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学设计_《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1.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1.2.3 主题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道德的困境等。
1.2.4 文学鉴赏:分析剧本的语言、结构、戏剧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
2.2.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2.2.3 对剧本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
3.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剧本原文、图片、视频等。
3.2.2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增强体验感。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
第四章:教学进程与安排4.1 第一课时4.1.1 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1.2 概述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4.1.3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2 第二课时4.2.1 分析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2.2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4.2.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4.3 第三课时4.3.1 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4.3.2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3.领悟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理解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2.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及道德困境。
3.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复杂心理的把握。
2.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第一幕,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出场,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复仇动机。
2.提问: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道德困境?二、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二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道德困境,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
2.提问: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二、文本解读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交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之间的情感纠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2.提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有哪些独特之处?二、作品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四幕,关注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探讨作品的主题,如复仇、道德、人性、命运等。
4、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情节结构、戏剧冲突、语言风格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其复仇行动的延宕原因。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2、难点(1)对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内涵的把握。
(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丰富性和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复仇行为以及作品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提问学生对复仇主题的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经历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等。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复述《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梳理出故事的主要线索和重要情节。
4、人物分析(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让学生找出描写哈姆莱特的段落和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讨论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如性格的优柔寡断、对道德和正义的思考等。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奥菲利亚的单纯善良等。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如复仇与正义、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6、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如三条复仇线索的交织。
高中语文_《哈姆莱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把握戏剧尖锐的矛盾冲突二、分析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教学重点】:一、把握主人公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二、体会悲剧的崇高与壮美【教学过程】:一、导入当林黛玉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孤独的离开人世;当西西弗斯周而复始的推动巨石上山,无谓的耗尽生命。
悲剧总是以它特有的壮美与崇高感染着我们、震撼着我们,引发着我们的怜悯、同情以及愤怒,进而使我们在高山仰止中获取一种理性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感受《哈姆莱特》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考。
二、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
诡计()枭首()藩属()国玺()篡夺()嗣位()戕害()蟊贼()淆乱()剑鞘()吮吸()揩干()2、字形:阿谀献媚博取胜利拾人牙慧万恶不赦战栗失色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各小组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简单的问题,当时解决;需要探究的问题,老师进行引导,让各小组再讨论,最终解决。
提问应该会围绕主要矛盾冲突、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戏剧主题以及一些细节描写等展开。
四、对课堂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再讨论1、哈姆莱特的复杂性格(1)敏感、机智。
成功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
(2)善良、坦荡。
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
(3)幽默风趣。
与奥斯里克的对话,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3)草率、冒失。
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
(4)做事没有计划性。
被动的被事情推着走。
(5)天命思想。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对生命、世界不再留恋。
(6)忧郁、悲观。
心里有一种战争,处境比戴了脚镣的叛徒还要难受,请霍拉旭留在冷酷的人间。
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诵读相关文字,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色: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是一个智慧、勇敢、幽默而又做事草率冒失、没有计划性的具有宿命论思想的优雅高贵的王子形象。
在哈姆莱特身上,几乎人类所有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身上闪现,而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某些弱点也在他身上有所体现。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

中学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学问。
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惊慌、激烈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探讨、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汲取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1.把握惊慌激烈的冲突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会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困难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困难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绽开探讨,学生总结,老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寻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化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打算:PPT课件、《哈姆雷特》视屏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莎士比亚全集》),对,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而这个艺术之神的创建者,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宏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部的世纪。
他是谁?莎士比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莎士比亚!二、走近莎士比亚【参见《语文》(必修4)第96页《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1564年诞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起先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高兴》《无事生非》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此外还有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教材】
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
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
的第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把握戏剧的复杂的矛盾冲突,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预习作业〗
利用“五·一”假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了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评论。
〖教学过程〗
自读课,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评论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教师引导小结。
在课前检查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没有自己的体会,多是借鉴来的有关哈姆莱特性格的经典评价,如“为了正义而复仇的王子”、“人文主义的英雄”、“思考者”、“忧郁王子”“敏于思考而懦于行动的人”等等。
这些结论显然超越了学生可能的阅读高度。
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观点如出一辙,没有个性,无须交流;而当我
质疑他们的观点时,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可靠的细节依据──这意味着: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作品,只是了解了故事情节;学生没有解读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别人的
言论来应付作业,而当他们看了那些经典评论后,越发丧失信心,彻底臣服于这些言论,最终造成强势的解读言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颠覆。
主题的确定经过思考,我认识到教师在指导高一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时,需要细致地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亲近文本,亲近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看待别人的解读言论,避免阅读个性被强势的解读言论所扼杀。
问题的解决认真阅读《哈姆莱特》后,我决定修改教学设计,2007年5月11日重上这堂课,引导学生贴近文本,贴近自己来阅读。
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可以对哈姆莱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聆听哈姆莱特的心声,理解哈姆莱特的行为,感受哈姆莱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哈姆莱特的对白片断
(出自“上译经典”台词忠实于原文,人物表现到位),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语言,思考问题:
片断:哈姆莱特得知母亲再婚后的独白──
问题1、哈姆莱特在这一场变故中失去了什么?他此时会是什么样心情,他不断强调“还不到一个月”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杀”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片断:哈姆莱特见到父亲亡魂后的独白──
问题2、哈姆莱特此时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片断:哈姆莱特装疯后,叔父利用莪菲利亚来试探他,孤立无援的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
问题3、哪些语句是表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是什么让他又一次思考“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片断:叔叔忏悔时他关于“杀与不杀”的思考──
问题4、哈姆莱特放弃此时复仇是因为懦弱吗?
片断:哈姆莱特在母亲房里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指责母亲的片断──
问题5、哈姆莱特为什么杀波洛涅斯,他是个拖延行动的人吗?哈姆莱特对母亲是什么感情?
片断:比剑(高潮及结局,也是课文内容)──
问题6、哈姆莱特接受比剑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弱点?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一结局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三、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
要求:
1、换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语境中理解人物的语言,从哈姆莱特的身份、地位的变化中去体会语言的涵义。
3、将思考得出的结论和你所借鉴的评论进行对比,看哪些观点一致那些观点不一致,为
什么?(这个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阅读原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重要的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
四、将讨论中形成的对哈姆莱特的评价整理成文,要求观点清晰明确,言之有据,论据充分
主要观点如下:
哈姆莱特无非就是一个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运的陷阱。
哈姆莱特是个善良的人,有应付问题的心机却无复仇的计划,他注定要失败。
哈姆莱特的忧郁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点。
哈姆莱特曾经的优越决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温室里的花。
哈姆莱特长于思考,但绝非懦弱。
哈姆莱特是一介书生,绝非英雄。
哈姆莱特是一个迷信命运的人,这让他难有作为。
【教学反思】
经过对戏剧的鉴赏,对语言的品味以及交流讨论,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人物性格的评价,或许有些失之偏颇甚至肤浅,但在阐述的过程中大都理直气壮且言之有据。
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个性有别,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的深度和褒贬也就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千文一面,而是各有千秋,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学生的个性,摆脱了强势的解读言论对他们个性的颠覆。
但由于课堂上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难免会带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来,所以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独立阅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经典名著的导读采取放羊式的做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参照文学评论来理解作品也是不现实的。
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更需要具体实在的引导,在学生通读作品,了解情节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等方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精华部分尤其是精彩细节进行细读鉴赏,有利于学生贴近文本感受体会。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解读经典的自信。
哪怕学生的理解并不深刻或全面,但学生只有拥有了自我,理解能力才有成长的空间,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