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案1

合集下载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推荐5篇]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推荐5篇]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哈姆莱特》(节选)教案哈姆莱特(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的赏析,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精神。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作者与背景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了解情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哈姆莱特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liuxue86。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1.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1.2.3 主题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道德的困境等。

1.2.4 文学鉴赏:分析剧本的语言、结构、戏剧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

2.2.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2.2.3 对剧本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

3.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剧本原文、图片、视频等。

3.2.2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增强体验感。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

第四章:教学进程与安排4.1 第一课时4.1.1 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1.2 概述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4.1.3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2 第二课时4.2.1 分析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2.2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4.2.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4.3 第三课时4.3.1 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4.3.2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第一章: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作品背景1.1.1 《哈姆莱特》的作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

1.1.2 《哈姆莱特》创作于1606-1607年,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1.1.3 该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寻求真相、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 作者简介1.2.1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被誉为“戏剧之父”。

1.2.2 莎士比亚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以及2首长诗。

1.2.3 他的作品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文学、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剧情梗概2.1 丹麦国王克劳狄斯杀害了哥哥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哥哥的妻子格特鲁德。

2.2 哈姆莱特王子在大学得知父亲被杀真相,返回国内准备复仇。

2.3 哈姆莱特利用一出戏剧验证母亲的背叛,确信克劳狄斯的罪行。

2.4 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与好友霍拉旭、恋人奥菲莉亚等人物展开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纠葛。

2.5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哈姆莱特杀死克劳狄斯,但也在战斗中身亡。

第三章:主要人物3.1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勇敢、聪明、矛盾,为了复仇而痛苦挣扎。

3.2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阴险、狡诈,杀害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夺王位。

3.3 格特鲁德:克劳狄斯的皇后,哈姆莱特的母亲,对哈姆莱特的复仇产生矛盾心理。

3.4 霍拉旭:哈姆莱特的好友,忠诚、聪明,帮助哈姆莱特策划复仇。

3.5 奥菲莉亚:哈姆莱特的恋人,善良、天真,因哈姆莱特的复仇而陷入困境。

第四章:教学目标4.1 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2 掌握剧情梗概,理解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4.3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第五章:教学方法5.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剧情梗概和主要人物。

5.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3.领悟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理解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2.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及道德困境。

3.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复杂心理的把握。

2.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第一幕,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出场,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复仇动机。

2.提问: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道德困境?二、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二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道德困境,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

2.提问: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二、文本解读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交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之间的情感纠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2.提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有哪些独特之处?二、作品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四幕,关注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

中学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学问。

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惊慌、激烈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探讨、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汲取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1.把握惊慌激烈的冲突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会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困难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困难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绽开探讨,学生总结,老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寻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化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打算:PPT课件、《哈姆雷特》视屏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莎士比亚全集》),对,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而这个艺术之神的创建者,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宏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部的世纪。

他是谁?莎士比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莎士比亚!二、走近莎士比亚【参见《语文》(必修4)第96页《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1564年诞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起先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高兴》《无事生非》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此外还有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考点分析导学案一、高考考题回顾(08附加):选项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0年附加)选项D.《哈姆莱特》中所写的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

(×)不是为了骑士荣誉(11年附加)选项D. 哈姆莱特组织戏班子演了一出《捕鼠机》,通过这场奇特的“戏中戏”,最终证实了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位夺权的罪行。

(√)二、小试牛刀1、(南京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选项B. 《哈姆莱特》中雷欧提斯曾在夜半看到一个鬼魂,长得和已故的老国王一样。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哈姆莱特,困惑的王子立刻断定这就是父王的冤魂。

(×)是霍拉旭2、(泰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卷)选项C 莎士比亚剧作《哈姆莱特》中,美丽、年轻、纯洁的奥菲利亚深爱着哈姆莱特,却因为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对他避而远之。

而哈姆莱特的出走与父亲被杀死的双重打击使得脆弱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抑郁成疾而死。

(×)不是抑郁成疾而死3、(2012年徐州卷附加)选项E 《哈姆莱特》中,老国王的鬼魂嘱咐哈姆莱特在复仇时千万不要伤害到王后,让上帝去裁决他,让她那不安的良心时时刺痛她(√)4、(2013年淮安市高三第一次调研卷)选项C 《哈姆莱特》中,王后奥菲利亚是描写较少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一形象却丰富了故事情节,使得充满男性阳刚气味的作品中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

(×)王后应该是乔特鲁德5、马克思称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6、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7、主要情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

8、戏剧反映人文主义理想和封建反动势力的社会矛盾。

9、(苏北四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简答: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设置了多次误杀的情节,请简述剧中的三次误杀。

(6分)10、(2013届苏州期中考试附加)简答:《哈姆莱特》中哈姆雷特为什么要有意装疯?(4分)11、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12、忧郁的个性是哈姆莱特一再错过杀掉克劳狄斯的机会,试举出剧中两个情节加以说明。

三、归纳《哈姆莱特》中考题的出题方向1、以选择为主(2013?)2、哈姆莱特:性格、思想、成因以及语言人物3、人物关系,死因情节4、主要事件:三条复仇线索、四重误杀戏中戏5、莎士比亚的成就6、本剧的艺术特色四、感知作者莎士比亚:重点是四大悲剧五、剧情的回顾主要情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剧情发展:(第9题)古堡待父,鬼魂揭秘破相装疯,戏中作戏后宫探母,误杀大臣海上窥奸,折回丹麦墓园相遇,宫廷比武9、(苏北四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简答: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设置了多次误杀的情节,请简述剧中的三次误杀。

(6分)答:1.哈姆莱特在与母亲的谈活时出剑误杀了躲在帐幔后偷听谈话的波诺涅斯2、克劳狄斯用预备好的毒酒准备毒杀哈姆莱特,结果误杀了王后乔特鲁德3、哈姆莱特在于雷欧提斯比剑时,夺过涂有毒药的剑,刺中对方,误杀雷欧提斯4、因哈姆莱特偷拆了克劳狄斯给英国国王的信件并改动了信中的内容,英王误杀了克劳狄斯的两位使者。

戏剧反映的主要社会矛盾: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理想)=====克劳狄斯(封建反动势力)六、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一)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由哈姆莱特的语言引出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1、相信世界与人类的美好。

人类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世界是“一所美好的花园”,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天空是一顶“壮丽的帷幕”2、重视人的价值尊严,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不,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与你以朋友相称。

”(对霍拉旭说的)“让我们彼此保持着不渝的交情。

”3、追求忠贞纯洁的爱情。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转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但我对你的爱情没有改变。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瞩望的一朵骄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二)哈姆莱特的心路历程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犹豫不决的王子----行动的王子1、父母的庇护。

(事业、爱情、友谊很顺利)2、认为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主宰。

3、理想与现实和谐。

(理解哈姆莱特的语言,感受忧郁王子的具体体现)“我近来不知什么缘故,一点兴致也提不起来,什么游乐的事都懒得过问。

”---美好的世界不在了,人文主义理想破灭“这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的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

”---对世界的失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这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对宫廷,朝堂的不满“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对母亲的怨恨指责“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

”---对生命的思考忧郁之源:1、人文主义思想本身的缺陷。

(内因)2、失去庇护的环境,不得不直面罪恶的现实世界。

(外因)A.父王死得不明不白;B.叔父篡夺了王位,戏中戏确认叔父是杀父凶手;C.母后的改嫁;D.宫廷酗酒作乐,满朝大臣狼狈为奸,阿谀逢迎;E.边境强敌压进。

加深理解:(第11题)11、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答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是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来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尤其是生死抉择的共同心声。

2、“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表现了哈姆莱特对人的礼赞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3、“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表现哈姆莱特对母亲屈从于新国王的满腹怨恨和指责,说明女性常表现出脆弱的性格特点是当时人们的共同观点。

1、反复思考复仇的方案和价值。

2、错过复仇时机,未能杀掉克劳狄斯。

延宕的客观原因(第10题)1、当时封建势力仍然强大,敌我力量的对比悬殊;2、剧本本身的要求:国魂的话需要证实,之后需把罪行公之于众。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延宕主观原因:1、个人主义2、过于强调思考的力量3、性格软弱:想得多,做得少,知道要做什么,但不知怎么做4、封建迷信的成分10、(2013届苏州期中考试附加)简答:《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为什么要有意装疯?(4分)答:1、对手强大而阴险,为了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2、迷惑和试探对方,寻找复仇的时机3、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加深理解(第12题)12、忧郁的个性是哈姆莱特一再错过杀掉克劳狄斯的机会,试举出剧中两个情节加以说明。

答:1、在于哈姆莱特有着很强的宗教观念。

如,哈姆莱特放过了正在独自做祷告的克劳狄斯,在他看来这个时候结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不算是复仇!于是,好好的一次刺杀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2、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性格中的迟疑和懦弱。

如,克劳狄斯在观看完《贡扎古之死》后惊愕无比,他跪下忏悔的一幕被哈姆雷特看见,以至于哈姆莱特又放过了克劳狄斯。

(行动的原因)1、敌人已经在着手准备,准备借刀杀人2、挪威士兵的行为在激励着他。

六、总结探究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1、客观: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时代的悲剧2、主观: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人文主义者的悲剧随堂练习选择题:1、下列有关《哈姆雷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A、《哈姆雷特》取材于文艺复兴时期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B、哈姆雷特的悲剧本质上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他高尚、纯洁、敏感多思的人文气质无法与强大的恶势力抗衡,更无法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这也是他一再延宕履行复仇使命的原因之一。

C、《哈姆雷特》中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

克劳狄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

D、哈姆雷特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

他更多的进行精神上的抗争。

E、《哈姆勒特》中霍拉旭同哈姆雷特一样,富有正义感,抱有人文主义理想,也和哈姆雷特一样忧郁而冲动。

(参考答案:AE。

A、应为取材于十二世纪丹麦史;E、“也和哈姆雷特一样忧郁而冲动”错,霍拉旭显得理智而坚韧。

)2、下列有关《哈姆雷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A、“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表现哈姆雷特对母亲屈从于新国王的满腹怨恨和指责。

他甚至怀疑母亲也参与谋杀了老哈姆雷特。

B、哈姆雷特疯狂地爱上了奥菲利亚,完全是为了接近奥菲利亚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以达到杀死仇人、为父报仇的目的。

这说明他从来没真正爱过这个仇人的女儿。

C、他相信父亲的鬼魂的言语,然而借助了伶人的表演他才确信叔父的罪恶,因为他在命运“这个娼妓”面前学会了审慎。

D、克劳狄斯虽然犯下弑君大错,但后来他又非常清醒地感到“我的罪恶是臭气熏天了”,这说明他已经开始发自内心地忏悔了。

E、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代表了一种不顾一切的冒险和掠夺精神,他是一个丧失了理性的冒险家;而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标榜平等互爱,打破传统等级观念,如霍拉旭对哈姆雷特说“我永远是您卑微的仆人。

”(参考答案:BD。

B“这说明他从来没真正爱过这个仇人的女儿”错。

D“说明他已经开始发自内心地忏悔了”错)3、下列有关《哈姆雷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A、克劳狄斯形象: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主要罪恶。

B、《哈姆雷特》第一幕以哈姆雷特与鬼魂相会的阴森恐怖的场面结束。

第二幕以波洛涅斯派人打探儿子品行的戏剧开场。

C、奥菲利亚也是一个不独立的人,她生活在父亲的羽翼下,她把一切告诉了她父亲,她父亲又告诉了国王克劳斯迪。

哈姆雷特感受到奥菲利亚是不可靠的,所以不再爱她了。

D、雷欧提斯是一个骄傲、自尊心很强而又心胸狭窄、小心防范的人。

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若不是别人教唆,他本性中的善良是不会让他起了害人之心的。

E、哈姆雷特最终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但他还是杀了仇人为父亲报了仇,终于实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

(参考答案:CE。

C错在“不再爱她了”;E错在“终于实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他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本身就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