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专项 练习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C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

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抒发的感情相同。

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

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

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

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

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

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

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共七大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共七大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释】①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②貂锦:这里指战士。

③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④深闽: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试分析这首诗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来表现全诗主旨的。

(5分)2代王贞此诗后两“用意工”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作简要说明(二)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5分)2、简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句的表现手法。

(6分)有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6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四)题武关①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

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

5.诗人“笑”怀王什么?为什么“笑”?请简要分析。

6.诗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五)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

(一)课内与课内1.(昆明)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3分)【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

”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3分)2.(宁波)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

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6分)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南安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二)课内与课外3.(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5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释】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训练(训练版+教师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训练(训练版+教师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训练(训练版+教师版)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鉴赏(教考融合类试题)分类训练一、比较鉴赏点(内容理解)登赏心亭①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②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

②瓜步:即瓜步山。

与建康隔长江相对。

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问题: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还写了“涕流”的情状。

试比较这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异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点:都因时局动荡、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

不同点:①所见之景不同:杜甫面对恢宏气象,引发个人孤独无依之感;陆游面对肃杀凄凉之景,由喜转忧,深感前途渺茫。

②个人境遇不同:杜甫暮年独自漂泊西南,处境困顿;陆游奉召东游,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

二、比较鉴赏点(形象意象)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___ 问题: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

请从手法与用意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

答案:手法:①正面描写:《念奴娇》使用了外貌、神态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周瑜的儒雅;《满江红》则总括性地概写周瑜气度不凡。

②侧面描写:《念奴娇》用小乔来正衬周瑜的英雄风度;《满江红》则用曹操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用意:《念奴娇》借周瑜表达自己华发早生、功业难就的苦闷;《满江红》则借周瑜来表达对时世的感伤。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项专练:对比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项专练:对比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项专练:对比鉴赏(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咏萤火萧绎①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②。

咏萤火虞世南的历③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注】①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人生前四十年作为皇子养尊处优,常读书、写诗、作画。

此诗正作于这一时期。

②然∶通“燃”,指萤火虫能在雨夜发光。

③的历∶闪亮的样子。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诗着力展现萤火虫萤火的多样特征,虞诗对萤火特征的呈现相对较少。

B.萧诗中没有体现出萤火虫轻盈灵活、飘摇飞动的特点,而虞诗则表现突出。

C.萧诗语言自然生动,富有趣味性;虞诗语言朴素之中又包含着深刻寓意。

D.萧诗主要从感官角度描写萤火;虞诗则托物言志,借写萤火虫表露心迹。

15.这两首诗中诗人借萤火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解析】14.B(“萧诗中没有体现”错,“翻”字也体现了萤火虫的轻盈姿态)15.(6分)①萧诗用细腻的笔触,多角度呈现了萤火“不发热”“无烟雾”“光暗淡”却“雨中不息”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自在和对萤火虫的喜爱。

②虞诗中萤火虫虽“光小、翅轻”,但却不甘默默无闻,偏要在暗夜闪光,凸显自己,表达了诗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心志。

(每点3分)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②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

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味。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5“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专项强化练学生

5“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专项强化练学生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专项强化练1.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元]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

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萨都剌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分)(2)简要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与萨都剌的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6分)2.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2)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初冬夜饮①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韩愈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注]①本诗写于842年,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

②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

“偶求欢”的“欢”,指代酒。

(1)杜诗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2)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的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所在。

(6分)4.梦江南[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望江南[南唐]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

忙杀看花人。

(1)你认为皇甫松在词中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 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

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萨都剌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分)
答:
(2)简要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与萨都剌的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6分)
答:
参考答案:(1)此词上下阕皆先实后虚。

实写了石头城、青山、离宫、辇路芳草、松径、鬼火等空冷阴森之景;虚写了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以及歌女的歌舞和临镜等。

虚实结合使得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2)相同点: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不同点:萨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之感;而苏词抒发的是自己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2)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1)高诗:描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

(2分)李诗:描写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3分)
(2)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

(3分)李诗中“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3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韩愈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注] ①本诗写于842年,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

②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

“偶求欢”的“欢”,指代酒。

(1)杜诗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2)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的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所在。

(6分)
答:
参考答案:(1)①用典。

(1分)诗人引用汲黯的典故,暗示自己因直言被排挤外放,表达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

(1分)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1分)诗人客居他乡,在清冷的冬夜里秉烛自饮,孤寒苦闷之心和思乡之情涌上心头;(1分)此时,凭栏而立,门外的纷纷暮雪,又加重了诗人流转不定的困苦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1分)
(2)杜诗中的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1分)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出冬夜积雪之厚之白,(1分)其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冷。

(1分)韩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1分)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1分)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1分)
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11分)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望江南
[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

忙杀看花人。

(1)你认为皇甫松在词中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2)两首词都写到“梦”,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1)由实及虚,虚实结合。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同时又是以实代虚之笔,暗引出下文的梦境;后三句则虚写梦中景象,但又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描述。

(答出“由实及虚,虚实结合”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2)皇甫词中,“梦”中的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由消散的情感;(3分)李词中,“梦”中的故园的江水、乐声、飞絮、轻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之感。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