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使先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了解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状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进程,掌握各类岩石构成的地质作用。
进程与方法1.可以阅读各种地貌表示图,判别地貌类型,并剖析其成因。
2.学会应用多幅景观图和表示图来比拟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构成缘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火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起探求天文效果的兴味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迷信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络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1.风化、腐蚀、搬运、堆积作用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构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育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游览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由细心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现代陆地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中央发现有现代森林的遗址。
这些发现通知我们什么?【先生讨论回答】略。
【教员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状是如何营建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处置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状的塑造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提问】哪位同窗可以例举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改动地表相貌的实例?〔先生讨论、回答以下效果。
教员在副板书上逐一记载。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2.认识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学习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4.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通过小组合作、图表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用图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兴趣;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表形态的认识和观察;3.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几个地貌特征,以及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步:探究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如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特殊地貌进行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力量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图片、图表等方式展示。
第三步:了解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25分钟)1.通过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土壤侵蚀和风化现象,学生做好观察记录;2.课堂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不同土壤样品,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3.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分享并讨论。
第四步:总结(15分钟)1.学生分享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2.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学生绘制总结图表,梳理课堂所学内容。
第五步:课堂游戏(1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3.游戏结束后,进行获胜小组的表彰。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图表,评价学生对地表形态和地貌形成力量的理解;3.评价学生在课堂游戏中的表现情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本节课将介绍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力量,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地表风化、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主要形成力量、地表形态的演化过程、实际案例分析。
2. 难点:地壳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地貌形成力量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播放地质变迁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PPT和实物模型,介绍地壳构造运动、地表风化、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3. 案例分析(20分钟)以世界著名的地貌景观为例,比如黄果树瀑布、喀斯特地貌、长江三峡等,分析其形成的力量以及演化过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地貌景观进行讨论,分析其形成的力量和演化过程,并向全班做报告。
5. 案例展示(10分钟)选取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了解不同地貌形态的形成力量和演化过程。
6.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各种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并强调其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
7.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关于地表形态形成力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上调研发现更多的地貌形态和其形成力量。
五、教学手段1. PPT2. 实物模型3. 视频4. 小组讨论5. 案例分析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七、板书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地壳构造运动2. 地表风化3. 河流侵蚀4. 冰川作用5. 实际案例分析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培养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讲授】内力作用【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4.认识到保护地形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及要点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做五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采取问题导入、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通过询问方式、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多种方式使用。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1.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并回顾地表形态类型的基本知识。
2.通过问题导入,提出“地球上有那些不同的地形?”,让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部分:学习环节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教师通过讲解和ppt演示的方式,介绍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自然地理条件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人类活动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1)以图示、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以多种角度、形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形类型有更透彻、更全面的了解。
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保护地形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制定保护地形的措施。
第三部分:总结环节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保护的意义。
2.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设计1.PPT展示: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及其特征;展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稿优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第一课时〕【课标要求】2003版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0xx版课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和图片,学会分析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和图片,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美术班外出写生的同时参加地理研学内容,从生活习地理,培养地理实践力,同时在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中,激发爱国热情。
预习案一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地球,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1〕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岩浆活动〔3〕作用3 地壳运动〔1〕分类及影响按运动方向和性质:①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和巨大的。
②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变化和海陆。
〔2〕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为主,为辅。
4 总的趋势: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外表的风、、冰川、等引起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3 作用方式:风化、、搬运和。
4 总的趋势: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探究案1预习反应,快速抢答探究一〔内力作用〕:地壳如何运动能够形成雄伟的高山与绵长的断裂带呢?要求: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演示类型运动方向对地表的影响举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总结: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学以致用:地理研学拍摄的照片中哪些地貌景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中的哪种形式。
〔第1站xx平原,第2站理冲积扇,第3站孟屯河谷—河谷地貌,第4站老君沟—背斜某翼,第5站上孟乡山脉—褶皱山,第6站希尔基斯朵神山——冰川地貌〕探究活动二〔外力作用〕我是风儿,你是沙一粒沙子的独白枯燥辽阔的西北大地是我的出生地。
我,出生是岩石,历经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打,蜕变成为一粒沙!而我的故土也在大风千年的侵蚀下,成为了令人胆寒的魔鬼城——雅丹地貌。
有一天,狂风四起,我随风游走在蓝天下,我借助于风的力量越过了昆仑山,走过了青藏高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含反思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张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及复习提纲教学过程:导入: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用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引入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
(进入复习内容)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情态目标】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地貌图片: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形态的景观图片,并设问:这些景观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地表形态?讲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板书:一、内力作用学习内力作用的概念,并明确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播放三段视频(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地震、火山)。
学生思考:这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哪里?小结: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3、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4、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解读图片,绘制示意图,尝试通过图来理解地理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对身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习惯,欣赏各种营造力造就的奇特自然现象。
树立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形式;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联系实际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进入新的章节,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地表形态”那么,什么是地表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许多美丽而且壮观的景象,比如说高山,大海,草原,河流、、、、等等。
那么,我们把这些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就叫做地表形态了,也可以叫做地形或者是地貌。
同学们可以看一下68页,上面有介绍。
那么地表形态是怎样被塑造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又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节的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课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过渡] 同学们看标题,这一节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很多种,比如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就有影响,人类推平山丘,填堆河谷、修造建筑等等,就使得原来的地表形态发生了改变。
但是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也叫做地质作用。
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地球上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力量来源不同又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内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板书)[提问]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从语文的角度来讲解一下’内力作用’四个字的含义。
[讲解] (学生回答:从语文角度来说,内力作用应该就是内部力的力量起到的作用吧)恩,很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地理上的内力作用是怎么一回事。
1、含义:由地球内部的力量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2、力量来源(板书)从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中,我们已经得知,内力,就是内部力量!放咱们地理中来讲呢~这个内部力量当然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而其力量来源呢,就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力量叫做内营力。
这个能量是巨大的,如果大家比较关注时事就知道今年8月30日印尼火山爆发吧,它就是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当然,那只是一个很明显的表现,还有一些内力作用进行的很慢,需要很长时间人们才会感觉的到就像案例一中提到的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一样。
需要几千万年的时间。
[讲解]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大家看书上,有哪些呢?(有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3、内力作用三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运动(板书)很好!变质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岩石在不同于他产生时的环境下,他的成分,结构等往往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的关系,我们就叫做变质作用。
但是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内部,于是不能直接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而岩浆作用呢,是指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者是地壳上升到地表或是在接近地表的途中发生的各种复杂变化的过程。
所以岩浆作用只有在岩浆喷出地表后地表后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只有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塑造最为重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地壳远动。
4、地壳运动(板书)由内营力所造成的地壳节后的改变,我们就叫做地壳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请同学们看70页顶上最顶上那一段,然后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个表从这表格上,我们就能很清晰的看到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如何对地表产生影响的了。
水平运动就是岩层平行于地表运动时事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这就使得地表形成很长的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现在请刚才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演示一下。
(教师用两本书做演示,当两本书一起往中间移动时,便产生隆起,解释这就是水平运动造成的褶皱山脉。
然后两本书同时往两边移动,于是中间出现裂缝,解释这就是断裂带。
)而垂直运动呢就是地壳的岩层上升和下降,使得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能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路变迁(用两粉笔盒做演示,岩层上升,就使得原本平坦的地表变的起伏)。
这两个运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经常是一起发生的,但是不同区域他们又有主次之分,如果就全球来看,还是水平运动是主要的,垂直运动只是起辅助作用。
而正是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而内力作用总的趋势呢是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活动]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70页活动题。
这道题不难,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出正确答案,大家先讨论2分钟,然后同学们可以主动发言。
好了,2分钟到了,那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讲解一下? (学生回答:第一题中那不勒斯湾海岸是处于下降运动中,因为三根石柱底部不见了很多,第二题表明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中,因为石柱上有了海生生物钻刻的痕迹,第三题,说明了地壳有垂直运动的特征。
)恩,很好,答的很对,第一题呢,因为从公元79年到15世纪的时候,也就是那三根石柱由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很明显第二幅比第一幅中的石柱短了,但是大家想,短了也可能是石柱从上面断了一截呀,可为什么说是下降的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三根石柱底部横纹的雕刻?在第二幅里面,它的底部横纹的雕刻是不是不见了。
如果是从上面断了的,那横纹还应该保持的对吧?同理,第二题,因为第三幅图那三根大石柱底部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物钻刻后留下的痕迹出露出了还平面,说明他是上升的。
有了一二题的答案,第三题就迎刃而解了吧,先下降然后上升,不就是我们刚学习了的地壳运动里的垂直运动嘛![提问] 现在我想再提一个问题那不勒斯湾海岸这样下降后又抬升,几个世纪后,它又会下降然后又抬升,这还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请想一下,每次升或降都需要几个世纪,这说明什么?(学生:说明要的时间很久)恩,对了,在想想这样一升一降一升一降的重复,我们用一个数学上的专业语应该怎么说?(学生:周期?)对,很好,所以我们又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地壳运动据有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同时,我们还应该观察到,公元79年的时候,大理石石柱上有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
为什么呢?那就表明在这之前,那不勒斯湾海岸肯定出现过火山爆发,于是从这幅图上,我们其实还能得出,该地发生了岩浆运动的内力作用。
在这可以给大家讲一下位于那不勒斯湾东海岸有一座叫维苏威的火山是意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维苏威火山呢在公元79年的有过一次猛烈喷发,摧毁了当时拥有2万多人的庞贝城,如果大家感兴趣在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
好了这道题到这里我们就算完整的做好了,而且还得出了那么多的其他信息。
所以从这道题就提醒大家了,大家看图做题的时候,只要把图上给的信息都提取出来了,那么读图题也就很好做了。
[过渡]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呢,是十分奇妙的,万事万物总是有相对物的存在,比如说,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好就有坏、、、、那么,我们刚刚学习了内力作用是让地表变的起伏,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存在一个力,让地表变的平坦呢?没有,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地质作用的另一个形式,外力作用。
三、外力作用(板书)1、力量来源 (板书)[讲解] 有了我们刚刚对内力作用的学习,外力作用就比较简单了。
大家看上就知道了,外力作用就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的地标形态的变化。
之前说了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内部发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而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四种方式,即: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现在就让我们一个一个的看,首先:2、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板书)(1)、风化作用(板书)风化作用就是指,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常常就使得地表上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然后那些大的岩石就变成了大小不等的碎块和沙粒。
大家一定在想,水和生物能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还好理解,但是温度又是怎样对岩石产生作用的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因为温度传递需要时间嘛,白天,当岩石外面受热膨胀时,而岩石里面却没有变化,于是就好比一个瘦人穿了件大衣服,没有什么影响;而夜晚,温度已经由外面传到了岩石里面,当岩石外面冷却收缩而内部膨胀时,就好比一个胖子穿了件小衣服,衣服必然要破裂,所以坚硬的岩石也就崩踏破碎成了小岩块了。
风化作用产生的碎粒和碎块呢就堆积在原地,可以为其他外来作用创造条件。
风化作用还可以细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还有生物风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2)、侵蚀作用(板书)大家知道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流水侵蚀使地表变的崎岖。
下雨的时候,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雨水会把地表的泥沙带走,下切冲出一条条小的沟壑;如果雨水越积越多,就会沿着小的沟壑流走,带走的泥沙也就更多,慢慢的沟谷不断发育,不断加宽加深,小沟变大沟,就形成了崎岖的地表形态。
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还有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也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大家可以看书上72页活动中的第一幅图,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上地表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严重,所以形成了这样的结果。
像流水对于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这种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也都有侵蚀作用。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侵蚀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常见的侵蚀地貌有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大家看71页图4.3,它就属于海浪侵蚀,海浪冲刷到岩壁上,岩壁便被一点一点的削少,这就使得岩壁就不断往后退,不过这个过程也是长期的。
当然,也有些岩性比较硬的,海浪对它的侵蚀作用比对其它岩石的侵蚀就更弱,于是就形成了海蚀柱和海蚀崖。
再看图4.4,因为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冰川也是在缓慢移动的,在移动的过程,那摩擦力就会对地表产生侵蚀作用,同时,冰的移动也会使它在运动中遇到的阻碍,比如说一些大石被冰川压碎一起带走,这也使得地表产生了变化。
而其作用后的地貌就是冰蚀地貌了,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经冰蚀后的山体坡面都十分平滑而山尖都十分尖锐。
这种地貌广泛的分布在中国西部高原山地。
而风化侵蚀呢,往往形成侵蚀蘑菇或者是侵蚀城堡,大家看书上72页第二幅图,那就是风化侵蚀形成的侵蚀蘑菇。
风蚀地貌在我国多表现在西北干旱沙漠地区[讲解] 我们刚才提到了,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都有碎屑物,那么他们的碎屑物又到那里去了呢?又是怎么被带走的呢?接下来,同学们就和我一起揭开这个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