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的心理学思想
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著作

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著作《论衡》1. 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著作王充(27年—97年),字伯仁,汉代著名哲学家,他的著作《论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
王充在《论衡》中主张唯物主义,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有深度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探讨《论衡》的哲学观点我们来探讨王充在《论衡》中对自然哲学的观点。
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没有神灵的干预。
他反对迷信和神话,主张用理性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
在《论衡》中,王充也探讨了人的本性和情感,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情感都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不是单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王充的唯物主义立场,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论衡》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王充在《论衡》中的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唯物主义观点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哲学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反思。
在《论衡》中,王充还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提及的新观点,如“物不可一,理无常成”,“非出民以口,有言而无意”,这些观点都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4. 对《论衡》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论衡》是一部标志性的哲学著作,它不仅引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方向,也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充在《论衡》中的唯物主义观点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论衡》的研读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深刻理解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5. 总结王充的《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其中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论衡》的研读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深刻理解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和研究这部杰出的哲学著作。
以上是我按照你的要求撰写的关于王充的《论衡》的文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心理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性习论的先进性:
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性习论里,遗传与环境问 题获得了较科学的解决
2、解决遗传与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就在于确认 所谓“性”(心理机能)有两种:一种是由遗传得 来的性(生 性),另一种是出生后由学习得来的 性(习性)
3、性习论在不否认遗传因素的前提下,又突出 了教育 与环境对人的心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 作用,符合人 心理:‚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 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 董仲舒:‚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 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 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 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 • 朱熹:‚„„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借指低级 的心理活动)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 之粹然(借指高级的心理活动)者,人与物异 也。‛
• 但多数学者主张将人的品性与情感合 二为一,含有以情代德,情、德不分 的倾向
㈡、“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 性情对立论: ——性情对立论的涵义是:人的品性皆 善而人情皆恶,这样,情会因外界影 响而与人的品性相背,产生对立状态
• 孙思邈:看到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形体与精神 相互 依赖,缺一不可
㈣、范缜: 1、范缜的身心观: • 为了反对神不灭论,主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 神灭‛ • 主张形神相即说:神不能脱离形,形也不能脱离 神,二者既不相对立,也不可分割 • 主张形质神用说:人的形体是产生心理的物质基 础,心理则是形体这种物质实体所表现出来的作 用、功 能或属性 • 主张生形质用说:不能说任何物质实体都能产生 心理,只有人之质才有心理活动,只有生形之质 才能产生心理 • 主张神必有本说:知与虑都以形体为本,人体物 质的统—性决定了心理活动的统—性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一)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一)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挑选题 (一具正确答案。
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A.华生B. 马斯洛C. 霍尔D. 杜威2.心理学属于 ( C)A.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 哲学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A. 随意注意B.别随意注意C. 随意后注意D. 无意注意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不的能力称为( D)A.绝对感受阈限B. 绝对感觉性C. 差不感受阈限D.差不感觉性5.“入芝兰之室,久而别闻其香”描述的是 (A )A.习惯现象B. 听觉习惯C. 嗅觉刺激D. 味觉刺激6.信息在短时经历中普通只保持( B)秒钟。
A. 1~2B. 20~40C. 60~70D. 70~80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顾的抑制作用叫(B )A.前摄干扰B. 倒摄干扰C. 消退抑制D. 超限抑制8.短时经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纳的方式是(C )A.感受登记B. 注意C. 组块D. 复述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并且,也算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B.多C.小D. 增加10.先有一具目标 (目的 ),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那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方法采取活动(手段 )来减小那个差异。
这种解决咨询题的办法或策略是( C)A.爬山法B. 逆向工作法C. 手段—目的分析法D. 尝试错误法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讲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 卡特尔C. 瑟斯顿D. 吉尔福特12. 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讲的“施用累能”是指 (B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妨碍B. 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妨碍C. 遗传对智力的妨碍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妨碍13.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A.追求利益的倾向B. 回避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 追求刺激的倾向14. 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A.热情B. 心境C. 激情D. 应激15.某学日子泼、好动、乐观、灵便,喜爱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
《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 三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杜威2.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 1~2B. 20~40C. 60~70D. 70~80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了。
A.大B.多C.小D.增加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B.回避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B.心境C.激情D.应激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
西方心理学史年表

约公元前510年孔子提出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和差异观等教育心理学思想。
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心理学家,他把万物的始基或本源视为水,认为灵魂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阿纳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源包括灵魂的始基是无限者约公元前500年阿纳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认为一起均为火符合规律的燃烧和熄灭的结果约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认为人体由四根(土、水、火、空气)构成;人的心理特性依赖身体的特殊构造;身体上的四根的配合比例不同造成心理上的差异。
约公元前429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创始人,他认为生活和心理活动都是灵魂的功能,也都是机械的作用。
认定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的存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禀赋和教育同样重要,人格就是在生活和教育中培养起来的约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
他将恩培多克勒的人体四根说发展为人体四液说。
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认为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的性质。
他将心理疾病分为狂躁、忧郁和痴呆三类。
约公元前380年古希腊的柏拉图承认物与观念两种现象,观念除生而具有者外,皆为感官观察的结果。
这是心物二元论的基础。
毕达哥拉斯把心理结构分为理性,智慧和情欲三部分,实质上是知情二分法,认识到脑是理性和智慧的器官.约公元前350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5种感觉的理论和3条联想律。
误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
著有《论灵魂》。
主要贡献有:1首次提出心理师生命体活动的形式和功能2坚持身心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和心理活动的整体性3提出发生学的观点,进化的思想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式4提出心理结构的知意二分法5发现联想的三定律6发现亚里士多德错觉7触及到视觉后象,感觉阈限,感觉相互作用的适应,对比等8对记忆,梦和欲动等心理现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奥古斯丁是欧洲官能心理学的创始者,他把官能分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坚持身心二元论,首创内省法约公元前320年孟子主张“性善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王充是什么朝代的人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王充是什么朝代的人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王充是东汉人,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里学习,拜班彪为师。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王充是什么朝代的人王充是东汉人,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里学习,拜班彪为师。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
王充的思想主张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今胜于古: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王充的成就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他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正因为他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因此,将王充写作《论衡》视之为"异书"。
心理学(情感篇)试题及答案

情感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B 情境性C 两极性D 移情性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B 态度C 需要D 感觉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个性的心理特征D、以上几个都不是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B、性格C、意志D、情绪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B、应激C、心境D、热情6、(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C、热情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B、美感C、激情D、道德感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A. 热情B. 心境C. 激情D.应激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 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B、情感对认知C、需要对情感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应激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 C )。
A、需要B、情绪C、情绪和情感D、情感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 B )。
A、情绪和情感B、社会性需要C、生理性需要D、需要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C )。
A、态度B、需要C、情绪D、情感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B、情感C、态度D、需要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 A )A 快乐 B、愤怒 C、恐惧 D、悲哀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 B )。
王充「有善有恶」的人性论

王充「有善有惡」的人性論劉振維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摘要王充(27-100)的人性論本於世碩、公孫尼子,主張人性先天上「有善有惡」,進而批評在其之前諸家的各種陳言,斷其優劣,在中國人性論發展史上十分突出。
尤其視孟子(372-289 B.C.)「性善」為人性先天本善,視荀子(約298-238 B.C.)「性惡」為人性先天本惡,王充當是歷史上第一人;因該說法未見於其先前的董仲舒(約179-104 B.C.)。
職是之故,欲考察儒學「從『性善』到『性本善』」的源流發展,王充對人性論的見解實不能忽略。
王充身處一片讖緯風尚之中,其謂《論衡》之作,一言以蔽之曰「疾虛妄」。
其談論人性的態度亦是如此。
本文指出王充所以為的人性意義如下:一、宇宙萬物均由氣所構成,故人性亦由氣所決定。
二、人性內容有善有惡,乃稟氣之厚薄不同所致。
三、不管任何人的人性,或多或少均具五常之氣,故或多或少具有五常之性。
四、王充所謂人性三品,乃是就所有的人總體論說,即天下或許有些人性是極善極惡(但仍包含少量善惡),但大多數為中人之性。
五、人性包含實踐能力,即所謂「識知」或「知慧」,論者稱為「才性」,保證人性得以展現。
六、人性呈顯在於後天教化,〈率性〉言「由此言之,亦在於教,不獨在性也」即是王充人性論的歸宗。
正是基於此,王充批評孟子等六家人性說,斷其未能得實。
王充「才性」說開啟魏晉時代的討論;天道與人道之分亦影響了理學的思維方式。
王充的人性展現有其局限,僅止於個人道德修養,與家國治亂無關。
家國治亂取決於「命」,人之富貴貧賤亦然。
人的道德修養無法改善人自降生便已決定的「命」。
此乃來自王充宿命傾向的宇宙觀。
故欲理解王充的人性論,不可不注意此點。
為集中探析王充所以為的人性,本文區分三點陳述:一、析論王充宿命論的認知,二、研析王充有善有惡的人性論,三、陳述王充對人性展現的見解。
最後作一結論。
關鍵辭:王充、有善有惡、人性論、氣、教化On Wang Chong’s Human NatureLiu Cheng-Wei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human nature, Wang Chong has a noticeable status. He is famous for his doctrine that human nature innately ha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s, and also famous for his critique of previous theories. Moreover, probably he is the first philosopher to interpret Mencius’ thesis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as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and XunZi’s thesis “humannature is evil” as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evil”. His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s have noticeable influence up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Wang Chong’s philosophical attitude is “against unfounded and unreal beliefs”. The points of his theory: 1) Human beings, as every other things, are constituted by Air (Qi). So that human nature is also determined by Air; 2) the content of human na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thinness or thickness of Air, so it contain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s; 3) The constituting air of human beings has more or less elements of five constant virtues, so any human being has more or less the nature of five constant virtues; 4)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ree degrees, but most individuals are of the Middle Degree; 5) Human beings have practical power of recognition or wisdom for actualizing their nature; 6) The actualization of human nature needs another condition ―education. The ultimate conclusion of Wang Chong’s theory is that “(human cultivation) not only depends upon human nature, but also upon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doctrine, he criticized Mencius’ theory (and others) as unreal. Moreover, his doctrine of thr ee degrees ofhuman nature opened the discourse about “the nature of talent”才性in Wei-Jindynasties. Finally,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way of heaven” and “the way of human being” has great influence on Neo-Confucianism.The limit of Wang Chong’s philos ophy is his cosmological fatalism. According to him, human cultivation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or society, also nothing to do with human well-being. These affairs are wholly determined by fate or fortune. This article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1) Wang Chong’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nately ha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s”; 2) Wang Chong’s critique of other theories; 3) the actualization of human nature.Keyword: Wang Chong, Human Nature Innately Ha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 Human Nature, Air (Qi), Educ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充的心理学思想心理10本1班⏹关键词:形神观心物观知虑心理思想情欲心理思想性有善有恶论人性的转变、发展与教育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思想家。
基本观点⏹一、形存神存与形朽神亡的形神观王充从元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气自然而然产生的。
而人的心理则也并非神秘莫测,它乃是形体的产物,并随着形体的腐朽而消亡。
正如他所说:1、在这个问题上,王充最根本的贡献就是他第一次比较完整的提出了形存神存与形朽神亡的的著名论断。
众所周知,在先秦时期,形神关系问题早已受到诸子百家的注意。
2、王充继承荀子的唯物主义的形神论的传统,进一步解决了形神的关系问题。
3、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
能为精气者,血脉也。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这段话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来说明形神关系。
在王充看来,“-精神,‘精气’‘精’的含义是相通的。
’’因而精气与心理是同义语。
他认为人的精气是由血脉产生的;人死之后,血脉枯竭了,自然精气也就消灭了。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种说法显然是正确的口当然,他把精气的生理机制归结为血脉,却是不科学的。
)⏹二、如无闻见则无所状的心物观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
天下无独然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在这里,王充已认识到形体产生心理(具体地说,五脏产生聪明智慧)不是直接的,还必须有气作为中介,从而提出了“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的命题。
这个命题显然是唯物主义的。
因为他所说的气是一种物质;“气须形而知’’,是说五脏之形必须有物质之气的作用,才能产生知,产生聪明智慧。
《淮南子》曾提出形、气、神“一失位则三者伤”的命题,把三者并列来探讨它们的关系;很显然,王充的上述命题较之《淮南子》是前进了一大步的。
在心物关系上,王充还具体地提出了“如无闻见,则无所状”②的论断,肯定人的感知器官必须与外界事物相接触才能产生感知。
这里的“闻见”指必须有被感知的外在事物,“状”是描写、复写、模写的意思,“所状”指必须有被描写、复写、模写的外在事物。
两句话的意思很明显,虽有感知器官存在,如果没有“所闻”“所状”,即对外在事物的反映,人的感知是不可能产生的知虑心理思想⏹一、感知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
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感知是认识的基础,所以即使是圣贤也不能不从耳闻目见出发。
“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巢居者先知风,穴居者先知雨’’’“巧商而善意,广见而多记,由微见较,“远不如近,闻不如见,等等’也都说明了认识来源于感知、来源于经验。
)(l)感知受外物远近距离的影响。
同一物体,近能被感知,远则感知不到;近之感知大,远则感知小。
(2)远近距离还能影响人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引起运动错觉。
同样一个运动的物体,由于受远近距离的影响,人们感知它的时候就有快有慢。
王充把这条规律概括为:¡°远则若迟,近则若疾。
¡±(3)感知受外物大小强弱的影响。
同一距离,大的强的物体易被感知¡¯小的弱的物体则不易被感知或感知不到口这涉及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问题。
4)感知受生理条件的制约。
王充根据日常生活中约大量事实,指出感知受制于生理条件,即所谓耳目之用,均也(5)感知受外物大小强弱明暗对比的影响,即所谓感知的对比律,王充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一规律,但从他所列举的某些事实中却是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的⏹二、思维为了有效地认识外在事物,王充主张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
关于此,他说过一段相当精辟的话: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
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
失实之议难以教,虽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丧物索用,无益于世。
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
(论证问题不集中精力深入思考,只是根据表面现象来判断事情的是非,只依据外在的见闻,不通过内心分析判断,这就是光凭耳目见闻而不是通过内心思考来论事。
光凭耳目见闻来论事,那就会凭虚假的现象说话,相信了虚假现象,那就会把实事当成是错的。
所以判断是非不能只依靠耳目的见闻,一定要通过内心的思考。
墨家的观点不是经过用心思考而只是考察事物的表面现象得出来的,只是相信耳目的见闻,就即使效验十分显著,仍然是偏离真实的。
偏离真实的主张难以用来指导别人,即使符合无知之人的心意,也不会符合有智之士的心意,即使不倾家荡产以殉葬,对世人也没有好处,这大概就是墨家学说不能流传的原因。
)这一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感知必须受思维的指导。
必须与思维相结合,否则,就会“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因此,在认识活动中,既要“信闻见于外又要“诠订于内”;既要“用耳目论”,又要“以心意议”。
王充主张“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反对“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o 这里的所谓“开心意’’“以心意议”,就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即“诠订于内’’,去伪存真’“留精澄意”,去粗取精,找出事物的本质。
⏹三、注意志有所存,顾不见泰山。
思有所至,有身不暇徇也。
称干将之利,刺则不能击,击则不能刺。
非刃不利,不能一旦二也。
姘弹雀则失鹊,射鹊则失雁方员画不俱成,左右视不并见,人材有两为,不能成一。
(心中存有某种志向,就会连泰山也看不见;思想达到了某种境地,自己就没有空闲来有所谋求。
世人称赞干将的锋利,但它能刺就不能砍,能砍就不能刺,不是剑刃不锋利。
而是同时不能起两种作用。
用蛢弹雀就不能同时弹,用弓射鹊就不能同时射雁;方和圆不能同时都画成,眼睛向左右看不能同时两边都看见,一个人如果同时做两件事,结果一件事也做不成。
)王充在这里面只讲注意集中,不讲注意分配,这是不全面的情欲心理思想⏹一、关于情首先,王充看到了情感与需要的关系1、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与不得,的则喜,不得则怒,喜则施恩而为福,怒则发怒而为祸。
(大凡人有喜怒,在于对所追求的东西得与不得。
得到就欢喜,不得就愤怒。
欢喜就施恩而成福,愤怒就发怒而成祸。
)其次,王充还意识到了情感与期望的关系2、使今之民也,遭大旱之灾,贫赢无蓄积,扣心思雨。
若其富人,谷食饶足者,廪困不空,口腹不饥,何愁之有?(如果今天的百姓,遇上严重的旱灾,由于贫穷瘦弱没有积蓄,肯定急得捶胸盼雨。
但像那些富人粮食富足,粮仓满满的,肚子不饿,还会有什么忧愁呢?)⏹二、关于欲王充认为,人的生理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他说:“一岁婴儿……见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
” 他并且指出,生理欲望对人的行为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他所说:“口欲食而目欲视,有嗜欲于内,发之于外,口目求之,得以为利,欲为之也。
”王充不仅看到了先天的生理欲望,同时也看到了后天的社会欲望。
如他说:“一岁婴儿,无推让之心。
”又说“-岁婴儿无争夺之心。
长大之后,或渐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可见他认为,人的社会欲望不论其善(推让之心是善的)或恶(争论之心是恶的),都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染的结果。
智能心理思想⏹一、智与能的含义在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中,有一种很有价值的智能观点,即把智与能看做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例如《苟子²正名》中就讲得非常明确: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所以能之在人才谓之能,能有所合(为了道义去做叫做德行。
在人身上所具有的用来认识事物的能力叫做知觉。
谓之能。
知觉和所认识的事物有所符合叫做智慧。
在人身上所具有的用来处置事物的能力叫做本能。
本能和处置的事物相适合叫做才能。
)性习心理思想⏹一、性有善有恶论王充在总结以往历史上各派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有善有恶论。
它实质上也是性三品论。
其基本含义是:一是说有的人生来性善,有的人生来性恶,而既不如孟子所说生来人性皆善,也不如苟子所说生来人性皆恶;二是说上人生来性善,下人生来性恶,中人生来无善无恶;三是说人生来有。
极善极恶”者,而处于善恶两端的两种人,他们的善恶之性是不能改变的;四是说人先天禀气厚丽多者生来就善,禀气薄而少者生来就恶,。
这种人性气禀论的观点是不科学的;五是说人性和人命一样,人命有贵有贱,所以人性就有善有恶.这种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观点,是必须予以批判的.二、人性的转变、发展与教育(1)人性善恶能不能转变?王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说:(2)人性善恶需不需要转变?王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他说:王充从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认为统治者必须对臣民“养育劝率”,“令渐于善’’,也必须对他们“辅保禁防",“无令近恶”(3)人的善恶怎样才能得到转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王充是环境和教育决定论者。
在王充看来,人性的善恶意总的说来是由环境决定的。
而他又认为,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不是自发的,主要是通过“教化(广义的教育)和教育”(狭义的教育)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反复强调地指出:对人来说,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难率也。
"“亦在于教,不独在性也。
”参考文献[1] 《诸子集成 (七 ) ²论衡》[2] 《论衡》[3] 叶浩生. 理论心理学辨析[ J] . 心理科学, 1999, ( 6) .[4] 叶浩生. 实证主义的衰落与理论心理学的复兴[ J]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