,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如寺庙、楼阁、亭子等,这些建筑都起到了特定的场所和场合中进行活动或仪式的功能。
画家通过画笔,将这些建筑物以了一种最接近现实世界使用的合理形态,从而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让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些建筑的实用性。
总之,在传统山水画中,古代建筑形态不仅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还是呈现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追求,并且在形态上融合了对建筑功能需求的考虑。
在未来,传统山水画和古代建筑形态的研究还有许多待发掘和探索的内容,如会在颜色、材料运用技巧、角度等方面进行更深度的研究,以此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山水画和古代建筑形态的历史价值和独特魅力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在其独特审美追求和实用功能需求的加持下,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深邃内涵。
中式建筑特点及元素

中式建筑特点及元素中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风格,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元素。
以下将详细解释中式建筑的特点及元素,并对标题进行中心扩展描述。
一、特点:1. 周正性:中式建筑注重对称性和平衡感,建筑整体呈现出周正的形态。
比如在布局上,前后左右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元素相对称。
2. 重重叠叠:中式建筑常采用多层次的建筑形式,通过重叠的屋檐和建筑体块,营造出层次感和立体感。
3. 木结构:中式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木材质感温暖,富有自然气息。
木结构也使得建筑更加轻盈灵动。
4. 适应自然环境:中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通常与山水相依,以山为背景、水为前景,利用自然的地势和景观来增强建筑的美感。
5. 丰富的装饰:中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使用彩画、瓦当、雕刻等手法进行装饰,使建筑更加华丽和精致。
二、元素:1. 屋顶:中式建筑的屋顶多为抬梁式,屋檐翘起,呈现出独特的飞檐翘角形态。
屋顶常常使用彩画、瓦当等装饰,使其更加华丽。
2. 门窗:中式建筑的门窗多为木质,常采用对开式或推拉式的形式。
门窗上常常有雕刻和彩画,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
3. 院落:中式建筑常常有庭院,院落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常种植花草树木,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4. 围墙:中式建筑常用围墙围合整个建筑群,围墙多为青砖石墙,有一定的高度,起到界定空间和保护隐私的作用。
5. 水池:中式建筑常有水池或池塘,水池常常与建筑形成对称,起到镜像和烘托建筑的作用,也增加了水的元素和景观的变化。
6. 雕刻:中式建筑常常有雕刻装饰,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花鸟、人物、山水等,雕刻精细细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性。
7. 彩画:中式建筑常常有彩画装饰,彩画多以花鸟、山水为主题,使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使建筑更加绚丽多彩。
8. 石雕:中式建筑常常有石雕装饰,石雕内容多为狮子、龙、凤等神兽,石雕造型优美,寓意吉祥。
9. 窗棂:中式建筑的窗棂常常有特殊的造型,如“蝙蝠窗”、“寿字窗”等,窗棂的造型寓意祝福和吉祥。
古建筑门各部位介绍

古建筑门各部位介绍
古建筑门是古代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建筑门的各部位包括门楣、门框、门扇、门槛和门环等。
下面我将从各个部位逐一介绍古建筑门的组成部分。
首先是门楣,门楣是古建筑门的上部横梁,通常由横梁和额枋组成。
门楣的装饰非常丰富多样,常常雕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如龙凤、花鸟、山水等,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门楣,也反映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工艺和文化内涵。
其次是门框,门框是门洞的边框,用来固定门扇和门楣。
门框通常由立柱、横梁和横框组成,其结构稳固,同时也是门洞的装饰部分。
门框的雕刻和装饰也是古建筑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体现出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装饰风格。
接着是门扇,门扇是古建筑门的移动部分,通常由木质或金属制成。
门扇的装饰也是古建筑门的亮点,常常雕刻有各种图案、花纹和人物,展现出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工艺和审美追求。
然后是门槛,门槛是古建筑门的地面部分,用来连接室内和室外。
门槛的材质和装饰也是古建筑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雕刻有各种纹饰和图案,体现了古代建筑对细节的精心雕琢。
最后是门环,门环是古建筑门上的装饰环,用来开合门扇。
门环通常由金属制成,形状各异,有的是简单的圆环,有的则是雕刻精美的吉祥图案,也是古建筑门的重要装饰部分。
总的来说,古建筑门的各部位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们的装饰和结构都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工艺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古建筑门各部位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门的基本功能诠释 门的功能,一在关闭,二在开放,既要流通, 又要阻挡并应开阖自如。《释名》谓曰:“门, 扪也,为扪幕障卫也。户,护也,所以谨户闭塞 也。”《释名》强调了门户安全与保卫的功能。除 了上述功能和职责外,门还有交通、通风、采光和 装饰的功能。 (4) 门的心理意念 人类肇始,文明初建之时,古人由穴居、巢 居,逐渐迁至地上,择地而建成最早的居室,而后 又形成聚落。聚落逐渐扩大成为相对固定的地域文 化中心,出现了以城垣为基本防御形式的城邑。由 上述论证可以看出,人们对门的种种关注,起源是 相当早的,而且与去邪避祸的思维模式有关,但其 祭祀腥的。 (5) 门的制度、模式 ① 门堂观念模式 从形形色色、丰富多样的门户入口的形制和空间
Abstract: Gate is not only a category of architecture,but also an important conception in people’s mind.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of conception and prototype of gate,the metaphysical conception’s continuous rising and expanding promotes the progress in art the gate itself constructions.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of g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psychology.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gate, culture, psychology Internet 检索:/Biblioteka 4.形态语意学中的门——符号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建筑的门,无论是整体形象,还是 局部,具有这种象征作用的还不少。大门上的门钉,原来只 是门上的一种有实际功能作用的构件,发展到后来,红门金 钉,九九八十一颗成了皇帝宫殿大门的特有形象。有趣的是 这种形象在如今城乡的建筑上还被使用。门钉的实际功能作 用早不存在了,现在门上的钉头有的是在铁门上被冲压成凸 起状的。很显然,现在门上的门钉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了。
1.门的基本理念
(1) 门的概述 门是什么?人们都很明白,门就是建筑的出入 口。在中国古代,无论宫殿、寺庙、园林、住宅, 无论是单幢房屋,还是成组建筑,都各有它们自己 的门。 (2) 门的社会性含义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住宅门户入口的营造与装 饰,将之视为人的脸面,自古以来就是户主和家庭 显示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和象征。作为出入之咽 喉、吐纳之气口、贫富之表征、贵贱之载体,门户 入口,即院门和房门等对庐舍民居的规模等级、档 次、品位等具有先入为主和提示点睛的重要先导作 用,故民间素有“七分门楼三分厅堂”的说法中国 古代历来重视住宅门户入口的营造与装饰,将之视 为人的脸面,自古以来就是户主和家庭显示社会、 经济地位的标志和象征。
看,中国古代建筑中“门堂之制”、“门堂分立”的观念和模 式,至今在众多地区的庐舍民居中广泛地运用和体现着。 ② 北京宫殿门制度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称帝,随即将国都自南京迁至北 京,1407年在京城大建宫室,前后经历13年,至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完成了皇城的建设。这些皇城、宫城内各组 建筑的大门正是按照古代王城“五门”之制有秩序地安排在 这些建筑的前方,它们按照传统的礼制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和 相应的形式。 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它是皇城的大门,按古代“五 门”之制,应该是“皋门”。 端门:位于天安门之北,午门之南,按古代“五门”之 制,当为皋门之内的“库门”。 午门:位于端门之北,是皇城内宫城紫禁城的大门,按 古制应为“雉门”的位置。 太和门:这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建筑群的大门,按古 “五门”之制应为“应门”的位置。 乾清门:它是紫禁城后宫内廷部分的大门,位于前朝保 和殿之北,按古代“五门”之制应属“路门”,路门又称 “毕门”,是指入宫的最后一道大门。
12
追求、趣味,而大门又是建筑最主要的部分,所以门的形象 就必然要担负起多方面的作用。这样,光靠门本身的表现力 就不够了。就要对门进行包装,进行多方面的装饰处理,这 种包装、处理的结果就产生了门头、门脸和牌楼门。 ① 门头 我们在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古代建筑院 墙上大门的形式,用两根木柱,上面一条横木组成门框,门 框内安门扇,门框上有简单的两面坡屋顶以遮日挡雨。这个 门上的小屋顶,称为“门头”。 ② 门脸 对于那些具有社会地位和拥有财富的官吏、士绅与商贾 来说,单在家门、上门头装饰似乎还不能显示出他们的权 势,于是对于大门的装饰由门头又向门的两旁延伸,在门的 左右和上方形成了一个包装的贴面,犹如在人的脸上进行了 化妆和美容,所以将这种形式称为“门脸”。 ③ 牌楼门 牌楼门是门脸的进一步发展。门脸比起门头,当然形象 要丰富得多,但这只是对住宅而言。 (5) 门上的装饰 只要我们到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就可以发现几乎家 家户户住宅的门上都贴着门神、对联,有的还画着八卦图, 悬挂着照妖镜、铁叉、五色布,还有元宝、香插等等。 ① 门神 门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至今仍经久不衰。一年之初的 春节,无论新房旧宅,无论经济水平高低,门上一对新门 神、几副新对联是不可少的。 ② 对联 房屋大门上除了门神以外,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对联。因 为每年春节都要在大门上贴新的对联,所以又称为“春联” 或“门联”。门联的长处是能够用简洁的文字将房屋主人的 理想、愿望和追求表现出来,言简而意骇,这是它的特点。 ③ 门上祈福物 在江南地区一些农村里,还可以见到家家户户门上都贴 着一对元宝,旁边则饰以香插。元宝的原型是古时的金元 宝、银元宝,是贵重的财物。
参考文献
[1] 楼庆西:《中国建筑的门文化[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6) [3] 胡瑗:《文渊阁四库全书[DB/CD]》,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5]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6] 王其明:《北京胡同中的大门[G]》,建筑创作,2002 [7] 吴裕成:《中国的门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5
12
中国传统建筑门的形态研究
∷于延庆 YU Yanqing ∷南京林业大学
The Appearanc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 Building Door Research
摘
要:中国古建筑的门,不仅仅只是一种建筑形态,而且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概念与原型之间的互
动,在有关门的具体的建筑活动中,这些形而上的观念又不断显露并发展,促进着门本身在艺术上的进步。文章从文化 和心理方面等多方面对中国古建筑的门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 门 文化 心理
3.门的相关形态与分析 2.门的分类及分析
(1) 门扇 (1) 宫殿门分类 整个紫禁城来说,整座宫城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大 小房屋,大至宫殿,小至廊庑、亭榭,多达近千幢,它们组 成的院落何止几十个,所有这些院落都各有自己的院门,加 上院落相互之间的街门、巷门,其数目之多,其形式之多样 可想而知。 ① 殿式门与城楼门 这类门的形式就是一座宫殿,如前面介绍的天安门、太 和门、乾清门皆属此类,大者可达九开间,小者只有五间、 三间。除中轴线上的几座宫门外,紫禁城内还有几处重要建 筑群的院门也都采用殿门的形式。 ② 院门 这是一种独立的门,用做比较重要的建筑群组的院门。 两旁立砖礅,上有横梁,梁上施斗栱,屋顶、梁下安设双扇 板门了。内廷东部的“斋宫”和西部的“养心殿”,都用的 是这种院门。 ③ 砖洞门 门本身最重要的部分是门扇,是一扇或者两扇甚至多扇 可以关启的门扇。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种门扇都是用木板 制成的。 门扇要开、关,在关闭时外人来了要叩门,主人出门后 要锁门,于是在门上需要安门叩环和门锁镣,位置放在门扇 的中央,适宜人手操作的高度上。在古代这门叩、门环称为 “铺首”或“门钹”。 (2) 门框 门框是由左右两根框柱,上面一根平枋组成为一个框架 固定在房屋的柱子之间或者墙洞之间做安置门扇之用的。 (3) 门斗 门斗是在承安门板的门框的上面增加一段框架,中间安 上木板。在宫殿式大门的上方也有这一部分,称为“走马 板”。在江南砖筑牌科门楼上,这一部分称为“字牌”,是 用来刻写文字的地方。 (4) 门的包装 建筑要表现它的精神功能,要表达出建筑主人的理念、
这是一种在砖砌的门礅上用发券开出的圆形洞门,其上 也有屋顶,它的形态好似城墙上开的门洞。紫禁城御花园里 钦安殿钱的天一门就是这种砖洞门。 ④ 垂花门 这种门因为屋顶前檐的两根柱子不落地而悬在空中,柱 子的顶端雕刻成花状作为装饰,所以称为垂花门。紫禁城宁 寿宫内,在皇极殿和两边廊庑之间就用了这种垂花门。 ⑤ 随墙门 紫禁城内,外朝、内廷、东西六宫,院落套院落,各建 筑群组之间,高墙壁垒,所以大多数建筑的院门都开设在墙 上,在院墙上开门洞,在门洞上方或左右的墙上略加装饰, 这种附设在院墙上的门称为随墙门。 (2) 住宅之门 ① 北方的门 在中国北方以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和如意门为代表。 ② 南方的门 在中国南方以安徽徽州江西婺源大门为代表:江南屋宇 式(安徽徽州江西婺源大门)一般均由石库门、门墙、门楼 三部分组成。
④ 门上的辟邪物 对于古宅的门口,辟邪比起祈福好像从来不显得重要。 所以门上的辟邪装饰总要比祈福的装饰来得多。这类饰物在 乡土建筑的门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照妖镜、吞口、八卦图 和铁叉。 ⑤ 门上应时装饰 古时自春节开始,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民间也都有与 节气相关的民俗,这种民俗也常以形象的手段表现在建筑的 门上。到目前还能见到的只有几个比较重要节气的风俗了: 清明节门上插柳,端午节悬挂艾叶,秋收时节悬挂稻穗。
5.总结
迈向21世纪的新的设计,由于社会对设计以及理念提出 了更新、更多样的要求,由于新材料、新结构日新月异的发 展,由于信息社会给各国、各地区带来了相互交融的更大方 便,要在新的设计理念上再大量地运用传统的设计式样是越 来越困难了。于是,为了创作具有传统风格的新的设计理 念,为了在新的设计理念中体现传统的美,体现多民族优秀 的文化,在创作中应用具有图像、标志、象征意义的符号, 这种手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大 门,它所具有的符号作用也许比建筑的其他部分更多一些,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大门上所记载、所反映的古代 文化有可能较长久地继续受到人们的认同和喜爱。中国的新 的设计中传统的元素也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