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3_哈姆雷特_教学设计_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3. 学习剧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2.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3. 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4. 作品的主题思想5. 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莱特形象的内涵、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难点: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深入理解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知识,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分析哈姆莱特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关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
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案例分析。
4. 第四课时: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时的深度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七、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片段,详细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并结合角色心理进行解读。
3. 探讨《哈姆莱特》中的命运观念,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命运的认识。
八、教学资源1. 莎士比亚原著《哈姆莱特》文本。
2. 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包括对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帮助学生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哈姆雷特的复仇动机和内心挣扎。
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2、教学难点探讨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理解作品中的悲剧意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人物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讲述《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三)情节梳理1、请学生概述《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2、重点强调关键情节,如哈姆雷特父亲的死亡、鬼魂的出现、哈姆雷特的装疯等。
(四)人物分析1、哈姆雷特引导学生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优柔寡断等。
探讨他延宕复仇的原因,如道德困境、对死亡的思考等。
2、其他人物分析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乔特鲁德的软弱等。
探讨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等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五)主题探讨1、复仇主题讨论复仇在作品中的意义和表现。
思考复仇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2、人文主义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如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等。
探讨人文主义在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六)艺术特色1、语言艺术分析作品中精彩的对白和独白,体会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讲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戏剧结构探讨作品的结构特点,如情节的紧凑性、悬念的设置等。
(七)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2、作品中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吗?为什么?(八)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哈姆雷特》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哈姆雷特》这部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具体章节为第一幕至第三幕。
内容包括:剧情梗概、人物关系、主要角色性格特点、戏剧语言、主题思想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剧情,把握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2. 领会戏剧语言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戏剧的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戏剧语言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挖掘。
重点:剧情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戏剧语言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内容学习:a. 讲解剧情梗概,分析人物关系。
b. 对主要角色进行性格分析,让学生了解角色的特点。
c. 对戏剧语言进行解读,引导学生领会文学的魅力。
3. 例题讲解:针对戏剧语言的特点,选取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台词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另一段台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图。
2. 主要角色性格特点。
3. 戏剧语言特点及例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第四幕中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对话,探讨其性格变化。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哈姆雷特》全剧,深入了解剧情,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戏剧表演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而教学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哈姆雷特课程:高中英语文学欣赏目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分析该作品的主题,并能够运用文学概念和批判性思维来研究该作品。
课堂活动:1.导入:为学生展示《哈姆雷特》的电影片段或播放音频剧的片段,让学生进入故事情节的氛围中。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哈姆雷特》的主题。
提出以下问题,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哈姆雷特》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哈姆雷特的性格如何影响了他的行动和决策?-哈姆雷特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揭示了悲剧的主题?3.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并分析该作品的一个特定主题。
每个小组将被分配一个主题,例如父子关系、复仇、玩世不恭、疯狂等。
每个小组应该通过找到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情节和对话来支持他们的分析。
4.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主题分析,并展示他们找到的支持素材。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评论。
5.文学概念讲解:引入一些文学概念,如悲剧、角色发展、意象等。
解释这些概念并与学生分享与《哈姆雷特》相关的例子。
6.阅读和讨论:让学生阅读《哈姆雷特》中的一个特定场景或对话,并与同桌讨论此场景或对话的重要性,这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7.写作任务:为学生分配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讨论的主题写一篇关于《哈姆雷特》的文章。
鼓励学生使用文学概念和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评价该作品。
8.合作评估:让学生相互交换并评估对方的文章,提供反馈和建议。
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给予评估和评分。
9.结课讨论: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哈姆雷特》的理解和分析,并与整个班级共享他们的观点。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评论彼此的观点。
评估方式:-学生参与度:学生的活跃参与和讨论,能够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展示:小组呈现的主题分析的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写作任务:学生的文章能够运用文学概念和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评价《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等主题的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戏剧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简介2. 剧情梗概与人物关系3.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4. 主题探讨:人性、道德和命运5. 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对《哈姆雷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戏剧文学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背景、剧情和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戏剧表演或写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简介2. 第二课时:剧情梗概与人物关系3. 第三课时: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4. 第四课时:主题探讨:人性、道德和命运5. 第五课时: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哈姆雷特》文本,了解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剧情中的表现。
4.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哈姆雷特》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和命运等主题。
5. 戏剧文学鉴赏:讲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戏剧作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哈姆雷特形象方面的理解程度。
3. 主题讨论:评价学生在探讨《哈姆雷特》主题方面的深度和广度。
4. 戏剧文学鉴赏:评估学生在戏剧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哈姆雷特》,使学生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分析戏剧的结构、人物性格塑造和语言运用。
3.运用英语进行文学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1.2阅读、分析和理解《哈姆雷特》的戏剧结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1.3探讨《哈姆雷特》的主题、意义和影响。
1.4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考。
2.教学方法2.1小组合作阅读讨论。
2.2师生互动讲解。
2.3视听材料辅助教学。
2.4课堂讲演和作文等形式展示。
四、教学步骤1.第一课时1.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莎士比亚时代的背景和作品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2介绍《哈姆雷特》的故事背景、主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3分组进行第一幕阅读,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2.第二课时2.1师生合作解读第一幕的戏剧结构和语言运用,解释古英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习惯说法。
2.2针对第一幕的内容,展开学生之间的辩论,讨论哈姆雷特的性格和行为是否合理,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3引导学生反思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的发展,并预测后续情节的走向。
3.第三课时3.1观看相关视频材料,比较不同导演对于哈姆雷特的演绎和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不同演绎方式对戏剧意义的影响。
3.2进行第二幕的阅读,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读人物对话和行为背后的含义,分析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3.3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或小组讨论,探讨戏剧中的父子关系、亲情和欺骗等主题。
4.第四课时4.1学生进行剧情推理和角色心理分析,预测哈姆雷特的下一步行动并解读其动机。
4.2阅读第三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斗争。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2)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如角色、场景、剧情等;(3)分析并欣赏戏剧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感悟人生真谛,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成就;(2)分析《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掌握戏剧基本知识(1)讲解戏剧的基本元素,如角色、场景、剧情等;(2)介绍《哈姆雷特》的剧情梗概。
3. 第三课时:分析人物性格(1)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2)讨论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 第四课时:欣赏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1)挑选并解析剧中的经典台词;(2)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第五课时:体验戏剧艺术魅力(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2)选取片段进行情景模拟;(3)分享表演心得,互相评价。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雷特》;2. 参考书目:关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传记、评论等;3.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等;4. 道具、服装等表演用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表演评价: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4. 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剧情、人物和台词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建议1.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 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4.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拓宽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情节结构1、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二、欣赏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莱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莱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莱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4、个性化的语言(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三、品评人物形象1、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莱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莱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莱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莱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3、名家观点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
(歌德)教师试评:哈姆莱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四、总结《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莱特》的现实性:《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
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①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
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男主人公。
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
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莱特,要他报仇。
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
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
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写作特色1.个性化的语言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
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2.恰到好处的独白和旁白为了更好地塑造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每当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而这些独白和旁白又都恰如其分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有些大段的独白往往会增强剧情的抒情性和浪漫色彩,这有助于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生动的比喻《哈姆莱特》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得剧作充满了妙趣和才智,使观众享受到了他卓越的语言才华。
课后习题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200字左右)读你,齿颊留香。
仿佛花瓣飘落到水的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