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古诗原文
《凉州词》解析及释义

《凉州词》解析及释义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及释义:
-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解析:
- 前两句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荒凉而壮阔的画面。
- 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羌笛何必奏响哀怨的《折杨柳》曲来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毕竟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这句诗既表达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愁,又展现了他们的豁达与坚强。
- 释义: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放眼望去,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
一座边塞的孤城屹立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一带的。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戍边士兵的孤独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疆地区的关注。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王之涣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和对戍边士兵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

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赏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凉州词杜甫古诗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歌,以下是其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凉州时的感受和心情。
他看着戍鼓响起,听到了秋天边塞上的孤雁叫声,感受到了寂寞和孤独。
他想起自己的弟弟们都已经离散,无法得知他们的生死情况,心情十分沉重。
他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家园和
亲情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语言简练,却充满了感情和思考。
它描绘了一个寂静、萧条的边塞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园、亲情和和
平的向往和追求。
它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
歌中的经典之作。
《凉州词》的译文

以下是《凉州词》的译文:
1、《凉州词》的译文:
昨天夜里戍守边疆的将士们一洗国耻,沙州节度使带领戍兵攻破凉州。
而今战争胜利,塞外黄河流过的千里土地尽已归国,塞外的吐蕃人民却仍生活在虏虐之下,血河横流。
2、《凉州词》的原文:
《凉州词》
薛逢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3、《凉州词》的注释:
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器生活的歌词。
凉州,泛指今甘吐蕃所据。
其靠可以西一带地区。
蕃兵:本指吐蕃之兵,唐代宗年间,吐蕃大举进犯唐河西一带,凉州也被吐蕃所占。
唐宣宗大中元(848年)沙州张义潮率领士兵及汉民逐走吐蕃守将,夺得沙州,后又收复河西等地献给唐王朝,故此处蕃兵当指被吐著占领之地的起义士兵。
报国仇:指为唐朝报仇雪耻。
蕃:吐蕃。
沙州:治所在今敦煌。
都护:古代官名。
设在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凉州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凉州词体裁:诗题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名字:王翰年代:唐代描述:王翰,唐代边塞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
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
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
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翰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据。
翻译: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原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
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这体现了唐人。
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
赏析二:思想内容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凉州词的意思全解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的意思全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原文及出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字词解释1.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
凉州,在今甘肃省武威市。
2. 黄河远上- 远远向西望去,黄河的源头仿佛直插云霄。
这里描绘了黄河奔腾远去,仿佛与白云相接的雄伟景象。
3. 一片孤城- 指孤零零的一座城。
这里的城可能是指玉门关等凉州地区的边塞城堡。
4. 万仞山-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合现在的1.6 - 1.8米)。
万仞形容山极高。
众多高山环绕着这座孤城,更显其孤危。
5. 羌笛- 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6. 何须怨杨柳7. 春风不度玉门关- 度,越过。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这里的“春风”既指自然的春风,也暗喻朝廷的恩泽。
三、诗句翻译及赏析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出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诗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高山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西北边塞的雄浑苍凉的画面,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4篇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4篇《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4篇《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鉴赏其一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古诗

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古诗一、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作者王之涣(688 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他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三、诗句解析(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 字词解释“黄河远上”:描绘黄河的源头仿佛远在白云之间,极言黄河的源远流长。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城堡。
“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约合七八尺。
“万仞”形容山极高。
2. 画面描绘远远望去,黄河奔腾而去,好像是从白云之间流出来的一般。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有一座孤零零的城堡。
这两句诗勾勒出了一幅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图,为下文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 字词解释“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
“春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喻朝廷的恩泽。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2. 含义及情感四、诗歌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地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通过描写戍边战士听到羌笛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反映了戍边战士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内心的哀怨,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五、艺术特色1. 意境雄浑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高山等意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黄河奔腾远去,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间,画面宏大而苍凉。
2. 抒情含蓄3. 用词精准如“远上”一词,生动地描绘出黄河的流向,仿佛黄河是沿着白云的方向蜿蜒而去;“孤”字突出了城堡的孤立无援,强化了戍边环境的艰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古诗原文导读:古诗词大全凉州词古诗原文
【篇一:《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篇二:《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篇三:《凉州词》】
薛逢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篇四:《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篇五:《凉州词·其二》】
张籍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篇六:《凉州词·其三》】
张籍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