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蟹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种蟹(扣蟹)养殖技术

种蟹(扣蟹)养殖技术

蟹种(扣蟹)养殖技术一、概述:河蟹,也叫毛蟹、螃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

该属以螯足密生绒毛而得名。

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l00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质含量为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水份71%,灰分1.8%,核黄素0.71毫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热量139千卡。

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深受人们欢迎的珍贵水产品,同时也是出口创汇的水产品之一。

河蟹适应性强,分布较广,北自辽宁鸭绿江,南至广东雷州半岛,都有分布。

我国有丰富的内陆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的增养殖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河蟹增养殖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特点,是综合开发利用大水面资源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提高淡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水产业再上新台阶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河蟹的适应性强,饵料来源广,养殖技术并不十分复杂,特别适宜农村专业户发展养殖,对于致富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另外,河蟹可以和鱼混养,可以和水稻、水生作物共生,利用水稻田提高综合效益。

因此,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增养殖,有着十分广阔的前途。

二、河蟹的生态习性1. 生活习性(1)栖息;喜穴居和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

河蟹营穴能力很强.洞穴一般呈管状,底端不与外界相通。

穴道与地平面约有10度左右的倾斜,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穴保持潮湿。

洞口与直径基本一致,并与蟹体大小相宜,洞口形状呈扁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等,穴道长20-80厘米,甚至一米以上。

(2)食性:河蟹为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

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蠕虫、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芝麻等饵料。

河蟹的食量很大,且贪食,在食物丰盛的夏季,一只成蟹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

在河蟹接近成熟期不仅夜晚出来觅食,有时白天也出来觅食。

优质扣蟹培育技术

优质扣蟹培育技术
生物 , 使蟹苗下塘时有充足的饵料生物, 提高成活率。在池塘移植轮叶黑藻 、 革命草、 苦草等 , 中水草应 占池 池塘 塘养殖面积的 23水 草在池塘中要均匀分布 ( /, 用毛竹、 绳等加 以固定) 。大量 的水草为扣蟹提供 植物性 饵料 , 又 能为扣蟹的栖息、 蜕壳提供较为安静、 安全的环境 , 水草的光合作用能大量放出氧气 , 提高放养密度和成 活率 , 水 草又能吸收水 中过 多的有机质 , 改善水质 ; 在高温季节能起 到遮荫的作用 , 降低水 温, 减少性早熟 。由于幼蟹具 有强烈的趋流性及趋光性 , 为了防止扣蟹逃逸 , 池塘四周应做高度不低于 5e 0m的防逃墙 , 材料一般可用 塑料 薄 膜、 钙塑板 、 白铁皮 、 水泥板等 ; 进出水 E应用密网封好扎牢 , I 防止河蟹逃跑 , 同时防止敌害生物( 野杂鱼、 水蜈蚣、
蝌蚪等 ) 进入。
4 放苗密度和时间
扣蟹培育中 密度的控制和放苗时间的掌握是重要环节之一。放苗过疏, 规格较大, 但产量较低, 且易性早 熟; 放苗过密, 则规格偏小, 而达不到培育要求。 若选择优质的蟹苗 , 放养数量以每公顷 1 ~ 5g 2 1k 为宜。放苗时 间宜选择在 5月中下旬和 6月初 , 运输蟹苗时采用干法运输 , 草铺设 于蟹苗箱底 、 水 上置蟹苗 , 运输途 中应淋水 保持蟹体湿润 , 每箱可装苗 05— .5g . 07k。放苗时可将蟹苗箱放于池塘浅水区, 让蟹苗 自 行爬 出。
相关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 因素 , 才能高产和稳产 。
1 池 塘条 件
虽然大多数池塘均可进行扣蟹培育 , 但经过对 比试验 , 用于培 育扣蟹 的池塘 , 面积以 01 02m .3~ .h 2为宜。
面积太小, 水质变化较快不易掌握, 而面积太大则 日 常管理如水草栽培、 水产分布、 投饲以及捕捞等都不便。底

扣蟹培育实用技术要点

扣蟹培育实用技术要点

扣蟹培育实用技术要点
养殖扣蟹的池塘,要求近离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上游无污染源,土质以粘土或粘砂土为适宜。

-、放苗前的准备エ作
l、池塘消毒:新开挖的池塘要求在3月底前完エ,老池塘也要在3月底做好清除淤泥、整修池塘エ作。

消毒每亩用生石灰80-100kg,选择晴天中午,生石灰化成浆状后全池泼酒,消毒后应晒池7-15天。

2、培养水质:培养水质应该在放苗前15天进行,笫-次进水深0.5m,-天后放干,称为“洗池”,晒池3天。

笫2次进水深0.4m,并且当天中午施尿素3kg,过磷酸钙1kg,过4-5天后池水呈黄绿色或茶绿色,再过5天后池水中可见到数量众多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的密度要求取池水-碗,水中有500个左右浮游生物就可以放苗了。

如果发现水色偏淡,浮游生物数量很少,可以在笫-次施肥后5天左右再施肥1次,用肥量和笫1次-样。

3、放苗的注意要点
(1)盐度差:放苗过程中,育苗池的池水盐度和养殖池水盐度上下差不能超过5‰,在有条件的沿海养殖地区,也可以在养殖池中加入-些海水,使池水盐度达到3‰-4‰,这样移苗后可以提高大眼幼体转黑籽苗的成活率。

池水通过1个月换水成为淡水。

(2)温度差:放苗过程中,育苗池的水温和养殖池的水温差不能超
1。

河蟹的主要养殖模式

河蟹的主要养殖模式

·渔业渔政
河蟹的主要养殖模式
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经济蟹类。

近年来,河蟹养殖效益颇为可观,养殖户对河蟹养殖的热情日渐高涨,养殖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其管理措施也不尽相同。

笔者介绍河蟹的几种主要养殖模式及其管理措施,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一、河蟹养殖模式之池塘养殖扣蟹
(一)池塘条件
池塘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面积以2001~3335平方米为宜;池塘呈长方形,以坡比1∶(2~3)、长宽比3∶1为宜,池塘水深1~1.5米;进排水方便,呈东西向独立设置,进水管用60~80目筛绢网制成的网袋包裹,防止进水时敌害生物随水进入扣蟹养殖池,降低扣蟹成活率。

池塘底部开挖“U”木桩作为立柱固定,每两个立柱间距
养殖池栽种水草。

扣蟹养殖由于池塘水较浅,对水草的遮蔽功能和净化水质的功能要求较高。

养殖前期的水草类型包括苦草、轮叶黑藻,并配以一定的伊乐藻,在离池边
草种植采用条播种植模式,每条水草的间隔为米,保持水深
要以水花生为主,水花生在池塘中的分布呈棋盘式或条式,这样有利于提高扣蟹塘水草的分布,增加蟹种的躲避空间,能降低蟹种在浅水区域蜕壳死亡的风险。

养殖前期水草覆盖面积为
殖中后期水草覆盖率为
与水花生,既可培育天然优质饵料供蟹苗摄食,同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李金龙
河蟹的生态环境。

在深水区域以黄丝草和轮叶黑藻为主,在浅水区域种植苦草。

苦草采用草籽均匀散播;轮叶黑藻前期采用芽孢播种,后期可用植株根部裹泥抛种的方式补种;伊乐藻主要是用鲜草植株进行挖坑覆土移栽或者扦插移栽的方式进行种植;。

防止扣蟹早熟的措施有哪些

防止扣蟹早熟的措施有哪些

防止扣蟹早熟的措施有哪些
(1)人工苗放养时间应尽量接近天然出苗时间。

也就是说最佳的
放苗时间应在6月。

(2)加大放养密度,改善过于宽松的水环境。

这样做,不但可以避免
扣河蟹早熟,还可以提高水面的利用率,增加单产。

放养密度应在每亩5万只左右。

(3)适当地控制饵料的质量和数量。

扣蟹养殖期间,除了大眼幼体变
仔蟹阶段投喂高蛋白的动物性饲料外,其余时间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适当地搭配些动物饲料。

假若中期发现幼蟹长得太快,可少投或不投饲。

(4)增加水深,适当换水。

养殖期间,池水深度不宜过浅,尤其6、7、8月,水深应在80厘米以上;换水不要过频,半月左右换1次即可。

(5)盐碱地养河蟹必须先进行处理。

所谓处理就是用淡水冲洗,冲洗
的次数越多越好,使其无盐。

以上几条,是防止扣蟹养殖中出现性早熟的具体措施。

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只要运用得好,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扣蟹高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

扣蟹高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
5 颤 抖 病 .
1 养殖方法:蟹茵入池 后不投喂饵料 ,以池塘中轮虫为 .
食,经3 天~期脱壳后再投 喂。开始投开 口料,开 口料为 ~4 微颗粒状 的蟹专 门饵料,每天投 喂两次 ,上午 8 点,下午 ~9
4 点 ,投 喂 到 蟹 苗 六 期 脱 壳 ; 6 中旬 至 8 —5 月 月份 以植 物 性 饵
预 防:①彻底清塘;②定期添换水 ,保持水质清新,定
期泼洒底改素或超浓缩光 合细菌,改善水体环境 。
料为主 ( 小麦、蚕豆、南瓜) ,占7% O ,适 当增加水草 , 0 ~8% 以动物性饵料为辅 ,占2% 0 ;9 1 月份,以投喂动物性 0  ̄3 % - O
饵 料 为 主 , 占8 % 9% 以植 物 性 饵 料 为 辅 , 占 l% 2 % 0 ̄ 0 , 0~ 0 ; 1 月份 水温 基 本 在 l ℃左 右 ,饵 料 可 以不 投 喂 。 0 0
期 定 期 用 强 碘 或 杀菌 醛 2 进 行 消毒 ;② 平 时 在 饲 料 中 添 加 号 免疫健长灵或新酶肽v。 c
二 、放养前准备
治疗 :①外泼 杀菌 红或杀菌醛 2 号,水质较差时用底改
黑 加 黑 或鱼 快 活 调 节 水 质 ;② 内服 新 蟹康 乐 +强 化 大 黄 精 华 素,连用5 7 。 ~ 天
深度发 酵后 的鸡粪肥 l 0 0 千克/ ,使池水呈 黄褐色或草绿 亩
色 ,透 明度 为 3  ̄4 厘 米 。 0 0 三 、蟹 苗 放 养
毒;② 内服新蟹康乐 +肝胆康 ,连用 5 天 。 ~7
3 纤 毛 虫病 .
预 防 :① 彻 底 清 塘 ; ② 全 池 泼 洒 纤静 康 或 甲可 净 ,第 二

进出 口管道 ,管道 口用密网扎紧,网径 为0 3 . 毫米。 . ~O 4

扣蟹后期养殖管理技术

扣蟹后期养殖管理技术

扣蟹后期养殖管理技术
通过走访示范户,与典型示范户交流,结合专家组技术意见,就扣蟹养殖后期管理提出以下意见供养殖户参考。

参考阅读:稻田养大蟹抓关键技术
1、加强饲养管理,培育规格扣蟹
确保上市扣蟹规格在60-80头/斤之间。

目前苗种规格掌握在每斤100头左右为宜,苗大要预防老蟹,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适量投喂水浮萍,隔天傍晚投喂一次。

苗小增加投喂量,早、晚各投喂一次,要勤注水,促进河蟹脱壳生长。

2、预防疾病,提高扣蟹的成活率
9月上旬开始要预防扣蟹的纤毛虫,每亩使用纤虫净一袋500克,每月使用一次二氧化氯,每亩使用量120-150克,晴天上午使用。

3、保护水质,创造扣蟹生态环境
水质要求活、鲜、嫩、爽,透明度30厘米以上,采用生石灰调节PH值,要隔15天1次,每亩施用10公斤-20公斤,石灰施用量做到逐渐增加。

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调节水位。

4、坚持巡塘,观察扣蟹蜕壳、饵料的剩余等情况,预防敌害,并常规检查防逃设施,修补裂缝。

5、及时掌握扣蟹市场,常与技术员和典型养殖户沟通,出售优质扣蟹。

控制生长速度是培育扣蟹关键

控制生长速度是培育扣蟹关键

控制生长速度是培育扣蟹关键目前多数河蟹养殖户因仍采用当年早繁苗当年养成的速成养蟹法,使成蟹上市规格小、品质差、售价低、市场竞争力弱。

鉴于此,笔者主张“育扣蟹、养大蟹”的思路,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培育扣蟹的技术关键是控制其生长速度。

一、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667~1334平方米(1~2亩)为宜,水源充足,进排水(由两套渠道设施组成)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池中水草应保持丰盛,若缺乏时应及时捞取、移植水花生、苦草等,水草面积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40%~60%左右。

二、防逃设施。

由于幼蟹具有强烈的趋流性及趋光性,因此进出水口应用密网封好扎牢,防止河蟹光跑,池塘四周用60厘米的钙塑板防逃,内倾5度角。

三、蟹苗选择及运输购苗时间。

宜在5月中旬,过早或过迟均难达到理想效果。

选择优质蟹苗可采用“一看二问三查”法。

一看即看蟹苗外观:肢体完整、大小均匀、活动有力;二问指一问亲蟹来源,二问淡化时间,一般经5~6 日龄淡化后的长江水系蟹苗均可养殖;三查是指一查育苗场的原始记录、二查亲蟹暂养池及布卵池内亲本的状况、三查该场的用药情况。

运输蟹苗时采用水草铺设蟹苗箱底、上置蟹苗进行干法运输,每箱可装苗0.5~0.75公斤,经24小时运输基本上无损伤。

四、幼蟹的培育为了提高蟹苗利用率,先将蟹苗进行中间培育,再分池培育成扣蟹。

即每667平方米投放幼蟹2~4万只。

经中间培育比直接投苗培育成扣蟹提高成活率10%。

五、控制性早熟及加强管理防止性早熟是培育扣蟹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培育扣蟹整个过程中应做到:1.控制密度。

放养过密,扣蟹规格偏小;放养过稀,则性早熟比例高;适宜密度为每667米2投放经中间培育的幼蟹2~4万只,即1~2千克。

2.水质监管。

一般每半月换水1次,泼洒生石灰1次,高温季节加强水质管理,蜕壳时严禁换水。

3.降低积温。

盛夏季节,增加水深,可控制幼蟹有效积温的累加。

4.合理投饵。

蟹苗刚入池时,少量投喂动物性饵料,占蟹体重的20%;以后逐期减少投饵量,一般控制在8%~10%左右;同时降低动物性饵料比例,增加植物性饵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扣蟹养殖技术一、概要(一)扣蟹苗的好坏是今后能否养好大规格河蟹的关键概括地讲,河蟹生长发育要经过苗—扣蟹—成蟹三个阶段,而扣蟹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扣蟹饲养阶段中有效积温的高低、脱壳次数的多少和健康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户以后的生产经营情况,即经济效益。

(二)扣蟹苗的培育扣蟹多数是由蟹苗直接培育的,少数是由仔蟹培育的。

培育出免疫力强、活力强的扣蟹是今后养殖中成活率高、次残蟹少、生长快、脱壳次数多、规格大的关键因素,所以健康扣蟹苗是为今后是否能养好大规格的河蟹起着关键作用。

一般来讲,希望自己培育扣蟹苗,以便能保证扣蟹质量,做到心中有数。

要养好成蟹,必须高度重视扣蟹的质量,首先要养好扣蟹。

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池塘条件:育种池要求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

池塘排灌方便,塘埂坡比1:2~3,池底平坦,淤泥少。

池塘面积5-10亩左右,既有利于均匀投饵及水质调控等各项管理,又便于一次性清池捕捞销售。

2、清塘消毒:池塘清整在冬季进行(1月份),首先抽干池水,暴晒一个月,清除池底淤泥,留淤泥5cm左右,用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

经过晒塘至池底开裂,蟹苗下塘前半个月进水10~15cm,每亩用生石灰150kg化浆全池泼洒,选择晴天中午,杀死池中敌害生物,3天后排干池水,继续晒塘。

新池必须事先灌水浸泡1个月以上再进行消毒。

3、种植水草:4月初种植水草,保持池水深30cm左右。

在扣蟹养殖前期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扦插在离池边2m的池底,种植水草采用条播种植,每条间隔3-4m,占水草种植面积的40~50%。

另外池塘放水后在池塘的四周可适当移植水花生,用竹竿固定,水花生移植前要用漂白粉浸泡消毒,占水草种植面积的10%左右。

由于扣蟹对伊乐藻等水草的破坏性大,所以,在养殖的中后期水草只能以水花生为主,覆盖率达50~60%。

水草种植与管理见附录一《水草的种植与管理》。

4、调节水质:扣蟹对水质要求很高,在扣蟹养殖过程中要求水中溶解氧≥5mg/L;pH值在7.5~8.5之间;透明度在30~50cm之间,最佳50cm以上;氨氮浓度在0.2~0.5毫克/L之间;硫化氢不能检出;底泥总氮小于0.1%。

水质保持“清、新、嫩、爽”。

5、水位要求:仔蟹培育期0.8~1.2m为宜,扣蟹培育期2m以下,以1.2~1.5m为宜。

适时调整水位,维护良好的水质,同时促进扣蟹蜕壳。

6、防逃设施:可用钙塑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防逃墙高40-60cm。

池塘两端建有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均要安装80目网纱的过滤网,防止敌害鱼虾入池和扣蟹的逃逸。

三、优质蟹苗适时下塘。

适时下塘是指蟹苗的质量符合淡水培育,培育池水体的理化和生物指标符合扣蟹培育的最佳要求。

扣蟹培育中密度的控制和放苗时间的掌握是重要环节之一。

放苗过疏,规格较大,但产量较低,且易性早熟;放苗过密,则规格偏小,而达不到培育要求。

1、选苗:蟹苗应为长江水系的亲本繁殖,选购标准:日龄应达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即用手握一把后松手,马上四处散开),行动敏捷,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6万只/kg左右;溯水能力强。

2、施肥培水:在放苗前15天进行,第一次进水深0.5m,进水时用80目筛绢过滤,一天后放干,称为“洗池”,晒池3天;第2次进水深0.4m,并且当天中午施尿素3kg,过磷酸钙1kg,过4~5天后池水呈黄绿色或茶绿色,再过5天后池水中可见到数量众多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的密度要求取池水一碗,水中有500个左右浮游生物就可以放苗了。

如果发现水色偏淡,浮游生物数量很少,可以在第一次施肥后5天左右再施肥1次,用肥量和第1次一样。

如出现肥水困难具体见附录二《池塘肥水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3、放苗:①放养密度:0.5-0.75kg/亩,即8-12万只/亩。

②放养时间:5月中旬,在水温15℃以上的晴好天气进行放苗。

③放养方法:放苗前把整个装苗的网箱放在池水中适应2分钟左右,起水后停留5分钟,连续2-3次,待蟹苗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将大眼幼体沿池四周均匀摊开于池塘塘埂上,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④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I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5mg/L以上。

池底安装管道式微孔管底部增氧设备,每10-15亩配备一套,功率为2.2KW。

具体见附件三《微孔管增氧技术》。

四、科学投喂优质配合饲料。

1、不要投喂鱼糜、蛋黄、豆浆、鱼浆等利用率极低、适口性差的饲料原料。

这些原料不仅大小不均,导致采食不均,不利于大眼幼体同步变态和仔蟹均衡发育,而且这些饲料易腐败,易导致水质恶化,不利于防病。

2、全程投喂螃蟹专用优质配合饲料,投喂河蟹优质专用配合饲料可以确保河蟹获得营养充足的食物。

投饵量要足,保证吃饱吃好,否则易造成幼蟹规格不齐,导致自相残杀。

要根据仔蟹在池中分布情况确定投饵重点区和非重点区,重点区应加大投喂量,可有效减轻仔蟹采食不均的程度,并且遵循“多次多投”的原则,可降低仔蟹的规格差异。

3、9月份以后仍应正常投喂,此时若仍有较多个体较小的扣蟹应及时采取以优质小颗粒饲料为主的投喂措施,促进小仔蟹足量采食,这对于控制次年春季扣蟹发病及促进早蜕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投喂方法:根据公司的养殖模式,入池后经2-3天蜕变成一期仔蟹,可直接用蛋白质含量40%以上的0号开口破碎料0.5-1kg/亩兑水全池泼洒;变为Ⅱ期仔蟹后开始投喂1号破碎料, 每亩投喂颗粒料1-2kg/天;经过15-20天的养殖,由仔蟹变为幼蟹,前期每亩投喂颗粒料2.5-3.5kg/天;到8-9月份每亩投喂颗粒料3.5-4kg/天。

分二次投喂,上午8点-9点投饵量30%左右,下午4点-5点投喂量70%左右。

从10月份初开始,随着水温下降加快,投喂量要逐渐下降,每亩投喂0.5-1.5kg/天,每天傍晚14点-15点投喂。

投饲量以3小时内吃完为度。

投饲量应根据季节、水色、天气和河蟹的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水温较高时多投;晴天多投,阴天少投,雨天不投;水色好时多投,水色差时少投。

养殖平均水温未达到10℃时,可少投;养殖平均水温在5℃以下,就可以停止投喂。

经过扣蟹培养阶段,成活率通常在30%—40%。

每天勤巡塘,观察扣蟹的吃食情况,适时增减。

5、投喂高蛋白(38%以上)优质配合饲料的好处:---扣蟹强壮、免疫力强;---营养丰富、平衡,为今后快速生长打下基础,生长快又能养得大;---扣蟹第二年投苗后成活率高、次残率低、脱壳整齐;---高蛋白饲料培育了扣蟹优良的消化吸收系统,在饲养成蟹阶段对饲料消化吸收率就高,能极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五、加强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苗种放养时特别是大眼幼体阶段,水深为0.5m左右。

蟹苗入池后,前3天不加水、不换水,3天后每隔3—5天要加水一次,每次加水5—10cm,每隔15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0kg 左右,其作用一方面水体消毒,另一方面增加钙质。

在泼洒生石灰的7一10天后,还要施些可溶性的磷酸盐如磷酸二氢钙,一般每亩3kg,以保持水中钙磷的平衡,促进河蟹正常脱壳。

一般每半月换水1次,换水量应掌握在1/4左右,泼洒生石灰1次,高温季节加强水质管理。

前期池水位控制在60-80cm,7-9月保持在1-1.2 m,尽量减少换水次数,延长蜕壳间隔时间,冬季防止暴雪冰冻,保持最高水位,并注意水质变化,防止缺氧。

逐步把池水加深到1.2-1.5m以控制水温升高,如盛夏天气闷热,必须及时换水,蜕壳时严禁换水。

盛夏季节,增加水深,可控制扣蟹有效积温的累加而引起河蟹性早熟。

另外在扣蟹培育全过程中水质盐度控制在3‰以下。

7-9月份每隔15-20天,用EM生物制剂(用量lkg/亩·m)或用光合细菌(5~6kg/亩·m)全池泼洒,抑制有害病原菌的繁殖,降低有害物质积累,保持水中有益藻类的优势,维持养殖环境微生态平衡,减少病害的发生。

经常保持水质肥、活、嫩、爽,pH值为7.5~8.5之间,池水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30cm~40cm以上。

2、投饵管理:在饲料投喂上做到“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原则。

定时:每天分二次投喂,上午8点-9点投饵量30%左右,下午4点-5点投喂量70%左右。

定点:采用全池投喂的方法,均匀地投放在池埂四周离岸边1—2m处的浅水区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

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体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营养均衡、新鲜的配合饲料,坚决不投劣质霉变饲料。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每天勤巡塘,观察扣蟹的吃食情况,适时增减。

3、做好巡塘值班和防逃防鼠工作:早晚巡视,观察仔蟹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晚间应有专人巡塘捕捉老鼠等敌害,如发现蛙卵应及时捞除。

4、采食情况的检查:每天早晨检查扣蟹采食情况,用抄网检查池塘底部是否有剩余的饲料,根据检查的情况进行喂投料量的调整。

否则,过多的剩余料会造成水质恶化过少;长势慢。

5、越冬管理:每年11月扣蟹种进入越冬阶段,越冬前一个月要强化饲养管理,多喂高蛋白和高能量配合饲料,促其肥壮,减少越冬死亡;入冬后要加深池水以保持底层较高水温;越冬期间,扣蟹会在向阳池坡活动,应投喂一些饵料供觅食;如发现水面结冰,冰上积雪,应立即破冰除雪,以防缺氧;冬后水温达8℃后,又要逐步强化饲养管理,投喂高蛋白配合饲料,以促其肥壮,保证第一次脱壳顺利进行。

1)水质管理:池水水质要清新,水中溶解氧要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水位应基本保持一致,过浅时要补水,防止蟹种冻伤。

水质过肥时,应及时换水,防止水质恶化。

进排水时要保持水温基本稳定,水温变化应保持在3℃左右。

2)水草移植:蟹种池内水草覆盖面积应占池塘的50-60%左右,不足的要人工移植,这样有利于蟹种的攀爬、隐蔽与摄食,减少蟹种间互相残食的机率。

3)适当投饵:如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可投喂少量颗粒饲料,以补充营养,防止蟹种在越冬期内体力消耗过大而影响质量。

饲料投喂量为:水温13-15℃时每亩投饵1斤/天,8-13℃时每亩投饵0.7斤/天,6-8℃时每亩投饵0.3斤/天,水温降至5℃以下时停止投喂。

4)疾病预防:越冬期,蟹种发病的机会相对减少,但仍需加强蟹种活动情况的观察,发现有疾病应及时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