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及美学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轨道交通空间设计方法新趋

当代中国轨道交通空间设计方法新趋

当代中国轨道交通空间设计方法新趋随着中国高速铁路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轨道交通空间的设计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设计师们开始采用一系列新的设计方法来满足人们对于舒适、高效、环保的需求。

一、设计空间多元化以往的地铁车站大多设计为单一的室内空间,难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

现如今,地铁车站设计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车站空间被拆解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如高架车站下方加设商场、休闲区等,地下车站设立文创展示和公共文娱空间等。

多元化的空间设计可以满足人们不同消费需求,同时也能为车站增加经济效益。

其次,地铁车站也开始尝试开放空间设计,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和特色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市民进入车站,在车站内部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例如,北京地铁13号线的枣营站,就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参观,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二、人性化设计理念引入在现代城市生活之中,人们通勤时间越来越长,在车站等候、乘坐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因此,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愈来愈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例如:1. 车站设有无障碍通道、盲道,让身体上的障碍者和视力上的障碍者能够自由出入。

2. 在车站的座椅上加装USB插座,让人们能够在车站中充电或者在等候过程中适时工作或娱乐。

3. 安装智能化的LED屏幕,以便告诉乘客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状况、下一班列车的到站时间、当地天气情况及其它信息。

4. 在车站墙面上挂上城市文化标志及生活服务广告,丰富车站与周边文化的联系,提供更多的资讯及服务。

5. 设计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雾化斜坡,将空气中微量颗粒、甲醛等有害物质去除,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三、智能化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轨道交通空间设计当中,人们开始采用一系列智能化科技来提高车站及列车的安全系数和行车效率,从而让人们在出行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安全保障和乘坐体验。

例如:1. 车站安装视觉化警示系统,强化地铁安保力度。

地铁空间设计分析地铁空间设计

地铁空间设计分析地铁空间设计

地铁空间设计分析地铁空间设计一:空间设计主题化现代设计往往赋予空间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于装饰的不同手段,提高整个空间设计的空间层次以及基于地域的环境可识别性,向群体传达出特定的意义。

现代地铁除了是交通性、技术性的空间外,也应当是文化性、标志性的空间。

因而,车站的文化气质是其艺术性、个性和场所性的体现。

1.1主题文化装饰文化性是从内容上表示空间的最有效办法。

在空间内含上强调地铁地段的文化特征来形成识别性,创造有场所感的车站环境,是当代地铁站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

地铁空间不仅整体上要统一体现地域特色,站与站之间同样要体现文化的差异和趣味性。

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巴黎地铁的空间设计就是采用装饰上的主题化设计,巴黎的铁每个地车站各有特色,如巴士底车站的墙壁上贴满了关于攻占巴士底监狱的图片并摆放着一些历史文物,俨然让你接受一回“革命传统“教育;同样在国内中大站位于岭南的最高学府一中山大学南门。

车站运用大面积的墨绿色搪瓷钢板,流露出浓浓的书卷气息。

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意境和无穷的求知愿望.涌动着强烈旺盛的活力和创造力。

1.2文化趣味性在当代城市中,地铁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安全快捷以及低污染等,成为当代都市主要交通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地铁对于人们的作用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地铁站空间也并非是一个换成地点这么简单了。

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将生活艺术化,将生活高品质化是现代都市人的愿望。

所以,人们需要在换乘的同时,不仅可识别要求得到满足,而且心理和精神上也得到的平衡与享受。

美化地铁环境,在地铁站中设置公共艺术品,就是让我们离艺术与生活更近一步的有效方法。

在地铁站这个特殊的公共空间中,对于当代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来说,人们更需要生活化、自然化的东西。

2.地铁空间导向设计地铁空间设计必须提供给乘客简单明了的导向指示系统,在秉承功能为主的设计原则下尽可能的将设计元素简洁化,迅速传达信息并且准确无误。

国内外地铁车站室内设计艺术性的思考和探究——以慕尼黑地铁和广州地铁六号线为例 李妍

国内外地铁车站室内设计艺术性的思考和探究——以慕尼黑地铁和广州地铁六号线为例 李妍

国内外地铁车站室内设计艺术性的思考和探究——以慕尼黑地铁和广州地铁六号线为例李妍摘要:我国地铁建设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地铁车站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也愈来愈被关注。

本文从地铁车站室内设计艺术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调研考察了慕尼黑四个具有特色的地铁站和广州地铁6号线的地铁站,分析其室内设计的异同,希望能借鉴吸收国外地铁车站室内设计艺术的精髓,对我国地铁车站的室内设计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国内外;地铁车站;室内设计;艺术性一、研究背景自1863年伦敦都市间的地下铁路开通以来,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经历了150余年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我国正处于地铁建设和发展的高峰时期。

当前,地铁出行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交通手段,人们对地铁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功能需求,地铁车站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也愈来愈被关注。

二、国外地铁车站室内设计——以德国慕尼黑地铁车站为例受制于经济、时间等各方条件,笔者无法对国外各大城市的地铁车站一一考察,故选择德国慕尼黑地铁,实地调研了四座具有特色的地铁车站,以此为例,再通过其它城市地铁室内设计的资料学习和文献研究,对本文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对国外地铁车站室内设计的艺术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笔者走访了慕尼黑的Westfriedhof地铁站、Georg-Brauchle-Ring地铁站、Gern地铁站和Olympia-Einkaufszentrum地铁站共四座地铁站,四座地铁站各具特色,如下图所示。

图1:慕尼黑四座地铁站(来源:自摄)慕尼黑的Westfriedhof地铁站采用了半球形的照明灯具设计,像大型的UFO的灯具设计让人耳目一新,灯光颜色为深蓝色,配合其它照明灯具的不同的但饱和度很高的颜色,使得整个站台的照明效果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Georg-Brauchle-Ring地铁站由艺术家Franz Ackermann设计建造,被命名为伟大的旅程,该站主要特色在于两面由几百块不同颜色面板拼贴的墙,面板的拼贴像五彩的马赛克,也像一堵魔方墙,丰富的颜色让人感觉别具一格。

基于地铁视觉设计及美学要素研究

基于地铁视觉设计及美学要素研究

基于地铁视觉设计及美学要素研究地铁系统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视觉设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地铁的视觉设计包括线路图、车站标识、车厢内部和外部的标识等多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提供清晰明了的信息传达和舒适的使用体验。

地铁的视觉设计也是一种宣传城市形象的窗口,通过视觉形象的呈现,向外界展示城市的风貌和文化底蕴。

在地铁视觉设计中,美学要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学要素包括色彩、形状、线条等,它们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用户对地铁系统的认知和美感。

色彩是地铁视觉设计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不同线路的线路图和不同车站的标识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进行区分,使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辨识。

不同色彩也能够为地铁系统带来不同的形象,例如黄色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蓝色给人静谧安静的感觉。

形状和线条的运用可以使地铁系统的视觉设计更加美观和统一。

合理的形状设计可以使标识更加易于理解和辨识,精美的线条可以使设计更加流畅和富有动感。

地铁视觉设计还要与城市的整体形象相协调。

地铁系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视觉设计应与城市的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相统一。

如果城市的建筑风格以现代化和高科技为主,那么地铁的视觉设计也应以简洁、时尚的风格为主。

如果城市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那么地铁的视觉设计可以运用一些传统的元素,以体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地铁视觉设计及美学要素的研究对于提高地铁系统的信息传达效果、用户体验和城市形象的宣传非常重要。

只有在地铁视觉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美学要素和用户的使用习惯,才能够达到设计的最佳效果。

希望未来的地铁视觉设计能够更加美观、实用、人性化,为广大乘客提供更加便利和愉快的出行体验。

完整版)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完整版)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完整版)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1.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自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20世纪后,大城市陆续修建了地下铁道,改善了城市交通服务,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然而,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发展势头渐趋平缓。

现在,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基于经济、地理、社会和城市等方面的因素。

1.1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欧洲等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方面成就较高。

1.1.1 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因此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比北欧等国家起步较晚。

但是,日本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建设了许多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和地下商场。

其中,地下商业街的规模越来越大,设计指标越来越高,抗灾能力也越来越强。

同时,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健全的地下商业规划和设计质量方面的法规。

1.1.2 美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美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区域。

其中,纽约市的地下空间利用最为广泛,包括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

此外,美国在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也有一些创新,如在旧金山建设了地下水库,以储存城市的饮用水。

1.1.3 欧洲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欧洲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北欧国家和瑞士等地。

这些国家的气候寒冷,因此广泛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形成了一个四季温暖的地下世界。

在城市中心区域,地下商业街、地下车站等设施也很常见。

同时,欧洲在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也有一些创新,如在瑞士的洛桑市建设了地下垃圾处理站,以解决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

2.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年来也有了一些进展。

目前,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区域,包括地下商业街、地下车站、地下停车场等。

城市地铁空间装饰设计研究

城市地铁空间装饰设计研究

城市地铁空间装饰设计研究摘要:地铁作为我们日常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水平。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当前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人们要么注重空间的可利用性而忽视了环境的特定需求,要么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环境状态上,从而产生了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不管是哪一种设计,都会对城市的整体布局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进行设计的调整和优化。

文章对地铁这一公共空间的装饰设计方法展开论述,以期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

关键词:地铁;空间;装饰;设计1导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

我国对公共艺术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公共艺术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的方式;地铁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

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装饰设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2地铁公共空间概述2.1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物,早在古罗马时期的科洛西姆斗兽场中就有了公共空间的雏形,但直到20世纪才由查尔斯·马奇提出相关概念。

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居民可使用的公共室外空间,也指公共建筑中的空间场所。

“公共”说明其是人们交流互动、休闲娱乐的场地,“空间”说明其是开放自由流动的场所。

公共性、开放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和社会性是公共空间的典型特质。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而是多样化城市文化的聚集地。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与建筑的媒介,也是城市与人们交流的密码。

2.2地铁公共空间地铁公共空间主要指地铁内供乘客使用和活动的区域,例如地铁站的候车区。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技术的成熟使得地铁硬件设施日渐完善,建设视角开始转向城市内涵的提升。

我国的地铁建设已经迈入新阶段,人们对于地铁价值的衡量准则发生了变化。

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艺术陈设设计浅析

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艺术陈设设计浅析

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艺术陈设设计浅析摘要:地铁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特点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

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

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

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信息科技的多元综合体,是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城市功能集于一身的地铁车站综合体。

本文通过对本土地铁站,国内外知名地铁站的介绍分析,浅析“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当代环境陈设设计中的重要指导地位。

关键词:地铁车站艺术陈设设计人性化设计理念城市化现象正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优势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都依靠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状况。

地铁不仅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展现,而且是目前解决大都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有力方式。

就我国而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将更加明显。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首次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纲要,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动力。

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

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

一.提升我国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设计艺术化的必要性城市轨道交通对改善现代城市交通困扰局面、调整和优化城市区域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己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现实。

对此,我国的大、中城市决策层己普遍有所共识。

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实际行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至今,己有3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北京地铁40多km的运营线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又有天津地铁7. 4km、上海地铁65km和广州地铁18. 5km投入商业运营。

武汉轨道交通内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武汉轨道交通内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武汉轨道交通内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急速增大,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建筑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许多大城市的地铁站不但与机场,铁路客运站、公路客运站、小汽车停车场等紧密地联系,而且还能通过不同的形式与城市中的主要建筑物相连。

地铁更多地渗入到城市生活中去,成为高度凝聚性的,人员参与性最强的空间。

论文首先对武汉地铁2号线进行实地调研,指出融合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功能的地铁车站综合体是未来地铁车站发展的方向。

在此趋势下,设计应更注重营造健康心理和生理环境,倡导“人性化”设计。

分析地铁车站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为“人性化”设计的目标,并提出“人性化”设计价值取向,为创造符合国家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提供新的思路。

标签:“人性化”设计;轨道交通;地铁伴随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我国城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大城市在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的同时均受到了城市交通的困扰。

对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和交通距离加长,使城市交通需求猛增,全国城市机动车增长率为30%,只有靠地面交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城市交通需求剧增和供应不足的矛盾必须解决,那么最佳方式就是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

由此可见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手段的主要选择。

在我国地铁建设时期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地铁空间设计以满足实用为前提,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的不断改善,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人们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各层面需求不断提高。

以设计者的价值观和对环境、生活的理解来“创造一种生活”的设计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多的关注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需求的研究,也就是“人性化”的研究。

如今武汉地铁 2 号线作为武汉市第一条地下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受到了全武汉市民的高度关注。

2 号线起点从汉口常青花园大型居住区,到终点武昌鲁巷光谷广场,纵贯长江两岸,穿越商业中心,高科技开发区和城市中心广场,途经汉口火车站,中山公园,江汉路,洪山广场,光谷广场等重要位置,将成为武汉的“黄金交通走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及美学趋
势分析
【内容摘要】在艺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发达国家城市建设中,已经开始把地铁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来进行设计。

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原始功能上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在景观设计方面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摸索。

文章重点分析了莫斯科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结合莫斯科、斯德哥尔摩、中国香港、东京等实际案例从横向上具体分析近些年国内外优秀的地铁设计在空间环境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铁环境设计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便捷、快速、大众化的交通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扩展。

以中国为例,从20世纪中后期至今,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黄金期。

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堪为这方面的表率。

北京的第一条地铁修建于1965年,截止到2013年5月,共有17条运营线路、16条地铁线路、1条机场轨道,覆盖北京11个辖区。

近十年来,中国的二线城市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也相继大力修建并发展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一股风潮已然兴起。

作为后起的中国轨
道事业单就空间环境设计的美学高度上与先进的国家、发达的城市还有一定距离。

但正是这个契机给了专家们研究国内外优秀案例,即“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

一、地铁内空间环境的设计
地铁内的空间环境设计其实是空间设计下属的细化类别,确切的说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一部分。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地铁新线艺术主设计者王中说过:“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他同时也承认,在整个北京地铁新线的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我国的设计方式与国外的设计方式相比还是有所欠缺。

王中说道:“最大的遗憾是我们的机制还是垂直体系,搞规划的只负责规划,搞艺术设计的只管艺术设计,规划、设计与艺术很难在一开始就成为有机整体,既缺乏了美学上讲究的和谐,也使得后续艺术对互动媒体的需求等难以实现。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地铁内的空间印象是冰冷、类似的简单建筑形态与指示信息的结合体。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误会,只是中国的地铁建设从初期以来因为各种综合因素形成了以实用、极简为目标的建设模式。

其实世界上优秀的地铁空间环境设计是丰富且多变的,就像王中所说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文的映射。

而中国是如何迈上实
用、极简的道路的呢?这与苏联地铁的发展有极其紧密的联系。

二、莫斯科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
简言之,莫斯科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足以体现苏联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

截至2014年12月8日,莫斯科地铁共有196个车站,运营里程为327.5公里。

其中有44个站列入俄国文化遗产。

地铁站竟然也能成为文化遗产,这个事件对国人来说可能会相对陌生。

但是其对莫斯科来说,那些美丽的地铁站既是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总的说来,莫斯科地铁经过4个时期而慢慢演变成今天华丽而低调的风格。

下面我们以不同领导人执政时期来定义这个几个时代。

(一)斯大林时期
众所周知,在斯大林时代,苏联作为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备受瞩目,需要做出表率。

斯大林把目光放在了准备修建的地铁项目中。

当时,苏维埃领导人希望把地铁建造成地下宫殿。

奢华的工程向世界宣示着苏联的强大(图1)。

(二)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后的地铁
站尽量低成本、尽量修得快”。

这个要求的提出不同于斯大林时期奢华的风格,一切从简、实用优先。

这是因为当时苏联国内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倾向所决定的。

这个时期的莫斯科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1956年4月,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第一次提出了《北京市近期及远期地下铁道路网规划草案》。

而在当时,国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此也了解得很少。

同年10月,苏联地下铁道专家组来到北京。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制定出了地铁建设的初步方案。

这个时期,中国第一条地铁的建设处在“实用主义”的大潮下,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国力相对贫弱,最终,多方合力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即中国地铁内的空间环境设计长期以来都是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一切从简、功能至上。

(三)勃列日涅夫至戈尔巴乔夫时期
地铁内的空间环境设计随着苏联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发展。

在设计风格上部分设计回归了斯大林时期,但是却更加抽象化、现代化。

这在戈尔巴乔夫时期体现得更为明显。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动摇,人们的思想环境进一步松动,艺术与设计也就变得更加富有想象力且更加多样化。

(四)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这一时期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开端。

莫斯科的地铁设计翻开了划时代的新篇章,设计不再为意识形态服务,更多的艺术、时尚与尖端的科技融入其中。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
复苏,更多新奇的设计通过地铁表现出来,且展示着俄罗斯人民崇尚的自由态度。

如今的莫斯科地铁站还延续着传统的奢华风格,同时又完美地融合了现代风格,那种简约、精致的美令人神往(图2)。

三、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原始的地铁设计无法满足不断进化的城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以及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地铁站的内部空间导视设计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纵观全球地铁设计的发展,可以看出近年来逐渐呈现出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最为主流的趋势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延续与传承
莫斯科地铁站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传统中来,继而又一步一步地结合了时代风格。

从斯大林时期的地铁一期工程开始,地铁就以地上的建筑形式作为借鉴且修建了“地下宫殿”。

立柱、穹顶、雕花等元素的运用都延续了当时的建筑形式,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

经历四个时期莫斯科的地铁延续着传统的奢华风格,抽象的立柱、穹顶在继承着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增加了时代的烙印,简洁又具自身独特理念。

(二)返璞归真
近几年,无论是在地理杂志、旅游推荐还是设计网页上,都能看到关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推荐。

瑞典斯德哥
尔摩的地铁站保留着原始岩洞形态,用原始而繁复的壁画装点,神秘的地下空间给都市人一份独特的艺术感受以及艺术震撼,让人不禁停下脚步,仔细琢磨起眼前的美景。

瑞典旅游局甚至专门提醒到斯德哥尔摩旅行的游客,一定要抽出一天时间专门游览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

斯德哥尔摩是一个旅游城市,人们为它的自然美景而来。

然而“最美地铁站”的名号无疑带动了更多人去这座美丽的城市游玩、观光。

也正是他们的城市属性如此,斯德哥尔摩的政府才能够支持如此的设计方案面市,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睿智的选择。

地铁的设计中利用了当地岩洞的自然景观,让人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宣传了当地风光以及人文风情,这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巧妙设计。

(三)简洁清新的现代风范
东京地铁站和中国香港地铁站整体情况与北京地铁站类似,都是一批20世纪在实用主义原则下修建起来的地铁项目,更加注重实用性,弱化了装饰性。

但是,它们在整体空间的设计和具体导视信息的设计上也能适时地加入明亮的色彩,起到了协调空间、点亮空间的作用。

中国香港地铁的空间环境设计很有特色,每个站用不同颜色的马赛克做墙壁贴面,既省钱又醒目,如湾仔站的绿色、铜锣湾站的紫色、中环站的红色、金钟站的橘黄色……让人过目不忘。

显然,中国香港地铁看似简单的装修,实际
却融合了美学和心理学元素。

总之,无论是莫斯科地铁站的历史积淀、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的原始情节,还是中国香港地铁站的鲜艳明亮、东京地铁站的冷静干练,都是当下地铁环境设计在世界各地的表现。

极繁或极简的设计风格更多是对环境空间设计的重视。

这些国家做出了与城市属性相对应设计,同时也重视了公共环境中人的体验感。

结语
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地铁的设计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其根据想要传达主题的不同(主要是跟城市性质或地铁站的周边环境相关)展现给我们不一样的地铁空间。

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原始功能上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相比,但在设计上却有一定差距。

国内对于地铁环境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地铁站整体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去考量,也缺少符合自身气质的地铁站设计方案。

但是我们的尝试仍在继续,北京地铁前门站、鼓楼站等地铁站设计者尝试着把一些中国元素加入其中。

在新修的地铁线路中更有王中等一批人在不断尝试做一些“有态度”、体现中国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公共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王中.地下交通空间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郭晓阳,王占生.车站空间环境设计:程序、方法、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3]孙晓强.浅谈斯德哥尔摩地铁交通[J].工程建筑与设计,2012(S1).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高薪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