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十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第一章:地表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地表形态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与重要性。

2. 地表形态的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3. 地表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重要性。

2.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作用等。

4. 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发展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地壳运动的概念与重要性。

2. 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断裂、褶皱、火山等。

3. 地壳运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壳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4. 讨论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第三章:气候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气候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气候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气候作用的概念与重要性。

2. 气候作用的主要类型:风化、侵蚀、沉积等。

3. 气候作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气候作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气候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4. 讨论气候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理4-地表形态的塑造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理4-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貌:三角洲
3.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广布的湿润地区,在广西、贵州、云南分布 较为广泛。 (1)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3.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2)岩溶地貌的类型
(二)冰川地貌
1. 冰川地貌的类型
2. 冰川作用及一些地貌现象 (1)冰川侵蚀作用 ①包括挖蚀和磨蚀作用,通过冰川运动实现。 ②冰川中部速度快于两侧,自冰川表面向下运动速度递减。 ③从时间上看,冰川的运动速度夏季快而冬季慢,白天快而夜间慢。 (2)冰碛物 ①凡是被冰川搬运的经冰川侵蚀作用、山坡上的块体运动等获得的各种物质统称为 冰碛物。 ②根据冰碛物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表碛、侧碛、中碛、底碛、里碛、终碛。 ③冰碛物原地堆积,其堆积物结构疏松,没有分选性和层理,大小悬殊,磨圆度差。
侧蚀
溯源 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河流向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向源头方向伸长
1. 河流侵蚀地貌 (2)河谷 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
1. 河流侵蚀地貌 (2)河谷 发育成熟的河谷断面示意图
1. 河流侵蚀地貌 (3)河流阶地
概念 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由基岩组成的地面, 经风化作用、暂时的水 流冲刷及长期的风蚀作 用后,不断缩小,最后 残留下来一些孤立的小 丘,称为风蚀残丘
1. 风蚀地貌 (5)雅丹地貌
成因: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 成的地面,主要为经风 蚀作用形成的与盛行风 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 蚀残丘和风蚀谷地(垄
槽)的组合地貌
分布: 罗布泊洼地西北部 的古楼兰附近雅丹
工程建设
背斜适合开凿隧道 各类工程建设回避断层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1. 侵蚀作用
2.沉积作用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2)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地表形态塑造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地表形态变化的照片,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 讲解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搬运作用:介绍搬运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固结成岩作用:介绍固结成岩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以实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等。

4. 实践操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沉积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第五章 第1讲 课时26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第五章 第1讲 课时26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体系架构]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基本概念]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海浪作用、冰川作用;岩浆岩(侵入型、喷出型)、沉积岩、变质岩;地质构造、构造地貌(背斜山、背斜谷、向斜谷、向斜山、断块山)、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裂谷、海岭、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基本原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

课时26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定义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____或变形,也称________运动岩石圈破裂,岩浆沿_________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岩石受____、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______发生改变的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岩浆只有____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一般发生在地壳______,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举例__________、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____。

概念解读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照能量来源可以把它们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①风化作用类型分类影响____风化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岩石卸载(释重)——层裂;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a.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b.植物根劈作用破坏岩体;c.穴居动物加大风化深度;d.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岩石②侵蚀作用:流水、波浪、______、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第一模块第五章地貌第14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第一模块第五章地貌第14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第14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备知识学科素养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3.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及分布。

4.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掌握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和地貌景观的差异。

3.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1 ________。

(2)分类:进行得很快的内力作用和进行得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3)表现形式。

项目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定义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2________运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层在□3 ________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岩浆只有□4 ________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一般发生在□5 ________,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例证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6 ________等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等—(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7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1.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提示] (1)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2)东非大裂谷: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

(3)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岛是与大陆相连的,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8 ________________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5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5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  教案

专题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考纲要求: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作用过程2、认识地貌的形成原因及过程3、理解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师生共同梳理本专题主要考点知识,探讨本专题在高考中的主要考点及考查角度,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世界观:认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以致用的思想的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1、内外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判读2、河流袭夺过程3、地貌形成及地质作用过程教学难点:地质作用过程的描述教学过程:一、阅读考纲,明确考纲要求二、重点知识回扣:过程1、学生的前置作业:自主学习,梳理重要考点知识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判读方法3、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判读方法及实践意义4、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5、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2:课堂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重点知识,掌握主干知识。

过程3: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线索,明确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三、重要考点强化训练考点1、内外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判读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考点2、河流袭夺过程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考点3、地貌形成及地质作用过程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四、效果检测: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反馈五、课后作业:见导学案板书设计专题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特点;(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深度理解;(2)地表形态变化过程的演示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地表形态的特点;2. 模型演示法:运用地理模型,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4.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2. 地理模型或沙盘;3. 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2. 新课导入:(1)介绍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阐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示范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4.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复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分类、特点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7. 课后反思:(1)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2)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改进方向;(3)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

2. 通过对地表形态成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地表形态的成因3.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表形态有哪些类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及其特点。

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包括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和外力作用(如风力、水力等)。

4. 实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表形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华北平原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的成因及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每组选一个地表形态实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6.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与地表形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泥石流、滑坡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寻找地表形态变化的相关实例,如城市扩张、海岸线变化等。

2. 分析这些实例背后的原因,探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当地的丘陵、山地、平原等地表形态。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地表形态的特点,尝试分析其成因。

八、课程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地表形态分类、特点及成因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课时四、内力作用的足迹与山岳的形成 1.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2.地质构造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地质构造 类型 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未侵蚀 侵蚀后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褶皱背 斜 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山岭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 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谷地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断块山,裂谷或海洋①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其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

②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③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④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区别。

(2)地质构造的运用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边界类型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 生长边界相 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褶皱一—水平运动。

断层——升降运动。

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一—侵蚀作用。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侵蚀搬运掉了。

④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⑥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经典例题7]读下图,回答:图9-7(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解析】地质构造的判读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一方面要注意背斜和向斜、断层和断裂、地质构造类型与地貌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要注意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背斜和向斜的区别: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但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

这种情况称地形倒置。

因此背斜和向斜不能依据地形特征来判断,而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是: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发生断裂,未必一定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另外了解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

例如,石油、天然气一般储存在背斜构造中;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量较小,可降低成本。

断层地带岩石破碎,因此水库和其它工程建筑地基应避免建在断层带上,否则水库会漏水,坝基或地基不牢固;但断层地带,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出现泉和湖泊,所以断层对寻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答案】(l)D C (2)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响,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3)D C (4)D 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生产成本较低3.火山(1)火山的概念: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地壳和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2)火山的构造: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有时积水会形成火口湖,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3)火山的规律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经典例题8]读火山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9-8(1)写出两图中火山构造名称:①是,②是,③是。

(2)火山喷出物主要有、等气体和、。

(3)A图火山的岩浆呈(酸、碱)性,其火山锥常为(盾、锥)形。

(4)B图火山的岩浆呈(酸、碱)性,常形成(盾、锥)形的火山锥。

(5)分析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多火山的原因。

(6)试说明火山爆发对人类的影响。

【解析】含二氧化硅成分多的酸性岩浆比较黏稠,而且气体多、爆发力强,常形成锥形火山;含镁铁成分多的基性岩浆,含气体少,流动性强,爆发力弱,常形成盾形火山。

对于火山爆发对人类的影响注意要一分为二地分析。

【答案】(1)火山通道 火山锥 火山口 (2)二氧化硫 硫化氢 熔岩 固体喷发物 (3)酸 锥 (4)基 盾 (5)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壳薄弱地带 (6)不利方面:破坏田园、村镇,引起地震,建筑物倒塌,漂浮的火山灰会导致大气污染加剧,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有利方面:会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和丰富的硫磺资源。

4.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经典例题9]请根据下面两组数据写一段话,阐述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表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表2 在山岳地区与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修建 普通铁路的工程量与造价比【解析】从上表可以看出,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高。

在山岳地区,由于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铁路远比公路难度大。

从下表可以看出,修建同等级的普通铁路,在山岳地区的工程量(包括土石方、桥梁与隧道总长度等)和造价比在平原和丘陵地区高许多。

由此可以看出,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答案】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交通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

在此修建公路比铁路不仅难度较小,而且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所以,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第三课时五、外力作用的表现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1.外力作用的表现: 2.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公路为主 特 点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原 因 公路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铁路为辅 铁路成本高, 难度大山间盆地、河谷地带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地势相对和缓 其他地区密度低 地势陡峻弯曲程度大 线路总长度大交通线的延伸方向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迂回前进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 路 7%一9% 铁 路 3%项 目土石方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造 价 山岳/平原 1.5~2 7—112.2—3 山岳/丘陵 1以上 2~3 1.5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流水 作用 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 ①搬运侵蚀后的产物是泥沙 ②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①山前形成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 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 洼地 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形 式 概 念 影 响 河 段时 段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源、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2)河流的堆积地貌 图释:[经典例题10]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港务局拟在A 、B 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 处还是B 处好? ,理由是 。

(2)某勘探队在C 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访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 ,其理由是 。

(3)小岛D 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

为什么? 。

(4)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 。

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

下 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上中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 侧 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中下游河谷发育中后期(V 形——槽形期)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

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 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解析】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

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质地疏松,夏季多暴雨,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

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河流中下游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流水、风力的沉积作用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答案】 (l )A 因为A 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 (2)粘土、粉砂、砂、砾石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3)与北岸(即左岸)相连 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 (4)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 它们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的情况下以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形成的,其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经典例题11]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B .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C .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D .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解析】平原虽然最适宜聚落发展,但并不是所有平原都是聚落聚集区,如亚马孙平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