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阳明《书黄梦星卷》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王阳明立志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立志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也。

幼聪颖,好读书,尤嗜经史。

及长,志存高远,欲以圣贤之道自任。

尝谓:“吾辈读书,非徒求显扬于世,将以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也。

”一日,阳明先生游于山川之间,见百姓疾苦,心有所感。

遂立誓曰:“吾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正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于是,阳明先生乃广交天下豪杰,求师问道,虚心求教。

尝从学者问曰:“子何以为学?”阳明答曰:“学也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天地万物之理也。

吾辈学道,须先明理,次修身,再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阳明先生又曰:“学者,当以道德为本,以文章为末。

文章虽美,道德不高,终为浮华。

道德既立,文章自生。

”一日,阳明先生与友论道,友问:“子何以立志?”阳明答曰:“立志者,心之所向也。

心之所向,无坚不摧,无高不可。

吾辈立志,当以圣贤为师,以道德为基,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用,以谦逊为行,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

”又曰:“立志不易,守之维艰。

然吾辈志士,当以坚忍不拔之志,砥砺前行,虽千难万险,亦不渝其志。

”阳明先生尝自省曰:“吾虽立志,然性有未善,学有未精,德有未立,业有未成。

故当勤学不辍,修身不息,以俟明时。

”夫立志者,人生之大端也。

阳明先生之立志,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兴。

其立志之坚,守志之坚,实为后世之楷模。

今译其文言,以飨读者。

王阳明立志翻译: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是浙江余姚人。

他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尤其喜爱经史书籍。

长大后,他立志高远,想要以圣贤之道为己任。

他曾说:“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在世间显扬,而是为了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

”有一天,阳明先生在山川之间游玩,看到百姓的困苦,心中有所感触。

于是他发誓说:“我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来端正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书黄梦星卷文言文

书黄梦星卷文言文

书黄梦星卷文言文黄梦星卷文黄梦星,字黄卷,是明代文学家,也是文言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言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黄梦星的卷文为主题,探讨他的文学成就和对文言文的贡献。

黄梦星的卷文作品以其雄浑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而著称。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文学体裁,其中以卷文最为突出。

卷文是一种古代文学形式,以卷帙之长、文辞之繁为特点,常用于记述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

黄梦星的卷文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符合卷文的特点,更在内容上展现了他对社会、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黄梦星的卷文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黄梦星卷文集》。

这部作品以其卷帙浩繁、文辞华丽的特点,成为明代文言文的经典之作。

《黄梦星卷文集》中的每一篇卷文都展现了黄梦星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他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黑暗面,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哲学的思考揭示了命运的无常。

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以启迪,更让人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和深度。

黄梦星的卷文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使他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璀璨之星。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卷文作品被广泛传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黄梦星的卷文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符合卷文的特点,更在内容上展现了他对社会、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使人们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启迪,更让人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和深度。

总结起来,黄梦星的卷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符合卷文的特点,更在内容上展现了他对社会、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的卷文作品被广泛传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黄梦星的卷文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作品让人们对于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和深度。

王阳明全集(与黄宗贤)

王阳明全集(与黄宗贤)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王阳明与酒(上)王阳明爱酒。

卷19,《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常伴酒,以诗抒情。

1、《又四绝句》后一首:两到浮峰兴转戏,醉睡三日不知。

眼前的风景不一样,但声音却像世界。

老师和刑侦局局长一起回了越南。

生病期间,他游历牛凤山,“坐三日”“睡三日”,舒服极了;虽然风景很美,但还是有“入世”的感觉,在世界上积极锤炼。

2、《夜雨山翁家偶书》后四句:洗手娱乐,唱到苍茫。

醉吹磐石卧,然后忘。

在山上遇到一个老人,邀请他一起喝酒,但是他不能再喝醉了,就躺在石头上。

3、《西湖醉中漫书二首》十年来梦想用尘土和大海来浪费你的灵魂,这一天又回来了,让你的眼睛变得清澈。

盛世恨旧笔无苏,乞归是福。

白府飞绿林晚,绿墙照光明面。

醉湖云宿湖庙,富奇山月落江城。

把红妆藏起来,别猜了,是森林里盛开的莲藕。

不需要喝醉撒谎,自己的香风吹脸。

我在西湖边喝得酩酊大醉,可以找个庙住一晚。

估计只剩下杨明了。

(落花诗五十五首,无酒;到了龙场后,他开始喝酒。

)4、《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脏瓶子映瓦豆,你醉了不知道怎么办。

缅怀黄唐之际,简写毛词迹。

虽然条件有点艰苦,但还是要喝酒。

5、《西园》后四句加紧闲言闲语,晚行动檐由。

醉是草铺,忘了和邻居翁告别。

还是醉了,连隔壁老人都忘了打招呼。

6、《诸生》如果生活中离开的多了,就很难再见面了。

百里三夜如何戒掉?有人不肯弹琴,有人不服酒。

富贵犹尘,功名飞逝。

我的二儿子和三儿子,我的方式真的很有趣。

胡不带书,住在一起真好!7、《次韵送陆文顺佥宪》前四句贵阳东望楚山平,天涯又送他。

一杯酒,准备好了就泼一天,封书会不厌其烦的安慰靠门的感觉。

8、《次韵胡少参见过》前四句转体饮春裘,嘉可真是羞于久留。

贵州省安顺学院【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

传记文言文及翻译

传记文言文及翻译

王阳明,字子静,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嘉靖七年(1529年)。

阳明先生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亦为心学集大成者。

其学说主张“知行合一”,影响深远,被誉为“阳明心学”。

阳明先生幼聪颖异常,读书过目成诵。

及长,入仕途,历官南京、江西等地。

然先生不喜俗务,常以读书讲学为乐。

先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疏弹劾权奸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是时,先生始悟“知行合一”之理,遂有“致良知”之教。

先生于龙场讲学,弟子云集。

其教法以“致良知”为核心,主张“知”与“行”不可分,强调“知”与“行”相互为用。

先生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此言深得人心,一时之间,龙场成为天下士子向往之地。

嘉靖元年(1522年),阳明先生被召回朝廷,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是时,江南一带盗贼蜂起,先生受命前往平叛。

先生以“致良知”之理教化士卒,使之改邪归正。

经先生调兵遣将,终平定了江南之乱。

嘉靖四年(1525年),先生因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先生不改其志,仍致力于讲学。

嘉靖五年(1526年),先生病重,临终前遗言:“吾平生所学,惟‘致良知’三字。

吾子吾孙,当以此为法。

”先生言毕,溘然长逝,享年五十八岁。

阳明先生一生,历尽坎坷,然其心学影响后世,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先生之学说,不仅在中国,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生之品德、学问、事功,皆为后世所景仰。

翻译:传:王阳明先生传王阳明,字子静,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生于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嘉靖七年(1529年)。

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学说主张“知行合一”,影响深远,被誉为“阳明心学”。

阳明先生从小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成年后,进入官场,历任南京、江西等地官职。

然而,先生不喜欢世俗的官务,常常以读书讲学为乐。

睡下又起来文言文翻译

睡下又起来文言文翻译

然此士性情坚韧,志向远大,岂能轻易言退?未几,梦游其中,见古人风采,谈笑风生,议论风生。

心向往之,不禁赞叹:“此乃吾辈之所向往也!”梦醒,夜已深,四顾寂寥,惟余孤灯伴影。

于是,士人顿觉精神焕发,遂披衣而起,步履轻盈,步入庭院。

月光如水,洒满庭院,草木皆染上了一层银辉。

士人俯瞰大地,心潮澎湃,欲将所学所得,施之于世。

行至书房,开卷有益,士人取出一卷经书,细细品读。

书中所述,皆为国家大计,民生福祉。

士人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以,虽夜深人静,亦不敢稍有懈怠。

读书至深夜,士人渐感疲惫,复命仆人铺床。

然其心犹未平静,思索国家大事,百姓疾苦。

虽睡下,然梦中亦梦见治国安邦之策,心系天下,无法入眠。

如此反复,夜复一夜,日复一日。

士人睡下又起来,从未间断。

其志坚如磐石,其心热似火山。

虽身处逆境,亦不改其志,矢志不渝。

世人皆言,此士乃天下奇才,非同凡响。

然其却谦虚低调,从不自满。

世人皆敬仰之,愿与之共事,共谋天下。

岁月如梭,转眼间,数年已过。

士人睡下又起来,不知疲倦。

终于,其学识渊博,才智过人,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勋。

世人皆称其为“天下第一士”。

然而,士人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

他深知,天下大事,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

故而,他仍谦虚谨慎,勤学好问,为国家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此,士人睡下又起来,从未停歇。

他的一生,犹如一部壮丽的史诗,激励着无数后人。

而他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今人若欲效仿此士,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勤学好问之心。

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伟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愿后世子孙,皆能继承此志,奋发向前,共创美好未来。

王阳明古诗

王阳明古诗

王阳明古诗王阳明古诗如下:
1、《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2、《喜雨(南赣作)》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

前旌已贺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

南亩渐欣农事动,东山休共凯歌闻。

正思锋镝堪挥泪,一战功成未足云。

3、《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4、《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5、《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6、《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7、《游靖兴寺》
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

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

8、《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王阳明学书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学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传习录》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译文:《传习录》记载:“我的心灵即宇宙,宇宙即我的心灵。

心灵之外无物,心灵之外无理。

天地万物,都在我的心灵之中。

”原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者行之不悖,行之者知之不止。

”译文:“认识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认识的完成。

认识的人行动不会违背,行动的人认识不会停止。

”原文:“致良知,诚意正心。

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

致良知,即是致天理。

”译文:“实现良知,真诚诚意,端正心灵。

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良知。

实现良知,就是实现天理。

”原文:“学者有四事,立志、求仁、求智、求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仁不至,天下无可爱之人;智不达,天下无可行之道;勇不坚,天下无可守之业。

”译文:“学者有四件事,立志、求仁、求智、求勇。

志向不坚定,天下就没有能成的事情;仁爱不至,天下就没有值得爱的人;智慧不达到,天下就没有能行的道路;勇气不坚定,天下就没有能坚守的事业。

”原文:“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只是不行。

”译文:“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知道而不行动,只是不知道;行动而不知道,只是没有行动。

”原文:“心即理也,天理即在人心。

人心即天理,天理即在人心。

”译文:“心灵就是理,天理就在人心。

人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人心。

”通过以上文言文翻译,我们得以领略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王阳明认为,心灵即宇宙,宇宙即心灵,天地万物皆在心灵之中。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认识与行动密不可分。

只有实现良知,端正心灵,才能达到天理。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古诗文字词解释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古诗文字词解释

八下语文期中复习
――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风烟俱.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作响..泠泠
好鸟相鸣
..蝉则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
经纶
..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先生不知何许
..人也因.以为号焉
不慕.荣利好.读书每有会.意
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
..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也..簟瓢屡.空晏如
颇示己志.不戚戚
..于富贵
..于贫贱不汲汲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弗之怠.走.送之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援.疑质.理或.遇其叱咄
..
色愈.恭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负.箧曳屣
足肤皲裂
..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日再
..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烨然
..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
....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书黄梦星卷》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
原文:
潮有处士黄翁保号坦夫者,其子梦星来越,从予学。

越去潮数千里,梦星居数月,辄一告归省其父;去二三月辄复来。

如是者屡屡。

梦星性质温然,善人也,而甚孝。

然禀气差弱,若不任于劳者。

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因谓之曰:“生既闻吾说,可以家居养亲而从事矣。

奚必往来跋涉若是乎?”
梦星跽而言曰:“吾父生长海滨,知慕圣贤之道,而无所从求入。

既乃获见吾乡之薛、杨诸子者,得夫子之学,与闻其说而乐之,乃以责梦星,曰:‘吾衰矣,吾不希汝业举以干禄。

汝但能若数子者,一闻夫子之道焉,吾虽啜粥饮水,死填沟壑,无不足也矣。

’梦星是以不远数千里而来从。

每归省,求为三月之留以奉菽水,不许;求为逾月之留,亦不许。

居未旬日,即已具资粮,戒童仆,促之启行。

梦星涕泣以请,则责之曰:“唉!儿女子欲以是为孝我乎?不能黄鹄千里,而思为翼下之雏,徒使吾心益自苦。

’故亟游夫子之门者,固梦星之本心;然不能久留于亲侧,而倏往倏来,吾父之命不敢违也。


予曰:“贤哉,处士之为父!孝哉,梦星之为子也!勉之哉!卒成乃父之志,斯可矣。


今年四月上旬,其家忽使人来讣云,处士没矣。

呜呼惜哉!呜呼惜哉!圣贤之学,其久见弃于世也,不啻如土苴。

苟有言论及之,则众共非笑诋斥,以为怪物。

惟世之号称贤士大夫者,乃始或有以之而相讲究,然至考其立身行己之实,与其平日家庭之间所以训督期望其子孙者,则又未尝不汲汲焉惟功利之为务;而所谓圣贤之学者,则徒以资其谈论、粉饰文具于其外,如是者常十而八九矣。

求其诚心一志,实以圣贤之学督教其子,如处士者,可多得乎!而今亡矣,岂不惜哉!岂不惜哉!阻远无由往哭,遥寄一奠以致吾伤悼之怀而叙其遣子来学之故若此以风励夫世之为父兄者亦因以益励梦星使之务底于有成以无乃父之志。

译文:
潮州有个未出仕的读书人,叫黄保,号坦夫,他的儿子黄梦星来到越地,向我学习。

越地距离潮州几千里,梦星住几个月后,就请一次假,回去探望他的父亲。

回家两三个月后,又再来越地。

如此去而复返很多次了。

梦星品性很好,是一个温和而善良的人,并且很孝顺,但是身体素质稍差,好像受不住劳苦。

我暗地里奇怪梦星竟然不惧路途之遥远,而不断辛苦地来来往往。

于是我对星说:“你已经听了我说的道理,可以在家里住着,在侍奉亲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为什么一定要像这样来来去去地跋山涉水呢?”
梦星跪下来说:“我父亲生长在海边,知道向往圣贤的学问却没有找到学习方法。

后来得以认识家乡的薛先生、杨先生等人,从他们那儿知道了您的学术思想,了解您的学术思想后十分高兴。

因此对我说:‘我老了,我不指望你参加科举,求取禄位。

你只要能像这几个人,懂得先生所说的道理,我即使吃稀饭,喝清水,死了以后丢弃在沟壑之中,也心满意足了无遗憾了。

’我因此不远千里来向您学习。

每次回家探亲,希望留上三个月,以侍奉父母亲,父亲都不答应;要求留下一个多月,父亲也不答应。

住了不到十天,父亲就已经准备了路费和干粮,告诫随身书童和仆人,催促我出发。

我哭着请求,父亲就责骂我说:“小孩子想这样来孝顺我吗?不能像黄鹄那样千里翩翔,总学着翅膀下的小鸟,这样只能使我心里更加难受。

’所以,每次急着来到您这里求学,固然是我的本心;但是不能长时间留在父母旁,一会儿来越,一会儿回潮,却是我父亲的命令,我不敢违背啊。


我感叹道:“贤明啊,黄先生作为父亲;孝顺啊,你作为儿子。

努力吧,一定要成
就你父亲的愿望,这才行啊。


今年四月上旬,黄梦星家忽然来人告丧,说黄先生去世了。

唉,真是可惜啊。

唉,真是可惜啊。

圣贤的学问,长时间被人们像抛弃糟粕一样不顾了。

假使有人谈到圣贤之学,人们就会起嘲笑而诋骂,认为是奇谈怪论。

只有那些号称贤士大夫的人,他们开始才可能会互相讲求圣贤之学,但是考察一下他们为人处世的实际情况,考察一下他们平日在家庭之中,教育和期望他们子孙的实际内容,又未尝不是急切地想着功名利禄?而所谓的圣贤之学,只是他们用来谈论和标榜自己的表面文章,像这样的人常常占十之八九。

要想找真心实意、确确实实用圣贤之学教育和期望其子孙,像黄先生这样的人,找得到多少呢?可是,黄先生现在去世了。

难道不是十分可惜吗?难道不是十分可惜吗?路途遙远,无法前往悼念,只有远远地表示祭莫,以表达我悲伤的情怀。

并记下黄先生让他儿子来求学的事情,以感化和勉励世上的父辈兄长,也因此更加激励梦星,使他努力取得成功,以不忘记他父亲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