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18张PPT)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何为仁? 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仁? 宽容、推己及人
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为内在精神,礼为表现形式
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治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取信于民
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性本善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之性恶,其善者伪之。”
性本恶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所不为。”
仁义、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君舟民水
思 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世界万物本原为“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 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 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 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一
出兵逼迫韩非来秦。 议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五、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墨家 学派创始人。出身
于“贱人”。墨子精 于工技,曾经“学儒 者之业”。他一生的 活动主要是“上说下 教”,儒、墨两家并 称为“显学”。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 对巨子(墨家领袖) 都绝对服从,并为之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 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 代)也。(《孟子集注》)
•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
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 仁者爱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命题热点 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借鉴意义;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 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 和季节的阶段。
理科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人而不仁,如礼何 • C、为政以德 •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 ②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的思想
① 政治主张:“仁政”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 伦理观:“性本善”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B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 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观点与康德最为
接近的是 B
• A、老子 B、孔子
• C、孟子 D、王夫之
3.(山东平邑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考试)温总理2008年1月三次南下指挥抗雪 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 导人心才能安”;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 温总理多次强调将救人放在抗震救灾工作的 第一位,以上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在我国 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 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家
教学设计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流派,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主要思想主张。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由此感悟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意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思想的异同,从而理解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掌握道家和法家流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学法指导】1.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建议学习本课时,注意联系语文课中相关的文言文课文,以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言论。
【重点难点】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编导学案【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单元引言,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引入: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儒家思想形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是我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时代。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4-7,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A(1):简述“百家争鸣”的内涵。
[1组学生板演预测]内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 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 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 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积 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 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 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 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 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 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 自习说话的现象? 儒家: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 • • • • • •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无为; 庄子说:我逍遥; 韩非子说:我抓. 孙子说:我消! 墨子说:我爱.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学习目标: •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过程。
预习反馈:你赞成没有春秋战国就没有百家
争鸣吗?请用史实说明。
社 (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 ,生产力 会 发展,导致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大 (3)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变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革 思维拓展: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墨 子
“兼爱” “非攻” “尚 贤”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以人为 本”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 平、反对战争
•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课堂检测
1、( 08重庆文综)“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 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 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长期周游列国,均遭冷遇,造 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 B .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 .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 .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 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
没落的奴 创立道家 隶主贵族 学说 没落的奴 隶主贵族 封建地主 平民
庄子
法家 墨家 韩非子 墨子
法家学派的 集大成者
(1) 治国本应爱民,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 老子 这叫“无为而治”。 (2)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 孔子
(3) 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地万物一, 庄子 旁观现实,欣赏自然 孟子 (4) 性本善 ,君主应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5) 我尊孔子,但主张性本恶。君船民水,故人君者, 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韩非 (6) 治道因时而异。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 子 君主须集中权势,运用权术,以静制动。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
道家
“仁”、德、 礼、“有教 无类”、 “性Biblioteka 近”(春秋战国)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子
老子
“道”、无为 而治、朴素 辩证法
孟 子
“仁政”、 “民贵君 轻”、 “性本善”
荀 子
“仁义”和 “王道”、 “君舟民水” 论、性恶论
庄子
相对、放弃 一切差别, 获得精神自 由。
韩非子
以法治国、 君主专制
3、《论语· 乡党篇》记,一次孔予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 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 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4、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 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 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百家争鸣的表现
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时期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战国末期 战国初期 主张 代表阶层 影响(地 位) 没落的奴 隶主贵族 封建地主 封建地主 创立儒家 学说 使儒家思 想成为蔚 然大宗
5、看看以上思想各是谁的主张?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 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 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 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 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 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