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23-24 第二节_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导学案_地质灾害
导学案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2)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二)学习目标: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危害及关联性。
预习案(教材助读,课前完成)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地震(1)定义:岩层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突然__________或________,能量急剧释放,并以__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a.图中C为______、B为______、BC为_________、AB为_________。
b.D位于______线上,是指地面__________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震级烈度定义表示地震大小等级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因素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一次地震的数量个多个(4)分布:易发区在,主要在和。
2.滑坡和泥石流预习自测:1.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C.地城无论大小都具有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我的疑问?探究案(课堂完成)探究点一: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上给出的信息及所学相关知识,分析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
2、我国四大高原中,滑坡、泥石流灾害最多的是,给当地带来的危害有哪些?探究点二:材料一:2008年7月5日上午9时15分左右,山西省柳林县成家庄镇石家峁村石家峁沟道内西侧山坡发生黄土自然滑坡地质灾害,坡底5间平房被推倒,造成6人被掩埋。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_教学设计_教案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
2.教学重点/难点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导学案【学习目标】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
【自主学习】一、气象灾害1 .热带气旋:读教材图1.10“热带气旋(台风)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2)台风的结构有哪三部分组成?(3)为什么天气预报中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台风眼中心的天气特征如何?其原因是什么?2.干旱:(1)干旱和和旱灾是不是一回事吗?(2)旱灾的特点是什么?(3)旱灾的危害是什么?3.寒潮:(1)寒潮发生的时间和地区?(2)寒潮的灾害特点?二、地质灾害1.地震:(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2)读教材图1.13“地震构造示意图”,了解概念:震级、震中距、震中、震源深度、等阵线。
(3)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有几个烈度?为什么?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4)读教材图1.14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灾害带”,回答: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2.读教材图1.15“滑坡示意图”和图1.16“滑坡”,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滑坡?(2)引起滑坡的条件有哪些?(3)滑坡造成的危害有哪些?3.读教材图1.17“泥石流示意”和图1.18“泥石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泥石流?(2)引起泥石流的条件有哪些?(3)泥石流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巩固练习】。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导学案 气象灾害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四大圈层中的11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解了解处于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天气情况。
2.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以及各种台风、寒潮预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3.了解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危害,并通过分组讨论,进一步思考各种灾害的预防措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三、学习重难点:1.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危害2.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危害3.理解各种水文灾害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危害4. 理解各种生物灾害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危害四、自主学习:第一课时气象灾害读教材P7-9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气象灾害的概念:大气圈中,产生突变,这种突变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害,就是气象灾害。
2、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
(一)、热带气旋1、热带气旋的性质:。
2、热带气旋的分布:。
3、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①广阔的;②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4、读图1.10热带气旋(台风)的结构(或组成):、、。
【合作探究一】(1) 为什么天气预报中说“台风中心附近在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2) 那么台风中心是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天气?(3) 台风各部位的天气状况怎样?4、影响:【合作探究二】读图1.11,1、热带气旋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情况;2、热带气旋的主要源地和主要影响区域。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导学案

2.干旱 (1)干旱 a.定义:因长期?________或?__________而造成空气干燥、?____________的一种现象。 b.成因:由较长时间的○21____________或○22______________引起。 c
?? 啃食植株— 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 →农业减产、森林 草地遭破坏 4.虫鼠害成因???? ? 有害生物具有? 快、? 能力强等特点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 减少 (三)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概念: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 21____________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 主要 灾害带 环○ 22____________自然灾害带 ○ 23__________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主要灾害 全球75%的○24______、80%以上的○ 25________、2/3的台风、海啸、风 暴潮等 全球○26__________、风暴潮灾害、○ 27__________、地质灾害最严重地区 灾害严 重原因 人口○28______________、经济○29______ 中纬度地带人口稠密、地势○ 30________、地形○31______ 【学习过程】 一、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1.图解气象灾害的成因
质组成 不稳定的?__________ 大量的?____________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____________ 发生 条件 ?________________,地势起伏较大,?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 地形,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 诱因 ?________,工程建设 ?________、冰雪融水 危害 破坏?______、建筑物、○ 21______,造成人员伤亡等 三、 (一)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类型 洪水 涝渍 实质 是特大①__________不能被江河、 湖库容纳,水位②__________ 是③____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 形成 条件 以④______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流量大,水位高 ⑤______弱,⑥______不畅,地势低洼 分 布 纬度 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 气候 区 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地形 江河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低湿洼地 区 2.风暴潮 (1)定义:指由于⑦____________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主要类型 类型 台风风暴潮 温带风暴潮 发生季节 夏秋 ⑧______ 多发地区 受⑨______影响的沿岸地区 中纬度沿海地区 热带气旋区 ⑩______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 暖空气交互影响地区 特点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 强 增水过程相对?______ (二)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1.病害 (1)分类 类型 常见病害 农作物病害 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森林病害 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因? ??? ? 气候? ? 入侵 (3)危害:使农作物、树木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虫害 类型 常见虫害 最危险虫害 农作物虫害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蝗虫 森林虫害 松材线虫、?________、杨树蛀干害 虫、泡桐大袋蛾等 松材线虫 3.鼠害 (1)重灾区:?______、?______及?______。 (2)危害 ?
精品高中地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系列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2.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的方式3.理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事例,归纳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促进正确的自然观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问题启发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
人类利用土地是否合理,防灾减灾工程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和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的变化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
人类主要通过那些方面影响自然灾害呢?(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2.生态破坏:(读图1.28,对比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案例1 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读图1.29,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洪水的影响)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读图1.30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学生回答)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导学案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2、掌握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3、熟悉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各类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机制。
(2)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2、难点(1)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
(2)理解自然灾害分布的区域性特点。
三、知识梳理(一)气象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形成原因:持续的暴雨或短时间内的大暴雨;流域的地形、水系特点;河流的泄洪能力;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影响,如围湖造田、侵占河道等。
(3)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
2、干旱(1)概念: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形成原因:长时间的气候异常,如副热带高压控制、大气环流异常等;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分布: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的干旱季节。
3、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2)形成原因: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供应、地转偏向力等。
(3)分布: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域。
(1)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2)形成原因: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堆积,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迅速南下。
(3)分布:主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二)地质灾害1、地震(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2)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板块构造活动、火山活动等。
(3)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2、滑坡(1)概念: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地质灾害导学案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哪些。
2、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分布,分析其发生条件及产生的危害。
【知识梳理】一、地震1、定义地壳中的岩层在长期作用下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冲击造成的。
地震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地面正对震源的那一点,称为,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
3、地震能量的大小用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个震级,但可以有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等有直接关系。
4、分布板块与板块,世界两大主要地震带分别是和。
我国地震多发省区有。
5、危害①造成,破坏、、等基础设施②导致和③地震还会诱发、、、、、、等灾害。
④地震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
二、滑坡1、定义滑坡是山地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岩体、地势、植被覆盖的山地丘陵区以及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和,堵塞。
三、泥石流1、定义是由或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
2、分布地形,具有丰富的以及短时间内有的地区。
3、危害泥石流多与相伴,来势凶猛,能够摧毁,破坏森林、、,堵塞。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最为多发。
【拓展探究】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导学案 地质灾害

第二课时主要的地质灾害读教材P9-13内容,完成下列各题:1.地质灾害的概念(或形成):内部在相互作用下,这种能量的释放形成了各种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等。
(一)地震1.地震的概念(或形成):2.地震的构造:①②③④⑤3.震级表示:的大小;一次地震有个震级。
烈度表示:的程度;一次地震有个烈度。
【合作探究一】1.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2.讨论并说明震级与烈度、烈度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的抗震强度之间的关系?4.地震的危害:(结合有关地震的材料,总结一条即可)5.世界主要地震带:和。
【合作探究二】读图1.1,注意下面两个小题的不同,并分析说明不同的原因:1.①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处于处,地壳运动活跃;②我国新疆多地震的原因:构造发育,多地震。
2.分析说明不同的原因:识记:地质灾害的概念(或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地震的概念(或形成)、地震的构造和危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2)发生的条件:(3)危害:2.泥石流(1)概念:(2)发生条件:(3)危害:【合作探究三】1.举出一些实例,说明人类在改造环境时(如掘取地下矿产资源,改造地形使其适应各类工程的需要),为什么有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如:可能会诱发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2.想一想,哪些地区易发生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3.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释放形式?形成的自然灾害各有什么特点?识记:滑坡的概念、发生的条件和危害;泥石流的概念、发生条件和危害。
思维拓展: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自学)1、加强监测和预报;2、制定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3、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4、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通过植树造林;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等你的疑惑:课堂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主要的地质灾害(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地质灾害的概念(或形成):内部在相互作用下,这种能量的
释放形成了各种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等。
(一)地震
1.地震的概念(或形成):
2.地震的构造:
①②③④⑤
3.震级表示:的大小;一次地震有个震级。
烈度表示:的程度;一次地震有个烈度。
◆【合作探究一】
1.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2.讨论并说明震级与烈度、烈度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的抗震强度之间的关系?
4.地震的危害:(结合有关地震的材料,总结一条即可)
5.世界主要地震带:和。
◆【合作探究二】读图1.1,注意下面两个小题的不同,并分析说明不同的原因:
1.①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处于处,地壳运动活跃;
②我国新疆多地震的原因:构造发育,多地震。
2.分析说明不同的原因:
识记:地质灾害的概念(或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地震的概念(或形成)、地震的构造和危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
(2)发生的条件:
(3)危害:
2.泥石流
B C A 0° 100°
E
(1)概念:
(2)发生条件:
(3)危害:
【合作探究三】
1.举出一些实例,说明人类在改造环境时(如掘取地下矿产资源,改造地形使其适应各类工程的需要),为什么有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如: 可能会诱发地震;
可能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2.想一想,哪些地区易发生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3.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释放形式?形成的自然灾害各有什么特点?
识记:滑坡的概念、发生的条件和危害;泥石流的概念、发生条件和危害。
◆ 思维拓展: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自学)
1、加强监测和预报;
2、制定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3、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通过植树造林;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等
课堂检测:
1.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震源
B .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
C .地城无论大小都具有破坏性
D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2.滑坡和泥石流的能量来源于( )
A .太阳重力能
B .地球的内能
C .重力能
D .潮汐能
3. 2004年12月26日由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袭击了东南亚和南亚多个国家。
根据下列图文资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新浪网2005年1月7日消息:印度洋海啸遇难总人数已上升至16万5千人。
材料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灾后疫病流行可能导致死亡人数会
急剧增加。
(1)B 岛的地势特点是 ,判断的
依据是: 。
(4)地震引发海啸后,该地区灾后疫情严重,其疫情严重的自然
原因是: ;社会原因是 。
(5)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 性,地震引起海啸,海啸又
导致疾病流行,说明了自然灾害的 性。
◆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