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武汉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新闻传媒考研试题及答案

新闻传媒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哪项?A. 新闻传播的技巧B. 新闻传播的媒介C. 新闻传播的过程D. 新闻传播的效果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新闻传播媒介的类型?A. 报纸B. 电视C. 互联网D. 广播答案:D3.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不包括以下哪项?A. 及时性B. 重要性C. 接近性D. 趣味性答案:D4. 在新闻报道中,以下哪项不是新闻来源的类型?A. 第一手资料B. 第二手资料C. 匿名消息源D. 虚构消息源答案:D5. 新闻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哪项?A. 新闻真实性B. 新闻客观性C. 新闻公正性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新闻传播的功能包括以下哪些?A. 传递信息B. 引导舆论C. 教育公众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7. 下列哪些属于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环节?A. 采集B. 编辑C. 发布D. 反馈答案:A, B, C, D8. 新闻报道的原则包括以下哪些?A. 真实性B. 客观性C. 中立性D. 独立性答案:A, B, C, D9. 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速度加快B. 信息量增大C. 互动性增强D. 传统媒体的消亡答案:A, B, C10.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实证研究B. 理论研究C. 历史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新闻传播的四个基本要素。
答案:新闻传播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渠道和受众。
传播者是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者,信息是传播的内容,渠道是信息传递的途径,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
12. 描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答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包括:即时性,即新闻可以实时更新和传播;互动性,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的讨论和传播中;个性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新闻内容;多媒体性,新闻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目录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1)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334考研真题 (1)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440新传基础考研真题 (2)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334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解释性报道、
议论性导语、
系列报道、
新闻发现力、
现场观察
二、操作题:
1、写一个采访提纲关于利率下调;
2、改写标题复合型标题两个并列式标题一个;
3、改写消息公共稿类型的一个材料;
4、分析媒体选稿标准是关于楚报的头版稿件分析
三、写作题:给出一段材料写出不少于800字的评论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440新传基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
新新闻主义、
元传播、
微内容、
IPP指数、
数据新闻
二、简答:
1、谈谈“报道说”和“信息说”的异同;
2、以网络推手为例,谈谈新闻炒作的成因和危害;
3、谈谈传播符号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4、谈谈“大众”和“受众”观点的异同论述;
5、谈谈经济学派的特点和对传播学的影响;
6、谈谈怎样以互联网思维进行传统媒体的转型。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34)着重考察考生新闻与传播综合专业素养,特别是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观点、原理和实践步骤,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新闻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播学教程》一、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的进程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3、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三、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定义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3、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的基本过程。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
4、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人内传播。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
3、人际传播的定义和人际传播的动机。
4、人际传播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六、群体传播、集合传播、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的概念、类型、社会功能和意义。
2、群体传播和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
3、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定义、特点、组织传播的机制。
七、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赖特的“四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2、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八、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媒介技术和社会发展。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力。
“电视人”和“容器人”、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4、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名词解释题 2. 简答题 3. 论述题1.选择性理论(南开大学,2009年)正确答案:选择性理论是卡兹和拉扎斯期菲尔德提出的,他们认为选择性接触机制会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
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即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接触强化。
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
2.“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正确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适度故果理论的经典模式之一。
卡茨在其研究中首先主张不但要关注媒介对人们做了什么,还要关注人们用媒介作了什么。
早期的相关分析认为人们使用大众媒介主要是为了加强原确态度。
1969年麦奎尔等人对英国大选的研究结论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
后来卡茨于1974年提出了理论假设,认为受众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最后导致需求的满足以及其他无意义的效果。
卡茨总结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素,包括:(1)受众是主动的,对于大众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的。
(2)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的联系中,受众拥有主动权。
(3)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
卡茨将大众媒介视为个人用以联系他人的工具,认为媒介可以满足使用者的认知、情感、个人整合和社会整合,缓解压力等方面的需要。
3.创新扩散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正确答案: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Rogers)教授研究了多个有关创新扩散的案例,出版了《刨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第一版),他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
2015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5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7339b65f0e7cd185253606.png)
2015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武汉大学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一、辨析题(40分)1.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请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答:略。
2.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请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答:略。
二、论述题(60分)1.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
答:(1)媒介融合的含义“媒体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2)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技术融合和所有权融合导致传统媒体产业之间的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
例如三网融合,网络上互联互通,业务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融合延伸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改变了现有传媒市场的版图,使旧的传媒运作架构和盈利模式日益式微,建构了新的集约化、数字化的新闻生产模式,创造了新的产业价值链,成为未来新闻生产的主要目标。
①从粗放单一的新闻生产到集约化的新闻生产传统的媒介产业经营是单一的、线性的经营,未能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媒介资源,导致媒介产业盈利模式单一,更多的依赖广告,增加了经营风险。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异军突起,加速了传媒产业中不同形态和门类在同一操作平台上的渗透和融合,消除企业界限,协同生产尤为必要。
2016一2020年湖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2.传播自改革开放以来引入我国已40年,你对新媒体研究有什么认识,试用相关理论说明。
2020年湖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虚拟现实新闻
2.魔弹论
二、简答
1.新媒体事件及其传播。
2.穆青的新闻观
3.对算法新闻、论述
新媒体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四、材料分析
材料大意:澎湃新闻是转型的模范,做了很多多媒体化的出彩新闻,互联网思维转型等等。
2、公共新闻的精英主义和公民
2018年湖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一、辨析题
1、公共领域能够把私人问题排除在公共讨论之外。
2、由于个体意识的相互隔绝.真正的交流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传播的意义并非在于传递的内容,而是传播活动本身。
二、简答题
1.试阐述准社会关系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关系
2.试从创新与扩散理论的角度,阐述知乎大V的形成特点。
二、论述题
1.今日之新闻是明日之历史。
2.后真相时代,情感有助于传播,所以传播新闻时要注意情感表达。
三、材料分析题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分析新闻反转现象。
传播学部分:
一、辨析题
1.网络传播主要是链接人与人的传播,不是大众传播。
2.今天数字鸿沟的存在,是因为个人媒介素养的差异。
二、论述题
1.受众变为用户,阐述受众理论并评价。
2016一2020年湖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2016年湖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一、辨析题
1、对有效发行和有效收视的过度追求违背了普遍服务选择和公共利益。
2、新闻客观性。因为记者有主观意识,因此只要记者的陈述是符合既定专业性原则的,陈述就是值得信赖的。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历年综合试题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历年综合试题2006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综合知识试题文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论语2、文心雕龙3、公安派4、十四行诗5、意识流手法二、简答1、简述庄子《秋水》一文的写作特点2、简述巴金散文《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3、简述鲁迅短篇小说《伤逝》的主要艺术特点4、简述老舍《茶馆》结构上的特点及其语言风格法律、经济部分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2、民事责任3、消费者权力4、金融市场二、简答1、简述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种类及其特征2、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作文部分:800字左右议论文“传统与现代”2005 (现代部分)一名词解释1\语丝派2\文学研究会3\<农村三部曲>(小说)4\京派小说二简答1\试分析叶绍钧的"教育小说"2写出<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的情节内容3简述孙梨的小说风格三\论述题1分析<边城>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2\论述<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四\基础写作媒体与社会2005年(古代部分)一、名解5*41、建安七子2、江西诗派3、元白诗派4、明清传奇二、简答10*31、孟子散文的风格特征2、王粲的辞赋在文学史上的意义3、结合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分析元曲的主要风格特征三、赏析25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四、论述25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五、作文50传媒与社会2004年(现代部分)一.名词解释:1.问题小说2."自由人"与"第三种人"3.海派小说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二.简答:1.新月派文艺思想简评2.<包氏父子>,<生死场>的情节内容3.评析<啼笑姻缘>的思想内容4.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简析三.论述;1.论述历史剧<屈原>的创作特点.2.赵树理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分析.作文: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2004年(古代部分)一名词解释1、风雅颂2、古诗十九首3、骈体文4、《世说新语》5、明代前七子二、简答题1、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的理解。
2015年武汉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5年武汉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9ce3b510661ed9ac51f333.png)
2015年武汉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武汉大学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一、辨析题(40分)1.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请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答:略。
2.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请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答:略。
二、论述题(60分)1.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
答:(1)媒介融合的含义“媒体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2)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技术融合和所有权融合导致传统媒体产业之间的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
例如三网融合,网络上互联互通,业务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融合延伸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改变了现有传媒市场的版图,使旧的传媒运作架构和盈利模式日益式微,建构了新的集约化、数字化的新闻生产模式,创造了新的产业价值链,成为未来新闻生产的主要目标。
①从粗放单一的新闻生产到集约化的新闻生产传统的媒介产业经营是单一的、线性的经营,未能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媒介资源,导致媒介产业盈利模式单一,更多的依赖广告,增加了经营风险。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异军突起,加速了传媒产业中不同形态和门类在同一操作平台上的渗透和融合,消除企业界限,协同生产尤为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
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学位)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代码:334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以下是2015年武汉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武汉大学专业课真题每年的重复率是比较高的,考生准备的真题年份越多,备考会越充分,东湖武大考研网提供2011年到2015年初试真题,最后,祝所有报考武汉大学的考生都能圆梦武大。
一、辨析题(40分)
1.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请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2.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
请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二、论述题(60分)
1.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
2.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商业化运作导致大众传媒蜕变变成了文化工业,并以快感麻痹人们思考的神经,导致受众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请对此观点进行论述和评价。
三、材料分析题(50分)
根据数据统计,青少年己经成为网民主体,青少年使用网络不仅仅能扩大视野,而且帮助青少年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繁杂荒芜以及网络环境不完善,人们担心虚拟的网络世界会影响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并对青少年沉迷网络忧心忡忡。
结合材料试论“网络媒体与青少年”。
【专业课不再难】
专业课自主命题,信息少,没教材,真题难,怎么办?
武汉大学考研初试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50%~70%的成绩,其中专业课成绩占分比重最大,也是考生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东湖武大考研网推出专业课一对一通关班,一个对策解决初试专业课遇到的所有问题,你离武大只有一个通关班的距离!
文章摘自东湖武大考完研!
共1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