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公布 中国医生需要关注的五个共识和七个争议

合集下载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

生存链的变化
• ①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 ②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 ③快速除颤 • 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 ⑤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加强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 多学科的优化干预,综合治疗
心脏骤停后治疗
• 低温 • 脑电监测癫痫控制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 控制血糖(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
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 避免氧过剩(饱和度高于94%就要谨慎给氧) • 避免过度通气等。
• 培训、实施和团队
• 心肺复苏图表.doc
CPR顺序改变原因
• 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成功关键是初始胸外
按压和早期除颤 • 促进胸外按压尽快开始 • 使更多的心搏骤停患者得到CPR
基础生命支持更新要点
• 强调团队合作的心肺复苏
第一名:启动急救系统 第二名:胸外按压 第三名:人工通气 第四名:除颤仪及进行电除颤
• 医务人员可根据判断的心搏骤停原因调整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 胸外按压频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 • 成人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 • 婴儿和儿童的胸外按压深度为至少胸部前
后径的1/3(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 为5厘米) •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 避免过度通气
CPR顺序的改变
2005年: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 压) 2010年: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 吸)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 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 血管急救指南》
• 2010年10月18日 发布 • 指南每5年更新1次 • 由29个国家共356名国际复苏专家参与,同

2010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美国心脏协会(AHA )[1]每五年根据临床和科研的最新进展推出一个新版本的“心肺复苏指南”。

该指南系统提供心肺复苏应遵循的原则并提供临床实践的操作指南。

2000年版 2005年版 2010年版[2]1. 婴儿和儿童CPR 时,按压/通气比为5:1;成人CPR 时,按压/通气比为15:2;2. 未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和速率,胸腔完全恢复状态,以及减少中断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1. 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和频率,要求“用力而快速的按压,按压频率100次/分”; 2. 所有单人CPR 时,按压/通气比均为30:2;3. 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恢复到正常位置,压/放时间50%:50%。

5. 应尽量控制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

1. 2010年指南,调整了心肺复苏的流程,由A-B-C 更改为C-A-B ,把心脏按压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2. 在除颤之前进行胸外按压,在除颤1次结束之后马上再进行胸外按压。

3.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4. 连续按压,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持续按压,不过早放弃病人。

5. 可以在治疗科室使用机械按压。

比较中我们发现了以下的趋势:1、 AHA 心肺复苏指南中的按压通气要求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从5:1到15:2到目前的30:2或连续按压,并要求避免过度通气。

在2005年版本之后,美国 亚利桑那大学心脏中心Gordon A. Ewy 等提出了纯胸外按压不通气的方式,并通过临床证实持续胸外按压即可提供充足的氧供。

2、 指南越来越强调在除颤之前,先行进行胸外按压,使得心脏得到足够的灌注。

尤其是2010年指南,调整了心肺复苏的流程,由A-B-C 更改为C-A-B ,并要求更高的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

强调高质量的的有效胸外按压。

[3]3、 指南越来越重视不间断按压,和持续按压,减少中断次数并且不要过早放弃病人。

4、 2010年指心肺复苏指南,心肺复苏机(17张)南针对心肺复苏的高质量要求促使我们考虑使用一种高效、便携的移动心肺复苏设备来辅助或部分替代人工按压。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40多年过去了,心肺复苏(CPR)的预后仍令人失望,无论院内还是院外心跳骤停的预后改善均不尽人意。

目前,《心肺复苏指南》的制订主要以同行共识为基础,2005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仍存在较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美国心脏协会正着手制订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于2010年10月正式出台。

与2005年指南比较,新指南的主要变动包括心肺复苏的优先次序、低温治疗,以及复苏后管理等三个方面。

心肺复苏优先次序的选择专家达成的共识目前专家已对在心跳骤停后及早除颤的重要性达成共识,现有指南建议当院外心跳骤停事件被目击或者发生院内心跳骤停事件时,假如在现场可以立刻获得AED或者人工除颤器的话,急救人员应当立刻进行CPR(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和尽早使用除颤器;当院外心跳骤停事件发生时未被目击,尤其是快速反应时间超过5分钟者,推荐先给予CPR然后再给予电击除颤。

优先除颤还是做CPR 在临床工作中,如何界定心跳骤停的早期和晚期比较困难,而且统一用某个时间点来界定优先除颤还是CPR的先后次序难以反映个体的差异性。

近年来对心室颤动(VF)波形的研究进展给选择除颤的时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表明,ECG波形与心肌的血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样就可以根据心室颤动(VF)波形决定先行胸外按压还是先行电击除颤。

如果电击除颤很有可能终止当前的VF,那么就应立即除颤;相反,如果当前电击除颤终止VF的可能性低,那么立刻进行CPR,改善冠脉灌注,准备电击除颤,这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最优先考虑措施。

Weil心脏医学研究院近年对于VF波形的分析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出了组合心电波形幅度与频率数值的幅度谱面积(AMSA)技术,根据VF波形分析决定优先除颤、还是先行CPR后再除颤。

因此,除颤不再是仅依据心跳骤停事件发生时间或者急救人员的个体经验简单估计。

整合AMSA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商品化自动体外除颤器现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当AMSA分析表明当前的VF波形已达到除颤阈值,将提示医务人员给予除颤,否则的话不考虑除颤,而是继续给予CPR。

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解读——基础生命支持部分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王映珍美国心脏病学会于今年10月份公布了期待已久的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本次指南主体结构与2005指南基本相似,但仍有几个最主要变化,现将部分变化罗列如下:一、针对所有施救者的主要问题《2005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强调了高质量胸外按压(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并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的重要性。

2005 年前后发表的相关研究表明:(1) 尽管在实施《2005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后心肺复苏质量已提高且存活率已上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仍然需要提高;(2) 各个急救系统(EMS) 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相差较大;(3) 对于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由任何旁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基于以上几点问题,《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作出了一些更改建议,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出有关重视心脏骤停后治疗的新建议,以提高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一)、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仍然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包括:•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100 次)•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请注意,不再使用 5 厘米的成人范围,而且为儿童和婴儿指定的绝对深度较《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早期版本中指定的深度更深。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30:2)并未更改。

在《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指南》中,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1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版)

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版)
精品PPT
AMSA 技术用于除颤治疗 有望能在 2010 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得
以推荐
• Weil 心脏医学研究院近年对于 VF波形的分析研 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 组合心电波形幅度与频率数值的幅度谱面积 (AMSA) 技术 , 根据 VF 波形分 析决定优先除颤、 还是先行 CPR 后再除 颤
• 整合 AMSA 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商品化自动体外除 颤器现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精品PPT
图1 美国心脏协会 2010 年《心肺复苏指南》制定进程 (注 :ILCOR, 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
精品PPT
(一)心肺复苏优先次序的选择
• 专家达成的共识:
• 及早除颤的重要性达成共 识 • 现有指南建议当院外心跳骤停事件 被目击或者发
生院内心跳骤停事件时 , 假如在现场可以立刻获 得 AED 或者人工除颤器 , 急救人员应当立刻进行 CPR和尽早使用 除颤器
• 有人提出在猝死二级预防中应使用胺腆酮
• 猝死高危者一级预防 ; 心梗或心衰者射血分数 (EF)<35%; 微伏 T 波电交替 ; 频发非持 续性室 速没有条件接自动除颤器 (ICD) 植入治疗的患者
• 胺腆酮和硫酸镁合用
精品PPT
美托洛尔
• 交感风暴 ----反复发作性的室性心 动过 速 / 心室颤动
精品PPT
2. 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 2005 美国心脏协会 《心肺复苏指南》建 议:
• CPR时 , 如果 24 次电击、持续的心肺复苏 和应 用血管升压药物之后室性心动过速和 心室颤动仍然存在 , 应考虑给予抗心律 失 常药物
精品PPT
胺腆酮
• 近年各相关指南建议胺腆酮作为治疗恶性心律失 常的首选药物

2010美国心肺复苏指南解读(2013)

2010美国心肺复苏指南解读(2013)
2010年美国CPR指南解读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急诊科
针对所有施救者的主要问题
从A-B-C更改为C-A-B 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新增“心脏骤停后治疗”及“培训、实施和
团队”两个部分。通过在生存链中增加第五 个新环节,来强调心脏骤停后治疗的重要性。
从A-B-C到C-A-B
在新指南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 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从A-B-C(开放 气道、人工呼吸、胸部按压)更改为C-A-B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旧指南:仅在患者深昏迷时采用环状软骨 加压,而且通常需要除进行人工呼吸或按 压以外的第三名施救者。
理由
环状软骨加压方法是对患者的软状软骨施加压力以向后推动气管, 将食管按压到颈椎上
环状软骨加压可以防止胃胀气, 减少气囊面罩通气期间发生回流 和误吸的风险, 但这也有可能妨碍通气
七项随机研究结果表明, 环状软骨加压可能会妨碍实施高级气道 管理, 而且采用环状软骨加压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发生误吸
(不规则室速)这类患者需要给予高能量的非同步电 击(即除颤剂量)
心脏停搏
除颤对心脏停搏没有意义
起搏
起搏对心脏停搏患者无效,且有可能延误 或中断按压,因此不被建议
对阿托品无效,或症状严重的心动过缓患 者可以考虑起搏治疗
胸前锤击 yes or no
胸前捶击不应用于无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 如除颤器不能立即可用,则可以考虑为有目 击者、监护下的不稳定型室性心动过速(包 括无脉性室速)患者进行胸前捶击,但不应 延误心肺复苏及电除颤。
加强心脏骤停后的治疗
“心脏骤停后治疗”是指南中的新增部分。 应通过统一的方式实施综合、结构化、完整、
多学科的心脏骤停后治疗体系,以提高ROSC 后患者的存活率。 根据指征提供低温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脏骤停后出现癫痫症状患者应行脑电图检查。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2010`AHA CPR&ECC 指南》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是: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30:2)(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 CPR&ECC指南》《2010`AHA CPR&ECC指南》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6、避免过度通气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2010(新):C-A-B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2005(旧):A-B-C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0(新):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05(旧):1、早期识别,激活EMSS2、早期CPR3、早期除颤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

2010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010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5.胸外按压的改化
不再教授单独给予人工呼吸而不进
行胸外按压的技术 对所有患者均按30:2给予按压和通 气
6.除颤的改化
新指南建议应用AED时,给予一次电 击后即重新进行胸外按压,而循环评估 应在实施5个周期(约2分钟)CPR后进 行。
医务人员的基础和高 级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BLS)
婴儿和儿童在给予充分通气和供氧,心率仍低于60 次/分钟且伴有外周灌注不良表现时,应实施胸外 按压 CPR时,施救医务人员必须给予足够频率(至少 100次/分钟)和深度(至少5cm)的胸外按压(IIa 级推荐),允许胸壁充分弹性复位(IIb级推荐), 中断按压时间不得超过10秒(IIa级推荐) 2005年指南建议对儿童用单手或双手于乳头连线水 平按压胸骨,对婴儿用两手指于紧贴乳头连线下方 水平按压胸骨 双人实施婴儿CPR时,两手环绕婴儿胸部在拇指按 压胸骨的同时用其它手指挤压胸廓(IIa级推荐)
3. 复苏药物(2)
血管加压素的应用:在新指南中,血管
加压素一般可在第一或第二次除颤后通 过IV/IO途径给药一次。肾上腺素可每35分钟给药。血管加压素或许可替代第 一或第二剂肾上腺素。 VF/无脉性VT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 如胺碘酮,无胺碘酮时,可使用利多卡 因。
3. 复苏药物(3)


当气管插管无法完成时,常规使用喉罩(LMA) 是可以接受的辅助措施(Ⅱb级推荐),成功率和 并发症均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以及是否使用快速 序列插管(RSI)相关。 气管内导管型号可用下列公式粗略估计:
无套囊气管导管的型号(ID内径mm) =[年龄(岁)/4]+4 带套囊气管导管型号(ID内径mm ) =[年龄(岁)/4]+3
阿托品(1mgIV/IO,可给药3次)也可用于心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公布中国医生需要关注的五个共识和七个争议《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已成为临床医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指导性文献,但是由于心脏骤停的突发性和相关伦理学问题,迄今现行的临床实践很大程度还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客观的科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有关心脏骤停救治虽有诸多共识,但争议也不少。

五个共识
推荐C-A-B程序新指南建议将传统“A-B-C 程序”更改为“C-A-B程序”,以便尽快启动胸外按压,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增加抢救成功率。

医务人员可实施单纯按压。

高质量心肺复苏理念新指南要求:按压速率至少为100 次/分;成人按压幅度至少5 cm,婴儿和儿童至少为胸部前后径1/3(婴儿约4 cm,儿童约 5 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

单纯胸外按压对心脏原因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相比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对未经培训施救者更易实施,便于调度员实施电话指导。

普及应用AED 新指南再次建议,在有目击者心脏骤停概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区域、医院推广AED 项目,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行相关培训推广应用。

心脏骤停后治疗新指南推荐程序化心脏骤停后治疗,强调采用多学科程序,包括优化血液动力学、改善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

团队训练生存链的每环都环环相扣,需完整、训练有素的团队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环。

一个专业化、训练有素的团队对于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患者至关重要。

七大争议
按压深度新指南推荐成人心脏按压深度至少5 cm,但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或消瘦弱小者,按压5 cm 以上极易引起肋骨骨折等并发症。

骨髓内给药新指南推荐儿童、新生儿或静脉通道不能建立者采用骨髓内给药,但此方法在我国尚未推广应用,主要是医生担心骨质破坏或继发骨髓炎。

心肺复苏装置目前有多种机械心肺复苏装置(机械按压器、压力背心等)虽可保持一定的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消除施救者疲劳,但可能延误或中断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因此目前证据尚不支持常规使用。

亚低温方式和持续时间大量研究显示亚低温对脑及其他脏器组织有保护作用,包括局部及全身亚低温、有创及无创性操作。

欧洲采用12~24 h低温治疗,但有关最佳时间尚未无共识。

心脏复跳后急诊PCI新指南建议因室颤发生院外心脏骤停者行急诊血管造影,实现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再建。

组织和器官捐献问题新指南推荐所有治疗心脏骤停患者的团队实施及时、有效、获得家属支持且符合患者意愿的适当组织和器官捐献程序。

伦理学问题对于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仅接受基础生命支持的成人,新指南制定“终止基础生命支持的复苏规则”,在满足下列所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转移前终止基础生命支持:①急救医务人员或第一旁观者未目击到心脏骤停;②完成三轮心肺复苏和AED 分析后未恢复自主循环;③未给予AED 电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