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哈姆莱特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liuxue86。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帮助学生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哈姆雷特的复仇动机和内心挣扎。
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2、教学难点探讨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理解作品中的悲剧意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人物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讲述《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三)情节梳理1、请学生概述《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2、重点强调关键情节,如哈姆雷特父亲的死亡、鬼魂的出现、哈姆雷特的装疯等。
(四)人物分析1、哈姆雷特引导学生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优柔寡断等。
探讨他延宕复仇的原因,如道德困境、对死亡的思考等。
2、其他人物分析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乔特鲁德的软弱等。
探讨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等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五)主题探讨1、复仇主题讨论复仇在作品中的意义和表现。
思考复仇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2、人文主义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如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等。
探讨人文主义在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六)艺术特色1、语言艺术分析作品中精彩的对白和独白,体会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讲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戏剧结构探讨作品的结构特点,如情节的紧凑性、悬念的设置等。
(七)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2、作品中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吗?为什么?(八)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哈姆雷特》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哈姆雷特》这部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具体章节为第一幕至第三幕。
内容包括:剧情梗概、人物关系、主要角色性格特点、戏剧语言、主题思想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剧情,把握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2. 领会戏剧语言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戏剧的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戏剧语言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挖掘。
重点:剧情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戏剧语言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内容学习:a. 讲解剧情梗概,分析人物关系。
b. 对主要角色进行性格分析,让学生了解角色的特点。
c. 对戏剧语言进行解读,引导学生领会文学的魅力。
3. 例题讲解:针对戏剧语言的特点,选取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台词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另一段台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图。
2. 主要角色性格特点。
3. 戏剧语言特点及例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第四幕中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对话,探讨其性格变化。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哈姆雷特》全剧,深入了解剧情,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戏剧表演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而教学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哈姆雷特》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哈姆雷特》一等奖说课稿教学目标:⑴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⑵欣赏戏剧的语言艺术⑶掌握欣赏戏剧的一般技巧⑷通过哈姆莱特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教学重点:⑴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⑵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⑴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⑵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板书:《哈姆雷特》二、复习提问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哪些人物?2、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三、布置任务:围绕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幻灯片)1、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⑴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⑵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⑶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2、戏中,哈姆雷特的内在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哈姆雷特,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雷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四、完成任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1、(1)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2)悬殊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弱小(弱小到一个人)(3)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新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2、生存与毁灭思想与行动他选择生存,选择复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行动与坚持特点: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3、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很多话都是直逼现实的,直接反映了现实问题如:对美丽与贞洁的思考,反复强调奥菲利娅进尼姑庵,嘲讽天下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等性格:偏执他曾母亲改嫁而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4、莎翁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的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五、总结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六、学生现场戏剧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七、学生评议从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莱特的性格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进一步明确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德国诗人海涅说:“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象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并说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认为任何人都会同情哈姆莱特的原因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几乎把哈姆莱特从个人扩大到全人类,他说哈姆莱特“是伟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法国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九、在戏剧中,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是靠精彩的艺术对白来实现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品位一下《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奇才试比较《哈姆来特》(节选)与《雷雨》(节选)戏剧语言特点的异同明确:(1)相同点:都是主要靠人物对白来表现突出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2)不同点《哈姆莱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来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运用有力的舞台说明和简洁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莎翁的戏剧,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抒情性浓郁;〈〈雷雨〉〉的语言比较朴实自然,生活化十、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和研读戏剧的鉴赏技巧,观看经典名著影片〈〈哈姆莱特〉〉,完成对世界经典的深入品读。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雷特》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以及其背景知识;2. 分析和解读《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3. 探讨《哈姆雷特》中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和解读《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 教学难点:探讨《哈姆雷特》中的主题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演示课件、《哈姆雷特》剧本、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备课笔记、个人读本、课堂参与材料。
四、教学步骤课前准备:1.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背景知识。
2. 学生阅读《哈姆雷特》的剧本或相关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步骤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带入话题:“你们了解莎士比亚吗?你们知道他的作品有哪些?”2. 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
步骤二:分析人物形象1. 教师介绍《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并提供人物形象的描述和特点。
2. 学生就每个人物进行讨论,分析并解释他们的行为动机和性格特点。
3. 学生可以结合剧本中的场景和对话进行分析和理解。
步骤三:解读情节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哈姆雷特》故事的主要情节线索,并进行讲解和解读。
2. 学生就每个情节进行讨论,分析故事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 学生可以结合剧本中的具体情节和剧情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步骤四:探讨主题和思想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哈姆雷特》中的主题和思想。
2. 学生就不同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学生可以通过文本中的对话、独白和意象等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1.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观点,给予肯定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提出展望,鼓励他们深入学习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
五、课堂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质量进行评价;2. 学生提交相关作业,包括读书笔记、文本分析和课堂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
一、导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和戏剧介绍
1 、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后,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2、简单介绍课文选段之前的情节。
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哈姆莱特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莱特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哈姆莱特疯了。
哈姆莱特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
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失足落水而死。
新王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去英国,哈姆莱特半路回来。
课文情节在此展开。
三、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1 校正字音
2 注意生词
3 理清人物关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人文主义者。
老国王:哈姆莱特之父,被弟弟克劳狄斯杀死。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嫁给老国王弟弟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之叔,谋害自己的哥哥,并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霍拉旭:哈姆莱特好友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为哈姆莱特友。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情人。
四、通过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戏剧情节梗概。
1、让学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明确:哈姆莱特回国后,向好友霍拉旭讲述叔父阴谋害自己及自己脱险经过。
新王利用奥菲利亚兄长雷奥提斯丧父失妹之痛,与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哈姆莱特,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哈姆莱特真相,最终哈姆莱特与仇人同归于尽。
五、研读课文重点部分: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节比剑部分。
(戏剧台词体现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并且具有动作性,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重温课文的重头戏——比剑部分,看看台词之后隐藏着什么。
)
2、分析讨论:通过问题探讨情节发展。
(1)国王是真心想要使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和解吗?他是真心希望哈姆莱特胜利吗?
明确:不是。
他只是做好表面文章,为达到其借刀杀人目的而隐藏起险恶用心。
(2)哈姆莱特为什么爽快答应和雷欧提斯比剑?他在比剑之前对雷欧提斯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哈姆莱特因自己误杀其父,而要为自己所为负责,面对自己的命运。
加上他对自己的剑术自信,所以爽答应比剑。
他对雷欧提斯有着一种歉疚之情。
(3)雷欧提斯听了哈姆莱特的肺腑之言后,有怎样的想法?
明确:感情上原谅哈姆莱特,荣誉上必须比剑。
西方长期以来存在着决斗的传统,很小的事也会牵涉到荣誉生命的问题,比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一位青年把手套甩到伯爵脸上,伯爵就要和他决斗;俄国诗人普希金是和人决斗而死的。
这很普遍,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有杀父之仇,决斗更势在必行。
(4)雷欧提斯在比剑中有怎样的心理活动?造成他怎样的现实行动?
明确:犹豫不决,矛盾挣扎。
感情上和道义上的正直善良使他不忍心下手害哈姆莱特,但他承受着来自国王的压力,又面临捍卫自己荣誉的局面,所以他比剑中显得有些退缩不起劲。
(5)国王为什么设置了毒剑害哈姆莱特之后还要安排毒酒?
明确:因为他和哈姆莱特的敌对关系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他一定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而他见到雷欧提斯有些不忍动手杀哈姆莱特,为实现自己的险恶目的又设下毒酒。
(6)王后为什么代哈姆莱特喝下那杯酒?
可以根据戏剧情节和自己理解有不同的猜测。
王后见到哈姆莱特连胜,替他高兴。
或者王后为缓和哈姆莱特与国王的关系而接下酒杯。
再或者王后有点察觉到酒有问题,代哈姆莱特承受。
小结: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来,各个人物的行为一步一步导致了最终的结局。
如果不是哈姆莱特觉得愧疚和有自信就不会爽快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剑的事;如果不是雷欧提斯不忍心害哈姆莱特,国王也不会再设毒酒;如果不是王后处于好心喝下毒酒,她也不会死;如果不是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比剑时都中了毒剑,并且雷欧提斯本性善良不惯使用卑鄙手段,他不会在临死之际揭露国王的阴谋,真相便难以大白,哈姆莱特也不会骤起杀仇人。
人物的品格、心理、行为环环相扣,共同造成了同归于尽的结局。
2 回想刚才提到的复仇传统,思考为什么哈姆莱特有绝对理由找国王决斗,他却没有及时去展开行动复仇?联系全文和补充材料,试从哈姆莱特的思想和其复仇对象角度寻找原因。
他复仇的对象是他的叔叔,他母亲再托付的人,他的继父,丹麦的新国王。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报了杀父之仇,还要拯救丹麦王国。
那么他面对国王势力,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并且要树立起正义的榜样,而不能做犯上作乱弑君杀叔的事情。
他所求的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理想者的必然行动,而不再是宫廷权利的血腥争斗。
哈姆雷特认识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
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
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时代社会的颠倒混乱,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阵痛。
君主理想已然破灭,君臣礼仪不复存在,纲纪败坏,伦常崩溃,世风日下。
而封建堡垒却更加顽固,他找不到拯救这个王国的好方法。
从更深层处说,哈姆莱特的作为是他自己的选择。
如果哈姆莱特在第一幕里杀死了克劳狄斯的话,那么这个戏剧就结束了,可他若像奥赛罗那么冲动,他就不是哈姆莱特了,他的行为是符合他的思想和性格的。
哈姆莱特的复仇对象制约了他的行动,他自己的思想更制约了他的行动。
他在不断的思考中,没能先做好准备,而是相对消极地迎接到来的命运,这就是“延宕”性格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