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

可久中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地理导学案
七年级班姓名时间授课人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大陆漂移课型设置【自研·互动+展示50分钟】
【学习目标】1. 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2.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 掌握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

可久中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地理导学案
七年级班姓名时间授课人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板块运动课型设置【自研·互动+展示50分钟】
【学习目标】1. 记忆六大板块的名称、形状、位置。

2. 掌握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影响。

3. 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学习重点】掌握六大板块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湘教版地理七上导学案(1-2)

湘教版地理七上导学案(1-2)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姓名: 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地理这一门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了解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要求;2.培养学地理情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的地理之谜和地理问题,增强求知欲,从而更加“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现象;3.初步形成“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概念,理解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学法指导:1.同学们在初步的学习中应首先培养对地理学科的情感,意识到学习地理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学会预习:读标题,了解内容,逐步学会抓要点抓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读图和用图,课后学会填图,学会运用地图进行分析,推理和记忆书本的知识点。

3.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不能偏科。

4.课堂作业一定要认真、及时完成,不懂的及时问同学和老师。

自主学习:1.看书P2-5,完成学习检测第2页的填空、选择、连线2.将自己不确定答案的题号写在下面(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自主完成学习检测第3页的综合能力提升2.同桌间互对答案,找出你们的疑难点,组内讨论我的计划:你喜欢地理这门学科吗?你准备怎样学好地理这门学科?把你的计划写下吧!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姓名: 评价: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知道地图的简单概念、绘制方法、种类;掌握地图的三个组成要素;2.知道在地图上如何定向的三种基本方法,掌握比例尺的比较和计算;(重点)3.明确学习地理的四个途径。

学法指导:学地理------读地图-------明确地图三要素--------学会在地图上定向-------掌握比例尺的比较和计算看书P7-11,初步学会看地图自主学习:一、学会使用地图1.地图是我们学好地理的必备工具,地图是怎样做出来的呢?(看书、读图)P7地图:。

2.展示、了解不同的地图,明确地图的类型(读文,找出)P11地图可分为和两个大类,其中自然地图包括、、、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等,此外还有地图家族的新成员。

人教版七年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6大板块,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三、教学重点能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四、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自学“沧海桑田”1、读教材32页内容“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填海造陆种田B、比喻世事的变迁C、比喻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植桑树2、读图,接要求完成下列内容(1)读33页图2.10及文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2)读33页图2.11及文字,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3)读33页图2.12及文字,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在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修建了,这说明也能引起海陆变化。

3、归纳提高:上述材料可知,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和三种,其中和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二)自学“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阅读36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后,你有什么感想?2、读34页图2.15、、、有哪两种?地最终1、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每年的有感地震达到1500多次,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之国”,“地震之国”,利用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观察图2.22,2.23和2.24,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科学测量表明,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升高,这说明什么问题?3、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域(3.9°N,95.9°E)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引发高达10米的海啸,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初中地理_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冰河世纪》片段,由此导入新课。

幽默风趣的动画片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A、沧海桑田【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通过被撕开的两张纸可以还原为一张纸,介绍“探究法”的学习方法。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大胆假想】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寻找证据】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观察动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导出结论】视频展示大陆漂移的观点。

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人教课标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学习和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 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

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出品人:审核人:时间:10、13●研究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⑵了解地球仪基本构造,记住地球最大的周长,平均半径,表面积。

⑶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极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

通过研究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一、自主研究:(一)导入部分:利用2009年7月24日的日全食引出月亮、太阳都是圆的,那么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二)导学部分:1、地球的形状是个。

地球的匀称半径是千米,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万千米。

2、地球仪是地球的,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和来表示陆地、海洋、河湖、国家河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3、地轴是地球的。

纬线是与地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地球仪上可画出条纬线,经线是毗连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

地球仪上可画出条经线,北极是。

南极是。

二、协作、探讨、展现:1、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你能从日常生活中举出实例么?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熟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阅读P2图1.1)3、从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4、观察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5、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或书P6图 1.10、图1.11)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成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长度是不是相称?(3)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呢?小结:完成下列表格纬经线线定与地轴并且环绕地连接两极并与纬义球的圆圈。

线相交的半圆。

圆弧状况长长度,最长,所有长度度往南北极逐渐收缩,最后成一点。

地理七下第二章导学案(湘教版)

地理七下第二章导学案(湘教版)

5、上图中⑧是海峡,①岛,c②岛,③岛,⑦半岛。

【课后反思】:____【课后反思】:____预习质疑:【课后反思】:)大洲:A B C)海域:D E F G H(内陆湖))国家:①②③④⑤⑥)海峡、运河:K N【课后反思】:____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湖泊)B__________(城市)____运河→ 海→海峡→大西洋→(国家或地区)欧洲西部的两大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脉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洲西部的盛行风向___________________风,它来自_________________年降水量较多的是_______。

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欧洲西部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五节两极地区预习学案第1课时(总第14课时)预习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

预习重难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和科学考察。

一、课前预习任务一:,在地图上找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1、北极地区是指 以北的区域,包括 洋、 大陆和 大陆北部及一些岛屿。

原住居民主要是 人和拉普人。

2、南极地区包括 大陆及沿海岛屿,还包括南 洋、南 洋和南 洋的一部分。

目前,南极洲 (有或无)定居人口。

3、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 、 。

地球上68%的淡水以雪的形式储存在任务二:,说出南、北极地区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 。

1、北极地区主要分布着的动物有 、 、 、其中 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2、南极地区主要分布着的动物有 、 、 、 其中 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3、任务三:,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 1、中国在南极洲上先后建立 、 和 科学考察站。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二地理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多样季风显著(1)编制人:张旭彤复核人:使用时间:2012.10.29 编号:7【课型】预展课【授课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文字和有关地图能够总结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在脑海中构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空间分布位置。

【思维导航】阅读图2.15、2.17;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

【祖国那么大】由学生课下搜集我国各地域的风土人情。

【自主学习】仔细阅读P22-P25之间内容,找到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要注重培养自己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请同学们把自学环节的相关内容在书上画下来。

1.我国南北跨很大,由于的影响,南北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漠河镇和海口市的一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夏季,除了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

3. 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最热的地方是;夏季我国最热的地方是,最冷的地方是。

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

4.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个温度带:、、、、。

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5.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台湾的,最少的是吐鲁番盆地中的。

6. 和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的湿润程度。

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

我国可以划分为、、、。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先独立解决问题,遇到难题动动脑筋,如果完成中遇到困难,去寻找你的对学伙伴,最后遗留的难题,组内讨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

2、总结秦岭—淮河一线的特殊性。

(共5点)3.比较图2.18中饭无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总结反馈】请同学们根据大家本节课总结的知识点,完成下列问题。

1. 北京位于我国温度带中的()A、亚热带B、暖温带C、中温带D、寒温带读图2—2—1,回答2~3题2.图中西侧山脉和东侧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侧河流为()A、黄河B、淮河C、长江D、珠江3、下列数据,有可能为正常年份甲地1月平均气温的是()A、5℃B、8℃C、-4℃D、16℃4.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A、从南向北递减B、从东向西递减C、从东南向西北递减D、从东南向西北递增5.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根据()A、降水量B、蒸发量D、降水量与蒸发量6.与1月0℃等温线走向基本一致的是()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200mm年等降水量线C、800mm年等降水量线D、400mm年等降水量线【拓展提升】读我国温度带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一)学习任务一:沧海桑田
1、“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和;人类活动也会造成,例如。

2、 2.13图 ________变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14图 ________变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15图 ________变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任务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随着长时间的推移,原始大陆才逐渐,缓慢的,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状况。

2、你能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吗?
(三)学习任务三:板块的运动
1、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划分为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

所以,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地带。

2、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它们运动的方向。

3、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形成或,若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形成。

4. 图2。

22中“←→”表示_______________ “→←”表示_________________。

5.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他们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二、检查反馈:
小组展示
三、练习提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中国地质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

B、在我国东部海底,人们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C、欧洲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但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

D、1986年和1993年,世界上有52个同时测量天文台北纬45°处欧洲同美洲之间的距离,发现7年间平均每年增加63厘米。

1、材料A、B共同说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2、材料C说明活动也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3、材料D反映的是地壳板块的(张裂或挤压)运动,这种运动常
形成和。

四、达标测试。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
A、大地构造学说
B、大陆漂移学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板块漂移学说
2、印度半岛属于()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3、下列证据中,不能证明海陆不断变化的是()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南极地区发现煤田
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海浪拍击海岸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亚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5、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形成裂谷
B、形成高山
C、形成海洋
D、形成低地
6、下列地理事物由板块张裂运动而形成的是()
A、阿尔卑斯山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7、板块学说认为,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美洲板块
8、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了8万多人死亡,本次地震发生地正处在下列哪两个板块交界处()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C、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五、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