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
简述罗杰斯的教育理念

罗杰斯的教育理念简介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是美国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被广泛认可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罗杰斯的教育理念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鼓励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主学习,提倡积极参与和互动的学习环境。
罗杰斯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体化教育罗杰斯的教育理念核心思想是个体化教育。
他认为,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兴趣和学习方式。
因此,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在个体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创造一个支持学生自我成长的环境。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积极参与和互动罗杰斯强调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他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与他人交流。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支持学生互动的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自我实现和自主学习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并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他认为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人。
为了实现自我实现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提供学习的机会和资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支持和反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
典型案例:罗杰斯式教育罗杰斯式教育是罗杰斯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
在罗杰斯式教育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罗杰斯式课堂。
在罗杰斯式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进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罗杰斯(Carl R. Rogers)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内在潜能的激发。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理解和分析。
第一维度是尊重个体差异。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独特的经验和需求。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将学生看作一个人的延伸,而是将他们视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节奏和风格,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维度是建立积极的教师-学生关系。
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应该以真诚、真实和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系。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师还应该尽量减少评判和批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
通过建立积极的教师-学生关系,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第三维度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罗杰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建立学习目标。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反馈,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包括尊重个体差异、建立积极的教师-学生关系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简述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简介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Person-Centered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其主要观点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实现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对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格自我罗杰斯认为,人格自我是一个整合的、动态的、正积极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人格自我由自我概念组成,即对自己的看法、价值观、能力和身份认同等因素的总和。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看法和评价。
罗杰斯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中经历了无数的“反映性的自我”。
通过收到他人的反馈信息,个体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建立起自我概念。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格自我的核心概念之一。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追求自我实现,即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身能力,并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自我。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基本动力,是实现幸福和满足感的关键。
条件化自尊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是条件化自尊。
当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价值和目标进行行动,并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时,就能够建立起条件化的自尊感。
这种自尊感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并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体受到了罗杰斯所称的「正向动机」的驱动。
这种动机源于个体对于自我的认同和完善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奖惩或社会的压力。
正向动机推动个体主动寻求新经验、探索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更真实和独立的自我。
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个体自我实现的关键环境。
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和互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真实的关系罗杰斯强调了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真实的关系的重要性。
真实的关系是一个人能够真实展示自己、接受他人和被他人接受的关系。
在真实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接纳,从而建立起条件化的自尊感,并实现自我发展。
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三个著名的概括

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三个著名的概括卡尔·罗杰斯,这位心理学界的“大咖”,可谓是个让人不得不佩服的人物。
他的理论简单明了,却能戳中人心,真的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他提出的三个著名概括,听着简单,背后可是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哟!1.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1.1 首先,咱得谈谈“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这对好兄弟。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对吧?但现实往往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咱们心里的理想自我就像那天上飘着的云彩,永远触不可及。
而真实自我呢?哎,摊开手一看,简直就是个“熊猫眼”加“油腻”的日常。
1.2 罗杰斯就认为,认识到这两者的差距,才能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
他说过:“人们的痛苦,往往源于他们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
”有道理吧?就像你每天都想吃西餐,结果只能啃泡面,心里那个憋屈,简直无处诉说。
2. 接纳与同理心2.1 说到接纳,这个词可不得了,听着简单,却又难得。
罗杰斯强调,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很多人总是对自己挑三拣四,恨不得把每一个小缺点都放大来检讨,简直自找麻烦!他建议,咱们不如先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就像一棵歪脖子树,也能挺立在风中。
2.2 同理心也是罗杰斯提到的重要概念。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身边的人遇到困难,你总是很想帮忙,但不知道怎么说?罗杰斯告诉我们,其实,有时候只需要静静地听,对方的心情就会得到缓解。
试想一下,如果你能把别人的心情当成自己的心情去体会,那不就是“同仇敌忾”嘛!那种感觉,真是特别棒。
3. 以人本为中心的治疗3.1 罗杰斯的第三个概括就是“以人本为中心的治疗”。
这听上去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就是尊重每一个人,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
想象一下,如果你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医生一直在讲自己的经历,那你肯定心里会想着:“你是谁呀,难道我来这里是听你的故事吗?”所以,罗杰斯提倡医生要倾听患者,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声音。
3.2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在心理治疗上能奏效,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述评

中图分类号 :4 - 9 G 0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8 8 ( 0 8) 8 0 6 — 2 17 — 1 12 0 0 — 0 70
卡 尔 ・ 杰 斯 是 人 本 主 义 心 理 学 的 奠 基 人 之 一 . 他 创 造 的 罗 “ 以病 人 为 中 心 ” 的治 疗 方 法 , 仅 丰 富和 发 展 了 心 理 治 疗 方 法 . 不
本 主 义 思 想 的哲 学基 础 、 以 学 生 为 中心 ” “ 的教 学观 以及 对 他 思 想 的缺 陷 与 贡 献 的探 讨 . 便 能 更 好 的理 解 和把 握 其 思 想 精 髓 , 将 其 以 并
运 用到 教 学 领 域 中去 。 关 键 词 : 本 主 义 以 人 为 中心 教 学 思 想 人
因 此 , 认 为 学 校 教 学 中应 该 贯彻 人 本 主 义 的精 神 , 求 学 他 要
校 把 学 生 摆 在 中心 的位 置 。 在 “ 生 为 中 心 ” 种 理 论 最 初 提 出 学 这 来 的 时 候 , 杰 斯 主 张 采 取 比较 极 端 的 “ 对 一 ” o et o e 的 罗 一 (n n ) o
课 题 是 “ 实 的 问题 ” 与学 生 有 切 身 的 关 系 : 意 义 的 学 习 是 全 真 . 有 人 投 入 , 右 脑 并 用 的学 习 , 自发 的学 习 , 自我 评 价 的 学 习 。 左 是 是 反 之 , 是 无 意 义 的学 习 罗杰 斯 主 张 , 们 需 要 的教 学 是 教 师 则 我
义 、 在主义和现象学。 存 11 实 用 主义 “ 验 ” 式 . 经 范
2 0世 纪 5 0年 代 , 用 主 义 在 美 国 正 处 于 鼎 盛 时期 , 杰 斯 实 罗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及其评价

去除 内化了的价值观念,让人“找回自己”,自我修复,所以 并不是对变态的治疗,而是一种引导。
主要理论及观点
教育观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 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
引导激发学生去自己学习,而不是灌输指导
主要理论及观点
2.对人的潜力的期望或许太乐观了,太天真了
3.观点并没有附带具体的操作和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指导思想,更 多的在哲学层面讨论
思考题
1.罗杰斯的理论与马斯洛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2.如何看待精神分析和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 论两者的优劣
3.罗杰斯教育观实践的可行性
报告结束
谢谢
条件化积极关注
偏离产生 焦虑
自我机构
体验与内化的评价标准发生冲突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主要理论及观点
心理治疗理论
治疗者应放弃其权威性,相信来访者具备自我矫正的能力
治疗者应该对来访者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治疗观视为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对“变态的治疗”
主要理论及观点
心理治疗理论
人格的自我理论阐述了心理疾病的根源,也就指明了治疗方向 人格理论和治疗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的的体验。而这种体验由他人根据儿童行为是否符合其行 为价值观决定是否给予,即条件化积极关注。因此,他人 的价值观就会被儿童内化到自我结构中,但这并不能掩盖 儿童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当对行为的评价不一,自我 和经验发生异化产生冲突,吸收他人价值观产生的理想自 我和现实自我的偏离,差距,进而发展成心理异常。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背景
主要论文著作发表于50.60年代
罗杰斯读后感

罗杰斯读后感《罗杰斯读后感》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著的心理学著作,该书是罗杰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罗杰斯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理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罗杰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时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罗杰斯在书中提出了“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概念,即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自我实现则是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成为最好的自己。
通过这些概念,罗杰斯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和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实现自我潜能,成为更加完整和幸福的人。
其次,罗杰斯在书中还提出了“无条件的正面关注”和“共情”的概念。
他认为,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人无条件的正面关注和理解,以及共情和尊重对方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些概念,罗杰斯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人,真诚地关心和理解他人,建立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罗杰斯在书中还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治疗”和“非指导性治疗”的概念。
他认为,通过自我实现的治疗和非指导性的治疗,可以帮助人们从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和潜能,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幸福。
通过这些概念,罗杰斯强调了心理治疗中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实现自我潜能,成为更加完整和幸福的人。
通过阅读《罗杰斯读后感》,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罗杰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时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实现自我潜能,善待他人,建立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成为更加完整和幸福的人。
感谢罗杰斯的启发和指导,让我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卡尔·罗杰斯,一位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尊重个体、相信个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重视情感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种发展应该包括情感、认知和社会技能等方面。
情感教育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包括他们的恐惧、不安和挫败感。
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和接纳。
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发展和成长。
个性化教育是罗杰斯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因此,教育者应该尊重这些差异,并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方式。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自主学习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他主张学生应该被鼓励发展自我指导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依赖教师。
学生应该被给予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并通过这个过程发现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焦虑和压力等。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以应对这些问题。
情感教育提醒我们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学生的学术表现,而忽视他们的情感发展。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学生需要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和被理解,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并取得成功。
通过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个性化教育强调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2012级应用心理一班姓名:李厚儒学号:201241909134课程论文题目:《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课程名称:西方心理学史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李厚儒 201241909134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是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因其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潜能、本性、价值与自我实现,并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对当今社会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以人为本自我实现积极关注一、人物简介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生于伊利诺州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富裕的土木工程师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宗教对罗杰斯一生的影响很大。
罗杰斯192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其后任职于纽约罗彻斯特的一个“儿童指导中心”,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945-1957年任职于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他在此创建芝加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1957年任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在这里系统地研究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
1964-1968成为加利福尼亚州西部的一家“人的研究中心”的常驻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本主义人际关系的研究。
晚年他对教育改革和维护世界和平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1987年因手术后并发症去世。
罗杰斯担任过美国许多心理学重要学术团体的领导人,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如先后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向他颁发了首届“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专业贡献奖”。
在美国心理学史上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者,至今仍没有出现过第二人。
有学者将罗杰斯列为“二战”以后最有影响的100名心理学家中(第四位)。
80年代初,罗杰斯被视为“当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学者”,超过了弗洛伊德而位居第一。
罗杰斯一生勤于治学,著作惊人。
先后出版著作16部,学术论文200多篇。
代表作有:《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咨询与心理治疗》、《来访者中心治疗》、《论人的成长》、《学习的自由》、《一种存在的方式》、《在80年代学习的自由》。
二、主要思想介绍(一)人性观人性观是罗杰斯整个理论的出发点。
大致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积极肯定人的本性。
他认为,人性不仅是乐观的、积极的,而且是富有建设性的。
以心理治疗患者为例,罗杰斯发现,患者“个人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性地处理他意识到的生活的所有方面,……我们可以说:在每一个有机体中,在任何程度上,都有一股向着建设性地实现它的内在可能性的潜流”。
而文化影响是造成人的恶行的主要因素。
其次,强调人性是发展变化的。
罗杰斯把人看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固定的实体;是不断变化着的一组巨大的潜能,而不是一群固定的特征。
罗杰斯认为,人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在消极地适应于社会、文化,人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化达到对社会文化的控制和创造。
最后,人的认识活动的基础是意识经验。
罗杰斯认为人的变化过程也是由经验造成的。
罗杰斯指出:“科学、治疗以及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首先植根于并且依据一个人瞬间的主观经验。
它从内在的、整体的和机体的经验中生长出来”。
罗杰斯对意识和经验作了区分。
他认为,经验是一切正在发生于有机体的环境中并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均可能意识到的东西,也可以称之为机体经验。
意识则是许多潜在的经验用符号表示时进入人的现象场中,也就是现象经验。
(二)自我论自我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罗杰斯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Self-Enhancement)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
马斯洛提出的所有需要层次都可归入这一动机中。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时地变动的经验世界里。
这个个人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罗杰斯把其称为“现象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现象场的产物。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和环境及其关系的知觉与评价。
罗杰斯将自我概念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真实的自我,是较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即主体的自我;另一种是理想的自我,是一个人期望实现的自我形象,也就是客体的自我。
自我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心理治疗观罗杰斯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以自我理论为理论假设的心理治疗观。
他的“个人中心疗法”直接反映出他的心理治疗观。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特点是将治疗师与当事人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
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建立有赖于三个条件。
首先,真诚一致。
咨询者与被咨询者都是真诚的。
双方越是真诚,越是对治疗有利。
要作到真诚,双方即要明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深层意识与外部表现的一致,又要愿意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感受。
第二,无条件积极关注。
这意味“治疗师要表达对当事人作为一个有潜力的人的深切、诚挚的关心;这是一种不因当事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受到影响的关心”。
第三,治疗师要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体验当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避免主观评价,并把体验到的这种情感、价值传达给当事人,使当事人意识到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受到治疗师的关注,使当事人有被人听到和理解之感。
罗杰斯把此称为“移情理解”。
而治疗基本目标是合作的人际关系中体察、探究、表现、整合当事人的经验。
促进新的生活世界的展开,从而达到人格的成长。
(四)人本主义教育观罗杰斯自认为他的心理治疗观适用于一切以促进个人、促进群体成长为其目的场合,包括治疗、婚姻、父母与子女、师生、社会地位不同以及种族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用于政治。
“非指导性教学”教育观点是以他的关于人的本性、自我理论、心理治疗观为前提和基础的,是他的心理治疗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行为和人格变化,而真正有效的教育也必须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因而使他们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发现、创造的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资源来学习,从而能够迎接生活中真正的考验。
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品质及人格。
罗杰斯反对把学生看成是自私、反社会的动物。
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一)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贡献罗杰斯首创“个人中心疗法”,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疗理论之一。
1988年和1991年分别召开了“来访者中心及经验性心理治疗国际会议”。
《以人为中心评论》杂志发行于全世界。
该杂志的主编凯恩认为:罗杰斯的影响至少波及25个国家,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12种文字。
他的国际影响已经超过在美国的影响。
凯恩在庆祝《以人为中心评论》杂志创刊50周年所写的评论中高度概括了罗杰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影响:强调咨询关系的建立及重要性;相信人有充分的潜力并自我实现;发展了来访者叙述的技巧;用来访者代替患者,增强了对来访者的尊重;将治疗过程录音,以便于他人学习和进行非正规研究;倡导对心理咨询过程和结果的科学研究;为心理学家和其他非医学研究人员从事心理治疗工作铺平了道路。
罗杰斯是强调人格的完整性,强调人格中自我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对自我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罗杰斯尝试运用Q分析技术来了解人的自我概念相机体经验,位他的人格理论的某些关键概念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因而受到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
许多人仍对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深感兴趣,并在各自的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其理论观点。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代表了在许多方面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新型教育模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许多教育改革尝试,如“自由学校”、“开放课堂”、“个别化教育”以及80年代以来的“个性教育”、“情感教育”都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相关。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成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另外两种为学科结构运动和新行为主义)。
(二)学界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第一,过份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是从宏观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中去研究人的本性,而是从封闭的主体内在世界中去寻找人性的根源。
第二,治疗者对来访者情感的过分重视及对来访者本身的过分依赖,受到了一些批评。
这种源于对人类本性过分浪漫化的思想导致了治疗理论的过分“空泛”、“不现实”,甚至“天真”。
他提倡的心理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并不具有普适性。
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有些病人并没有多少效果。
此外,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改革理想色彩过多,在实践上难以操作。
参考文献[1]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曹树真. 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4]王晓芬.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评述.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