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4年高三地理复习计划范本(3篇)

2024年高三地理复习计划范本一、指导思想: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时间安排:1,一轮结束:____月底。
2,二轮时间:____月初-____月____日左右。
3,三轮时间:____月下旬-____月底。
4,自由复习:____月____日-考试前。
三、具体模式:1,二轮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相结合,每一个专题又系统的知识直接归纳,一套训练题,一至两套试题(所选复习资料试题量偏少),不定期进行单科综合和文综综合测试。
即做到“三个一”:一个专题、一套练习、一套测试(最少)。
2,三轮复习以综合训练为主,重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养成,心理素养的培养,削减非智力因素的错误和失分,培养良好健康的应考心理。
3,考前个别诊断辅导,针对个别成绩好,答题有小瑕疵,心理不稳定的学生在考前适时进行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过程中进行知识提醒。
4,考前总动员,集中进行地理解题方法指导。
2024年高三地理复习计划范本(2)一、复习目标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运用。
在高三地理的复习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实践运用,提高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为顺利应对高考做好准备。
二、复习内容根据高考地理的考核要求和教材的内容,我们将主要复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自然地理学:包括地球形状与结构、地球与环境、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格局等内容。
重点复习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2. 人文地理学: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城市与城市化等内容。
重点复习人口与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农业与工业的发展与布局、交通与通信的发展与影响、城市与城市化的过程与影响等。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解读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解读:“运用示意图〞是教学手段的表现,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或者使用水循环示意图来对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对“水循环的过程〞的学习需要同学了解地球外表上各种水体的名称和含义,明白水循环各环节包含的概念。
在熟悉这些名称和概念后才能更好的理解水循环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的过程〞是根底学问,为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做铺垫,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习应留意形成一些根本熟悉,如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联系起来,表现出自然界圈层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水资源处于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四章第第一节内容?水循环?。
教材第一局部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为理解水循环做好学问上的铺垫。
其次局部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计,介绍了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接着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洪涝灾难的防治措施。
依据“课标〞的要求,同学对于“水循环示意图〞要能“读〞“说〞“画〞,会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学问,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学习风格:经过近两年的高中地理学习,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索,自主的发觉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心理方面:相对于刚上高中时学习地理的迷茫,同学现在已经把握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在面对自然现象时依旧有探究的欲望,并有想将自己的发觉与其他人共享的想法。
学问根底:通过高一地理的学习同学根本能够读水循环示意图,知道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那些,能够结合实际推断水循环的类型。
能大致说出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但对于水循环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还存在一些困难。
力量方面:具有肯定的综合思维,能从多角度分析,但时间观和空间观局限,对问题的思索还不够全面。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大气环境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是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研究大气运动相关知识及天气、气候知识的基础内容。
如果学生不能将其知识真正的理解肯掌握,会对今后的研究产出不利影响。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力求通过研究使学生能够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进而解释生活中如暖气、空调安装位置,海陆风、山谷风形成,和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大气运动奠定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并且能够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
进而在试题给出一地热力环流状况时,能够判断该地的气压、气温高低状况,海陆、山谷和城郊的分布状况;能够推知该环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海陆风、山谷风图,培养绘图能力;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和典型实例的成因的分析、描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研究、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重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因果关系的真确理解。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等压面的弯曲情况。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容易产生错误。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高一的研究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到现在已经有些模糊不清。
虽说提起来并不陌生,但是让他们具体分析问题,就表达的不是很到位。
拟利用多媒体举行知识梳理、讲解,加深学生对这局部知识的理解,能够解决试题中、糊口中的一些问题。
五、教学方法启发法、图示分析法、绘图法、讨论对比法。
6、讲授进程讲授流程教师活动学糊口动设想意图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感触所学知识与实际糊口联系密切了解所学知识在高中天文研究中的重要性,再次激发学生研究本节知识的求知许多同学都去过海滨城市,在那里感觉空气是比较潮湿的,但白天和夜晚是有区别的,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爽?另外,我们家观看图片,引里为什么将冷空调、暖气安装在房屋的不同部起回顾、思考位?这些都与我们今天复的热力环流知识有关。
高三地理一轮教学进度

高三地理一轮教学进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进度。
在这个阶段,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对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系统回顾与深化理解,重点强化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分析方法。
此外,还需关注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动向,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考做好全面准备。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和地理思维。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一轮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地理角度分析实际问题。
(3)熟悉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具备地理观测、地图阅读、空间分析等基本技能。
(4)了解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地理领域的前沿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三地理高考专题一轮复习干热河谷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高考专题复习:干热河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焚风效应、热力环流原理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干热河谷形成条件,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对攀枝花热带水果种植蓬勃发展的分析与评价,归纳生态脆弱地区脱贫与发展可借鉴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3.灵活掌握原因分析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技巧,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4.通过对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生存与脱贫问题的分析,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
5.通过对攀枝花热带水果种植蓬勃发展的分析与评价,归纳生态脆弱地区脱贫与发展可借鉴的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体现“和谐”这一核心价值观。
6.通过对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生存与脱贫问题的分析,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体现“富强”这一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干热河谷的成因及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方向。
【教学难点】干热河谷可持续发展利用方向。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学生能够提取和运用文字材料和图表进行思考分析,最终掌握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实现学生间合作学习。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导学案、多媒体。
【学情分析】本堂教学内容为高三复习课,高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也基本上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知识点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方面,在面对复杂材料进行区域综合、要素综合的综合思维方面,仍然存在欠缺。
由于观念和思想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学生真正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本质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设计本课,利用干热河谷具体案例分析,采用辩证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清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内化为自觉意识。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范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教学计划10篇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教学计划10篇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我校地理考试成绩的综合分析,为了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做好复习工作,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特制定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这学期一定要狠抓地理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骨干知识的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
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热点问题要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和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和应用图表和文字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应强调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工作: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的内容和意义,认真研究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其教学不偏离高考要求。
注意每次考试的试题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试卷点评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把握“双基”,把握教学定位高三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侥幸猜题、留题,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立足“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形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质。
只有应对不断的变化,才能万无一失。
所以地理原理的教学要注意,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从边缘到边缘,不留死角;二是构建和完善学科骨干知识体系;三是对关键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应用。
3、加强地理图的学习空间性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特征。
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没图没问题”。
从客观试题到主观试题,图表都是作为命题的信息。
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
所以平时复习时要以课本中的原图为基础,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在地图上填写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域;熟练使用和解释等高线图、示意图、景观图、自然要素、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图表等。
高中地理_高三一轮复习课: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常见的天气系统》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考纲】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前知识梳理理解锋面、气压系统的成因、分布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锋面系统及其天气变化”和“气旋、反气旋系统及其天气变化”典型例题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知识整合的能力。
2.通过设置“能力提升—锋面气旋”,引导学生理解该天气系统的判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近地面天气形势图和青岛市的天气现象理解常见天气系统静态和动态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生活即地理的理念。
师生活动常见天气系统的识别和判读教师:这是近期某一天的天气形势图,具体哪一天先卖个关子,稍后揭晓答案。
请同学们观察该天气形势图,结合课前预习讨论图中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学生:学生讨论后回答,点出台风这一特殊的气旋系统。
学生讲解绘制的锋面示意图,其他小组总结锋面的判断方法:合作探究一:【小结】锋面的判断方法·符号及锋面坡度(冷锋坡陡、暖锋坡缓)·看降水区的位置(均在冷气团一侧,锋后冷锋锋前暖锋)·冷气团运动方向(与暖气团同向冷锋,冷气团回转暖锋)教师:在图中标注出青岛的位置,请同学们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此时青岛的天气特点及原因?2.几天之前青岛的天气特点及原因?学生:此时青岛受单一暖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几天前青岛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青岛经历了一场冷锋过境。
教师:现在揭晓答案,这幅图是10月8日的天气形势图,下面大家快速把镜头切换到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回想一下,天气如何?假期7天的天气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学生:降温。
假期出现阴雨、降温天气。
教师:国庆假期恰好经历了冷锋过境,这就是俗话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也是锋面判读的另一方法。
【小结】·天气变化(根据气温、气压的变化特点)。
教师:冷锋的形成是冷气团势力较强,冷气团推着暖气团走;而暖锋的形成则恰好相反,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准静止锋教师:请同学们以昆明准静止锋为例讨论中国四大准静止锋的成因是否相同?解释为什么贵阳“冬无三日晴”?学生:准静止锋的成因: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江淮准静止锋)、冷气团受地形的阻挡(昆明、天山、华南准静止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first round review of G eography in senior three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考纲要求]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
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
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
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1、种植业(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2、林业、牧业和渔业(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
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
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最大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
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3)水产业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3、农业的发展(1)成就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a.赫哲族b.哈萨克族c.朝鲜族d.达翰尔族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a.松嫩平原b.台湾西部平原c.成都平原d.江汉平原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a.苹果、梨b.柑桔、桃c.哈蜜瓜、荔枝d.菠萝、葡萄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树种丰富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c、分布不均d、东北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林区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d、人口多,耕地少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a、天然橡胶b、椰子c、柚木d、樟脑7、我国最大的油菜籽产区是()a、长江流域b、珠江三角洲c、淮河流域d、东北平原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d、山西、西藏、甘肃、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a、冬小麦b、甜菜c、棉花d、甘蔗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10、图中ab 为()a.内外流域分界线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c.400mm等降水量线d.200mm等降水量线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a.高原农牧业b.绿洲农业c.桑基农业d.灌溉农业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a、甜菜和春小麦b、甜菜和冬小麦c、甘蔗和水稻d、棉花和春小麦读下图,回答13—16题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b.含沙量大c.无结冰期d.只有夏汛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b.全国最大的次生林区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单位面积产量高b.人均耕地面积大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d.交通发达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a.水分b.热量c.地形d.交通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①地广人稀②平原地形③科技水平高④投入资金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8.读下图,回答问题(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2)分析⑥、⑦两地年纬度接近,但气温有明显差异的原因(3)分析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4)①、③两地都发展了纺织工业,①发展工业,③发展工业。
[能力训练答案]1、c2、a3、a4、b5、d6、d7、a8、b 9、b 10、b 11、c12、a 13、a 14、b 15、b 16、a17、a18、(1)④处地处西南,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所以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高。
(3)土壤较为贫瘠,为中低产田,春旱、多大风天气易发生洪涝灾害(4)棉纺织、毛纺织--------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