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层间窜流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国内外边坡稳定研究现状

国内外边坡稳定研究现状

国内外边坡稳定研究现状边坡稳定研究是地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边坡稳定问题不仅涉及到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的地形地貌问题,还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国内外在边坡稳定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涵盖了理论研究、实验室模型试验和实际工程应用等多个方面。

边坡稳定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土力学、岩土工程力学和地质学等相关学科。

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边坡力学特性、地下水渗流和土体变形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边坡稳定理论。

其中,以势能理论和弹性力学为基础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同时,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耦合分析、非线性分析和随机分析等也逐渐应用到边坡稳定问题中,提高了研究的精度和可靠性。

在实验室模型试验方面,研究者通过不同规模的物理模型和数字模拟等方法,对边坡的变形及失稳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不同材料特性和边坡几何参数的试验研究,揭示了边坡稳定性与岩土质量、坡度、支撑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此外,一些新的试验方法如X射线断层扫描和数字图像技术等也为边坡稳定试验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边坡稳定研究为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对不同地质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估与预测,为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边坡防护技术的研究也为边坡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手段,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而,边坡稳定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边坡稳定问题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水文学、岩土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跨学科合作的模式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另一方面,国内外对于地质工程中的缺陷与破坏机理研究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相关研究的深入还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边坡稳定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边坡稳定研究将进一步拓展领域,提高研究水平,为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更加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探讨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

探讨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

探讨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隧道及地下工程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与国内外的建筑技术、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

首先,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隧道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交通建设中的隧道数量日益增多,隧道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我国在隧道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如盾构机技术、地下综合管廊技术等。

此外,国内还在隧道防火、防水、防灾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高了隧道的安全性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下空间的利用也得到了重视,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工程日渐增多。

总体而言,国内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次,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相对较早,技术水平也较高。

这些国家在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交通建设中广泛应用了隧道工程,建设了很多世界上著名的隧道,如英法海底隧道、日本海底隧道等。

此外,这些国家在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在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这些国家也做得非常好,各种地下设施应用广泛,如地下商业中心、地下水库等。

总体而言,国际上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水平较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最后,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对施工企业和工人的技能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人才储备是一大问题。

另一方面,隧道工程涉及到土木工程、力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对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隧道及地下工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投资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综上所述,隧道及地下工程作为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与国内外的建筑技术、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国内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层间窜流的概念

层间窜流的概念

层间窜流的概念层间窜流是指在地下含水层中,不同地层之间水的流动现象。

通常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是垂直方向上的,即从地表逐渐渗入地下,向下流动,最终流入深层地下水埋藏层。

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地下水还可以沿着水层中的水脉,经过多个地层之间水平传输,形成层间窜流。

层间窜流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层间窜流的存在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地层的堆积和地下水的压力梯度。

首先,层间窜流必须在能够连接不同水层之间的地层中发生。

这些地层通常是由多个不同的地质层组成,如砂岩、泥岩、砾石、粉砂岩等。

这些地层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形成了水在其中流动的通道。

其次,地下水的压力梯度是层间窜流发生的推动力。

当地下水压力在不同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时,水将通过多孔介质沿着压力梯度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形成层间窜流。

层间窜流可以在各种地质环境中发生,包括山地、山前平原、盆地、河流沉积物等。

在山地地区,由于山体的抬升和侵蚀作用,不同地层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夹层结构,使得层间窜流较为常见。

在山前平原和河流沉积物地区,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会形成一系列水平的沉积层,这些层之间的沉积介质通常具有较好的渗透性,也有利于层间窜流的发生。

层间窜流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层间窜流可以改变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使得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这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层间窜流还可以影响地下水的水质。

当地下水穿过不同地层时,会与地层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影响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的含量和组成。

这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防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层间窜流的研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管理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地下水的流动方向、速度和水质变化规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潜力,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层间窜流的研究还可以为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下水污染的传输和扩散规律。

我国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的现状、挑战及建议

我国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的现状、挑战及建议

我国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的现状、挑战及建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国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的现状、挑战及建议引言在数字化时代,数据跨境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湍流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湍流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湍流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湍流(Turbulence)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水、空气、尤其是太阳系中天体运动活动等,湍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湍流具有复杂的运动性质和多变的影响因素,因此,人们对湍流的研究也不断进行,在这些研究中,湍流已经成为当今物理学领域研究最深入和最规模最大的一个问题。

湍流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18世纪,早在1783年,英国著名科学家韦伯(Leonard Euler)就提出了湍流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这是开启湍流研究的一大突破,在19世纪末期,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又提出了湍流方程,许多人因此而贡献出宝贵的研究成果。

20世纪初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湍流理论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突破。

比如在1920年,湍流特性的研究者林奈(L.F. Richardson)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他指出湍流流体的混合过程可以用一个叫做“级数混合”的方法来模拟,而这一理论在过去的90多年里一直是湍流研究的重要参照物。

20世纪40年代,湍流研究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突破,即近似动态子网格技术(Dynamic Subgrid Model),它允许人们用计算机来模拟湍流使其变得更易于理解和操作。

此外,由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磁摆式技术(Magnetic Momentum Method)也发展出来,它结合了积分方程和分流技术,从而可以模拟更加复杂的湍流。

《孤立圆柱的湍流结构与稳定性》是20世纪50年代湍流研究的一次重要发展。

有关研究者发现,当流体以一定的速度流过一个垂直的圆柱时,湍流的漩涡结构会呈现出特定的稳定态,并且周围的空气流动会影响其稳定性,从而揭示了湍流及其稳定性的本质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湍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展了大规模的实验测量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用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的结果来检验理论模型。

在近30年的研究中,许多新的湍流理论也得到了发展,比如湍流与风洞、燃烧和内部流动机理等,都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我国居民消费外流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居民消费外流的原因与对策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0522017年6月 我国居民消费外流的原因与对策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林慧敏摘 要:近三年来,我国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蝉联世界第一,跨境电商、海外代购的数量增长也令人瞩目,这反映出我国严重的消费外流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缺少高质量的商品市场,供给侧的四大要素没有得到最优配置,造成供需错配,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本文基于消费市场现状并结合查阅相关资料和微宏观经济学知识,分析了消费外流的原因、影响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

只有改进我国产品质量,促进我国创新,改善购物环境,优化供给结构,扭转错误的消费观,才能增强我国消费品的竞争力,缓冲消费外流现状,使消费转为内流型,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消费外流 日用品 奢侈品 高质量 供给侧改革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b)-052-021 我国居民消费外流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境外消费逐步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海外购物,这个曾经“高大上”的事,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

许多中国游客在通过旅游接触过海外商品后,再通过互联网网购、代购逐渐转向了海外。

过去,中国游客出国购物多选择价差较大的高端名品,而现在,面膜、牙膏等日用品也已成为中国游客瞄准的对象。

2014年境外消费规模高达1648亿美元,占全球境外消费市场份额的10%以上,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2 我国居民消费外流的影响大量的消费力外流,导致了国内需求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的衰退。

同时消费外流使得中国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使得中国供给市场愈发不景气,无法收到相应的收益,阻碍了消费者对创新型企业的信任,使得企业纷纷放弃创新和高质量产品的研发。

如果企业没有及时掌握市场的动向,不进行改革和发展,那么将很难生存下去。

3 我国居民消费外流的原因3.1 需求因素3.1.1 国内外价差大(1)税收《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显示,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包含了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

关于综采工作面溜子上窜下滑现象的分析与控制

关于综采工作面溜子上窜下滑现象的分析与控制

当代化工研究Modern Chemical Research20练述与专论2020•20关于综采工作面溜子上窜下滑现象的分析与控制*韩晓宁(太原煤气化龙泉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山西030000)摘耍: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刮板运输机也叫刮板输送机被人们俗称“电溜子”,主要用于综采工作面和采区倾槽以及掘进工作面的运输,同时它也可用于上山或者下山.在运输方面,既可以用于水平运输同时也可用于倾斜方向运输,电溜子在工程施工方面给人们带来了重要的作用,当电溜子上下运输的时候倾斜的程度不能超过一定的角度.电溜子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常见的上窜下滑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对回采工作面溜子上窜下滑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的防护措施进而科学的维护管理.关键词:综采工作面溜子;上窜下滑现象;分析与控制中BS分类号:T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and Control of the Phenomenon of Upward Movement and Downward Movement of the Valve in Fully Mechanized Coal Mining FaceHan Xiaoning(Taiyuan Coal Gasification Longquan Energy Development Co.,Ltd.,Shanxi,030000) Abstracts At p resent,China's modernization is developing rapidly.Scraper conveyor is commonly known as"electric valve",which is mainly usedfor transportation offiilly mechanized mining f ace,inclined trough of m ining area and heading f ace,and it can also be usedforgoing up or down the mountain.In transportation,it can be used f or horizontal transportation as well as inclined transportation.The electric valv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When the electric valve is transported up and down,the inclination shall not exceed a certain angle.While the electric valve brings convenience to people,there will be some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such as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u pward movement and downward movement.This p 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 henomenon of u pward movement and downward movement of t he valve in the working f ace,and obtains certain protective measures f or scientific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Key words:fully mechanized working f ace valves upside down phenomenon^analysis and control引言受岩爆、水文条件、工作面工艺、巷道边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溜井及支护设备普遍存在滑移现象。

港西油田地层窜流现状与调剖体系需求分析

港西油田地层窜流现状与调剖体系需求分析

港西油田地层窜流现状与调剖体系需求分析摘要:港西油田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由于港西油田的地质特征,开发过程中油井存在严重的出砂情况,并且随着开发时间的增加,出砂情况越发严重,储层的层间与层内非均质性进一步被加剧,形成大孔道,甚至是“管流”通道。

目前整体已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开发阶段。

导致注水水无效循环,开发效果变差。

研究港西油田地层窜流现状与调剖体系需求有利于提高整体开发效果。

关键词:复杂断块地层窜流调剖体系一、地层窜流分类通过对港西油田的油藏资料及部分相关生产资料的研究分析,港西油田目前存在的主要生产问题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垂向恶性窜流,其成因受多方面影响,一方面老井受限于早期固井质量和完井工艺,易发生后期套管破损;另一方面埋藏浅、成岩性差、易出砂、部分井位于断块附近、微裂缝发育、注水开发不断升高的注采比、局部压力升高、诱导裂缝张开、沟通地层微裂缝,一系列因素综合影响形成了通天水窜通道直至地表,形成安全环保隐患。

以西40-6-3井为例,该井位于港西油田一区三断块,累积注水量28.6万方。

通过对该井区地面冒水相关资料分析,结合整个港西地区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及油藏物性特征,以及断层发育特点,分析地面冒水事故与该井区断层发育及周围报废井西40-7井相关甚大,高压注入水沿垂向恶性窜流通道窜入西40-7井,西40-7井位于断块发育地段,高压水沿着断块发育裂缝通道窜入地表。

第二类是井间恶性窜流,港西油田属于中高孔中高渗储层,地层胶结疏松,粘土含量高。

在长期的注水冲刷下,储层形成了恶性窜流通道,注入水开始无效循环,导致油井采出液中含水高达96%,主要包括层内窜流和层间窜流。

以西3-8-6井为例,该井位于港西油田三区二断块,累计注入2.86万方,井组累计产油5.0238×104t。

生产动态反映存在注入压力偏低,该井对应油井较多,注水时间短,井区注采比低,经过调剖后注入压力小幅度下降,措施效果不明显;吸水剖面反映存在层间矛盾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国内外层间窜流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分析了压裂开采低渗透油田中层间窜流的成因机理,对目前国内外层间窜流的技术研究状况及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汇总了当前国内外在层间窜流上的防范措施和具体解决技术。

层间窜流的成因可分为地质原因和工程原因,据此分析了二界面胶结强度、水泥浆性能、地下水窜等因素对层间窜流的影响,提出了采取添加外加剂、防气窜剂等手段来解决层间窜流问题和采取压稳系数GELFL的大小来预测层间窜流的发生可能性,并根据目前层间窜流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科研的建议。

关键词:层间窜流;地质;水泥浆;胶结强度;防范措施;发展趋势引言层间窜流主要指地层内的流体在注水泥进行封固后, 在胶结水泥环与地层和套筒形成的胶结一界面和胶结二界面由于封固不稳定,造成井筒内与地层间压力不平衡,造成地层内部流体在压差的驱使下,在上下不同地层之间,一个地层的流体流往其他地层,最终造成油气产量降低甚至出现报废井的现象。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层间窜流的缘由成因和技术的综合分析及研究状况的进展的精选汇总,综述了层间窜流与胶结面、水泥浆、地下水窜等的关联性及影响,并对层间窜流的原因,解决方案,预防措施,补救措施进行了总结。

层间窜流会在低渗透油田压裂开采固井完井采油整个施工过程发生,是影响产能效益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层间窜流的发生破坏了油井固井的结构,严重降低了原油的工业产量,减少了油井的寿命,对储层保护也有污染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

涉及层间窜流原因和由此产生的防护措施众多,毛源,孙泽辉,陈朝安等学者对此都有多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对性的防气窜固井手段,取得了良好成效。

同时环空气窜也是引发层间窜流的重要因素,而其重点则直指固井水泥浆。

顾军,丁士东等则综述了环空气窜的机理,国内外防止气窜的有效措施,建立了完整的水泥浆防窜体系。

还有地层水窜对诱发层间窜流也起到很直接的影响。

1.层间窜流发生机理以及原因分析1.1地质原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由于地层未知因素的影响,潜在的地层结构不完整信息使固井质量降低,导致特殊地层层间窜流几率的提升。

二,油藏縫洞等地形发育,在固井过程中造成水泥浆严重漏失。

严重影响了固井过程中界面封固的效果。

三,在钻井过程中,出现常规的地层漏失,水窜等原因对胶结面稳固性的破坏。

其四,由于地层内部压力与套筒内部压力失衡导致层间窜流。

[1,,3,,13]1.2工程原因1.2.1固井界面封固失效窜流(1)水平压裂施工中固井二界面的剪切破坏在压裂施工中,水平主裂缝附近第二胶结面会发生受拉张开和压裂液渗入的现象,并直接导致层间窜流。

层间窜流的直接原因是隔层上、下压力差使附近的第二胶结面产生剪切破坏。

[9](2)固井二界面胶结强度1、泥饼结构会由于井下温差效果而发生粉化变质、内部吸附水和毛细孔水自由蒸发,而造成自由面向下凹及表面张应力增大;水泥环所受的压应力加大,进而体积减少而干缩,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部开裂和更多的微裂缝。

2、界面处水泥环自身会因为温度,湿度,压强等因素二内部收缩、膨胀,使其失去支撑和依靠,并发生开裂。

3、地层油水浸入而溶蚀泥饼,致使水泥环与地层之间失去联结,形成一个较大的环隙。

这都将使固井二界面失去效应,同时水泥浆凝结过程中在凝聚区产生微裂缝为气窜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6]4、泥饼厚度的变化对二界面胶结强度的影响[16]1.2.2固井中水泥浆性能影响窜流(1)固井过程中水泥浆严重漏失,导致固井界面的胶结失去应有的效果,引发层间窜流。

(2)水泥浆水化和凝结等过程与周围环境的作用引起调整井固井中发生油气水窜。

[4](3)由水泥浆静胶凝强度、失水等因素引起的水泥浆失重,固井胶结质量和水泥封固质量下降,以致环空气窜的出现,进而发生层间窜流。

[10]1.2.3井筒地下水窜流(1)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田中常出现注入水窜流,油井投产后基本都采取压裂甚至重复压裂措施。

尤其裂缝型低渗透油藏,使得注入水沿着天然裂缝、人工裂缝或者韵律高渗层窜进,极大地影响了采收率的提高。

[14]2.解决层间窜流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2.1技术手段2.1.1改进固井技术,提高固井质量(1)固井界面胶结,二界面的胶结强度是影响整个固井封固至关重要的一环,而泥饼又在其中占重要一员,泥饼的质量,成分,厚度,渗透率,都直接影响着胶结强度。

(2)对于油藏縫洞等发育的地形,特别是特稠油油藏, 固井过程中,需注高压热蒸汽开采, 为此: ①必须采用平衡应力固井工艺; ②水泥浆必须返出地面;③水泥中必须掺混30 %35 %的石英砂。

④采用封隔器-分级箍和水泥伞-分级箍的固井等工艺解决该油藏漏失井的固井问题[1]。

2.1.2水泥浆性能的改变对窜流的影响(1)开发油井水泥外加剂,从外加剂中筛选出分散剂USZ;降滤失剂RC800 ,缓凝剂Tw200R 和防气窜剂KQ2B ,通过配方优选实验,用强华G级油井水泥(HSR) 和这4 种外加剂配制成了适用于不同井温条件的4 种调整井固井水泥浆配方。

该水泥浆体系的防窜机理中RC800 有阻力作用; KQ2B 有保压作用,USZ 有触变作用[4],可以有效地防止气窜的发生。

(2)水泥浆失重理论和水泥浆防窜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目前针对气窜机理的研究, 国内外开发了多种水泥浆添加剂和水泥浆体系,主要有防窜水泥浆体系,直角稠化水泥浆体系,触变水泥浆体系,非渗透水泥浆体系,消除微环隙、微裂缝水泥浆体系[12]。

(3)研制固井水泥防气窜剂:目前主要有发气剂、不渗透剂和凝胶强度滞后剂。

①发气剂的主要成份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金属铝, 它在水泥浆中主要发生反应而释放出氢气。

掺加发气剂的水泥浆注入井内后逐渐产生微小的氢气泡, 使水泥浆在水化和凝固过程中内部压力大于地层压力, 凝固后的水泥石与套管、井壁之间胶结良好, 因而可避免油气窜流的发生。

②不渗透剂依靠高分子物在水泥浆的可控” 聚集” 、” 交联”反应, 在水泥浆水化强度不断发展的同时, 在环空水泥柱中产生附加阻力, 使水泥浆的总阻力始终大于水泥浆不断失重引起的地层与环空压力差。

③凝胶强度滞后剂凝胶强度滞后水泥浆均保持液体特性, 具有传递静液压力的能力[5]2.1.3用活性阳离子聚合物防止油田注聚中油井溶液窜流阳离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有助于提高驱油效果;阳离子聚合物与低浓度的阴离子聚合物生成的封堵剂热稳定期长,岩心堵塞率高,耐水冲刷性好。

用活性阳离子聚合物封堵窜聚的方法是在油井窜流的有效措施,应用前景广阔。

[8]2.1.4研发配套工艺技术,解决地层漏失问题对于钻井过程中的地层漏失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针对沙特KHURAIS地区不同层位漏失的具体难题,可以通过边漏边钻,高粘泥浆扫井,柴油乳化泥浆,双级固井等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措施来改变状况。

[3]2.2理论分析手段:数学和物理模型建立与解析2.2.1层系间窜流量的计算方法程林松[2]在系统地研究检验报废井层系间窜流的试井方法后,运用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建立报废井层系间窜流的渗流数学模型。

根据油田现场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运用杜哈美原理得到模型的解析解,并提出了层系间窜流量的计算方法。

2.2.2三层窜流油气藏模型曲线具有层间窜流的地层可以建立三层定压外边界油气藏试井模型,求得拉氏空间下的解析解,由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了实空间的解,并绘制了双对数曲线。

通过该模型可以正确地描述具有层间窜流的三层油气藏井底压力的动态特征。

[7] 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层间窜流地层的数据分析。

2.2.3压裂施工中隔层发生窜流的下限厚度在压裂施工中,针对平衡压裂和常规压裂两种工艺,通过对不同厚度的隔层进行了抗压强度的计算,得出不发生层间窜流的隔层下限厚度分别0.3m 和1.0m。

说明了当隔层厚度小于1.0m 时,须运用平衡压裂技术对隔层加以保护,平衡压裂技术可以保护的最小隔层厚度为0.3m[9]。

这些数据为平衡压裂的实施提供了量化的参考标准。

2.2.4通过压稳系数GELFL预测层间窜流发生的危险程度由于水泥浆失重影响着固井后环空气窜。

从水泥桨静胶凝强度、失水的角度分析水泥浆失重的影响规律, 提出固井后环空气窜预测新方法。

给出压稳系数GELFL的计算公式及评价标准。

如果GELFL小于1, 说明环空水泥浆液柱净压力在静胶凝强度达到240Pa时,已不能压住地层压力, 极易发生气窜, GELFL越小, 发生气窜的可能性越大.如果GELFL大于1, 说明环空水泥浆液柱净压力在静胶凝强度达到240Pa时,可以压住地层压力, 气窜危险程度较小, GELFL越大, 发生气窜的可能性越小[10]。

通过该体系可以有效地预测气窜的发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对于层间窜流研究的总结和建议1)层间窜流的发生机理基本是由于地层和固井施工中两个大方面间出现固井封固问题、地层压力差等原因引起。

而其中有主要受二界面的胶结、水泥浆、水窜等因素影响。

2)通过更改水泥浆的性能、泥饼的厚度,质量、添加外加剂,防窜剂以及通过改进工艺,如沙特KHURAIS地区采取边漏边钻及活性阳离子聚合物等手段,可以大大就降低层间窜流的发生。

4)到目前虽然有很多理论解释层间窜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作用过程,但对于完全预防控制层间窜流的发生的愿望还相差甚远,所以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进一步深刻地揭示层间窜流的机理。

5)建立层间窜流预测和防范的评价模型,加强信息的采集,通过数字化的仿真模拟地下钻探开采整个过程,开发数学软件,利用数学理论探讨地下模型的运行状况。

有效预测应对层间窜流的发生,减小层间窜流的发生几率和发生风险损失。

6)由于地质环境的差异,层间窜流发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必要建立整个层间窜流发生的数据库,为详细的了解预测作数字储备。

进而根据具体地层,通过水泥浆外添加剂和防窜剂体系的选择来降低层间窜流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1]张明昌,张宏军等.草古 1 潜山油藏漏失井固井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1994,27(2):30-31[2]程林松,杨乃群,李忠兴等.层系间窜流的诊断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2):50-54[3]杨鹏.地层漏失钻井处理技术在沙特KHURAIS地区的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4):92-95[4]顾军.调整井防窜水泥浆体系的优选与实践[J].油田化学,2001,18(4):294-296[5]顾军.固井水泥防气窜剂应用效果比较[J]. 油田化学,1994,11(2):176-178,184[6]顾军,杨卫华等.固井二界面封隔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石油学报,2008,29(3)[7]霍进,贾永禄,王海涛,吴成友,张淼等.多层窜流油气藏模型及井底压力动态[J].油气井测试,2006,15(2):1-4[8]毛源,张代森,张代红,阚淑华,唐存知,李敢等.飞雁滩油田聚合物窜流封堵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3):62-65[9]孙泽辉,张劲,王秀喜等.隔层窜流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学报,2003,24(6):54-58[10]丁士东.固井后环空气窜预测新方法[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3,20(6):30-34[11]丁士东,张卫东等.国内外防气窜固井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02[12]巢贵业, 陈宇等.固井环空气窜机理和防窜水泥浆体系及其措施[J].水泥工程,2006,(4):79-81[13]陈朝安,毕全福等.层间窜流井的试油过程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2007,4(2):180-181[14]赵传峰.裂缝型低渗透油藏的水窜治理对策—以扶余油田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15]史晓梅.固井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仪器2008,22(3)[16]杨宝林.泥饼厚度对固井二界面胶结强度的影响.钻井液完井液.2008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Inter-layer Crossflow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t PresentJin QueyueZhang Heng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Hubei Wuhan (430074)Abstract:Analysising the causes of the mechanism of crossflow on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low permeability oilfield,which uses fracturing methods .on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overseas ,inter-layer crossflow and the technical study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 summary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overseas inter-layer crossflow in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echnology specific solutions. Crossflow between lay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auses of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reasons . the reasons for which we analyse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second cement interface strength ,cement slurry performance, groundwater channeling and so on . weproposed to add additives, anti-gas channeling agent mean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layer crossflow and pressure stability coefficient GELFL to predict the size of the inter-layer crossflow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ccurrence.we suggest some idea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bout the research trends of the inter-layer crossflow .Key words:interlayer crossflowgeological slurry bond strength preventivemeasuresdevelopment trend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