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公开课教案
哈姆莱特公开课教案

黄筱武教学目标1、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课时一、导入tobeornottobe ,thatisa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PPT展示:哈姆莱特)二、复杂的剧中人物关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解① ,大致了解选文部分的情节。
2、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展示PPT)三、课文探究本节课我们就两个问题进行探究:1、尖锐的人物矛盾冲突问题: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的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那么选文中“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注意心理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将戏剧引向高潮!2、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自由畅谈:在选文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①从开头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聪明机智的。
②是一个高贵、优雅、勇敢的王子。
③是忧郁和迟疑不决的。
④对女性是有偏见的,伤害了奥菲莉娅。
(源于母亲对他的伤害)⑤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探讨作品的主题,如复仇、道德、人性、命运等。
4、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情节结构、戏剧冲突、语言风格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其复仇行动的延宕原因。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2、难点(1)对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内涵的把握。
(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丰富性和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复仇行为以及作品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提问学生对复仇主题的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经历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等。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复述《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梳理出故事的主要线索和重要情节。
4、人物分析(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让学生找出描写哈姆莱特的段落和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讨论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如性格的优柔寡断、对道德和正义的思考等。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奥菲利亚的单纯善良等。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如复仇与正义、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6、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如三条复仇线索的交织。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第四单元The British Museum,以哈姆莱特为主题,着重分析剧本《哈姆莱特》的第一幕第一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戏剧背景介绍、角色分析、情节梳理、语言特点解读等。
【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剧本第一幕第一场的主要情节,能流利地朗读并对角色进行合理分析。
3. 学会分析戏剧语言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剧本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重点:剧本第一幕第一场的情节梳理和角色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扩音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英国戏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哈姆莱特》。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剧本创作时期等。
3. 情节梳理: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第一幕第一场,梳理情节,并对主要角色进行分析。
4. 语言特点解读:分析剧本中的修辞手法和经典台词,引导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美感。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例题讲解:针对剧本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7.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哈姆莱特》2. 第一幕第一场情节概括3. 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4. 剧本语言特点【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与霍拉旭的对话,探讨其心理变化。
2. 答案:哈姆莱特在与霍拉旭的对话中,表现出对父王死因的疑惑、对母亲再婚的不满以及对叔父即位的怀疑。
这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8篇】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8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章节,内容包括《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幕,详细内容为:哈姆莱特的疑惑、鬼魂的出现、王宫宴会上的戏中戏、哈姆莱特与罗森克兰茨的对话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
2.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性格分析。
重点:戏剧故事情节的理解,戏剧冲突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幕、第二幕,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戏剧冲突。
3.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莱特与罗森克兰茨的对话,探讨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2. 主要人物:哈姆莱特、鬼魂、罗森克兰茨等。
3. 戏剧冲突:疑惑、复仇、亲情、友情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结合人物形象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对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分析。
2. 戏剧冲突的分析。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分析1. 哈姆莱特的疑惑:鬼魂的出现使哈姆莱特对父亲之死产生了怀疑,从而引发了他的心理变化。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疑惑中的心理状态,如痛苦、愤怒、无助等。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
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C、本课生字、生词D、悲剧的定义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导入3、分发问题卡片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哈姆莱特》。
详细内容包括:剧本的背景介绍、主要角色分析、剧情梳理、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
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复仇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矛盾心理。
3. 掌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提高对戏剧文本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哈姆莱特性格特点的分析,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剧本情节的梳理,主要角色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哈姆莱特》相关的图片和名言,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包括作者莎士比亚、剧本的创作时期等。
4. 角色分析:详细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行为动机。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剧本中挖掘复仇、人性、道德等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6. 莎士比亚戏剧特色: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结构、角色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7.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戏剧表演的魅力,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8.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哈姆莱特》的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9.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背景介绍2. 主要角色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3. 剧情梳理4. 主题思想探讨5. 莎士比亚戏剧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线索。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筱武
教学目标
1、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PPT展示:哈姆莱特)
二、复杂的剧中人物关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解①,大致了解选文部分的情节。
2、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
(展示PPT)
三、课文探究
本节课我们就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尖锐的人物矛盾冲突
问题: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的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那么选文中“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注意心理分析)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将戏剧引向高潮!
2、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
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
勿忘体察作者情。
自由畅谈:在选文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从开头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聪明机智的。
②是一个高贵、优雅、勇敢的王子。
③是忧郁和迟疑不决的。
④对女性是有偏见的,伤害了奥菲莉娅。
(源于母亲对他的伤害)
⑤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⑥理想与现实永远冲突着。
⑦“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奥菲莉娅
名家观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
——歌德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
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
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
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小结: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形象因为有了矛盾复杂的内蕴,因此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课下同学们继续探讨。
课下思索
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明确: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
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
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p align=right>黄筱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