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试卷(三)
江苏省如皋市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

江苏省如皋市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对外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开拓。
但也出现了将一些“非主流”思潮的文艺作品视作当代中国文化主流,热捧那些格调低下、 的文艺人士的现象。
( )要知道,各种文化艺术间的借鉴交流、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基本规律。
对此,我们固然要注意正确引导国际舆论,但也要重视各种艺术形式的全面发展,不能 。
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升级不可能 ,我们任重道远。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夸大其词 顾此失彼 一蹴而就B. 不赞一词 厚此薄彼 一马平川C. 夸大其词 厚此薄彼 一马平川D. 不赞一词 顾此失彼 一蹴而就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外对当代中国主要文化艺术的认知匮乏、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与产品欠缺国际竞争力是根本原因。
B. 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与产品欠缺国际竞争力、国外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匮乏是大家的共识。
C. 大家认为国外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匮乏,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与产品欠缺国际竞争力。
D. 这主要是因为国外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匮乏,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与产品欠缺国际竞争力。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各种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有其基本规律,各种文化艺术间的借鉴交流有其基本原则。
B. 各种文化艺术间的借鉴交流有其基本原则,各种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有其基本规律。
C. 各种文化艺术间的交流借鉴有其基本原则,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有其基本规律。
D. 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有其基本规律,各种文化艺术间的交流借鉴有其基本原则。
【答案】1. A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020届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练建安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
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
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
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
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
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
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
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
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
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
4.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天一大联考2020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
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
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的真理成分。
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
《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
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
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
从公元前5世纪墨子推出《兼爱》等重要论文,到公元前3世纪后期墨家《墨经》六篇,历时近三百年的学理积淀,墨家学人从十多个角度,阐发“兼爱”学说的深层意蕴。
墨家“兼爱”论题的论证,强调全人类的共同本性和爱的整体性、普遍性、彻底性、穷尽性、交互性、平等性与不可分割性,强调兼爱是人类善良的理想愿望和奋斗目标。
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人,都包含在“兼爱”的范围。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
“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
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
《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
”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月考【三】试题解析

• 老严看完报道不由捶胸顿足,仰面长叹。那异乡人微微一笑道:“你也不必后悔难过,见过这枚 古钱的人多了,可是谁敢承认它,只因它价值太高,可惜了……”最后,异乡人又说了一句话: “其实,我也曾经得到过它,最后丢给一个卖馄饨的大嫂了。”
• (1)丞掾:指属吏。 • (2)重(zhòng):更也。 • (3)壹:语助词。 • (4)讼田:为争田产而诉讼。 • (6)自言:李慈铭以为“自言”之下还有“延寿”二字。 • (7)啬夫:官名,掌管诉讼和赋税。三老:官名。掌管教化、
推行政令。
• (8)冯翊:左冯翊韩延寿自称。 • (9)自髡肉袒谢:自动剃去头发,裸露上体,以示请罪。 • (10)相移:相让。 • (11)表劝:表彰,鼓励。
• (10)舍:指留住。 • (11)阡陌:田间小道。此指乡间。 • (12)岂其负之:意谓可能是我亏待了他。 • (13)县尉:官名。掌县之军事。 • (14)门下掾:指属吏。 • (15)殊:绝也。指死。 • (16)喑(yīn):嗓子哑。 • (17)遗吏医治视:派遣属吏看护、医生治疗。 • (18)复:指免除赋税徭役。
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
所为,令丞、啬夫、 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
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
寿大喜,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延
寿乃起听事,劳谢令丞以下。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
延寿恩信周遍二 十四县,莫复以辞讼自言者。(《汉书·韩延寿传》)
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卷附答案详析

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
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
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的真理成分。
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
《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
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
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
从公元前5世纪墨子推出《兼爱》等重要论文,到公元前3世纪后期墨家《墨经》六篇,历时近三百年的学理积淀,墨家学人从十多个角度,阐发“兼爱”学说的深层意蕴。
墨家“兼爱”论题的论证,强调全人类的共同本性和爱的整体性、普遍性、彻底性、穷尽性、交互性、平等性与不可分割性,强调兼爱是人类善良的理想愿望和奋斗目标。
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人,都包含在“兼爱”的范围。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
“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
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
《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
”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河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名篇名句默写专题

名篇名句默写专题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于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卫风·氓》中用来表现因思念而痛苦,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一句写出了南朝宋文帝的惨败,和前面写其父刘裕如虹气势的诗句“”形成鲜明对比,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两句,既是自况,又借以勉励同乡晚生马生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
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重点字:泣、涕、涟)2)赢得仓皇北顾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赢、皇)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重点字:奉、若)点评】《氓》名句辑录: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自古以来,大爱情怀和自我牺牲是中华民族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精神特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
(2)《劝学》中用雕刻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的语言简洁凝练,开篇仅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就已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______________ ”一句则点明了季节特征,并渲染了萧瑟、落寞的氛围。
江苏南通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高三总复习_1

江苏南通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语文I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思维模式已经与传统经典创作时代,如何让看似的传统亲近生活、融入日常?将经典与当下潮流巧妙结合,无疑是很好的探索方向.而今音乐与诗词重逢,流行与古典碰撞,人们因此对诗词歌賦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深入的体验,从而带来传统文化的升温。
A.格格不入鞭长莫及连续B.大相径庭遥不可及持续C.大相径庭鞭长莫及持续D.格格不入遥不可及连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格格不入:意思是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语境主要讲“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思维模式已经与传统经典创作时代”已经大不相同的,选用“大相径庭”。
鞭长莫及:意思是指虽然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
遥不可及:意思是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意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修饰“传统”,选用“遥不可及”。
连续:一个接一个。
持续:意思是延续,继续;无间隔,连续不断。
修饰“升温”,选用“持续”。
故选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荀子的文章有絮叨之嫌,恐谈不上精练。
好在他是饱学之士,每论一个題目,,,,,。
①他的一串一串没完没了的比喻就是这样出来的②真正是浮想联翩③往往忘记了他为某个观点本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意思已用了太多的比喻了④这是一个用种特别突出的优点来掩盖缺点的最好例子⑤连类而及的联想就特别多⑥我们惊异于他美妙贴切的比喻的同时A.②①⑤⑥③④B.②⑤①④⑥③C.⑤②①⑥③④D.⑤⑥③④①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四川省绵阳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 含答案

绵阳中学高2020级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拟题袁先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语文试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
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
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
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
”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
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
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
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
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
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
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
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
能使物“生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
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
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文化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重要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了解。
唯有各种文化都这样做,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也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
(摘编自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首创意义。
B.“和六律”与“和五味”,都体现了不同因素的和谐融合,达到这种融合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
C.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D.现象学范式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文化,它和逻辑学范式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思想的内涵。
B.文章引用埃科演讲中的话语,旨在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
C.文章从社会发展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
D.文章阐述了“生成性对话”的作用和特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统一中心论”就不会解体,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就无法建立起来。
B.在文化交往中,倡导以他者视角对异质文化进行观察,体现出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
C.在现象学的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
D.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并尊重了解其他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互通共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这是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
2016年3月,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引发全球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人们惊奇地发现,人工智能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其学习能力和智能化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如今,在社会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深刻改变了产业形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3月《人工智能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新技术正改变未来》)材料二:(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人工智能行业创业投资情况分析》)材料三:2013年以来,美、德、法、英、日、中等国都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
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各有侧重:美国重视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科技领先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欧盟国家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隐私、尊严等方面的伦理风险;日本希望人工智能推进其超智能社会的建设;而中国人工智能政策聚焦于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战略。
各国政策在研发重点和重点应用领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2009年至今,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演变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核心主题词也在不断变化,体现了各阶段发展重点的不同。
国家层面政策早期关注物联网、信息安全、数据库等基础科研,中期关注大数据和基础设施,而2017年后人工智能成为最核心的主题,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重要主题。
综合来看,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科技研发。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其中《中国制造2025》处于人工智能政策应用网络的核心,在地方人工智能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
通过政策发布数量来看,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活跃的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
(摘编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材料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安全防护提供了一条全新思路,但与众多强大的工具一样,人工智能平台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更可能受到网络不法分子的利用。
由于人工智能推动设备智能向场景智能演进,主动调动各种场景的功能为人们提供服务,这就让安全问题变得非常复杂,不法分子有可能通过“机器人黑客”来发动精确的漏洞攻击。
同时,由于物联网的发展,联网设备大量增加,在居家和办公室环境中,所有智能设备间实现互连的情况也将带来更多的安全漏洞。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安全形势,单一设备、单一领域和单一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哪怕再强,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需求。
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系统化安全防护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同的安全问题,对企业构建安全防护墙至关重要。
(摘编自科技世界网2019年3月《用人工智能解决信息安全问题?》)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逐渐加大,这与人工智能行业投资事件和投资金额的增长态势密不可分。
B. 2014~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说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向成熟,前景较好。
C.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经历了几年缓慢发展期后,2014年开始强势攀升,至2017年投资事件出现少许回落。
D. 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资金额增幅巨大,这和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领域有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人工智能”连续三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预示着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广泛应用。
B. 各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人工智能战略的差异,而同一国家不同阶段也会因国情的变化调整策略。
C. 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要关注六个方面,地方政府则围绕“中国制造”这一核心开展人工智能的建设工作。
D. 人工智能的主动化服务、智能设备间的互连带来了安全漏洞,唯有构建安全防护墙方能真正解决这一隐患。
6. 材料一、三、四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丁大厨金泓“爸,你就出山一回吧,否则,我怎么买房子啊?”儿子丁盛说。
“老丁,不是我说你,上个电视节目有这么难吗?咱们家那点存款,离买新房还悬空八只脚呢!”老婆梅阿姨叹着气。
丁大厨看看他俩,又摸摸早磨掉了黑漆的椅子,瞧瞧被烟火熏得发黑的白墙,墙上挂着丁大厨与著名评弹演员老顾、著名画家老章的合影。
他掏出一包皱巴巴的“红双喜”香烟,抽出一根,点燃了,猛吸了几口,说话了:“豁出去了。
为了盛盛,参加!”丁大厨决定参加的是电视台搞的民间厨艺达人秀,年度总冠军可以赢取房地产商赞助的一套新房。
丁大厨退休前只是一家单位食堂的烧菜师傅,他的师父倒曾在松鹤楼、得月楼等著名餐馆里当过厨师,他也得了些真传。
过年的时候,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张贴在木门上,苏式红灯笼高挂在门口,客厅里高朋满座热热闹闹,丁大厨一个人在厨房里煎炒烹炸焖溜熬炖,也不觉得累。
凡是到过丁大厨家的亲戚朋友,无不夸他的苏帮菜地道,味道好。
丁大厨报了名就后悔了。
万一自己烧的菜不被评委认可,一世英名可就毁了。
想了半天。
他想不出好法子。
便把小舅子梅教授请来喝酒。
梅教授啜了一口丁大厨泡的青梅酒后,缓缓道:“现在饭店里的苏帮菜已经不正宗了,你只有返璞归真,烧最最正宗的苏帮菜,才有机会获胜。
”丁大厨笑了:“不瞒你说,我只会烧苏帮菜,其他的,我也不太会。
”梅教授说果真如此,便已成功一半。
丁大厨又问梅教授烧哪个菜。
梅教授问“苏”字的繁体字怎么写,丁大厨说草头下面一个鱼一个禾。
梅教授激动地拍了下桌子道:“没有鱼没有米,就不是苏州了。
如今烧菜,自然是烧鱼啦!”比赛倒也顺利,丁大厨凭借一道“火夹鳜鱼”拿了周冠军,又凭着一道“红烧划水”拿了月冠军,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
丁大厨依旧侍弄侍弄花草,喝喝老酒听听评弹,偶尔给上门的朋友做几个菜。
年度总冠军比赛那天,除了自家亲戚,老顾、老章都亲临现场为丁大厨加油,引得人群一阵激动。
丁大厨准备烧“松鼠桂鱼”,这道菜是苏帮莱的经典名菜,丁大厨的师父得过名家真传,也是丁大厨的拿手绝活。
可当他去取鱼时傻眼了,定好的鳜鱼变成了鲈鱼。
他立刻找到主持人说明情况,主持人一听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丁大厨急忙跑下台想叫儿子去换鱼,但时间明显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