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1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如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种类: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力量: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2. 难点:各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观察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地表形态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周围地表形态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其塑造力量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种类和塑造力量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区的地表形态图片和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类地表形态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及其塑造过程。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科学研究。
3. 安排学生进行地表形态塑造的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一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一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2.掌握地质作用的概念,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质作用的具体表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形态。
(2)提问: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探究地质作用的概念(1)讲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层及其内部的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组成、结构和能量分布产生影响的全部过程。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质作用的表现。
3.学习内力作用(1)讲解内力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能量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2)展示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3)引导学生分析内力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过程。
4.学习外力作用(1)讲解外力作用的概念: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能、地球重力能和生物能等能量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2)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3)引导学生分析外力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过程。
5.对比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巩固提升(1)布置课后作业:观察学校附近的地质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主要知识点: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表现为、和,其中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运动和运动。
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和;垂直运动引起和。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运动为主,运动为辅。
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表现为、、、四种方式。
4、侵蚀地貌举例:;堆积地貌举例:。
5、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和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作用奠定地形的基本格局,起主导作用。
6、岩石圈的三大岩石分别是、、。
7、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请在下图中注出岩石的类型。
BAC变质岩第二节山岳的形成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山岳的类型有、、。
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作用下,岩层发生,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其有两种基本形态,和。
3、比较背斜和向斜褶曲基本形态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背斜一般:;地形倒置:。
向斜一般:;地形倒置:。
4、判断图中甲、乙两处是背斜还是向斜?乙甲5、褶皱山举例:。
6、断层指岩体沿面发生明显的。
7、断块山举例:。
8、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为主,其次才是。
山岳地区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和。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河流地貌分为地貌和地貌,它们的形成与作用有关。
2、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发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字形;河流发育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形。
3、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由(发育于)、(发育于)、(形成于)。
高三地理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

三一文库()/高三〔高三地理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1]〕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地理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学习目标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态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以及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6.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经典例题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
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答案】C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拗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分类作用速度迅速剧烈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缓慢微弱其他形式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水平运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经典例题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解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4.认识到保护地形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及要点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做五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采取问题导入、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通过询问方式、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多种方式使用。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1.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并回顾地表形态类型的基本知识。
2.通过问题导入,提出“地球上有那些不同的地形?”,让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部分:学习环节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教师通过讲解和ppt演示的方式,介绍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自然地理条件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人类活动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1)以图示、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以多种角度、形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形类型有更透彻、更全面的了解。
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保护地形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制定保护地形的措施。
第三部分:总结环节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保护的意义。
2.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设计1.PPT展示: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及其特征;展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2)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地表形态塑造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地表形态变化的照片,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 讲解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搬运作用:介绍搬运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固结成岩作用:介绍固结成岩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以实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等。
4. 实践操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沉积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说课稿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22页第3题、第24页第4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并做好答案的核对与修改。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GIS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等,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巩固拓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认识。
3.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合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地理学科素养。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反馈。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深对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理解。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讨一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2.探讨:小组成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表形态与地球内外力的关系。
3.汇报: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特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一系列的地质过程和力量所驱动的。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上常见的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山脉山脉是地表形态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它们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包括隆起和抬升。
板块的碰撞和相互推移使岩石层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二、河流河流是由地表水体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它们通过冲刷和搬运岩石和沉积物来改变地形。
河流的流速、坡度和附带物的大小都会影响其侵蚀力。
长期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将形成山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三、湖泊湖泊是由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
它们可以是由冰川或火山活动形成的坑洼区域,也可以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动形成的。
湖泊中的水通过降雨、河流供给和地下水补给。
湖泊的深度和水的成分也会导致不同的地表形态。
四、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的典型地表形态。
它们通常由气候变化和风蚀过程形成。
气候的干燥导致水分蒸发迅速,形成干旱地区。
风将沙粒沉积和搬运,形成沙丘和沙漠。
沙漠地貌特征还包括沙漠盆地和风成砾石。
五、岩石地貌岩石地貌是由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力量形成的。
不同的岩石对风化、侵蚀和水流等有不同的抵抗能力,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例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和火山口,以及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峡谷和洞穴等。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地质过程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这些形成地表的过程和原因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以及与地质过程和力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地表形态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
1.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理。
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根据两者的特征来区分二者,而特征的讲授要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判断岩层的新老的方法。
2.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理。
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理解;而背斜发育成谷地,向斜发育成山岭,学生较难理解。
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并思考:该变化对地貌形成有何影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坚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老师据此总结: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首先展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认识山岳是构成陆地的骨架。
然后提出问题──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引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指明本节的目的──通过个案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新课】
在山岳形成部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山,教师都可以按照内力作用—地质构造—地貌发育的线索展开分析。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褶皱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两侧水平挤压手中的教科书,让学生观察书页的弯曲变化,并参考相关模型讲述褶皱构造的特点、基本形态及其判断依据。
在地貌上,褶皱构造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山,一种是背斜山,它的形态和背斜构造形态基本一致;另一种是向斜山,它是由向斜遭受外力的差异性侵蚀形成的。
这两种山通称为褶皱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褶皱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
背斜向斜比较表。
背斜向斜
一般形态
岩层
向上拱起
岩层
向下弯曲
注意点对于复杂的褶皱仅从形态上区分是不科学的。
如:地面
或
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
岩层
中间老,两侧新。
岩层
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山岭谷地
倒置
地形
(差别侵蚀)成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
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
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
示
背
斜
成
谷
向
斜
成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