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刻度尺量筒温度计汇总讲解
押填空题5:常见的测量仪器及读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

押填空题6:常考的测量仪器及读数本节内容包括了中考物理的所有常考的测量仪器,其中包括刻度尺、秒表、温度计、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和电能表。
从近3年的广东省卷、深圳卷和广州卷发现、深圳卷和广东省卷每年的填空题的第1道题均考查对测量仪器的读数问题,今年深圳卷和广东省卷同样会对中考常考的测量仪器的读数进行考察。
中考常考的测量仪器虽然有9个,但都是简单的送分题,考生务必拿下此分。
秘籍1.刻度尺(1)读数步骤:确定分度值→确定始末刻度→相减①确定分度值:0.1cm;②确定起始刻度:6.00cm;③确定末端刻度:8.70cm;④确定物体长度:8.70cm-6.00cm=2.70cm.(2)注意事项:①视线与刻度尺垂直(如视线B);②读须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③刻度尺是初中物理唯一需要估读的测量工具.秘籍2.秒表(1)读数步骤:确定分度值→确定分针的位置及读数→确定秒针的读数→相加①分针的分度值:0.5min;②秒针的分度值:0.ls;③分钟:4min,过半格;①秒针:由于分针过半格,读数从30开始,秒针读数为39.5s;⑤确定时间:4min39.5s(或279.5s).(2)注意事项:大表盘读数时应注意小表盘中分针的指针是否过半格(半分钟),过半格大表盘的读数在30s之上,没有过半格读数在30s之下.秘籍3.温度计(1)读数步骤:①温度计的示数由下至上变大,则可确定所读示数为零上温度;②在40℃~50℃之间共有10小格,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③温度计液柱的液面与示数40℃以上的第8小格相平,则温度计的读数为40℃+8×1℃=48℃(2)注意事项:①读温度计示数时一定要注意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②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物体中;③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垂直(如视线B)秘籍4.天平(1)读数步骤:确定砝码的质量一确定标尺分度值→确定标尺示数→相加①确定砝码质量:20g+10g+5g-35g;②确定标尺分度值:0.2g;③确定标尺的示数:3g+1×0.2g=3.2g;④确定物体的质量:35g+3.2g=38.2g.(2)注意事项:①天平放水平,游码归至零,测量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②标尺读数时应读游码左侧对应的刻度值;(2)注意事项:①天平放水平,游码归至零,测量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②标尺读数时应读游码左侧对应的刻度值;③测量过程中,平衡螺母是不能移动的.秘籍5.量筒(1)读数步骤:确定分度值→确定示数①确定分度值:1mL;②确定量筒的示数:10mL+8×1mL=18mL.(2)注意事项: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底部相平秘籍6.弹簧测力计(1)读数步骤:确定分度值→确定弹簧测力计示数①确定分度值:0.2N;②确定弹簧测力计示数:2N+3×0.2N=2.6N.(2)注意事项:使用前应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调零秘籍7.电流表(1)读数步骤:观察电流表所选的量程→确定分度值→确定电流表示数①确定所选的量程:0~0.6A;②确定分度值:0.02A;③确定电流表示数:0.4A+2×0.02A=0.44A.(2)注意事项:串联接入电路,“十”进“-”出.秘籍8.电压表(1)读数步骤:观察电压表所选的量程→确定分度值→确定电压表示数①确定所选的量程:0~3V;②确定分度值:0.1V;③确定电压表示数:2V+5×0.1V=2.5V.(2)注意事项:并联接入电路,“十”进“一”出.秘籍9.电能表(1)读数:①电能表上最后一位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如图所示电能表示数为248.6kW·h,即248.6度;②1920r/(kW·h)表示转盘每转1920r电路消耗的电能为1kW·h.(2)计算电能的方法:①W =W 末-W 初;②w=kw·h1.(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亮亮同学做了如下测量:如图1,物体质量为:g ;如图2,停表读数为:s ;如图3,弹簧测力计读数为:N 。
第4节—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有 趣 的 人 体 尺 度
你为你的父母或兄长量一量脚长和身高,你就 会发现其中的奥秘:身高往往是脚长的 7 倍。高个 子要穿大号鞋,矮个人要穿小号鞋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来说, 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手腕的周长恰恰 是他脖子周长的—半。 • 两臂平伸的长度正好等于身高。 • 大多数人的大腿正面厚度和他的脸宽差不多 • 大多数人肩膀最宽处等于他身高的 1/4。 • 成年人的身高大约等于头长的8倍或7.5倍。
用刻度尺、细棉线能测一段曲线的长度吗?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3.辅助工具法——对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 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需要借助三角板或直 尺等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 度尺上,从而测出该长度。 适于测圆、球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用刻度尺、直角三角板能测一枚硬币、球的直径吗?
mm。
,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
1.累积法——由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限制, 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到时,可以把很多 小物体叠加起来,用刻度尺测量总长,再 算每一个的长度。 适于测纸厚,细丝直径
0.1ocm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以直代曲法——在实际测量中,长度并非直线, 可借助弹性不大的细棉线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然 后两处细棉线的长度即可。 适于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 适于测较长的曲线例如运动场的跑道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一、体积的主单位:立方米(m3) 1立方米=103 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 液体的常用单位:升、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3毫升
你能想象并比划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吗?
体积的测量
请你在下列物体的体积记录中填上合适的单体: 1、明明的铅笔盒体积为200 立方厘米 ; 2、芳芳书包体积为10立方分米 ;
高中物理选修一 讲义 第4节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第4节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理解验证在碰撞中动量守恒的基本思路。
2.掌握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物体碰撞前、后速度的测量方法。
3.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4.体会将不易测量量转化为易测量量的实验设计思想。
一、实验目的1.明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思路。
2.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3.知道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方案方案一:研究气垫导轨上滑块碰撞时的动量守恒1.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2.实验原理(1)用天平测量两滑块的质量m1、m2。
(2)调整导轨使之处于水平状态,并使数字计时器系统正常工作。
(3)利用数字计时器测量滑块碰撞前后的速度。
方案二研究斜槽末端小球碰撞时的动量守恒1.实验器材:铁架台,斜槽轨道,两个大小相等、质量不同的小球,铅垂线,复写纸,白纸,天平,刻度尺,圆规,三角板等。
2.实验的基本思想——转化法不易测量量转化为易测量量的实验设计思想。
3.实验原理:如图甲所示。
让一个质量较大的小球从斜槽上某一位置由静止滚下,与放在斜槽末端的另一个大小相同、质量较小的小球发生正碰,之后两小球都做平抛运动。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质量。
(2)速度的测量:由于两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飞行时间相等。
如果用小球的飞行时间作时间单位,那么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在数值上就等于它的水平速度。
因此,只需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1、m2和不放被碰小球时入射小球落地时飞行的水平距离s OP,以及碰撞后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落地时飞行的水平距离s OM 和s ON。
4.数据分析:若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1s OP=m1s OM+m2s ON,即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探究1研究气垫导轨上滑块碰撞时的动量守恒1.本实验碰撞前、后速度大小的测量采用极限法,v=ΔxΔt=dΔt,其中d为挡光板的宽度。
2.注意速度的矢量性:规定一个正方向,碰撞前后滑块速度的方向跟正方向相同即为正值,跟正方向相反即为负值,比较m1v1+m2v2与m1v1′+m2v2′是否相等,应该把速度的正负号代入计算。
物理温度计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温度计知识点归纳总结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1、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2、温度计的使用:(1)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2)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知识拓展: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第4节科学测量长度的测量(课件37张)

×。
× 物块的长度为 3.8 cm 。
× 物块的长度为 3.79 m 。
思考讨论
宽度
用刻度尺测量一下,《科学》教科书的长和宽:
长是_26.0_0_c_m__,宽是_1_8.35 c_m___。
26.01 cm
18.36 cmcm
长 度
误差不可避免地存在。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铅笔的长度为 5.52 cm ; 其中准确值: 5.5 cm ; 估计值: 0.02 cm 。 读数时,估计值可能会因人而异。
④记正确:
读数完成后,应及时记录数据。记录时,应注明单位。(没有单位的
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记录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 物块的长度为 3.79 cm 。
物块的长度为 3.79
3.测量之前要确定测量的标准。 如,测量长度的标准一般为“米”,测量温度的标准一般为“摄氏 度”,测量体积一般为“立方米”等。
4.测量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如,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液体体 积的测量工具是量筒等。
交流讨论
如果你的书桌在现有高度的基础上提高或降低一个茶杯的高度,你会 有什么感觉? 我们使用太高或太矮的书桌时,会感觉不舒坦、 久了还会感觉累,不利于身体健康……。
4.滚轮法 测量较长的曲线长度时,用已知周长的轮子沿线滚动的测量方法。如, 测量操场的周长。
5.化曲为直法 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软尺或一根没有弹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 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重合,在棉线上做 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6.组合测量法 用刻度尺将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 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 如测量硬币的直径等。
1-4科学测量(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科学测量【知识点分析】课堂导入:要准确而严密的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往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
因此,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量的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长度的常用单位是米( m ) 测量较大的距离时一般用千米( km ) ;测量较小的距离时-般用分米( dm )、厘米( cm )和毫米( mm );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微米( μm )和纳米( nm )等单位。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纳米2.长度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1)零刻度线:测量的起点。
(2)分度值(最小刻度):最小格表示的量。
(3)量程(测量范围) :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
(4)单位:就是该刻度尺标注的单位。
4.使用刻度尺:(1)选取量程、分度值、单位和测量范围合适的刻度尺。
(2)正确放置:有刻度线一端与被测物体紧贴,被测物体与零刻度线对齐,测量端要与刻度尺平行。
(3)正确观察: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即视线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
(4)正确读数:区分大小格的分度值后准确读数,并且需要往后估读一位(分度值后一位)。
(5)正确记录:按照读数的方式,记录读出的数据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当被测物体较小,产生的误差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累积法,先测量多个,再除以数目。
(2)平移法: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我们可以采用平移的方法来测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3)以直代曲法:用曲线与待测物体紧贴,再拉直测量长度(4)滚轮法:利用滚轮的周长和半径关系,滚动的圈数加上角度,乘以周长,即可得到长度。
二.体积的测量1.体积的单位::米3(m3)。
其他单位:分米3(dm3)、厘米3(cm3)、升(L)、毫升( mL )。
单位换算:1米3= 103分米3 (升)= 106厘米3(毫升)。
科学测量量筒的使用及读数ppt件ppt

B.要搞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C.量筒只能测液体体积不能测固体体积
D.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时,视线要与凹形液
科学测量量筒的使用及读数ppt-件ppt (PPT 优秀课 件)
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科学测量量筒的使用及读数ppt-件ppt (PPT 优秀课 件)
3.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小明采用俯视读数法 , 读出液体的体积为32毫升,则此液体的真实体 积将--------------------------------------------( B ) A.大于32毫升 B.小于32毫升 C.等于32毫升 D.都有可能
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30ml液体将液体倒入量筒时应用左手筒右手执试剂瓶面对量筒上的刻度使量筒和试剂瓶稍倾斜让液体缓缓倒入量筒中
科学测量量筒的使用及读数ppt-件ppt (PPT 优秀课 件)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章第四节《量筒的使用及(PPT 优秀课 件)
用量筒测量体积前先做什么?
观察量筒的:
单位:毫升(ml) 测量范围:0---50ml 最小刻度值:2ml
注意:量筒不能量热的液 体体积,不能作为反应容 器,不能配制溶液。
科学测量量筒的使用及读数ppt-件ppt (PPT 优秀课 件)
科学测量量筒的使用及读数ppt-件ppt (PPT 优秀课 件)
如图所示是一个圆底直径为D、 高度为L的啤酒瓶,如果你只 有刻度尺这一测量工具,你能 粗略测量出它的容积吗? (可以用一定体积的水)
科学测量量筒的使用及读数ppt-件ppt (PPT 优秀课 件)
科学测量量筒的使用及读数ppt-件ppt (PPT 优秀课 件)
俯视
读数偏大
L
A
B
八年级物理上册笔记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主单位是m 。
① 1km=1000m ②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①1dm=10cm ②1cm=10mm ③1mm=1000μm ④1μm=1000nm)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① 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叫做分度值。
) ② 放尺:沿所测长度正放③ 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 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时间的主单位是s 。
①1h=60min=3600S ②1min=60 S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
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
错误是能够消除的。
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第2节 运动的描述1、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2、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4、速度的主单位是m/s ,常用单位是km/h 。
1m/s=3.6km/h5、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其特征是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不变,所以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图像如上图所示。
)6、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7、交通标志牌的含义:①路标:到某地还有多少km ;②限速标志: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km/h(限速多少km/h)。
8、车过桥(隧道)特殊在路程上。
路程=车长 + 桥长s=s 1 + s 2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νs t =,,/s km t h km h ν→→→②⇒=t s νt s ν=,,/s m t s m s ν→→→①1、实验原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观察和思考:量筒和量杯的刻度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量
量
筒
杯
不同点:
量筒的刻度均匀 量杯的刻度上密下疏 相同点: 都没有零刻度
4.使用量筒或量杯时应注意: (1)选.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 围(即量程) 和最小刻度; 例:写出用量筒量取30ml水的
实验仪器。( C )
A、10毫升量筒 B、25毫升量杯
③小石块体积为
V =V2-V1;
(2)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不溶漂浮):
V泡沫=V3-V2
5、有3只量筒,量程和最小刻度如下:
现要一次性尽可能准确地量取15毫升
酒精,最好选用哪只量筒? ( B )
A、甲
B、乙
C、丙
D、甲、乙均可
若在第一次读数时俯视, 第二次读数时仰视,则 测量结果比实际值_小____。 (填“大”或“小”)。
(2)使用时,一定要做到五正确: “选正确”、 “放正确”、 “读正确”、 “记正确”。
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正确认识最小刻度值
2.15dm
0dm 1
2
3
4
测量你能正确读数吗?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0__.5_c_m__ 3.0cm
测量你能正确读数吗?
对下列测量你能正确读数吗?
3.0cm
有贴近被测物体
对准被测物体一
端
8.用零刻度被磨损的刻度尺的一端对 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测出的长度,其结
果比实际长C度( )
A 偏大
B.偏小
C.一样长
D.不能确定
9.有一把刻度尺,它的间隔要比标 准刻度尺的间隔稍大些,用这把刻 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测得的结果 会比真实值_偏__小__
(填“偏大”或“偏小”)。
3.00c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选正确:观察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 度,选择一次性测量的
(2)放正确:刻度尺应与被测部分对齐
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3)读正确:视线应与刻度尺垂直 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
(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写明单位
1、某同学测量一块木块的长度,将一把木质
刻度尺如图放置,其错误的是: (1)刻__度__尺__的__刻__度__线__没_ ;(2)_“__0_”_刻__度__线__没__有
练习1.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50千米= _5_×___1_0_6__厘米 4米= _4_×__1_0_3___毫米
2、下列单位换算算式,正确的是(D)
A.125厘米=125÷100厘米=1.25米 B.125厘米=125厘米×1/100=1.25米 C. 125厘米=125×1/100=1.25米 D.125厘米= 125×1/100米= 1.25米
实
家
验
体
庭
用
温
气
温
计
温
度
计
计
C、50毫升量筒 D、100毫升量筒
体积的测量
测量范围: 0-50ml 最小刻度值: 2ml 此液体体积: 36ml
(2)放量液体时,量筒应平__放__在__水_平__桌__面__上。 注液体时, 筒应____先__倾_倒__后__滴__加。
(3)读数时视线要与__凹_液__面__最__低__处__相平。
(4)记录时, _精__确__值__+_单__位___。
读数时,视线应与
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俯视
如俯视读数时:
测量结果偏大
仰视
如仰视读数时:
测量结果偏小
5.(1)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不溶沉底):
用量筒(即排水法测量)
排水法
①先在量筒中盛适量的 水,体积为V1;
②将小石块用细线栓好, 轻轻放入量筒中,总体 积为V2
体积的测量
一:体积的单位: 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2.固体体积的主(国际)单位:
米3(m3) 固体体积的较小单位:
分米3
厘米3
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升或毫升。
3.单位换算: 1升=1000毫升 1立方米 =1000升
1升= 1分米3 1毫升=1厘米3
1分米3=1000毫升
1米3=103分米3 1分米3=103厘米3
体积的测量
如图所示是一个圆 底直径为D、高度为L 的玻璃瓶,如果你只 有刻度尺这一测量工 具,你能粗略测量出 它的容积吗?
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
一、温度的概念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二、温度的测量--温度计 1、制作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
100 ℃
?
58 ℃
0℃
100 ℃ 0℃
常见温度计的种类
二.单位换算练习:
3米3= 3000 分米3= 3000000 厘米3 35毫升= 0.000035 米3
4.5升= 0.0045 米3 = 4500 毫升
三:体积的测量: 1.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形长方 形圆柱体等可用__刻__度__尺___测出它的边 长或半径,然后___计__算____它的体积; 2.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__筒__和_量__杯__
讨论: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
1.如何利用毫米刻度尺测量 一张纸的厚度
答:先用毫米刻度尺测出一本 书的厚度h,然后除以纸的张数。
“累积法”
2、测量细金属丝的直径:
“累积法”
正确的测量方法:把金属丝紧紧的缠绕在 铅笔上,绕成n圈,用刻度尺测出n圈金属 丝覆盖铅笔的长度为L厘米,则细金属丝 的直径为L/ n厘米。
(2)m→dm→cm→mm 每一级都是十进位。
1 纳米=__0__.0__0_0__0_0__0_0__0_1__米。10-9
1米 = 10 分米
101
1分米 = 10 厘米
101
1厘米 = 10 毫米
101
1毫米 = 1000 微米
103
1微米 = 1000 纳米
103
1米=__1_0__0_0__0_0__0_0__0_0___纳米 109
第4节科学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 进行比较的过程。
2、那么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km、m、dm、 cm、 mm、 μm、nm
应掌握km、 m、 dm、 cm、 mm、μm、nm、 七种单位间的换算。
其中: (1)km→m→mm→μm →nm 每一级都是千进位;
3、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5厘米=15厘米×1/100米=0.15米 B、2.5分米=2.5×100=250毫米 C、0.05米=0.05米×1000=50毫米 D、1.6毫米=16×1/1000米=0.016米
长度测量的工具:
分度值(最小刻度) (1)使用前,应仔细观察零刻度线、
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即“选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