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树林里[法]莫泊桑乡长正想坐到餐桌旁吃午饭,忽然有人来报告,说是农田巡查员抓到两个人,正等在乡长办公室里听候发落。

乡长匆匆赶去,只见农田巡查员霍希多尔老人面容严肃地站在那里,一双眼睛注视着一对年纪已经不轻的城里男女,俨然像看守着两只猎物。

那男的是个红鼻子白头发的胖老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与之相反,那女的却容光焕发,虽则已是个早已发福的老太太,然而浑身上下衣裙崭新,打扮得犹如星期天准备出门作客,并正以挑衅的目光注视着抓住他们俩的政权机构代表。

乡长问道:“出了什么事,霍希多尔老人家?”农田巡查员报告事情的经过。

今天早晨,他按照惯常的时间从康比欧树林巡逻到阿尔让多叶的边界。

田野上天气晴朗,庄稼长势可喜,毫无异常情况。

可是,正在葡萄园里整枝的年轻人布雷德尔忽然对他喊道:“哈咿,霍希多尔老爷爷,你到树林边第一个矮树丛那儿看看吧!你准会看到一对正在调情的小鸽子,不过他俩的年龄加起来准有一百多岁了。

”他循着年轻人所指的方向走去,才钻进茂密的树丛,就听到一对男女的说话和喘息声。

他马上想到,今天准能当场抓获一对伤风败俗的狗男女。

于是,他趴下身躯葡匐前进,活像去抓偷放套圈的偷猎者。

果然,正当这对男女在发泄天性的时刻被双双抓住了。

——事情就是这样。

惊讶的乡长打量这对违法者。

那男的看上去已是个花甲之人,而那女人至少也有55岁了。

他开始审问,先问那个男的。

回答的声音很轻,几乎听不清楚。

“你的姓名?”“尼古拉·博文。

”“职业?”“小商人,巴黎,殉难者街。

”“你们在树林里干什么?”“……??……”小商人沉默不语,低头望着他肥大的肚子,两只手平贴在大腿上,一时羞于回答。

乡长只得又问道:“对乡政府农田巡查员所说的情况,你有什么异议吗?”“没有。

”“你有什么为自己辩护的吗?”“没有。

”“那么我再问你,你是在哪里和你的同案犯勾搭上的?”“不,不是同案犯,她是我的妻子。

(高考语文模拟)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3月初线上检测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3月初线上检测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一)高三语文2020.0306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语文Ⅰ试题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 (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通常富有考据癖的学者有时会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菜的来源、成分和烹调方法研究得▲之后,便▲,不肯染指。

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虽然十分敬佩,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要伸箸,用口▲它们的滋味。

A.井井有条袖手旁观苦心经营领会B.有条有理袖手旁观苦心孤诣领略C.有条有理作壁上观苦心经营领略D.井井有条作壁上观苦心孤诣领会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

几十年后,素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

▲。

▲,▲。

”①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②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③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④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⑤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A.④⑤①③②B.④⑤③①②C.③②⑤④①D.③②④⑤①3.根据下面现代诗的诗意,作者感到“啮咬”和“绞伤”的原因,最恰当的是(3分)当花和果实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

(《花与果实》)A.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4.下表是“吾”、“尔”、“子”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

2020年5月扬州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5月扬州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5月扬州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2020.05注竄事项;t±4⅛¾Λ认集阅i⅛瓠适总寧璃竦4題峯通妾求L试*满分为160 ⅛. #试时阎为150分忡、2.秦融籾,请将学⅜C ⅛X v考试证号#认Λ4^⅛⅝⅜卡上。

并请认真柚对蜕定填骂的瑁目进苦准确.⅛^⅛±*⅛tt息与农人是舌一枝,3曲有雾案在苓理卡上定成。

⅛⅛⅜J>1 2B 笔境涂,±fll¾⅛1t*WiΛ 0.5 tΛX t⅞≠ 笔壇寫也荃題卡上⅛⅛4⅛⅛<±X.在斗它住置柞答一律无效,芳试结束后,请轩苓题卡丈回。

语文I试题基础知识与语宫文字运用《12分}L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⅛t依次填入词谓,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疫揩留给湖北的屋播多人力尢決承受的有*殊Sff・网绻上有关“潮北改产品残密新扯⅛⅛w⅛¾⅛⅛A > ⅜⅛O≠r湖北Jt⅛⅛Λ⅛jf^ΛΛ⅛j Ie关从⅛fΓ½a⅛iff 用之宣.⅛MT⅜A «但梵在4月12日.央視斬闻甘進出手了.主松欧阳夏丹芍4■云H*王祖董俎成首席带貸當,进拧£Ji直於,育潮北*⅛. -IM*无注4⅛M 我'夏丹•”,招仕韓下来申国人的K. Y ▲碍丁潮北人的苦」扎满城风雨耸人听闻B∙甚琳尘上耸人听闻湄化c.MK尘上験人听闻消Itt 山満城K甬鞍人听聞消化2,在下面一段文字橫⅛t处填入语句.桁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it⅛⅛n⅛-≠f¼⅛*itτ它⅛Λ1>tl⅛的,A ¾-⅜⅛中也有⅛*Ht的过K l UUΛ生理乘心理交互IJ旳的*①可是它XT<T-M的快②喜剧和汾槽事粉所产生*⅞*⅜⅛<⅛>比.③过去昊芋家ffl丸半认⅛*⅛Λ-^+1*tt的感址.Φ⅛Bt**⅛不全是快感,⑤不似渴时炊水抵圉倦后酣#那种快感.⑥悲剧和一般耒离事物*<£凤丘浪.悬Λfl⅛⅛*4所产土的**⅛中却夬杂着鶴杨.3.(兰亭«m 有TJS凤和畅"一句.下列诗旬中的“风”最具有"JB风”特点的是(3 ⅛>A∙长H7J⅛送秋IL对此可议圖高«h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送薛深锁二乔・匚昨夜卿风能凑刮・冰花亦结规池中. D+不知细叶谁Stth t二月舂风眦剪刀。

扬州高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扬州高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扬州高中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箴言(zhēn)踌躇(chóu)瞠目结舌(chēng)B. 蹉跎(cuō)窠臼(kē)呱呱坠地(gū)C. 蜚声(fēi)缱绻(quǎn)舐犊之情(shì)D. 踟蹰(chí)徜徉(cháng)恣意妄为(zì)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讲座,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经验丰富,深受同事们的尊敬。

C. 这个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追求,否则将一事无成。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D.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两人都是唐代著名诗人。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 一蓑烟雨任平生(蓑:雨衣)B.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幽深曲折)C.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小路)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1. 请填写《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

”2. 请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

”3. 请填写《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

”4. 请填写《出师表》中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

2020年扬州梅岭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扬州梅岭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扬州梅岭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军上衣宋西峰正是盛夏三伏季节,天气酷热。

有很多战士耐不住热,索性脱了上衣,光着膀子,豹子一样蛰伏在一座山头的战壕里。

每个人的枪口都冒着烟,枪管灼热。

一场激战刚刚结束。

鬼子又一次疯狂的进攻被击退了,他们丢下许多具尸体,退缩回了山下的树林里。

这是一场激烈的拉锯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

八路军与日军在一座山头已经相持了三天了,双方伤亡都很大。

驻守山头的八路军只有一个团,而鬼子则有一个师多,可谓敌众我寡。

这座山头是军事要塞,在整个夏季战役中举足轻重,目前,双方的主力部队正在平原一带展开激战。

上级要求驻守的队伍严防死守,再有半天时间,主力部队就要过来增援了。

狭窄拥挤的战壕里,支前的老乡们手脚利索地忙碌着,他们从村子里送来食品、水等补给,又把受伤的战士转移走。

那些轻伤的战士是绝不会下火线的,他们只简单地包扎一下,继续留下来同敌人厮杀。

譬如祥子,他的左肩膀挂了彩,一块弹片擦了过去掀开了胳臂上的肌肉。

由于胳膊上缠着纱布,祥子就脱了军上衣,小心地叠放好,放在战壕边上。

祥子是去年参加八路军的,今年刚满十八岁。

虽然年龄小,但却长得身材魁梧、高大结实。

祥子对鬼子充满了仇恨,他训练刻苦,才一年多时间,他的枪法已经练得非常精准了,是队里出色的神枪手。

祥子永远忘不了那一幕。

去年春天的一天,鬼子闯进了祥子家的村庄,抢劫老乡们的粮食。

鬼子遇到了有力的反抗。

一些勇敢的村民对鬼子并不惧怕,他们用土枪向鬼子射击,抄起铁锹、镢头等家伙同鬼子展开肉搏。

鬼子恼羞成怒,便疯狂地向人们扫射,洗劫了整个村庄。

全村三百多口人,除外出的人外,全部被屠杀。

那天,祥子碰巧外出,躲过了这次劫难。

等他回到家时,禁不住被眼前的血腥场面惊呆了,村民们横七竖八倒在血泊里,村街上一滩滩鲜血直晃人的眼。

整个村庄都空空荡荡的,成了一个无人村庄。

2020年扬州市翠岗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扬州市翠岗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扬州市翠岗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

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厢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

“琴棋书画诗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本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

特别是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地都在狠抓“六稳”“六保”落实,更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累“保民生”的步伐。

成都前段时间就因有序放开“地摊经济”收获点赞。

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发布新规,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

成都总府路每到晚上10点,各种美食开始“接管”街道,开启“夜宵”模式。

饮食男女们一拨接一拨,试图在餐桌上把2020年被疫情占据的春天“吃回来”。

两个月来,不仅保障了近8万人就业,更让餐饮业复工率达到98%。

事实上,国际范儿与烟火气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

放眼全球,从泰国清迈的周末集市,到美国百老汇跳蚤市场,再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

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不仅让本地居民直接受益,也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有些集市还成了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标”。

当然,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一放了之,城市管理也不可缺位。

成都去年就开始实行街头艺人“持证上岗”,允许占道经营;同时也明确了安全前提,如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工作等,并规定了占道时间。

这些细化的举措都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6月高频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6月高频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6月高频三模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学习”作为一个词语,人们;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们。

自古以来,学习就是思想家们的主题。

“学者,觉也”(《礼记·王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就是古代先贤对于学习的真义、学习的原则的经典性表述。

A. 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关注 B. 耳闻目睹习以为常关心C. 耳闻目睹司空见惯关心D. 耳熟能详习以为常关注【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其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本题要求选择“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宜采用排除法。

第一组,“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耳闻目睹”,意为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形容亲身见证,千真万确;语境是说“学习”作为一个词语,人们都听得很多,很清楚了,故选“耳熟能详”,从而排除BC.第二组,“司空见惯”,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语境是说,“学习”作为一种存在方式,人们已经看惯了,平淡了,故选“司空见惯”。

第三组,“关注,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关心”,留意,注意;关怀、挂念的意思。

语境是说,自古以来,学习就是思想家们用实际行动或内心去对待的事情,所以选“关注”。

综合以上分析:故选A。

2.下列各项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 不为五斗米折腰B. 春蚕到死丝方尽C.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D.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

2020年5月扬州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5月扬州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5月扬州市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答案1.B(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在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骇人听闻:某种事件使人听了感到恐惧;耸人听闻:夸大事实,使人听了感到震惊。

“消化”与“胃”搭配;消融:冰雪融化。

)2.A(由③①⑤的局部排序,可以排除BC选项,由④⑥的局部排序排除D选项)3.D(例句中“惠风”指和风,A项中“长风”指远风,大风;B项中“东风”指从东方吹来的风;C 项中“朔风”指北风。

)4.C(A项中“最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驴子也没有认为自己“聪明”;B项所讲内容不是材料核心意思;D项中“封闭自己的内心”理解错误,马的回答也不是“劝告”。

)5.B(致:施加)6.D(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7.(1)(他)每天率领参加训练的百姓,用打仗的事情来督促他们,用威势使他们行动起来,用恩惠使他们信服,所以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日、拊循、倒装句、孚、如意各1分)(2)李固认为发兵事务州郡地方便可胜任,只要选择有勇有谋并能爱民惠民能够担任将帅的人,让他担任太守,可以要求他平息叛乱成功。

(任、但、勇略仁惠、责、句意通顺各1分)8.对内治民有方,(1分)爱民惠民,民众拥戴他;(1分)对外抗寇有功,(1分)不可替代,朝廷倚重他。

(1分)【参考译文】镜湖熊公刚中进士时,接受任命担任太仓州太守,逐渐升任为吴郡别驾,不久又升任太仓兵备佥宪。

现在又接到朝廷的诏令,被擢升为右副都御史。

从一开始做官到现在担任独当一面的官员,将近十二年,官职共三次升迁,却没有离开太仓治所。

太仓,是以前昆山沿海的地方,前代防备抵御日本,只在庆元、澉浦、上海设置戍卫兵营,没有提及太仓。

自从淮阳王建立海上运输,那么乘船航海的差事,都从这里开始了,(太仓)在当时屹然成为一方重镇。

国家停止了漕运事务,设置两卫,一百几十年间,海外太平无事。

嘉靖初年,有人进谏想撤去新建州,请求设置兵备分司,朝廷保留了州同时还设置兵备分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传统文人基于自身际遇及审美喜好,在园林营建中往往主张回归自然、____, 力求将山水画的审美意境融入园林设计,使观景者如同于山水长卷之中,顿觉画意之境与园林之美.A.返璞归真置身相得益彰B.返璞归真栖身交相辉映C.叶落归根栖身相得益彰D.叶落归根置身交相辉映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矗立在眼前的柏树高大肃穆,历经千年风霜。

______ 它任由风吹雨打,依然顽强生长。

①树干挺拔,直指苍穹。

②它虽饱经沧桑,却生机勃勃。

③底部扎向四面八方的根,如虬龙一般。

④枝叶繁茂,苍翠浓郁。

⑤有的水分充足,充满活力。

⑥有的虽显腐朽,却有力量。

A.①④③②⑥⑤B.①④⑥②⑤③C.②①④③⑥⑤D.②③⑤⑥①④3.下列诗句与节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②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③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

④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

A.①立夏②立冬③惊蛰④秋分B.①秋分②立夏③立冬④惊蛰C.①惊蛰②秋分③立冬④立夏D.①立冬②惊蛰③立夏④秋分4.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帘外缺月挂疏桐,漏断更深人初静。

B.齿颊清香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C.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D.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天长县学记归庄三代之人才出于学校,近世之人才出于科目。

科目之士,虽未能如三代之学成而后入宫,然禾有不从学校出者,则近世之学校,固人才之渊薮,不可不重也。

汉高帝谓:“以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陆贾日:“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卒无以难。

是故戡乱以武,守成以文,不易之理也。

我国家崇儒右文,受命以来,郡县学悉如故,近虽裁省儒官,减乡会取士及弟子员之数,此非轻视学校,特以其过于冗滥而汰之。

所以责成学官,使事无可诿,不得不举其职;督励士子,使知不易得,不容不进其业也。

诚使学官皆举其职,士子皆进其业,则学校之中,为国家异日储将相官尹之才,备奔走御侮之用,岂有既哉?天长之有学,其始不可考,今之学宫,则元之旧基。

后尝迁于南隅,未几复故。

数十年不修,颓圮矣。

启圣祠近有废址,县令江侯、司谕张君慨然以修废为已任,首捐俸资若干,庀材鸠工;濠州司李黄侯继,亦捐俸若干。

张君又监工,日号委诸生之能者董其事。

以某年某月讫工。

于是材之朽者易,瓦璧之败者完,丹垩之剥者新,堂庑门墙,焕然改观,昔之废址,亦祠宇屹立矣。

凡用材木瓦甓之数若干,为金若干,而人不以为侈;为工若干,而人不以为劳。

春秋重用民力,如城中丘、筑廊台之类,无不书,皆讥也;独修闊宫则不书,以为当修也。

故诗人作颂,以美僖公。

天长当冲烦之地,又比岁多不稔,而勤于是役,独以为不可缓也。

抑邑中前此科第颇少,明朝三百年,登第者仅数人。

自国朝以来,人文蔚起,以余之不敏,亦幸获一第。

今郡功曹、县尹、学博士诸先生,勤于修废,不惮倾橐;告成之日,率诸弟子释奠于先圣先贤。

诸弟子其益思自励,大修其业,期无负先圣贤之训,无负朝廷养士之恩,并无负官长师儒奖成风励之意。

从此人才蔚然奋兴,安知不轶前朝而希三代欤!余在都闻之喜甚,是以为之记而勒诸石以俟之。

(选自《归庄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家崇儒右文右:重视B.日号委诸生之能者董其事董:督察C.并无负官长师儒奖成风励之意风:劝告D.安知不轶前朝而希三代欤轶:散失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和近世,人才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只是选拔任用的方式有所不同。

B.陆贾反对汉高帝在马上得天下而不需文治的观点,汉高帝没办法诘难他。

C.天长县学从南隅迁回旧址后年久失修,全部毁坏,江侯、张君决心重修。

D.天长县以前科举考中的人很少,到了清朝,也只有作者一人有幸能考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长当冲烦之地,又比岁多不稔,而勤于是役,独以为不可缓也。

(2)余在都闻之喜甚,是以为之记而勒诸石以俟之。

8.作者认为重修县学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向子謹①庚寅闰八月秋,芗林老、江彦章时在诸公幕府。

从游者洪、徐、苏、李,是夕登临,赋咏乐甚。

俯仰三十九年,所存者,余与彦章耳。

绍兴戊辰再闰,感时抚事,为之太息。

闰余有何好,一年两中秋。

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

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

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

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

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③,芳气袭衣裘。

断送余生事,惟酒可忘忧。

[注]①向子誣:南宋词人。

此时作者南迁清江(浙江乐清)。

②修月:语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即“修月手”,指能写文章的人。

③秋露:酒。

9.请简要赏析上阕中“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的表达效果。

10.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__,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5)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6)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7)子曰:“志于道,_____,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8)__________,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后花园萧红后花园一到五月,就开出了各种花,耀眼的耀眼,散着香气的散着香气,但少有人来。

临着后花园,有一座冷清清黑洞洞的磨房。

磨房里的磨倌冯二成子三十多岁,尚未结婚,头发白了许多,像是个年轻的老头。

他没有朋友来访,也不去访别人,他只知道自己是个磨倌,拉磨之外的事都与他毫无关系。

磨眼上的麦子没有了,他去添一添;漏下来的麦粉满了一磨盘,他去扫一扫;小驴的眼罩松了,他替它紧一紧。

除了这一点工作,冯二成子多半是站在罗架上,打着梆子,从午间打起,一打打个通宵。

一天早晨,冯二成子在院子里刷着小驴,偶一抬头看见了隔壁赵老太太的女儿,跟他站了个对面。

看着她向日葵花似的大眼睛,冯二成子就无缘无故地心跳起来。

从那之后,他虽不常见赵姑娘,但觉得好像天天见面一样。

尤其在深夜,他常常听到隔壁的笑声。

有一天,他打了一夜梆子。

天亮了,他刚躺下就听到隔壁女孩的笑声,他赶快抓住被边把耳朵掩起来,但那笑声仍旧在。

他翻了一个身,可仍旧不能睡。

这一天,他躺在那里十分悲哀,他把自己的生活回想了一遍。

他想起母亲来看过他,临走时流着泪叮嘱他好好做事。

他想起母亲说身子不太好,一旦一口气上不来,叫他不必跑回家。

他记得当时母亲瘦得厉害,也咳嗽得厉害,他抱着母亲哭了。

他记得母亲回到乡下不久就死了,他还是回去了,和哥哥一起送的……想着想着,他昏昏沉沉地要睡了去,但又被惊醒了,好几次都是这样。

他觉得是邻家女儿惊动了他,他在梦中羞怯怯地红了好几次脸。

这一年八月十五,赵老太太让女儿给冯二成子送来一个月饼。

他接过月饼,因为难为情,想说一声谢谢也没说出来,回身就进了磨房。

磨房比平日更冷清了,冯二成子迷迷昏昏地吃完了月饼,靠着窗子,一无所思的往外看着花园,但好像什么都是空的。

他的眼里充满了亮晶晶的眼泪,他的心中起了一阵莫名其妙的悲哀。

他羡慕跳跃着的活泼的麻雀,他妒恨咕咕叫的悠闲的鸽子。

他仿佛被卷在旋风里似的,迷迷离离的被卷了半天,而后旋风把他丢弃了。

世上竟有这样的人。

他爱了她,但又觉得自己身份太低,根本配不上她。

他只能偷偷地对她寄托一种心思,可她根本不晓得有这么一回事。

不久,那姑娘出嫁了。

婆家来娶新媳妇的那天,打着锣鼓,吹着喇叭,就在磨房外的花园里。

姑娘穿了大红的衣裳,满手抓着铜钱,被人抱上了轿子。

冯二成子把头伏在梆子上,闭了眼睛,一动也不动。

一直到那轿子走出几里路之外,就连被娶亲惊醒了的狗叫也都平静下去时,他才抬起头来。

那姑娘出嫁以后,冯二成子常常到老太太的房里坐一坐。

他不知为什么总把老太太当作了亲人,早晚相见时,总是彼此笑笑。

这样过了没多久,赵老太太也要搬到女儿家去了。

他帮着老太太把东西装上了车,还牵着拉车的大黑骡子送了一程。

送到郊外,老太太催他回去,他说再送一程。

①他向着前面放着大步,大有一去就不回来的样子。

回来的时候,冯二成子觉得这路比去的时候不知远了多少倍,他还不时转回身去看。

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次送赵老太太比送自己的亲娘还难过。

路上,他往四方望一望,他望到的,都是在劳动着的,都是在活着的:赶车的赶车,拉马的拉马,割高粱的割高梁。

他不能明白,这都是在做什么;他不明白,这都是为着什么。

他想:到了终归,你们是什么也没有的。

随后,他遇上一些推手车的,挑担的,他也用奇怪的眼光看着他们:你们是什么也不知道,你们只知道为你们的老婆孩子当一辈子牛马,你们都白活了。

冯二成子这一路上所看到的几乎全是这一类人。

他走得很慢,终于没有了气力。

他找到一片树林,伏在地上哭了不知多久。

他想到了那天早晨与他站了个对面的大眼睛,他感觉到那眼睛是含着无限情意的,他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发现。

但现在都完了,永久不会重来了。

他呆呆地坐着,二更之后心里渐渐宁静。

那前前后后的事,他似乎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晌午送赵老太太走的那回事,也似乎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②现在他觉得人间并没有许多人,所以彼此没有什么妨害。

以后两三年,每到夏天,后花园里的花草又是那么热闹,但依然少有人来。

不知多少年,园主老死了,后花园也拍卖了。

新主人常常来磨房的窗外,看磨倌怎样打他的筛罗,怎样摇他的风车。

而冯二成子仍旧在那磨房里平平静静地活着。

一九四O年四月(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后花园寥寥几笔的交代,不仅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与小说的结尾相呼应,也与冷清的磨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小说描写赵姑娘出嫁时冯二成子闭着眼睛把头伏在梆子上的细节,既表现他对赵姑娘出嫁的关注,也表现他与心上人无缘的悲伤。

C.冯二成子觉得赶车的、拉马的等人辛苦地劳作却最终什么也没有。

作者通过写冯二成子的迷惘和困惑,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D.小说结尾写冯二成子仍旧“在那磨房里平平静静地活着”,表现出冯二成子顺从命运的安排,也暗含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关注。

13.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冯二成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4.小说以“后花园”为标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