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集体备课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3. 学习剧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2.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3. 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4. 作品的主题思想5. 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莱特形象的内涵、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难点: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深入理解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知识,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分析哈姆莱特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关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
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案例分析。
4. 第四课时: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时的深度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七、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片段,详细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并结合角色心理进行解读。
3. 探讨《哈姆莱特》中的命运观念,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命运的认识。
八、教学资源1. 莎士比亚原著《哈姆莱特》文本。
2. 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包括对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剧作地位等。
(2)能够把握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剧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哈姆莱特》。
(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思考人生意义,提高人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剧作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剧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3. 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2. 剧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意义。
3. 剧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作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4. 讲解与鉴赏:教师讲解剧本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
5. 实践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剧作分析:《哈姆莱特》剧本的分析,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解析。
2. 人物形象:详细分析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的特点和形象。
3. 文学手法:讲解剧本中的象征手法、隐喻意义、对仗修辞等文学技巧。
七、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剧本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1.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1.2.3 主题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道德的困境等。
1.2.4 文学鉴赏:分析剧本的语言、结构、戏剧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
2.2.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2.2.3 对剧本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
3.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剧本原文、图片、视频等。
3.2.2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增强体验感。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
第四章:教学进程与安排4.1 第一课时4.1.1 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1.2 概述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4.1.3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2 第二课时4.2.1 分析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2.2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4.2.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4.3 第三课时4.3.1 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4.3.2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莱特》教案(2)

《哈姆莱特》教案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的《哈姆莱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文本、重要章节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人文主义思想及悲剧命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戏剧结构以及人物内心活动。
2. 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内涵。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章节解析:对教材中的重要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
4. 人物分析:以哈姆莱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6.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莱特复仇心理分析4.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5.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作业答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位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
他既有着复仇的决心,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使得他在复仇过程中不断挣扎、矛盾重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哈姆莱特》,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探讨作品的主题,如复仇、道德、人性、命运等。
4、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情节结构、戏剧冲突、语言风格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其复仇行动的延宕原因。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2、难点(1)对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内涵的把握。
(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丰富性和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复仇行为以及作品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提问学生对复仇主题的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经历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等。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复述《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梳理出故事的主要线索和重要情节。
4、人物分析(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让学生找出描写哈姆莱特的段落和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讨论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如性格的优柔寡断、对道德和正义的思考等。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奥菲利亚的单纯善良等。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如复仇与正义、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6、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如三条复仇线索的交织。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能够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剧本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表演和创作,提升口语表达和戏剧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作品中的悲剧情感,理解生命的意义;(2)培养对文学和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3)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 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2. 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3. 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戏剧艺术特点;3. 表演法: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体验作品情感和人物性格;4.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提升创新能力和戏剧鉴赏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阅读:让学生阅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戏剧艺术特点;4. 表演: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体验作品情感和人物性格;5. 创作: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提升创新能力和戏剧鉴赏水平;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剧本分析:《哈姆莱特》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3. 主题探讨:悲剧的起源、复仇、疯狂、背叛等主题元素。
七、教学步骤1. 剧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2. 人物分析:组织学生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其性格和命运;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剧本中的悲剧起源、复仇、疯狂、背叛等主题元素,理解其深层含义;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场次,如“疯狂一场”、“复仇一场”,深入理解剧本的艺术魅力;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编写人:安雅琼审核人:强强、艾伟审批人:白艳使用人: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板书)。
二、文体知识(一)关于作者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中途辍学,前往伦敦谋生。
他先是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中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二)剧情简介《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暴亡、叔叔继位、母亲改嫁的消息。
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假装对女友奥菲莉娅十分冷淡。
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
为了弄清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霸嫂、篡位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为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发疯,克劳狄斯就让王后去找哈姆莱特谈话,并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后偷听,王后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将躲在暗处的首相当成国王杀死。
狡猾的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就派他出使英国,想要英格兰国王在哈姆莱特上岸时就杀掉他。
哈姆莱特识破奸谋,伪造信函,脱险回国。
奥菲莉娅因父亲被杀、情人“变心”而精神恍忽,落水而亡。
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奸王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通过比剑杀死哈姆莱特。
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选文是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结尾部分。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理清人物关系明确:哈姆莱特:丹麦王子,人文主义者。
老国王:哈姆莱特之父,被弟弟克劳狄斯杀死。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嫁给老国王弟弟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之叔,谋害自己的哥哥,并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霍拉旭:哈姆莱特好友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为哈姆莱特友。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情人。
2.梳理故事情节明确:哈姆莱特对朋友霍拉旭讲述偷换密信、死里逃生的过程,并发誓要为父报仇。
奥斯里克、贵族先后奉国王之命来传达、询问打赌比剑之事,哈姆莱特欣然答应。
克劳狄斯设下圈套,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双双中毒剑,王后喝毒酒而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穿阴谋,哈姆莱特拼尽最后力气用毒剑刺伤奸王,并逼他喝下毒酒。
哈姆莱特死前要霍拉旭传述自己的故事。
内容要点可概括为:(1)两人密谈——讲述逃生经过,发誓为父报仇;(2)受命比剑——两人传旨比剑,王子欣然应允;(3)比剑复仇——双双中剑受伤,王后饮鸩而死,奸王被杀身亡。
四、研读课文1.细读第一部分2.王子察觉阴谋后是如何做的?对于国王、雷欧提斯,他决定做些什么?你从中可看出哈姆莱特怎样的形象特点?明确:王子察觉奸谋后,在感慨国王阴险歹毒、自己危机四伏的同时,头脑中迅速设计了应对的策略——伪造文书,借英王之手除掉两个传书来使。
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善谋。
哈姆莱特发誓要剪除杀父、霸母、篡位、害己的奸王,不让他继续为非作歹。
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
哈姆莱特为自己在怨愤的雷欧提斯面前情绪失控感到后悔,对于雷欧提斯惨痛的遭遇深表理解,并且想要去取得他的好感和谅解。
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真诚善良。
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1.细读第二部分面对奥斯里克,哈姆莱特说话的态度怎样?贵族询问比剑,哈姆莱特是如何回答的?这些内容显示了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奥斯里克讲究繁文缛节,说话文绉绉,对上阿谀谄媚,哈姆莱特很讨厌、鄙视他,故意地进行有力的嘲讽,比如:说奥斯里克是“水苍蝇”“畜生的主子”,“拥有大批粪土”;时而说天热,时而说天冷,弄得奥斯里克狼狈不堪。
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正直率真。
贵族来询问是否想好决定比剑,哈姆莱特认为自己定然不会失败,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是国王的奸谋就欣然应允,并且对不好的预兆,即使是死亡,他也愿意去面对。
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自信豪爽、草率鲁莽、安于天命(乐天知命)。
2.细读第三部分(1)比剑前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表明哈姆莱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语气诚恳,满怀愧疚,希求宽恕,显示了他的诚恳坦率。
(2)两人的剑术谁更高超?雷欧提斯为什么前两剑落于下风?后来又是什么使他刺出致命一剑?明确:雷欧提斯的剑术实际上要比哈姆莱特高超得多,这些其实早在前面的剧情中就有所反应,比如:霍拉旭对哈姆莱特比剑的担忧,说他“在这一回打赌中间,多半是要失败的”;国王、雷欧提斯都认为可以赢哈姆莱特,只是赢的多少看法不同;比剑前,哈姆莱特说雷欧提斯本领更高强,自己比剑只能跟他帮场。
雷欧提斯虽然被克劳狄斯利用,但是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由于一时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他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得了上风。
一句“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表明他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随后,克劳狄斯采用激将法(故意嘲讽说“我怕你击不中他”),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加上,哈姆莱特的嘲讽(“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也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小结: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时,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的熏陶,天真、单纯的他曾经对人类、对世界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
现实的严酷与丑恶(父亲暴亡,叔父篡位,母亲改嫁,到处充斥着阴谋诡计、阿谀奉承)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
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他所要担负起的责任太大太重,哈姆雷特不仅要为父报仇,而且要消灭以叔父为代表的黑暗社会。
哈姆莱特陷入了思考的怪圈,常常感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种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正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人文主义过于推崇个人的力量,这使得哈姆雷特始终孤军奋战,反抗现实,但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陷入到了“天命注定”(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的状况中,他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决定上而不是行动上,这种优柔寡断(即“延宕”)使他错失了复仇的最佳时机(有一次王子有机会在背后杀死正在忏悔的国王,但考虑到这样有可能导致把他的叔父送上天堂,于是未能实施)。
他曾经克劳狄斯被视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哈姆莱特向克劳狄斯复仇,实际上可看做是人文主义与封建思想之间的斗争,哈姆莱特的失败,表明了当时人文主义的不够强大和战胜封建思想的艰难性。
哈姆雷特是一个深陷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他内心的忧郁和复仇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作者借此表现了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哈姆莱特的性格中有两大突出特点:忧郁、延宕。
所以,他也有了“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的称法。
二、主题探究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进行的? 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
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
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三、赏析艺术特色1.戏剧冲突高度集中,矛盾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
2.成功塑造了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3.杰出的戏剧语言。
语言上兼具诗歌的精练优美、散文的铺陈流畅、演说的庄严犀利和口语的活泼诙谐,深刻的哲理性与生动的形象性相结合,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板书设计】讲述逃生经过两人密谈机智善谋、嫉恶如仇、真诚善良发誓为父报仇两人传旨比剑哈姆莱特受命比剑正直率真、自信豪爽、草率鲁莽、安于天命王子欣然领命双双中剑受伤比剑复仇王后饮鸩而死诚恳坦率奸王被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