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羊肚菌设施化栽培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加强专业技术指导,确保羊肚菌安全“过冬”

加强专业技术指导,确保羊肚菌安全“过冬”

加强专业技术指导,确保羊肚菌安全“过冬”
苏陕协作石泉工作组
时至深冬,正是大棚羊肚菌菌丝生长繁殖的关键时期。

为落实专业技术措施,确保菌丝正常稳定生长,夯实菌菇产量基础,提高种植户产出效益。

12月20日,常州市金坛园艺技术指导站张洪海推广研究员一行赴我县羊肚菌人工繁育种植基地实地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

技术人员一行首先来到城关镇丝银坝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在察看了解了羊肚菌人工栽培环境、菌丝长势长相后,为确保后期菌丝能够顺利繁殖生长成熟,张洪海研究员提出强化后期温湿度适宜度、保持通风环境,保证充足氧分及养料等技术关键。

针对中池镇堰坪村羊肚菌菌落中出现杂菌污染等问题,技术人员通过仔细的分析论证,确定了杂菌的出现繁殖是受土壤酸碱环境失衡所致。

为降低杂菌污染风险,确保羊肚菌菌落生长环境优势,技术组建议通过撒施碱石灰等措施改善土壤酸碱环境,破坏杂菌生长环境,扩大羊肚菌菌落繁殖优势。

羊肚菌作为一种食用经济价值很高的特殊菌类,近年来备受广大种养植户青睐。

为跟上效益步伐,发掘产业优势,石泉县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繁殖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但专业技术指导相应欠缺,综合产出效益有待提高。

为提升羊肚菌人工栽培水平,扩大苏陕协作合作成果,以张洪海研究员为首的技术小组发挥技术联动优势,主动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提升种植户生产管理水平。

自苏陕协作交流对接以来,技术小组先后开展羊肚菌技术指导5次,挽回种植户经济损失达40万元,分离野生菌株3个,筛选本地
高产田块菌株2个,综合效益可观。

下一步,技术小组将继续发挥苏陕协作技术交流对接作用,实时实地对羊肚菌种植户进行技术跟踪与调查,为农户提供技术帮助,为产业挖掘经济效益。

羊肚菌 栽培技术

羊肚菌 栽培技术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如下:
1.栽培土壤:羊肚菌栽培宜选择中性或微碱性、排水良好的土壤,
pH值宜为6.5~7.5。

2.栽培料配方: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
土3%。

3.整地与播种:先用松土机把耕地进行翻松,翻松深度在20厘米
以上,翻松后画线确定畦面宽度和畦沟宽度,然后用挖沟机挖
畦沟。

挖好沟后往沟内铺培养料,厚度为2~3厘米,然后播种。

4.栽培管理:羊肚菌喜湿,生长环境必须保持湿度。

在室外栽培,
冬季尤其是早春,雨水较多,温度合适,则菌丝体、子实体生
长良好。

如果早春遇干旱,必须适时浇水。

5.出菇管理:在子实体长出来后,要注意控制好光线,尤其在羊
肚菌子实体发育的时候,为其提供适量的散射光,一般提供30%
左右的光照即可。

6.适时采收:当羊肚菌子实体的菌盖表面充分伸展,显现出羊肚
状的凹坑时就可以采收了。

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

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

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羊肚菌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食用菌,被誉为“菌中珍珠”,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由于其生长条件特殊,一般野生羊肚菌价格昂贵,因此羊肚菌的栽培技术备受瞩目。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羊肚菌的栽培管理技术。

一、栽培基质的选择羊肚菌适宜在松、杉等松茸木本植物栽培,同时还需要添加适量的采伐材或者木屑进行基质的发酵,产生黏菌,为羊肚孢子的萌发提供条件。

基质的发酵要求在温度20-30℃,湿度70-80%的条件下进行。

二、菌种接种选用健康的羊肚菌菌丝(菌盒)或者培养物进行接种,接种量的大小要根据栽培基质的不同而定。

接种要在基质温度30-35℃,湿度70-80%的条件下进行,接种后要立即覆土。

三、覆土和培育覆土要求土壤疏松透气,保持湿润,发芽后,会在7-10天内形成菌丝,此时需及时补水。

在菌丝形成后,可逐渐调节温度和湿度,控制在25-28℃,湿度在80-85%。

四、灌溉管理羊肚菌对水分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阶段,要保持基质湿润,但不要积水,以免引起真菌病害。

在灌溉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对羊肚菌直接喷水,以免破坏菌丝的生长。

五、通风管理在羊肚菌培育的过程中,要保持基质处于通风良好的状态,以防止发霉和真菌病害的发生。

尤其是在接种之后的一个月内,要注意控制湿度和通风。

六、采收管理羊肚菌成熟的时间一般在生长3-6个月后,这时候要及时收割,不能过迟,否则影响口感。

采收时要轻拿轻放,以免破坏菌体。

同时要及时清理杂物,以免影响下一季的产量。

七、病虫害防治在羊肚菌栽培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基质和菌体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的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病害有真菌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常见的虫害有蚜虫、小蠹、白粉虱等。

八、温度控制羊肚菌的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28℃,湿度80-85%,因此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调节温度和湿度,以保证菌丝的正常生长和羊肚菌的顺利成熟。

羊肚菌的栽培管理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土壤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上实践经验的积累,方能取得理想的生产效益。

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

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

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其口感鲜美,有着特殊的香气,并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羊肚菌的栽培需要一定的管理技术,下面将介绍一些羊肚菌的栽培管理技术。

一、基质选择羊肚菌的基质主要有木质基质和菌托基质两种选择。

木质基质主要是采用锯末、麸皮等木材类废弃物作为基质;菌托基质主要是采用大豆渣、谷糠等植物质作为基质。

选择合适的基质是羊肚菌栽培成功的关键。

二、基质处理基质处理主要是将木质基质或菌托基质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菌丝的入侵速度和羊肚菌产量。

木质基质处理一般是将木材切成片状或碎末状,然后进行高温蒸煮或煮沸处理;菌托基质处理一般是将植物质研磨成细末,经过高温蒸煮或煮沸处理。

基质处理的目的是杀灭基质中的有害微生物,并提高菌丝入侵的速度。

三、接种方法羊肚菌的接种方法主要有孢子法和菌丝法两种。

孢子法是将羊肚菌孢子直接撒在基质上,然后进行培养;菌丝法是将已经培养好的羊肚菌菌丝植入到基质中。

接种时要注意避免异种杂交,选择纯种的羊肚菌进行接种。

四、培养环境羊肚菌的培养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

温度一般保持在20-25摄氏度,湿度保持在75%-85%,光照采用弱光照或遮光处理。

还要注意通风和保持空气的新鲜。

五、管理措施1. 适时浇水:在羊肚菌的生长过程中,基质的水分要保持适中,不要过湿或过干。

一般在菌丝出现后,要适时进行浇水,保持基质的湿度。

2. 控制病虫害:羊肚菌容易受到真菌、昆虫等病虫害的侵害,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杀菌剂的使用、提高通风等。

3. 定期通风:为了保持氧气的供应,需要定期对羊肚菌的培养环境进行通风,保持空气的新鲜。

4. 控制光照:羊肚菌对光照敏感,因此要采取适当的遮光措施,防止过多的光照对菌丝生长产生影响。

5. 及时采摘:羊肚菌的采摘时间一般在菌盖完全展开后,菌褶尚未开始变黑的阶段进行,及时采摘可以保持菌肉的新鲜和营养。

六、疾病防治羊肚菌在栽培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病害的影响,如褐斑病、白粉病等。

陕南平川羊肚菌平棚下小拱棚栽培关键技术

陕南平川羊肚菌平棚下小拱棚栽培关键技术
蜜环菌的子实体为浅土黄色或浅黄褐色肉质" 菌盖半球形"菌柄上有菌环"菌肉白色! 子实体成熟 后产生孢子"形成白色的孢子印(孢子粉聚集形成的 一种现象)* 孢子无色或微黄"光滑"呈圆形* 孢子在 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菌丝" 菌丝聚集后形成绳索状 长束"称为菌索"菌索棕褐色"老化后呈黑褐色"菌索

-*
菌菇生产
!"!#$"%
枝条蜜环菌栽培种液体培养技术
胡万金 祝 勇 肖 力 王江虹
摘 要 蜜环菌菌种是人工培养进行扩大繁殖和用于生产的纯菌丝体 菌种质量的好坏直接 影响天麻猪苓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 总结了枝条蜜环菌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要求以及栽培种 液体培养操作流程
关键词 枝条蜜环菌液体栽培种生产技术
关键词 羊肚菌小拱棚栽培综合防控陕南
陕南平川地区气候温润羊肚菌生产周期短每 年 ("(! 月种植次年 %# 月采收效益高近年 栽培规模不断扩大 !"(! 年汉中引进羊肚菌人工栽 培但是每年都有不少种植户无法稳定盈利一般种 植成功亩 收益可达 % 万. 万 元 失 败 的 则 颗 粒 无 收 羊肚菌比较娇弱尤其在出菇阶段幼菇期陕南 地区易发生倒春寒天气回暖快昼夜温差大稍有 不慎就会种植失败 经过近 % 年的走访调查研究总 结开成了适应陕南气候的平棚下小拱棚栽培模式 实践表明该栽培模式可提高羊肚菌产量和品质获 得稳定收益 栽培时间
(+
!"!#$"%
菌菇生产
好孔的土中夯实 用绳子在竹竿顶部十字孔处分横 竖两个方向拉线线的两头用木桩固定绷直拉紧 避免倾倒 盖上遮阳网遮阳网选用 & 针或 & 针加密 型并将遮阳网固定四周落地用土压实 布管 栽培地排好水管外围水管规格为主管 '()*+分管 '()+"滴灌 '()%! 播种前 ! , 完成 做畦 畦面宽 "$*- . 沟宽 "$%"$+ . 畦间沟深 "$% . 在畦面边缘分别用锄头理出两条宽 -" /.深 不低于 + /. 的播种沟 播种 菌种准备 当地大多选用六妹系列羊肚菌 亩用菌种 -&" 袋 菌种取出用小刀从菌种袋侧面划 开菌种捏碎揉散拌营养液至合适湿度后备用 播种 播 种 沟 用 水 洒 湿 使 土 壤 潮 湿 在 播 种 沟内撒 - 层菌种 覆土完全覆盖菌种 但厚度不能 超过 % /. 开袋后的菌种应尽快播种覆土以免造 成污染和脱水 前期养菌管理 浇种水 播种后 用喷灌设备浇透水 - 次使 畦 面 土 壤 含 水 量 达 到 &" 左 右 %+ , 土 表 菌 丝 长出 覆 盖 黑 膜 畦 面 覆 盖 - 层 黑 色 地 膜 两 头 压 实两侧间隔 !% /. 压住以防风吹跑薄膜可抑制 杂草保湿避光控温 摆放营养袋 播种 -"-+ , 畦面会形成白色 菌霜 一般播种 !% 周即可摆放营养袋每亩用羊肚 菌专用外源营养袋 - &"" 袋左右 摆放时割开营养 袋一侧 将开口一侧紧贴地面 用手下压使营养袋 切口与土壤面白色菌霜层紧密接触 以便菌丝快速 生长 搭建小拱棚 用白色薄膜厚 "$""0"$"-! .. 搭建小拱棚高 ++ /.拱条平行或交叉 薄膜两端 封死两侧边压土 陕南地区此时正处于最冷时节 搭建小拱棚可使羊肚菌安全过冬 出菇管理

羊肚菌栽培技术指导

羊肚菌栽培技术指导

羊肚菌栽培技术指导一、场地选择与搭建1. 场地选择羊肚菌生长对环境要求较高,应选择通风、排水良好、阳光适中的地方。

避免选择低洼、潮湿的地方,以免积水影响生长。

同时,要尽量选择没有污染的地方,以保证羊肚菌的品质。

2. 搭建大棚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大棚材料,搭建一个大棚。

大棚的大小要根据栽培的规模来决定,一般建议搭建长30米、宽10米的大棚。

大棚内应设置通风口,以便于调节空气流通。

二、培养料准备1. 选择培养料羊肚菌培养料可以选择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

其中,棉籽壳是最常用的培养料,其营养成分丰富,利于羊肚菌生长。

2. 配制培养料羊肚菌培养料的配制比例为:棉籽壳80%、玉米粉15%、石膏粉2%、蔗糖2%。

将棉籽壳、玉米粉、石膏粉过筛,然后将蔗糖溶解在水中,待冷却后倒入其他原料中搅拌均匀。

3. 发酵三、播种与发菌1. 播种2. 发菌播种后,要保持大棚内的温度在2225℃,湿度在60%70%。

期间要定期喷水,保持培养料的湿度。

同时,要注意通风,以保证羊肚菌的生长。

发菌时间为4560天。

四、出菇与管理1. 出菇当羊肚菌菌丝长满培养料时,即可开始出菇。

此时,要逐渐降低温度,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1822℃。

同时,要增加喷水的次数,使湿度保持在80%90%。

2. 管理在出菇期间,要定期清理大棚,保持环境的清洁。

同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大棚内的湿度,适时调整喷水的次数和量。

还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确保羊肚菌的品质。

五、采收与保鲜1. 采收羊肚菌采收时要用手轻轻拔出,以免破坏菌丝。

采收后的羊肚菌应尽快食用或进行保鲜处理。

2. 保鲜将采收后的羊肚菌放入塑料袋中,放入适量的保鲜剂,然后封口。

将保鲜袋放入冰箱冷藏室,可以保持羊肚菌的新鲜度和口感。

作为一名羊肚菌栽培的资深从业者,我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技术理解。

在这里,我将以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详细地分享我的羊肚菌栽培技术指导,以帮助更多有兴趣的人士成功栽培出美味的羊肚菌。

羊肚菌栽培关键技术分享

羊肚菌栽培关键技术分享

羊肚菌栽培关键技术分享1.场地选择羊肚菌在平原、盆地、丘陵等地形均能种植,但种植场所应靠近水源、不积水、排水方便。

羊肚菌栽培土壤要求pH 为6.0~8.5,最适土壤pH为6.5~7.5,适宜选择疏松肥沃的土壤,不能选择过沙的土壤及盐碱土,含沙量高的土壤保湿性差,黏性大的土壤易板结、透气性差。

2.大棚建设大棚高2~3m,宽6~8m,长10~30m,距离地面0.5~1m处设置可调节通风口,通风口设置防虫网,棚顶覆盖塑料膜。

羊肚菌菌丝生长需要避光环境,因此栽培羊肚菌的大棚在播种后或播种前可以覆盖遮阳网,一般选用4~6针、透光率10%~15%的遮阳网。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冬季降雪较多的地区应尽量选择拱棚,避免使用平棚;且当遇到大雪天气时,要及时铲除大棚上的积雪,避免积雪压垮大棚。

3.整地做畦栽培前1~2个月清除大棚周边杂草,栽培大棚内应采用人工或机械除草。

在除草后、耕地前棚内及周边应撒适量生石灰。

生石灰起到调节土壤pH的作用,对土壤中的杂菌和虫害有杀灭作用。

撒石灰后进行旋耕,土地翻耕深20cm,土块粒径3cm左右,以土壤不结块为宜。

平整土地,按宽0.6~0.8m作畦,畦面高10cm,畦间距30cm作沟。

畦间开沟的目的是便于管理、采收时人员行走,以及起到排水作用,避免畦面积水。

此外,场地四周也可撒生石灰对病虫害起到防治作用。

4.播种羊肚菌属于低温品种,自然条件下,羊肚菌栽培季节应选在秋冬季,自然气温下降到18~25℃,地温20℃以下。

播种时挑选质量合格的菌种,剥去菌种袋。

双手、播种工具、塑料盆等表面消毒后,用手捏碎或用菌袋粉碎机粉碎至直径1~1.5cm大小的菌种块放于塑料盆或编织袋中,运送至大田准备播种。

播种方式可采用撒播或沟播,撒播时将菌种揉散或用菌袋分离机打散,均匀撒于畦面,用钉耙或旋耕机在畦面上旋耕10cm,使菌种和土壤混合;沟播时于栽培畦面上每间隔20~30cm挖沟,沟深5~10cm,将菌种均匀撒入沟中,后用畦面上的土回填沟内,土壤覆盖菌种厚度约3cm。

陕南地区羊肚菌大田栽培技术要点

陕南地区羊肚菌大田栽培技术要点

2019年第2020年第栽dible 羊肚菌是近年来初步实现人工商业化、规模化栽培的又一新兴珍稀食用菌,以栽培周期短、成品单价高、资源消耗低、劳动强度低和生态友好的优势,在精准扶贫和助农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陕南地区作为羊肚菌野生资源分布地[1],同时毗邻羊肚菌规模化栽培发源地——川渝一带[2],近几年羊肚菌栽培规模发展迅速,以汉中市城固县为例,2017年全县发展羊肚菌120hm 2[3]。

羊肚菌栽培模式有大田栽培[4]、林下栽培[5]、设施化栽培[6]等,其中大田栽培因其在稳定性、可操作性、投入产出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7]而被广泛采用。

该模式适宜陕南地区的气候,同时可有效利用冬闲田。

笔者自2016年开始在陕南地区从事羊肚菌大田栽培,初步总结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大田羊肚菌栽培技术管理模式。

1菌种制作菌种质量好坏是羊肚菌栽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目前国内人工栽培常用品种为黑羊肚菌支系的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 )、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 )和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sep⁃timelata )[8]。

羊肚菌母种建议从科研院所[9-11]或有专业技术团队的企业购买,有经验的栽培户也可自行分离[12]。

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方式获得母种,在进行大面积栽培前必须先做小面积出菇试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羊肚菌采用三级制种的方法制种,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1.1培养基配方(1)母种培养基:PDA 培养基添加麸皮浸出液,自然pH 。

(2)原种培养料:木屑70%,麸皮10%,小麦10%,腐殖土10%。

料含水量60%~62%,自然pH 。

(3)栽培种培养料:木屑57%,小麦33%,腐殖土10%。

料含水量60%~62%,自然pH 。

(4)外源营养袋培养料:谷壳35%,木屑30%,小麦30%,腐殖土5%。

料含水量60%~62%,自然pH 。

1.2培养基制备按照原种配方,将培养料搅拌均匀后装入750mL 菌种瓶内,清洗瓶口、瓶底和表面后,用双层耐高温封口膜封口,橡皮筋固定,高压灭菌2h ,冷却、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种经济动植物2019年第5期陕南地区羊肚菌设施化栽培关键技术●王勇(陕西省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安康725021)摘要:羊肚菌是一种珍稀的食、药用菌,其营养丰富,且具有防衰老、抗肿瘤等功效。

近年来由于羊肚菌栽培技术日益成熟,同时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国内种植规模增长较快。

本文简要阐述陕南地区羊肚菌设施化栽培关键技术,以期为种植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陕南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1栽培条件1.1土壤适宜羊肚菌生长的土壤为不易板结的黑、黄沙壤土,土壤酸碱度中性偏酸,含有腐殖质土更好。

1.2温度菌丝生长适宜温度18~22℃,低于3℃休眠,高于28℃死亡;孢子萌发适宜温度15~20℃;子囊果适温15~18℃,地温高于18℃子囊果死亡。

1.3水分及湿度子囊果(菇体)发生要求,菌丝生长土壤含水量40%~50%,低于40%不利于菌丝生长,子囊果生长期要求土壤含水量在30%左右、空气湿度80%~90%。

大田栽培3月份降水量至关重要,若降水量少于100mm,会对子囊果发生量造成严重影响。

1.4光照菌丝和菌核生长不需要光照,强光照会抑制菌丝生长;子囊果的生长需散射光(三分阳七分阴,透光度30%~50%)。

1.5空气菌丝生长对空气无明显要求,但子囊果形成和生长发育阶段对空气十分敏感,通风不好子囊果小、畸形,容易腐烂。

2栽培技术要点2.1栽培季节自然条件下羊肚菌子囊果发生在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

各地的气温不同,发生的时间也不同,如陕西秦岭山区冷凉地区4月至5月上旬、陕南在3月份为集中盛产期。

根据其生物学和陕南地区气候特点,要求当年10月下旬至11月底种植,翌年2~3月气温回升,子囊果开始生长形成。

严格要求种植不得超出12月,11月降温迅速,11月底低温就可达零下,1月底2月初最低温4℃左右,出菇期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气温升温较快。

2.2栽培方式目前,国内羊肚菌栽培方式有以下几种:地面矮棚式露地栽培、遮阳网简易大棚露地栽培、钢管塑料大棚设施化栽培、钢结构设施塑料大棚设施化栽培等。

其中钢管塑料大棚设施化栽培设施条件相对较优,投入成本适中,栽培环境易控,适宜在陕南地区选用。

2.3场地选择羊肚菌种植基地应选择地势较平坦、水源方便、交通便利及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养殖区以及生活垃圾场等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场地。

2.4设施搭建利用钢管塑料大棚栽培方式栽培羊肚菌的设施一般长度20~25m,跨度6~8m,大棚矢高3~3.5m,陕南地区山地较多,种植者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搭建设施大棚,但要注意大棚长度不能超过25m,否则不利于出菇期通风散热。

2.5菌种准备栽培品种我国羊肚菌主要种类有羊肚菌、作者简介:王勇,农艺师,主要从事珍稀食、药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

食用菌特种经济动植物2019年第5期褐赭色羊肚菌、尖顶羊肚菌、高山羊肚菌及黑脉羊肚菌等,其中生产应用主要是黑色羊肚菌直系种,如“梯棱”“六妹”系列。

栽培时选择具有抗病性好、抗逆性强、优质丰产且适合本地区栽培的品种。

菌种质量要求无杂菌污染、菌丝无干缩失水、无老化、生长势强,菌袋或菌瓶有少量菌核产生。

种植者选用自制菌种时,注意栽培菌种应为当年制备获得。

2.6播种前准备平整场地整地前撒石灰粉25~40千克/亩进行消毒杀菌,后将土壤翻耕1~2次,并耙细,土粒最大直径不超过5cm,土面平整。

场地四周开好排水沟,沟深30~40cm。

作畦畦面宽80~90cm,畦与畦走道宽40~50cm。

将走道内的土壤翻到畦面,使畦高达到15~20cm,整平畦面。

播种前一天用干净水将畦面稍喷湿,保持土壤湿润。

2.7播种菌种处理播种前将菌种掰碎放入消毒后的容器内备用,菌种或容器不能放在强光下照射。

播种将羊肚菌菌种均匀地撒播在畦面上,每平方米用种量掌握在0.6~0.75kg。

播种后用少许细土将菌种掩盖,以畦面菌种不裸露为宜。

播种完毕后,疏通畦间的走道,以保证后续管理中畦沟能够正常灌水,畦面覆盖黑色地膜。

覆盖黑色塑料地膜前,地膜上每隔20cm打一直径1cm的小孔,有利于通气,这样可省去越冬水。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陕南11月份晴天播种覆土后,要及时在棚架搭盖覆盖物,然后再在畦面覆盖黑色地膜,这样可避免长时间太阳照射使畦面温度过高,使菌丝免受高温伤害。

2.8棚架搭覆盖物利用钢管塑料大棚栽培方式的搭盖遮光率85%的遮阳网一层即可。

冬季可采取遮阳网上覆盖一层农膜以利于棚内保温,并防止积雪压塌棚架。

2.9养菌管理播种后,正常情况下,2~3d菌种开始萌发,10d左右菌丝基本占领畦面,开始产生分生孢子,这时注意观察湿度、温度及感染情况。

水分管理播种3d后在畦沟内灌水,以水不不淹没畦面为宜。

若后续畦面偏干时,可采用同样方法补水。

一般情况下,养菌阶段需补2~3次水。

菌丝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菌丝前端会分泌透明状如水滴的液体,当湿度过低时,菌丝上观察不到这样的小水珠。

控温防杂养菌期间,环境温度控制在5~22℃。

若发现杂菌,可在杂菌发生处撒干石灰粉防治。

2.10外援营养袋的覆盖外援营养袋的摆放时间一般情况下播种后2~3周就可以摆放外援营养袋,但在实际生产中,以畦面菌丝产生少量菌核、开始出现消退时覆盖外援营养袋为宜。

摆放方式及密度外援营养袋可采用五点式摆放,营养袋与营养袋的间距在30~40cm,一般亩用营养袋在1200~1600袋。

外援的撤离一般在出菇前1个月到20d左右撤袋。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营养袋内布满菌丝,营养袋与畦面接触点及周围布满黄褐色胎状绒毛时,即可撤去外援营养袋。

撤袋后重点工作是补水保湿,通过提升土壤湿度保证畦面和畦沟湿润(含水量30%左右),以保证子囊果原基形成和生产发育对水分的需求。

2.11出菇管理水分管理因春季气温回升,土壤蒸发量增大,出菇前需要根据土壤湿度在沟内灌一次大水,灌水以不超过畦面为宜,恢复土壤湿度。

出菇期间土壤水分控制在30%~35%,环境湿度控制在80%~90%即可,这时气温较前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喷水一定要注意细节的掌控,一般在早上8时前、下午18时后喷水,喷水一定要喷向空中,不可直接喷到菇体上,有条件的可采用在棚内安装雾化水喷灌设施进行喷施补水,出菇时要注意环境温度高于18℃时不宜喷水。

温度管理羊肚菌在子囊果的形成和生长阶段,对环境温度十分敏感,生长环境温度控制在13~18℃,高于20℃子囊果无法形成,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农膜的掀盖,控制好环境温度,否则严重影响羊肚菌产量。

食用菌特种经济动植物2019年第5期2.12病虫害防控防控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栽培期间不得向子囊果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出菇期禁用任何药剂防病治虫。

主要病虫害羊肚菌出菇期间主要的虫害是蛞蝓,蛞蝓数量的增加对羊肚菌的破坏是致命的;主要的病害是白斑病、红脚病及坏死病等。

防治方法针对菌种带病原性病害,其预防方法是将分离的菌种进行鉴定,在平板上培养2d ,菌落直径在4cm 左右,进行变温处理(高温、低温轮回),羊肚菌菌丝会出现自溶,再继续培养2d 出现细菌性菌落、白点菌丝或出现霉斑时,说明菌种不纯,不能作为栽培用种。

针对土壤带病原性病害,可选择水田或腐殖质不丰富的旱地,翻耕后撒施生石灰,每亩100kg 。

针对蛞蝓危害的防治,一是在蛞蝓的活动盛期,用人工捕捉的方式,可消灭大量的蛞蝓;二是在蛞蝓的躲藏地,撒上石灰或5%的食盐水进行驱杀。

培养残料的处理培养残料要及时运离生产场地,作为有机肥料进行利用。

生产中使用的塑料袋等要及时从场所清理干净,作为废品回收利用。

采菇后应及时清理料上和地面上的菇根、死菇等残留物,及时运离栽培场所,清洁后应进行灭虫和消毒处理,灭虫消毒后通风干燥。

空闲季节的各类园艺设施应掀膜通风晒地,直至下次使用。

3采收采收标准羊肚菌出菇后长至5~7cm 时采收最佳,过大影响品质,过小经济价值低。

但采收时要注意,羊肚菌表现出下列情况也要及时采摘:一是菌帽的蜂窝打开较大,不再是褶皱到一起;二是羊肚菌表现出其他杂菌感染的情况。

采收方法用小刀齐土面割下或将子实体基部一起拔出,清除基部泥土,分级销售或干制,干品需要塑料袋密封保存,减少菇体间的碰触和损伤,保持菇体完整。

采收者应穿工作衣帽、戴手套和口罩,卫生采收;采收人员不应佩戴饰品。

4干制加工羊肚菌采摘应有序摆放,不要过高叠压,以免弄脏或弄碎羊肚菌,造成损失。

采摘时手要握住羊肚菌基部轻轻地采摘,以免破坏周边未成熟羊肚菌的生长。

烘烤时羊肚菌需单个摆盘,不可叠压。

温度保持在45~55℃烘干,时间5h 左右,不宜过快。

5参考文献[1]倪淑君,张海峰.我国羊肚菌的产业发展[J ].北方园艺,2019(02):171-173[2]杨纪成.秦巴山地羊肚菌栽培及管理[J ].现代农业研究,2018(07):25~26,32.[3]何琳华,徐蕊,嵇伟彬,等.适宜苏南地区推广的羊肚菌菌株Y4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食药用菌,2018(05):58~59.[4]刘世玲,李克彬,朱红,等.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现状与问题探析[J ].食药用菌,2016,24(5):290-293.[5]李涛,刘文亮,张广,等.羊肚菌栽培外源营养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6):65-69.食用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