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之争
英阿马岛之争,重燃战火的可能性很小

地 缘 战 略 价 值 和 资 源 发 现 强 化 马 岛之 争
同 绕 马 岛 主 权 , 阿 两 国 英
双 } 责 英 国 的 钻 探 行 动 。 对 根 廷 领 土 不 可 分 割 的 一 部 争 争 吵 吵 一 百 多 年 , 方 甚 至 义谴 度 兵 戎 相 见 。这 一 次 英 围 首 此 , 圈 首 相 布 朗 声 称 : 国 分 ” 英 英 。英 国 于 l 2 8 8年 以最 早 发
那 样 仅 靠 自 己 的 力 量 与 英 国
作战” ,他 表 示 将 为 阿 根 廷 提 供 军 事 支 持 。历 来 是 阿 根 廷 主 要 竞 争 对 手 的 地 区 头 号 大 国
巴西 同样 持 支 持 态 度 。峰 会 东 道 主 墨 西 哥 总 统 卡 尔 德 龙 也 表 示 , 会 各 国 首 脑 支 持 阿 根 与
和 开 采 提 供 必 要 的 支 持 。 消 息 给 当 时 南 美 地 区 f 括 阿 根 廷 ) 谋 求 以 和 平 方 式 解 决 马 岛 主 包 传 到 阿 根 廷 , 方 指 责 英 国 在 的 殖 民 宗 主 同 西 班 牙 。 1 7 权 归 属 问 题 。 对 此 , 国 态 度 阿 70 英
达 和 大 马 尔 维 纳 斯 两 大 主 岛
.
和 2 0余 个小 岛屿组成 o 19 0 6 0 年 英 国 长 约翰 ・ 蒋 在
时 事 述 评
— ~ 一
拉 将 向阿 根 廷 提 供 军 事援 助 。 他警 告说 : “现 在 不 是 1 8 92
年 , 果 两 国 爆 发 冲 突 , 以 如 可 肯 定 的 是 , 根 廷 不 会 像 当 时 阿
首 油 属 于 “ 法 权 益 ” 阿 政 府 无 领 该 岛 。 1 6 合 , 9 6年 , 阿 就 马 岛 弩 张 。 究 其 原 因 , 先 是 其 地 英 权 干 预 。时 隔 2 8年 后 , 岛 上 主 权 归 属 问 题 开 始 谈 判 , 9 1 缘 战 略 价 值 的 重 要 性 。随 着 世 马 1 8 陆 空 再 次 战 云 密 布 ,气 氛 紧 张 , 年 谈 判 破 裂 。 1 8 9 2年 4月 2 界 人 口 的 持 续 增 长 , 地 资 源 日渐 减 少 , 围 迅 速 把 寻 求 资 各 在 双 方 的 军 舰 对 峙 巾 , 们 不 日 , 时 阿 根 廷 军 政 府 突 然 派 人 当 而 禁 要 问 , 阿 会 不 会 发 生 第 二 兵 攻 占 马 岛 , 将 马 岛 首 府 斯 源 的 目光 转 向 海 洋 , 科 技 进 英 并 次 马 岛战争 ? 坦 利 港 改 命 为 阿 根 廷 港 。英 国 步 又 使 人 类 勘 探 和 利 用 海 洋 遂 宜 布 同 阿 断 交 、 阿 实 行 经 资 源 的 愿 望 变 成 现 实 。海 洋 价 对
马岛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马岛战争的结果是什么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那么你知道马岛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岛战争的结果,希望能帮到你。
马岛战争的结果马岛战争是在二战结束后爆发的一场战役,也称得上是二战以来唯一一场海陆空联合参战的现代化战争。
马岛战争历时74天,那么马岛战争结果是怎样的呢?是设备先进且军队训练有素却面临恶劣天气和长途跋涉的英国获胜,还是占据天时地利却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的阿根廷获胜呢?马岛战争结果是英军大获全胜,并再次占领了群岛。
英军在作战后期越战越勇,并且登陆海滩,而相比之下,敌方阿根廷的各地守军情绪沮丧,毫无作战气势,以至于同期作战战败连连,最后一串天然防卫线也被英军攻破。
战役结束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六月十四日,参战阿根廷军人大部分成为战俘,堪培拉号远洋班轮将一部分阿根廷军人遣返阿根廷。
战争结束的标志是阿根廷和英国双方代表一起举行献降书签署仪式。
该仪式举行的标准时间是6月14日23点59分。
投降书表示阿根廷政府向英国无条件投降并退出所占领地方,同时按照英方的要求去往规定地点上交枪支、弹药、各种武器等战争工具。
战后的六月二十四日,英军重新占领自己海外领地、群岛,与此同时英军接受当地阿根廷军队的投降,马岛战争正式停火。
此战役的影响深远,使阿根廷经济困顿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也导致了加尔铁里军政府的下台,以上便是马岛战争结果。
马岛战争的影响提到马岛战争,就不得不提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这个从小父亲就教育她乘车坐前排的女人,影响了英国政局,她的铁腕风格让世人尊她为铁娘子。
马岛就是福克兰群岛,也叫作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
马岛在大陆架上,主岛地处南美洲南海岸以东。
整个群岛由索莱达岛、大马尔维纳岛等很多岛构成,达12200平方公里。
1981年阿根廷和英国关于马岛问题进行谈判,结果失败。
第二年4月阿根廷出兵马岛,战争爆发,此战阿根廷死亡650人,英国死亡260人,最终英国胜利。
马尔维纳斯群岛屿战争历史故事

马尔维纳斯群岛屿战争历史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昔日的世界霸主英国的实力一落千丈,逐渐沦为新兴超级大国-美国的“小跟班”,鲜有能重振大国雄风,独自“亮肌肉”的机会。
不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难得独自作战并大获全胜,在全世界面前很“露脸”。
这场战争,便是著名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简称“马岛海战”)。
一、战争缘起作为战争“导火索”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位于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半岛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距离英国本土则有1.3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3(注:地球周长约为4万公里)。
马岛面积并不大,仅有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台湾岛的1/3,现有人口约3000人,主要是英国移民的后裔,绝大部分居住在首府斯坦利港。
马岛跟英国的历史渊源悠久。
早在1592年,英国航海家戴维斯便已经发现马岛,但直到1765年,英国移民才来到马岛定居,而他们也是该群岛首批定居者。
从1770年开始,西班牙逐渐占领马岛,但英国始终没有放弃对该群岛的主权声索。
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独立,4年后便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
不过,英国在1833年卷土重来,凭借着坚船利炮赶走阿根廷人,重新占领马岛。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一再以马岛邻近该国、主权继承自西班牙、结束殖民地位等理由,多次向联合国控诉英国对马岛的“非法占领”。
对此,英国则以百年来对马岛“公开、持续、实际的拥有、占领和管理”,以及决心以联合国宪章承认的自决原则适用于该地岛民为由,重申对该群岛的主权。
由于英阿间的分歧太大,导致双方无法就马岛归属问题达成妥协,并严重恶化两国关系。
不过,由于英国实力的大幅下滑,其对海外各殖民地的控制力度严重不足,从而助长了阿根廷政府内部希望通过战争来收复马岛的情绪。
军事独裁者加尔铁里担任总统期间,阿根廷的经济完全崩溃,国内各地都爆发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游行,社会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为转移国内矛盾,加尔铁里决定打出“收复失地”的旗号,发动夺取马岛的战争。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目录一、马岛战争背景;- 3 -二、马岛战争全局分析与评论;- 5 -(一)、战争前的迷雾:- 5 -(二)、英阿马岛之战概况:- 5 -(三)、由马岛之战想到的:- 14 -1、由马岛战争想到应急作战- 14 -2、由马岛战争想到现代战争的保障- 20 -3、由马岛战争想到的心理战- 25 -4、由马岛战争想到武器的兼容性问题及以劣胜优- 31 -5.人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33 -6、高科技信息化战争与"人民战争","持久战" - 35 -7、外交的力量- 37 -(四)、未了结的恩怨 - 38 -三、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 - 39 -四、马岛战争对世界军事格局的影响;- 42 -五、浅谈我国国防建设;- 44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思考:- 44 -二、认清我国当前的国防形势:- 46 -三、对我国国防发展的几点建议:- 51 -六、关于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几点意见;- 53 -七、结束语- 55 -八、参考文献:- 55 -一、马岛战争背景;马尔维纳斯群岛(本文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东到西经5 7 °4 0 ',西到西经6 2 °,南到南纬5 3 °,北到南纬5 2 °1 5 '之间的海面上。
该群岛由3 4 6 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 5 8 0 0 平方公里,其中长年有人居住的有十五个岛屿,主要有索莱达岛(即东福克兰岛,本文简称东岛),大马尔维纳斯岛(即西福克兰岛,本文简称西岛),总人口约两千,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后裔。
首府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
南乔治亚岛是马岛的附属岛屿,(本文简称南岛),位于马岛东南7 1 6 海里,西经3 9 °南纬5 3 °的海面上,面积3 70 0 平方公里,居民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最多达5 0 0 人,首府为格里特维肯港。
马岛战争的观后感

马岛战争的观后感马岛战争,又称弧圆岛战争,是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期间,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一场短暂但残酷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因为领土争端引发的,对于这场战争的观后感,我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马岛战争让我深刻认识到领土争端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马岛,位于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英国和阿根廷都将这个岛看作是自己的领土,为了争夺这片土地,双方不惜动用武力。
这场战争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深刻地揭示出两国之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历史遗留问题。
其次,马岛战争让我明白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作为一场远离大陆的战争,马岛战争的影响范围虽然相对较小,但它仍然给参战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战争期间,无数的士兵和平民在战斗中牺牲,他们的家庭和亲人也因此承受着不可磨灭的痛苦。
战争不仅给身体带来了伤害,更伤害了人们内心的深处,人们在痛苦和悲伤中迎来了无尽的黑暗。
然而,马岛战争也使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在战争初期,英国遭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但这并没有动摇士兵和民众对国家的忠诚。
英国政府和人民团结一致,发出了强大的力量,最终通过海上和空中的军事行动夺回了马岛。
与此同时,阿根廷人民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团结和勇气,即使面临着失败,他们也没有屈服。
这种顽强的精神和国家尊严,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马岛战争还让我思考到战争的无谓性。
通过这场战争,我看到了领土争端和历史矛盾背后的无穷无尽的悲剧。
无数的生命在战场上消失,许多家庭被撕裂,无数的亲人失去了彼此,还有许多战胜的国家最终也无法避免逐渐失去诸多好处。
从这个角度来看,战争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只是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伤痛。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和平与对话解决争端,那么也许我们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最后,马岛战争让我意识到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伤让人们对和平充满向往。
通过马岛战争的惨剧,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和平不仅仅是不打仗,更是一种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追求。
英阿马岛战争

英阿马岛战争介绍英阿马岛战争,又称为英阿马那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之间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一场冲突。
这场战争由于涉及到离岛马尔维纳斯群岛(也被称为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英阿马岛战争的背景、战争经过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背景福克兰群岛位于南大西洋上,距离阿根廷约400多英里,是一个由约200个岛屿组成的群岛。
自18世纪初以来,英国就将福克兰群岛视为自己的领土,并在该地设立了定居点。
然而,阿根廷也主张对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并冠以它们的西班牙名字“马尔维纳斯群岛”。
这两个国家之间持续的领土争端最终导致了英阿马岛战争的爆发。
战争经过阿根廷入侵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发动了对福克兰群岛的入侵行动。
阿根廷军队快速占领了马尔维纳斯群岛,并将英国军队围困在几个孤立的据点中。
英国的反击英国政府对阿根廷的入侵作出了坚决的回应,派遣海军舰队和空军支援岛上的英国军队。
英国舰队在5月份抵达福克兰群岛,并开始进行反击。
战争爆发英阿两国之间的战斗在几个月里持续进行。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的海上、空中和地面力量对阿根廷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最显著的战斗之一是著名的战役——“南海之战”。
这场战斗发生在5月2日至4日之间,英国军队成功夺回了南乔治亚岛。
阿根廷投降英国的坚定反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1982年6月14日,阿根廷军队正式投降,英国重新确立了对福克兰群岛的控制。
影响英阿马岛战争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英国和阿根廷两国的影响。
对英国的影响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展示了其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这场战争对英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增强了国家自豪感和统一感。
英国还加强了对福克兰群岛的防御,并增强了对海外领土的重视。
对阿根廷的影响英阿马岛战争对阿根廷来说是一场严重的失败。
战争导致阿根廷军队人员伤亡,国内经济陷入混乱。
此外,战争也加剧了阿根廷国内政治的动荡,导致军事独裁政权下台,民主政治的复苏。
对世界的影响英阿马岛战争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一个缩影。
经典联合作战案例

经典联合作战案例冷战后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三栖联合作战,一场战略投送的经典战役:1982年,阿根廷和英国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役,而这场战役就是冷战开始后,规模最大且战况最激烈的一次陆海空联合作战,它被认为是“现代海战的转折点”,甚至称得上是世界第一场现代化战争。
同时,马岛战争还是一场海上战略投送的经典战役,英军开辟的八千海里后勤线(约14800公里),刷新了当时的战略投送纪录。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马岛战争,看英国如何在万里之外击败战争对手。
首先在讲马岛战争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战争起因。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马岛战争主要是由阿根廷挑起的,英国属于被动应战。
在1981年,阿根廷的经济出现了问题,该国通货膨胀率超过了600%,而该国薪资却只增长19.2%,国内经济环境非常恶劣。
为什么阿根廷的经济问题会如此严重?这主要就与军政府的独裁统治有着重大联系,军政府对左翼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导致阿根廷政局动荡不堪,经济直线下滑,这引起了阿根廷民众的强烈不满。
所以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阿根廷军政府就决定发动马岛战争,从英国手中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以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来转移公众焦点。
大家都有知道,自从二战结束后,英国就走起了下坡路,其海外殖民地,一个接一个宣布独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数据显示,在1980年,英国的GDP为5367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五。
阿根廷的GDP为209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十。
英国的领土面积为24.4万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为6679万。
而阿根廷的领土面积为278万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为4385万。
面对日益衰落的英国,阿根廷非常有自信,认为自己能击败英国,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
据了解,当时阿根廷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在马岛战争爆发前,阿根廷海军拥有1艘航母、2艘万吨级巡洋舰,以及大量的先进常规潜艇,是南美第二大海上武装力量。
而阿根廷空军更是直接排名南美第一,拥有大量的先进战机、运输机和直升机。
马岛战争研究

马岛战争研究马骏同志们,100 多年前,也就是在1883年深秋的一天,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乔治,达尔文为了考察海洋和潮汐,率领一支考察队航行到了南大西洋,当航行到美洲大陆和南极大陆之间,他发现有一个小岛犹如一叶小舟在汹涌的海涛中飘摇,他站在舷窗前向目标望去:只见浓重的海雾笼罩着的这个小岛,乱石间,沙滩上,不见寸草,唯有一群肥笨的企鹅在追逐和嬉闹。
达尔文登上了小岛,然而却毫无所获,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船上,心情沉重地在考察日志上写道:这是一个阴森森的荒岛!可是,这位科学家放笔的一瞬间,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百年后,他所描述的“这个阴森森的小岛”,一场战争竟使它为全世界所瞩目,这场战争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英阿马岛争夺战。
由于教材对前三个问题介绍的比较详细,同志们又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时间关系我只简单归纳一下前三个问题,侧重谈一下最后两个问题。
一、马岛概况与战争起因(一)马岛的概况达尔文笔下的那座阴森森的荒岛,其实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一个群岛,全称叫马尔维纳斯群岛,它位于南大西洋西部,恰扼麦哲伦海峡通往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通往南极大陆的前哨的中转站。
马岛战争就发生在马岛及其附属岛屿一带海域。
(二)战争起因马岛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主权之争。
历史上对马岛提出主权要求的有四个国家: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
由于法国和西班牙先后放弃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所以马岛主权成为英国和阿根廷之间存在的争议问题。
英国认为:我们第一个发现和占领了马岛,马岛应归英国所有;阿根廷则说:我们从西班牙手里继承并第一个对马岛行使了管辖权,马岛应归阿根廷所有。
双方各执一端,争议了一个半世纪,但谁也设有足够的法律依据说服对方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马岛问题久拖不决,使阿根廷失去了耐心,他们认为,如果哄不走进入阿根廷草场的英国牛,就用鞭子抽走它!阿根廷之所以这时决心武力解决马岛问题,一是马岛在70 年代发现石油,经济价值增大;二是想通过解决马岛问题,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缓和国内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提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结果是什么呢?古人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一个国家才有希望。
希望我们国家始终能够保持“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的政风。
上世纪的一场战争涟漪一直延续到现在仍未停止。
最近由于英国在马岛附近发现大量石油,英国不理会阿根廷抗议准备强行钻探,又引起两国激烈争吵,南美洲国家一致站在阿根廷一边。
阿根廷宣布封锁马岛周围海域,英国派出一条豪华游轮大摇大摆的去马岛旅游,让阿根廷的封锁落空,否则就开战。
看来阿根廷因不具备和英国较量实力,估计对英国的强盗行径也丝毫没有办法,尽管公理站在阿根廷一边。
英阿马岛争端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1、领土争端没有妥协和调和的余地,只有战争。
除非一方做出重大让步(如中国与俄罗斯黑瞎子岛谈判中,放弃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才分得黑瞎子岛的一半),和平谈判是绝对没有可能达成协议的;
2、国际争端谁的拳头硬谁是老大,什么国际法庭,什么公理正义都是狗屁,一文不值;
3、中国与印度就藏南领土和平谈判是不会占任何便宜的;
4、中国与日本就钓鱼岛、东海划界及东海石油和平谈判是不会占任何便宜的;
5、中国与越南就南海岛屿和平谈判是不会占任何便宜的;
6、当中国因南海问题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时,不要指望西方国家会站在中国一边;
7、一旦中国在陆地和海洋与周边发生战争时(包括台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定会对中国大陆进行制裁和封锁,包括石油、矿产、重要设备等所有战略物资都不会被允许进入中国。
8、当战争真正降临到我们头上时,对别人绝对不能抱有任何幻想,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自战胜敌人;
现在看来,如果阿根廷空军飞鱼导弹供应充足,战局会不会是另外一种局面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英国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据若干年后媒体披露,那支英国特混舰队居然携带有核武器,如果英国战败,他们会来一个玉石俱焚,把原子弹和氢弹扔到马岛上,让马岛在地球上消失,甚至会攻击阿根廷本土。
可以想象,英国人的逻辑是:如果我得不到,那么你也别想得到!当然英国至今也没有承认这件事。
( 最好军事战略资讯站 ).
1983年撒切尔夫人携马岛战争胜利的余威访华,中国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她,双方就1997年香港回归问题激烈交锋。
最后邓小平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是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
就因为这句话,撒切尔夫人脸色突然变的更白了。
我们能够猜测到的是,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有核武器的大国,英国人手中可打得牌几乎没有,撒切尔夫人内心深处的煎熬和恐惧就可想而知了。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撒切尔夫人在走下人民大会堂台阶时会突然腿软跪下。
抛开是非曲直不说,英阿马岛争端交战的双方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阿根廷在马岛诉诸领土主权立场上几十年不变,阿根廷空军不畏强敌、英勇献身的精神,整个国家尽管战败但仍不放弃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英国在核心利益受到重大威胁时,毫不犹豫的诉诸武力,强力夺回,这种强硬做法也打消了其他国家对大英帝国领土的念头,也够我们反思一阵子的了。
反观我们自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结果是什么呢?古人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一个国家才有希望。
希望我们国家始终能够保持“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的政风。
资料库:马岛战争
1982年,时任阿根廷总统的加尔铁里做出一项惊人的决定,收回被英国占领150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这个岛屿群据说最早被西班牙人发现,阿根廷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随着阿根廷的独立,阿根廷认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理所应当地被自己继承,且阿认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处于南美大陆架范围内,从法理上也应属于阿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英国是1883年占领该岛的,应当把她交还给阿根廷。
英国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那可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将该群岛命名为福克兰群岛。
从历史上看,如果不经过战争,就想让他把嘴里的肉吐出来,那是门都没有的,美国独立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加尔铁里派出近万名阿根廷士兵于1982年3月的某一个早晨登上群岛,占领首府斯坦利港并升起阿根廷国旗,英国守岛士兵只有区区几十人,几乎没有抵抗就迅速向阿投降。
据报道,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以后,阿根廷国内从城市到乡村的大街小巷顿时沸腾起来,民众上街游行表示支持,加尔铁里本人也得到国内空前拥戴。
再看英国,阿根廷武力抢占福克兰群岛引起英伦三岛的愤慨,以铁娘子著称的撒切尔夫人强硬表示,绝不接受这一结果。
英国上下两院破天荒的一致同意,授权撒切尔夫人为夺回群岛可以采用一切必要手段。
撒切尔夫人派出了占当时英国三分之二的海军力量组成特混舰队,浩浩荡荡地直奔南大西洋。
英国到达预定海域后就宣布封锁马尔维纳斯群岛,并且主动出击派出潜艇在封锁海域以外击沉阿根廷当时吨位最大的海军舰艇贝尔格拉诺号巡洋舰,给了阿根廷一个下马威。
阿根廷也不甘示弱,派出超级军旗战斗机超低空掠海飞行,避开英国舰载雷达,利用突然跃升后发射法国的飞鱼式导弹击沉了英国当时最先进的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英阿马岛战争正式爆发。
随后,英阿两国围绕马岛周边海域发生激烈战斗,阿根廷主要依靠空军不断对英国舰队中的大型运兵船发动袭击,英国利用航母上的鹞式战斗机对阿根廷空军进行拦截,同时英国海军紧密封锁马岛,断绝岛上阿军给养。
在战斗最激烈和最关键的时候,阿根廷在背后被人捅了一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团结。
他们对阿根廷实行武器禁运。
加尔铁里号称是美国和法国最亲密的盟友,加尔铁里甚至公开声称:他是美国人养大的儿子。
但是美国人是如何做的呢?里根政府将美国间谍卫星搜集的情报毫无保留的供英军使用;法国停止供应阿根廷飞鱼导弹,并且将阿根廷已经付款的导弹扣留不发。
战争后期阿根廷因飞鱼导弹使用告罄,空军眼睁睁的看着马岛被攻占而无法对英国舰艇发动攻击。
英国海军陆战队以蛙跳战术迅速攻占马岛并逐步围歼岛上阿军,6月14日,阿根廷驻军司令梅南德兹少将向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摩尔少将投降。
九千八百名阿根廷军人成为战俘;另外,单有四千一百六十七名阿根廷军人被堪培拉号远洋班轮遣返回阿根廷。
英阿马岛战争以阿根廷战败而告终。
战争结束后3天,加尔铁里宣布辞职,加尔铁里也由于其在战争中“指挥失误”,被判刑12年。
在阿根廷投降后,撒切尔夫人立即发表讲话说:“福克兰群岛之战证明了我们仍然可以取胜,而且是辉煌地取胜。
”此战获胜,似乎也成为了英国重塑自信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