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发现
重拾发现讲好故事

重拾发现讲好故事作者:徐云虹来源:《声屏世界》 2014年第1期好的新闻作品是可以当成故事讲的,新闻媒体应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改进,克服假大空,用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讲好故事。
故事的魅力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面对来自全球媒体的摄影机和现场的四百名听众,这位来自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那些随母亲一起经历过的故事,那些从说书人嘴里听来的故事,那些“用耳朵阅读”到的故事,以及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故事……正是“站在大地上诉说”的方式,给予了这些故事贴近灵魂的力量。
当然,新闻作品不是文学作品,二者虽有相通相似之处,。
但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闻和文学的最根本区别是:新闻是非虚构的,是真的;文学是虚构的,是假的。
新闻文学化很容易使合理想象甚至假新闻大行其道,使新闻写作的改革与创新偏离正确的航向。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认为:“本质上,新闻是信息,文学是艺术;在功能上,新闻是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文学是提供审美,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新闻以事为主,文学以人为主,有人无事不成新闻,有事无人不成文学;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对新闻来说,采访到一个好题材,稿件就成功了一多半;对文学来说,作品主要靠加工,包括素材的重构。
”这段话,不仅揭示了新闻与文学的一些特点,而且还为新闻和文艺工作者揭示了新闻“客观真实”与文学“艺术真实”的区别,值得我们在新闻采编和文学创作实践中思考和借鉴。
如何讲故事毫无疑问,文学和新闻的本源都是生活。
离开了社会生活,作家不可能写出作品,记者也不可能写出新闻。
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故事,我们缺少的是发现故事的眼睛和用心讲述故事的心情。
眼睛是每个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它有两种感知方式,是“看”,二是“观察”。
“看”与“观察”是很不一样的,“看”只是感知事情的存在,是平面的,表面的;而“观察”强调思维的参与、情感的参与、行动的参与,目的就是要有所发现,是体现个性化的、触及本质的发觉。
发现重要问题的方法

发现重要问题的方法
发现重要问题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收集信息: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包括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进行调查和研究等。
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与相关人员交流、观察现象和现场考察等方式获取必要的信息。
2. 分析和整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和整理,进行梳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SWOT分析、鱼骨图、五力模型等工具,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3. 问题发现技巧:使用一些问题发现的技巧,例如头脑风暴、逆向思维、分析潜在的冲突等。
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来审视问题,以期能够发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重要问题。
4. 列出假设:根据已有的信息和分析结果,对问题进行假设。
假设可以帮助进一步细化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验证。
5. 反问和挑战:在问题发现过程中,要勇于反问和挑战现有的观点和假设。
通过提问和质疑,可以促使深入思考,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找到隐藏的重要问题。
6. 定量分析: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对问题进行量化和测量。
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加客观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
7. 专家咨询和团队讨论:寻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团队进
行讨论和研讨。
通过借助多个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以发现问题的不同角度和维度。
以上是发现重要问题的一些方法,根据具体的背景和问题的特点,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问题发现。
生活中的发现

生活中的发现
发现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会有的种种感受,比如发现一个新的东西、一个新的想法或一个新的方式。
发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让他们看到事物的不同面向。
发现也可以使人变得更加乐观、有信心、充满活力,有助于提升自我能力,挑战自己的极限,探索新的可能性。
发现可以通过实践来发生,比如探索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学习新的事物,尝试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及尝试新的活动以及新的经历。
发现也可以通过不断思考和思考来发生,比如研究新的问题,发现新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用的结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重新发现教育——行思启示

读《重新发现教育》有感翻开《重新发现教育——翁孝川教育行思启示》,看完之后,和我最初预想的不同,文章没有高深的理论分析,更没有难懂的遣词用句。
相反,有一种通俗的亲近感。
我觉得翁孝川老师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对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观察得很仔细,对当今职业教育中的种种怪象进行了充分的揭示,深刻的剖析,从一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中窥视出深刻的道理,给人以警醒。
我同时感叹翁孝川老师直面现实说真话的勇气,今天我就此谈点体会。
首先说说学生,大家都知道,职业学校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十五六岁,精力充沛, 敢于直接表露,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自控力,他们往往不知道学什么,对课程无兴趣(其实就是不想动脑),对专业不了解。
觉得上职业学校轻松,混到工作年龄再去闯荡吧。
他们是考试的失败者,他们的自尊心曾受到过伤害,进入职业学校后相应的技能不足,但对专业看得太简单,想得太容易。
脱离社会要求较多。
毕业前态度稍好些,但为时已晚。
说得再具体点,我认识一个男生,职校读了一年多就离开了学校,后来,却又在校园看见了他的身影。
离开学校后,开始他很是开心,终于没有老师管教了。
在工厂劳动了几个月,感受着生活的不容易,时刻受着规章制度的约束,再也没有想象中的自由自在。
如今的他,时常想起在学校只要学习,不需要为生计奔波的幸福和轻松。
他常溜进学校,坐在操场边,说“真羡慕自己的同学,有书读,有学上,多好!”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怎么办?翁孝川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很实用。
要让职校的学生观念上改变考试第一就是英雄的思想。
还是要做德育工作,而做德育工作就是造一个大锅,并在大锅下不断烧火,让大锅慢慢升温。
大锅的温度升高了,锅里的任何物品也就升温了。
这个锅就是学校,锅里的物品就是师生,而温度就是精神。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活动营造氛围”。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活动就没有氛围。
活动活动动了才活,翁孝川有一个“增氧活水”理论。
教方法 重发现

教方法重发现
曹勇洪
【期刊名称】《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年(卷),期】2004(000)005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曹勇洪
【作者单位】易门县浦贝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教方法重发现 [J], 曹勇洪
2.明目标重梳理巧设计教方法——构建高效语文复习课堂 [J], 田燕琳
3.从探究到发现从发现到应用——以椭圆一重要结论为例 [J], 朱震
4.发现学生习作的"三重"价值
——指向"文心"培育的学生习作价值解读 [J], 吴勇
5.新闻发现的三重逻辑——读《新闻点子捕捉与把握》有感 [J], 梁瑞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秘的西夏为何消失在历史中,又是谁重新发现了西夏?

神秘的西夏为何消失在历史中,又是谁重新发现了西夏?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关于西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极少的可以在西北割据一方,并且和中原王朝抗衡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但是关于西夏的许多文字只存在于宋史、金史等史书记载,关于西夏王朝本身存在的记载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局面呢?一、西夏为何消失在历史中西夏,本名是大夏,简称夏,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
在宋宝元元年(1038),由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
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的兴起是随着宋朝的衰弱,而西夏的灭亡则是随着蒙古的崛起。
蒙古崛起之后,故意通过政治、军事等手段逼迫西夏放弃金夏联盟,而改为依蒙攻金。
从此西夏和金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严重损耗了国力。
后来等到成吉思汗西征回来后顺手就灭亡了西夏。
但是成吉思汗却在西夏灭亡前夕,神秘的死在六盘山。
目前主流的死因有好几种:1、中箭说;1227年初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战时膝部中了毒箭,最终致命。
2、西夏王妃咬死说;《蒙古源流》记载,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乞降,并根据成吉思汗的要求献上一些美女,其中就包括西夏王妃。
西夏王妃对成吉思汗深恶痛绝,在成吉思汗猥亵她时,一口将成吉思汗的下体咬掉。
成吉思汗血流不止,当日殒命。
其他还有中毒说、坠马说等等,但是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却不顾西夏已经投降,反而在西夏搞了一场大屠杀,不但杀了西夏末帝,还几乎屠城。
而且蒙古兵还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几乎抹平了西夏存在的痕迹。
极有可能成吉思汗是死于前两种原因,才导致了蒙古人的大肆报复。
《元史·卷第一百二十·察罕传》,相关记载:“众方议降,会帝崩,诸将擒夏主杀之,复议屠中兴,察罕力谏止之,驰入,安集遗民。
”二、谁重新发现了西夏?1804年,清代著名学者、官员张澍因病辞官,回武威老家休养。
闲来无事,张澍朋友邀请前往武威清应寺游玩,发现在寺中有一个亭子,被四面封得严严实实。
发现作文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精选5篇)

发现作文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精选5篇)第一篇:发现作文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发现作文范文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现作文范文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日,我身体不适,经常夜中咳嗽,不料,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场神秘的对话。
那是在三天前,紧张的复习终于压垮了我,我浑身发烫,迷迷糊糊,似在梦中……但闻有声忽大忽小,我大惊,忙细听,原来是书包和桌子在对话:“书包老弟,你是不是太胖了,撑得我实在受不了?”课桌说。
“唉,课桌大哥,你真是有所不知啊!你不知我书包原来是可亭亭玉立,在你的肚子里那才叫宽敞、自在哩!”书包说。
“是呀,那时多好呀!可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子了呢?”课桌不解地问。
“由于小主人的学历一年比一年高,我的‘饭量’也就随着增大。
现在我好难受呀,你知道前几天我称了称有多少斤吗。
”“顶多15斤。
”“哪呢,30斤整。
”“啊,那么多。
”“唉,我该怎么办呢?”“老弟,我听说最近出了一种减肥药,好像叫什么来着……喔,对了,叫‘素质教育’,你去试试看怎么样。
”“没有,我的一个朋友比我还重,他足有35斤重,前几天用了一个疗程,还挺管用,可是没几天就不管用了,又反弹回去了。
这一反弹比那什么牛市股票增长率还高呢?这一“减”不要紧,现在他的体重已超过了40斤。
”“我听说电视里天天喊素质教育,没想到也不过是个幌子,一到正事就彻底玩完了。
”“什么,素质教育,这能是素质教育的错吗?”迷迷糊糊之中,我插了一句嘴,“应试教育应承担全部的责任。
你看我,应试应试,烧到40℃……”。
书包和桌子没想到秘密的谈话还有第三者偷听,这意外的发现令他们一时无语。
半天,只听书包、桌子唏唏嗦嗦地说:“其实素质教育并没有错,曲解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错’。
以发现为中心的作文开头

以发现为中心的作文开头
今天放学后,我走在上大学的路上,路边的小草悄悄地探出头,像是在跟我捉迷藏。
我低下头翻看看,咦,这是什么?在草丛里,我才发现了一只小蜗牛,它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壳,不紧不慢地爬着,好像在听别人说那个世界多么奇妙。
我仔细地观察着它,它的小触角一伸一缩,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我轻轻地碰了碰它的壳,它立刻缩进了壳里,像是很紧张。
我一下子就很喜欢上了它,把它放到我的手心,轻轻地吹着它,它慢慢地从壳里钻出头,好像在跟我打招呼。
我把它送回家,找了一个小盒子,放了点菜叶,也放了一些水,想让它在我的家里住下,这样我就可以整天看它了。
第二天早上,我才发现它不见了!盒子里的菜叶也被吃光了,只剩下小蜗牛的踪影。
我焦急地找着它,大街上到处都是我的脚印。
最后,我在客厅的角落里找到了它,它正津津有味地啃着墙上的一块漆。
我笑了,原来小蜗牛不爱吃油漆!我把它又放回了小盒子里,心想,以后要多学习,才能更好地照顾好它。
我忽然想起老师说的话:“每一个发现
都是一个奇迹。
”我突然发现自己对小蜗牛的观察,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惑,也越发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世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在发现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李冬友
《人民教育》2011年第五期,有一篇《“发现”重于“观察”》的文章,给我们的学习、生活,教育、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我们的学习就是要善于发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和所缺乏的东西,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优化或者弥补之。
否则,我们的学习室不会有质的突破。
这也与古人所说的“学贵有疑”的观点不谋而合的。
我们的学习者中,有不少是不会发现的,因此学习起来“吃力而且不讨好”,如果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思考一下自己的学习状态,试着不断找出自己学习中的所获与所缺,逐渐地一定会有明显的进步。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她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但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对生活却毫无感知或者认为生活如白开水呢?很大程度上的原因,还是我们没有去发现生活给予自己的零零种种或者对这些已经麻木了。
于是乎,我们总认为生活就是简单的“过日子”,但是我认为日子过了后,还要有所发现。
那就是要发现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恩赐”与“惩罚”,更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们只有“发现”了生活,才可能感受得更深刻,感悟得更透彻。
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宏伟事业,她更需要教育者去发现,否则我们的教育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更谈不上创新了。
教育不仅需要发现学生身上的美语暂时的不足,也要发现教育者身上的美与不足,当然也发现当今教育界中的美与不足。
第一个发现是为了更有针对性的鼓励与弥补,第二个发现却是提高教育者的重要前提,第三个发现会让我们的整个教育更加灿烂。
当这三个发现越来越多的出现时,我们的教育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奇迹,我们就会出现更多的意义上的“育人”。
做研究,更需要我们去发现,没有发现的研究室毫无价值可言的。
在一项项的研究中,我们首先要发现其过去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等。
然后再试着去发现我们如何优化或者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
如果没有“发现”这个环节,任何研究室不会取得成功的。
是故,在教学中,我们作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研究中的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习者才会越来越趋于创新型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活力与价值。
201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