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的背景、主题和人物形象。
2. 掌握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哈姆雷特这一角色的心理变化和矛盾冲突。
2. 作品中关于人性、复仇和道德的探讨。
教学难点:1. 对哈姆雷特复杂心理的深入理解。
2. 对作品主题的多角度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哈姆雷特》剧本、相关背景资料、人物分析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哈姆雷特》剧本,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
2. 引导学生思考:《哈姆雷特》为何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哈姆雷特》剧本,注意人物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哈姆雷特为何犹豫不决,迟迟不采取行动?- 哈姆雷特对复仇的态度有何变化?-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感情有何特点?三、人物心理分析1. 教师讲解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分析其矛盾冲突的根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哈姆雷特心理变化的看法。
四、主题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哈姆雷特》的主题,如人性、复仇、道德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自对主题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和主题探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二、人物心理分析(续)1. 学生分享各自对哈姆雷特心理变化的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学生讨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感情,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三、主题探讨(续)1. 学生分享各自对《哈姆雷特》主题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哈姆雷特》的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哈姆雷特》的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哈姆雷特》人物心理和主题的掌握程度。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帮助学生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哈姆雷特的复仇动机和内心挣扎。
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2、教学难点探讨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理解作品中的悲剧意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人物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讲述《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三)情节梳理1、请学生概述《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2、重点强调关键情节,如哈姆雷特父亲的死亡、鬼魂的出现、哈姆雷特的装疯等。
(四)人物分析1、哈姆雷特引导学生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优柔寡断等。
探讨他延宕复仇的原因,如道德困境、对死亡的思考等。
2、其他人物分析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乔特鲁德的软弱等。
探讨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等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五)主题探讨1、复仇主题讨论复仇在作品中的意义和表现。
思考复仇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2、人文主义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如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等。
探讨人文主义在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六)艺术特色1、语言艺术分析作品中精彩的对白和独白,体会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讲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戏剧结构探讨作品的结构特点,如情节的紧凑性、悬念的设置等。
(七)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2、作品中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吗?为什么?(八)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哈姆雷特》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教案:《哈姆雷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
教材选自《世界文学名篇选读》,具体章节为第一幕至第五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剧本的深入解读,理解人物性格,分析情节发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剧本中重要的段落和独白。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哈姆雷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学生能够理解剧本中表现的人性、复仇、疯狂等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剧本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对剧本中象征、隐喻、对比等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材《世界文学名篇选读》。
2. 学具:笔记本、笔、课外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哈姆雷特的独白作为开场,引起学生对剧本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剧本,每组选取一个片段进行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解读剧本中的象征、隐喻、对比等手法。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人物情感,理解剧本内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剧本情节概括、人物关系图、主题思想探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剧本内容,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并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2. 作业答案:哈姆雷特性格矛盾复杂,他既有复仇的决心,又对人生充满疑惑。
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又深受疯狂的困扰。
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哈姆雷特》的评论和研究,拓展对剧本的理解和分析。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剧本改编或表演,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教材章节:本节课学习的教材章节为《世界文学名篇选读》中关于《哈姆雷特》的第一幕至第五幕。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语文精品教案《哈姆雷特》阅读精品教案

语文精品教案《哈姆雷特》阅读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阅读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中的《哈姆雷特》部分,详细内容为:剧情梗概、主要角色分析、冲突与对立、悲剧性质、名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剧情,把握其主要角色特点,分析冲突与对立。
2. 掌握《哈姆雷特》的悲剧性质,了解莎士比亚创作背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悟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激发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哈姆雷特》悲剧性质的理解,名句的解读。
教学重点:剧情梗概的梳理,主要角色的分析,冲突与对立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剧情,激发学习兴趣。
2. 剧情梗概梳理(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讲解《哈姆雷特》的剧情梗概,使学生了解故事发展。
3. 主要角色分析(15分钟)分析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莉亚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命运。
4. 冲突与对立讲解(15分钟)指导学生把握剧中的冲突与对立,如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
5. 悲剧性质探讨(10分钟)引导学生从剧情、角色、冲突等方面探讨《哈姆雷特》的悲剧性质。
6. 名句解读(10分钟)选取剧中经典名句进行解读,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等。
7.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出示范例题目,讲解解题方法,并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剧情梗概2. 主要角色分析3. 冲突与对立4. 悲剧性质5. 经典名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分析《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探讨其悲剧性质。
答案: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的体现。
哈姆雷特的悲剧在于他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最终走向毁灭。
2. 作业题目:请从剧中任选一句经典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等主题的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戏剧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简介2. 剧情梗概与人物关系3.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4. 主题探讨:人性、道德和命运5. 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对《哈姆雷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戏剧文学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背景、剧情和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戏剧表演或写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简介2. 第二课时:剧情梗概与人物关系3. 第三课时: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4. 第四课时:主题探讨:人性、道德和命运5. 第五课时: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哈姆雷特》文本,了解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剧情中的表现。
4.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哈姆雷特》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和命运等主题。
5. 戏剧文学鉴赏:讲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戏剧作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哈姆雷特形象方面的理解程度。
3. 主题讨论:评价学生在探讨《哈姆雷特》主题方面的深度和广度。
4. 戏剧文学鉴赏:评估学生在戏剧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2)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如角色、场景、剧情等;(3)分析并欣赏戏剧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感悟人生真谛,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成就;(2)分析《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掌握戏剧基本知识(1)讲解戏剧的基本元素,如角色、场景、剧情等;(2)介绍《哈姆雷特》的剧情梗概。
3. 第三课时:分析人物性格(1)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2)讨论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 第四课时:欣赏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1)挑选并解析剧中的经典台词;(2)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第五课时:体验戏剧艺术魅力(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2)选取片段进行情景模拟;(3)分享表演心得,互相评价。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雷特》;2. 参考书目:关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传记、评论等;3.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等;4. 道具、服装等表演用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表演评价: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4. 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剧情、人物和台词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建议1.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 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4.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拓宽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哈姆莱特》从问世之后,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二、认识作者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
英国有句谚语:“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Do not,for one repulse,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到的目的。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斧头虽小,但经过多次劈砍,终能将一棵最坚硬的橡木砍倒莎士比亚是语言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矛盾,塑造了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三、复述情节,走近王子㈠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用几分钟的时间,从整体上感知戏剧,为赏析人物作好铺垫。
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㈡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㈢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体味他矛盾、复杂情绪。
四、聆听独白,理解王子㈠诵读·感知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
这既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现在大家诵读这部分内容,诵读的同时思考这样的问题:⒈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⒉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⒊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⒋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㈡探究研讨问题⒈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明确:生存太痛苦,毁灭更痛苦。
问题⒉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
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
在作出选择时,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明确: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灵魂不死”。
死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痛苦的延续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以朗读为主。
人物重点语言师生要反复诵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生齐读,师生感情达到共鸣,学生和文本感情达到共鸣。
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体会和感悟!★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课本,从更深层次上加深学生对于哈姆莱特这一世界著名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各小组都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理解哈姆莱特如何由一个快乐的王子——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
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
问题⒊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明确:王子选择了行动。
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
这段著名的内心独白暴露出哈姆莱特的错综复杂的性格特征是犹豫不决。
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选择一度令他进退维谷。
但是,经过苦苦的内心争斗哈姆莱特最终放弃了死亡。
因为当哈姆莱特听到父亲死讯、得知母亲与克劳迪斯的迅速成婚之后万分震惊,却又无法采用任何手段为父亲复仇,便立刻想到以自杀解决一切烦恼和痛苦。
可一想到人死虽如同睡眠,进入的却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未知世界,他便开始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于是,在经历激烈的内心争斗之后,哈姆莱特终于选择了活着。
忧郁的王子——悲剧英雄。
问题⒋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明确: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所以,隐藏在疯狂里面的是思索,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装疯是为了弄清真相,装疯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
哈姆莱特看似疯狂,实则清醒!㈢畅所欲言恩格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
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