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鲁迅与《呐喊》《彷徨》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基于女性形象的视角探讨鲁迅的妇女观XX(XXXXX大学名学院专业)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创造了那个时代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这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他以小说寄予了对中国妇女的同情,深入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封建根源,客观批判了她们的历史弱点,并为中国女性的解放探索出路。
本文以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为出发点,剖析鲁迅先生的妇女观,对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及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进行再解读。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观;妇女解放1 引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于1918至1925年期间,创作了《呐喊》与《彷徨》,这位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以这两部作品将中国现代小说带入了成熟阶段。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中开始,又在鲁迅的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1]。
因此,如若探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思想,鲁迅及其作品断然不可以被忽视,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2]。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人的意识觉醒与思想解放,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生命的结束,鲁迅先生始终在其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中不停地注入着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
他对妇女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思考与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男女平等意识,及五四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是相一致的,而他的论述却更为现实与深刻。
2《呐喊》、《彷徨》与女性形象在小说《呐喊》与《彷徨》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不但深刻反映出了他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
同时,鲁迅也表达了自己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并希望她们能够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可编辑)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姓名:张静丽学号: 0903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站点: 山西省电大朔州分校入学时间: _______200903____________指导教师:王卯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1年3月16日提纲一序论1.中心论题;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2,写作意图:《呐喊》与《彷徨》在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上,与以往传统小说对比,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独到:重在揭示中国人病态的灵魂。
二、本论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对呐喊彷徨的剖析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3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 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迫害;5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6 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四)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1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2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三、结论《呐喊》与《彷徨》,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借鉴外国文学艺术形式、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
融个、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
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表现时代特征。
摘要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对《呐喊》、《彷徨》的剖析,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关键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麻木愚昧封建伦理冷漠剥削阶级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试题题库及答案

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单选题】《祝福》收录在(B)。
A、《呐喊》B、《彷徨》C、《而已集》D、《坟》2【单选题】《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D)。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D、以上都是3【单选题】《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是(B)。
A、深谋远虑B、忧愤深广C、明亮欢快D、平静如水4【单选题】《狂人日记》的作者是(B)。
A、胡适B、鲁迅C、巴金D、老舍5【判断题】《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6【判断题】《呐喊》、《彷徨》未能体现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追求。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单选题】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C)。
A、《药》B、《在酒楼上》C、《伤逝》D、《祝福》2【单选题】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D)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药》3【单选题】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A)。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故乡》4【判断题】《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判断题】《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D)。
A、《祝福》B、《狂人日记》C、《伤逝》D、《风波》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B)。
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3【单选题】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C)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4【判断题】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5【判断题】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鲁迅第一章1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 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 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 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 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 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 运动了。”
弃医从文后,鲁迅先后发表了《人间之历史》 《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 说》《破恶声论》等文章,洋溢着爱国热情, 且在哲学、社会、文学上都有相当深入系统 的思考。 1908年,和二弟一起编译《域外小说集》, 失败。但初步奠定其文学观。
三、彷徨中求索
成绩 ★组织文学社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1924,语丝社,《语丝》杂志。为中国现代散 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25莽原社和未名社,前者提倡社会批评和文 明批评,后者着重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三、彷徨中求索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成绩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出版小说集《彷徨》 1933年3月2日,鲁迅送《彷徨》给日本人 散文诗集《野草》。 山县初男,并在书上题写了本诗。 ★结识许广平
二、横站中的苦斗(1927-1936)
③1932年11月北京 探母,应邀在五所 大学发表演讲:著 名的“北京五讲” ——揭露和反抗 现实的黑暗。
和许多进步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瞿秋白
瞿秋白
二、横站中的苦斗(1927-1936)
④鲁迅参加了多个 反帝反战、争取民主 自由的群众团体。
杨杏佛,国民党员。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四、留学日本(1902----1909)
弘文学院
仙台学医
弃医从文
1906年春与朱安(1878—1947年)结婚
鲁迅第二讲小说《呐喊》《彷徨》

第三、世界意义。阿Q身上的弱点, 也是世界各个民族都具有的共同弱 点。首先是奴性心理,这在所有专 制社会、专制国家里都有的一种性 格特点。其次,退一步的妥协心理, 又次,如钱钟书所概括的“酸葡萄 心理”,再次,如唐· 吉诃德的盲目 的乐观主义等。
(三)艺术特点——怎样塑造了阿Q这 个人物形象? 1、注重从灵魂深处揭示人物的特点。 2、注重从细节处表现阿Q的特点。 3、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阿Q的特点。 4、用讽刺和政论的手法表现阿Q的特 点。 5、用喜剧的外表表现悲剧的内涵。
第一类:辛亥革命前后反清封建的先驱者, 有夏瑜、狂人、疯子等,主要特点是孤身奋 战; 第二类:辛亥革命前后,封建制度特别是封 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有孔乙己、 陈士成(《白光》),从精神到肉体被摧毁; 第三类:辛亥革命时的激进派,革命失败后 的颓废者,有吕纬甫(《在酒楼上》)、魏 连殳(《孤独者》),由于没有找到先进的 精神力量,终于被封建势力打败;
4、怎样表现“吃人”意象——艺术特色问题: 总体上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 第一,双重人称叙事,便于表现正常和病态即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第二,日记体形式的运用,一是打破了中国传 统小说有头有尾的叙述模式,二是有利于表 现狂人独特心理,即不受时空的限制,信笔 所致,任意挥洒; 第三,写实与象征结合,总的说写人是写实的, 主题是象征的,但写实中有象征,象征中有 写实,便于表现狂乱合理性的统一。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点
• 首先,更新小说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 作的理论基础。鲁迅将小说创作与反帝反封建 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启 蒙主题。他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 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用小说 来启迪人生,参与历史的发展,鲁迅以自己的 理论倡导特别是创作“实绩”不仅更新了传统 小说的观念,而且创造性地为我国现代小说的 发展,确立了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文 学主潮——“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主潮。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鲁迅与《呐喊》《彷徨》教学要求:1、了解鲁迅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经历和“弃医从文”等几次重大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在杂文、散文、历史小说等多方面的成就。
2、掌握《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和鲁迅小说的主要特点。
3、重点掌握《狂人日记》《阿Q正传》《孤独者》《示众》等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教学过程:★一、鲁迅生平与创作概况 P33(一)鲁迅生平与思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
1898年到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1.家庭的影响绍兴的周氏家族,在清朝后期曾是一个十分兴盛的名门旺族。
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清军勾结英法联军击败太平军后,在绍兴大肆烧杀。
周家在这场兵燹中,各房族财产损失惨重,大伤元气。
鲁迅出生时,周家已从大户没落为小康,并且一直在走下坡路。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周家从此一蹶不振。
这年,鲁迅被送往母亲鲁瑞乡下的娘家避难,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压抑和刺激,一方面,认识到了封建阶级的腐朽和没落,认识到了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另一方面,也使他看到了农民的痛苦和不幸。
紧接着,他父亲周伯宜吐血卧床,一病不起,鲁迅便开始了每日出入当铺和药店的终日奔波,更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
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他后来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受到这段生活的深刻影响。
2.进化论的影响1898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受到了康梁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世界、认识现实的思想武器。
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怀着救国的理想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弘文学院是日本人专为中国留学生进入各种专门学校而开设的补习学校,既补习日语,也补习普通科学知识,学习期限为两年。
鲁迅当时被编入普通科江南班),当时的东京正是中国革命党人海外活动的中心,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新小说》等报刊成为了留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鲁迅在课余也开始接触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作了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同时也与他的同乡好友许寿裳一起开始了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后来,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中回忆说:"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904年,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后,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然而,他对中国国民的缺点和病根认识越多,对自己的医学救国理想就越怀疑。
3.弃医从文1906年,一个偶然的"幻灯片"事件,特别是那些茁壮而麻木的"看客"以及"示众"的场面,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呐喊·自序》说:"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那一回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正是从那时起,鲁迅遂"弃医从文"。
鲁迅的全部创作,包括杂文和小说,无论是社会批判还是文化批判,都是沿着"改变他们的精神"这一思想发展的。
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而失败后,他一方面与周作人翻译外国小说,后结集为《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人之历史》、《科学史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1909年,已经28岁的鲁迅回到国内,先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
1911年便以当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袁世凯复辟后,鲁迅陷入了幻灭,沉没于古籍。
4.新文学的旗帜1917年,当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
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散文、白话小说和白话诗的创作。
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在1925年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
1926年离开北京后,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
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大屠杀,鲁迅要求当局营救学生未果,愤而辞去了一切职务,于同年9月离开广州定居上海,先主编《语丝》,后与郁达夫合编《奔流》,与柔石组织朝花社,再参加发起成立"左联"。
在这期间,鲁迅主要以杂文为战斗的武器,直至1936年10月19日病逝。
(二)鲁迅创作概况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3部散文集和16部杂文集。
1.小说集《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前三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
末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
末一篇:《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在这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知识分子形象,如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二是农民形象,如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
《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
《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2.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共23篇。
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
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3.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连续性,如《华盖集》与其"续编",《且介亭杂文》与其"二集"和"末编",《集外集》与其"拾遗",还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
▲二、《呐喊》《彷徨》与鲁迅小说的成就 P38(一)《呐喊》《彷徨》简介《呐喊》《彷徨》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一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再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不能不革命的悲惨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还缺乏民主主义革命觉悟性二者之间的矛盾。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
作品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十四篇小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