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合集下载

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月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农历中秋之夜,也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以下是有关中秋节的一些资料:
1. 起源: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夏朝时期,主要是为了祭祀月神。

后来,中秋节逐渐过渡为一个丰收和家庭团聚的节日。

2. 传统食物:中秋节最具象征性的食物是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糕点,有各种不同的馅料,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此外,人们还会吃柚子、糖藕、柿子等与丰收和团圆有关的食物。

3. 传统活动:中秋节有很多传统活动,如赏月、猜灯谜、放天灯等。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户外或家中布置临时观赏点,赏月的同时品尝月饼和其他传统食物,祈求团圆和幸福。

4. 传说故事:中秋节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传说中,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因为误食了蟠桃而变成了不老不死的仙女。

后来,她飞上了月亮并与玉兔相伴。

5. 中秋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庆祝:中秋节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中庆祝。

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韩国等地也有庆祝中秋节的习俗和活动。

总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代表了家庭
团圆和丰收的寓意。

通过食物、活动和传说,人们庆祝这个节日并祈求幸福、团圆和繁荣。

中秋节习俗介绍

中秋节习俗介绍

中秋节习俗介绍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家团圆,共同品尝美味的月饼并赏月,一起庆祝这个美好的日子。

中秋节有许多古老而有趣的习俗,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中秋节习俗。

1. 月饼赏月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当然是月饼了。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有各种口味和馅料可供选择,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的同时品尝月饼,相互祝福团圆幸福。

2. 赏月中秋节的晚上,明亮的月亮是最美丽的景观。

人们会在室外布置一张桌子,上面摆放水果、瓜子、糖果、茶水等,全家人一起围坐在桌边,赏月聊天,喝茶品茗,共享家庭的温馨时光。

3. 玩花灯中秋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会挂花灯,有的是五彩斑斓的灯笼挂在屋子里,有的是花灯笼挂在楼道里,各式各样,各具特色。

孩子们会手拿灯笼,在庭院里或街道上独一以为地挥舞着,欢乐地庆祝中秋佳节。

4. 猜灯谜中秋节,各地还有一种有趣的活动,那就是猜灯谜。

人们在灯谜会上猜灯谜,让人欢笑不断,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猜谜是中秋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传承的喜闻乐见的习俗之一。

很多灯谜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让人开怀大笑。

5. 吃柚子中秋节和柚子也有一定的联系。

在很多地方,中秋节是吃柚子的习俗,因为“柚子”与“有余”谐音,代表着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吃柚子成为中秋节一种特殊的风俗。

这些就是中秋节常见的习俗,每一种习俗都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希望在中秋节这一天,大家都能够和家人团聚,共同度过一个美好而难忘的节日。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特点和寓意

中秋节特点和寓意

中秋节特点和寓意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节日。

它是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庆祝的,也称为月圆节。

在中秋节当晚,人们观赏皓月、赏月、燃灯和吃月饼,这些活动构成了中秋节的特点和寓意。

一、特点:1. 月亮:中秋节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庆祝美丽的圆月。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代表着团圆和思乡之情。

中秋节是秋分后最圆的一轮月亮,也是人们最美好的祝愿。

在这一天夜晚,人们会出门去欣赏皓月,与家人一同赏月,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赏月:赏月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人们争相出门观赏明亮的月亮,寻找安静的地方,一家人坐在一起,共同欣赏着皓月的美景。

赏月时,人们会提前准备好水果、茶水和月饼,边赏月边享受美味的节日食物。

3. 燃灯:中秋节的特点之一是燃灯。

人们会将灯笼挂在门口或院子里,为节日增添热闹的氛围。

一盏盏五彩斑斓的灯笼点亮了夜空,让人们感到喜悦和幸福。

同时,灯笼也象征着明亮和希望,寓意着带来好运和吉祥的新年。

4. 吃月饼:中秋节少不了的传统美食是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里面填充有各种不同的馅料,如莲蓉、豆沙和坚果等。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会互送月饼,表达彼此对美好祝福的心意。

同时,月饼也象征着团圆和和睦,寓意着家人团聚的幸福。

二、寓意:1. 团圆: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带着思念之情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积极努力地赶回家,与亲人共享这一美好时刻。

中秋节传达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团圆的传统价值观,也表达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与关爱。

2. 和谐:中秋节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一天,人们会相互赠送月饼,互相问候和祝福,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在此之前,人们会互相探望,传递祝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中秋节鼓励人们和睦相处,传递友爱之情。

3. 祈福: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向月亮祈福。

他们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中得到好运和幸福,也祈祷家人和朋友平安健康。

祈福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人们感到信心和希望,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中秋节特点

中秋节特点

中秋节特点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独特的特点:
1. 吃月饼:中秋节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吃月饼。

传统中秋节的食物是圆形的月饼,代表着团圆。

人们会与家人、朋友一起吃月饼,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展现了人们分享团圆之喜的意义。

2. 赏月:中秋节的主题之一是观赏月亮。

人们会在家中或户外聚在一起,欣赏皎洁的月光,感受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同时,月亮也是中秋节家庭团圆的象征。

3. 点灯笼:中秋节还有点灯笼的特点。

人们会在家门口或院子里挂上彩灯和灯笼,给节日增添热闹喜庆的氛围。

灯笼上的图案多种多样,如花鸟、仙鹤、蟾蜍等。

4. 传统舞蹈:中秋节也有一些传统的表演活动,如舞狮、舞龙等。

这些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色彩鲜艳,寓意着吉祥如意,也为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

5. 赠送礼物:中秋节也是亲朋好友间互赠礼物的时节。

人们会相互送月饼、水果、茶叶等礼物,以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之意。

总的来说,中秋节以吃月饼、赏月、点灯笼等传统习俗为特点,强调家庭团圆、欢乐祥和的氛围。

这个节日承载着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情感和美好的祝福。

中秋节

中秋节

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
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 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别称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 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三 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奔月
三、中秋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个叫后 裔的青年与嫦娥结为
0 5
玩 花 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 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 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 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 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赏月 吃月饼 观潮 燃灯 玩花灯 玩兔儿爷 猜谜 烧塔 舞火龙
01 04 07 10
02 05 08
03 06 09
赏桂花、饮桂花酒
0 1
赏 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 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 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 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 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 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 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 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 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 人,达旦不绝。
夫妻。
三、中秋节的传说
不久,天上就出现了 十个太阳,对人们伤

中秋节有关的

中秋节有关的

中秋节有关的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它是一个家庭聚会的时刻,也是感恩和祈福的时刻。

中秋节与月亮、家人、传统食物和神话故事等诸多元素紧密相连,在亿万中国人心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一、月亮:中秋节的标志物中秋节与月亮紧密相关。

古代人们相信,月亮可以给人们带来祝福和好运。

所以,中秋节晚上,人们会一起赏月,佩戴兔子造型的饰品,吃月饼,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美好祝愿。

在这一天晚上,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人们会围坐在一起,观赏和赞美美丽夺目的明月。

同时,有的地方还会举行赏月比赛,选举最美的月亮,增加了中秋节的趣味性。

二、家人:团圆的时刻中秋节被公认为是一个家庭聚会的时刻。

很多人在这一天会回家与亲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

在城市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工作和学习等原因,无法常常回家看望家人,但是在中秋节这一天,无论远近,无论困难,都会尽量安排时间回家与家人相聚。

家人团聚的场面充满温馨和幸福,成为人们共同的回忆。

三、传统食物:月饼与其他美食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是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食品,不同地区的月饼口味各异,有豆沙馅的、莲蓉馅的、五仁馅的等等。

除了月饼,中秋节还有一些其他美食。

比如,各地的特色小吃、水果和糖果,都会成为人们庆祝中秋节时的美食享受。

四、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和吴刚中秋节还与古代神话故事紧密相连。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吃了长生不老药后,变成了仙女,她不想死去的丈夫和弟弟失去长生不老药,于是偷运了长生不老药,最终升上了月宫。

另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是吴刚。

吴刚是一个普通的木匠,他因为负罪被判定要在月亮上劈柴。

据说,他至今仍然在月亮上劈柴,成为中秋节的象征之一。

五、中秋节的其他习俗除了以上述要素,中秋节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习俗。

比如,人们会制作和放飞孔明灯,希望灯会带走病痛和不幸,让自己可以平安健康。

还有一种习俗是玩兔子灯笼,兔子被视为繁衍和吉祥的象征,人们在中秋节制作和展示各种可爱的兔子灯笼,希望带来好运和幸福。

中秋节


中秋宴俗
•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
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 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 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 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 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 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 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 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 约二十斤”。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 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 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 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 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 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 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 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 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 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 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 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 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 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 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1] •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 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 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 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 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 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也被称为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中秋节的起源与历史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早在春秋时代就有“祭月”的习俗。

根据《礼记》记载,古人认为月亮是太阴星君所掌管,而太阴星君是女神,因此祭月也称为“祭太阴”。

汉代以后,人们开始把祭月与中秋联系起来,形成了“祭月节”。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之风逐渐盛行,而“团圆”的概念也逐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寓意。

明清时期,中秋节的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中秋节的重要传统习俗1. 祭月:中秋节的夜晚,家人会在院子里放置供桌,上面放上月饼、水果等供品,向月亮行礼祈祷,以求家庭团圆和幸福。

2. 赏月:中秋之夜,人们会到户外赏月,观赏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赏月时,人们还会吟诗作画,表达对月亮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3. 吃月饼: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口味。

三、中秋节的特色食品和饮食文化1. 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也是我国传统点心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月饼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是一种点心,被称为“胡饼”。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制作工艺和口味不断变化,形成了广式、苏式、京式等不同派系的月饼。

月饼的口味繁多,有甜、咸、荤、素等多种口味,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2. 团圆饭:中秋节晚上,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传统意义上的团圆饭是家人亲手烹制的各种美食,包括鱼、肉、蔬菜等。

而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则选择在外就餐或者购买食品回家聚餐。

四、中秋节与月亮的关系及赏月活动中秋节与月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古代,人们认为月亮是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和情感。

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月亮节”。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的简介一、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中秋节在什么时候

中秋节在什么时候中秋节,又称月圆节、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的正式日期。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

当时人们在每年农作物丰收的季节,为了感谢丰收结果,举行了这个节日,以祈求来年再次丰收。

后来,中秋节逐渐演变成传统的团圆节,成为人们重要的团聚和祭祀的节日。

中秋节的日期是根据农历而定的,所以每年的具体日期会有些浮动,但都在农历八月十五附近。

这是因为农历是按照月亮的运动来划分月份的,而中秋节就是为了庆祝月圆之时,因此日期定在了农历八月十五。

随着时间的演变,中秋节已经超越了农耕文明的庆祝活动,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

人们会利用这个节日,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一段美好时光。

在这一天,家庭成员会共同品尝月饼、猜灯谜、赏月等活动,共同庆祝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团圆。

中秋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其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还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热爱。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中秋节都是人们期待已久的节日,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在家中和家人团聚,还会到户外欣赏月亮。

据说,月亮在中秋之夜尤为圆满明亮,给人带来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因此,人们会拿着灯笼或者烛光照亮自己的庭院,观赏月亮,同时也向远方的亲人祝福。

在今天的社会上,中秋节不仅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也受到了世界各地华人的热爱和关注。

很多华人社区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让华人们能够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团圆的温暖。

总之,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个家庭团聚、庆祝丰收、仰望月亮、祝福亲人的节日。

人们通过中秋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团圆之情的向往,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异国他乡,中秋节都是人们心中最温暖、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秋节
中秋节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
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 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 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 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 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 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 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 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中秋节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 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 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 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 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 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 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 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 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 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 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如 “望月楼”的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 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 的千古绝唱。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 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俗月饼。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 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 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 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பைடு நூலகம்
让我们一起赏赏月, 吃吃月饼吧!
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
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 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 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 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 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 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 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