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语文教案素材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
《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三、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四、复述基本剧情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1.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1.2.3 主题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道德的困境等。
1.2.4 文学鉴赏:分析剧本的语言、结构、戏剧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
2.2.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2.2.3 对剧本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
3.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剧本原文、图片、视频等。
3.2.2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增强体验感。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
第四章:教学进程与安排4.1 第一课时4.1.1 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1.2 概述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4.1.3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2 第二课时4.2.1 分析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2.2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4.2.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4.3 第三课时4.3.1 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4.3.2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3.领悟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理解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2.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及道德困境。
3.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复杂心理的把握。
2.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第一幕,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出场,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复仇动机。
2.提问: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道德困境?二、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二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道德困境,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
2.提问: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二、文本解读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交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之间的情感纠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2.提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有哪些独特之处?二、作品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四幕,关注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素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哈姆莱特》,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命运、正义等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了解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
2. 人物分析: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戏剧冲突:探讨作品中的内外部冲突,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冲突,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冲突等。
4. 主题思想:讨论作品对人性、命运、正义等方面的思考,如“生存还是毁灭”、“复仇与宽恕”等。
5. 艺术特色: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戏剧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命运、正义等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戏剧冲突、人物性格等特点。
3.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了解作品基本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戏剧冲突。
3. 第三课时:探讨作品主题思想,欣赏艺术特色。
4. 第四课时:总结作品价值,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讲解:详细讲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包括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等。
3. 分析:深入分析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斗争,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教案(2)

《哈姆莱特》教案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的《哈姆莱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文本、重要章节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人文主义思想及悲剧命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戏剧结构以及人物内心活动。
2. 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内涵。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章节解析:对教材中的重要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
4. 人物分析:以哈姆莱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6.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莱特复仇心理分析4.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5.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作业答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位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
他既有着复仇的决心,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使得他在复仇过程中不断挣扎、矛盾重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哈姆莱特》,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

中学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学问。
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惊慌、激烈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探讨、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汲取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1.把握惊慌激烈的冲突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会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困难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困难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绽开探讨,学生总结,老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寻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化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打算:PPT课件、《哈姆雷特》视屏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莎士比亚全集》),对,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而这个艺术之神的创建者,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宏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部的世纪。
他是谁?莎士比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莎士比亚!二、走近莎士比亚【参见《语文》(必修4)第96页《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1564年诞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起先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高兴》《无事生非》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此外还有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素材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哈姆莱特》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 (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
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2.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
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①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③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莱特》。
(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破灭,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
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
《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
《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
一场类似《哈姆莱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
3.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三、《哈姆莱特》介绍1.创作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2.《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3.戏剧情节介绍。
四、整体感知:*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2.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3.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点拨:1.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2.①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死状和死因相似的戏;②让好友霍拉旭观察奸王的容色举止;③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3.国王先问戏的“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又问戏名,担心自己的罪恶被揭穿。
后来又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戏未演完即匆忙离开。
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他做贼心虚、杀人阴谋被人揭穿时的被人揭穿时烦躁、焦虑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五、问题探究1.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1)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2)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2.你认为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
哈姆莱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反对人民的暴动,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
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3.戏剧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戏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宫艾尔西城堡内外为背景,实际上广泛地反映了英国的各种矛盾。
其中主要矛盾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六、小结: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
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
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
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
七、布置作业:试分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二、*语言特点学生探讨*语言特点,教师加以引导。
点拨: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1.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2.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
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五、分析《哈姆莱特》的影响、主要人物形象1.影响:《哈姆莱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
世界各国的导演和批评家往往把这出戏当作自己的毕业课题;翻译家总想译一译这部作品;演员总想演一演这个角色。
三个多世纪以来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种种不同的译本,种种不同的演出,真是五光十色。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
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2.哈姆莱特的形象“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哈姆莱特和克劳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作品通过他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的斗争,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