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台州市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联考试题分析
浙江台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

浙江台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新高考新题目2010-02-25 13275cc149a20100h5fk台州市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 2010.02注意事项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鹧鸪/摭拾攻讦/佶屈聱牙当成/长歌当哭B.按捺/奈何田塍/游目骋怀露宿/抛头露面C.伉俪/亢奋犄角/风光霁月宝藏/矿藏丰富D.沏茶/堆砌恪守/溘然长逝估量/量体裁衣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摧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廷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B.品牌的类同现象反映的是一些企业投机取巧的心态和占知名品牌的光以扩大市场份额的投机心理,其实这种傍名牌的行为并不会被消费者接受。
C.多少形影不离的伙伴,关系密切的朋友,如胶似膝的情侣,骨肉相连的亲人,在日常生活的种种误会的冲击下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
D.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与世博会交往的历史也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大总是一茬接一茬的,母亲按下葫芦又起瓢,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
(应接不暇)B.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刘翔惊艳复出,并在决赛中以13秒34的成绩成功卫冕,整个全运村人声鼎沸,“翔飞人”再次受到现场观众和媒体的热捧。
(人言啧啧)C.对大学生提出的“零工资”就业,用人单位应三思。
发生劳动纠纷时,用人单位会因为违规被查处,若再发生劳动伤害,用人单位可就“吃不了,兜着走”。
(责无旁贷)D.由于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解答诗歌鉴赏题时,经常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所以解答时不但要理解诗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浙江省台州市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台州市2010学年高二期末质量评估试题第一学期历史2011.1命题:桂俊(回浦中学)黄雁(黄岩中学)审题:张志胜(路桥中学)第Ⅰ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A.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B.公元前三世纪晚期C.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D.公元前二世纪晚期2.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对于孔子的政治理想评价最恰当的是A.孔子因文人感伤时代变迁的情怀而将周代的政治理想化B.只要孔子得到适当的施政机会,掌握足够的权力,他的政治理想是能实现的C.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欲恢复奴隶社会的社会秩序,有一定的保守性D.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被统治者用来治国,说明孔子的政治理想由这些封建君主变为现实3.表格内是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反映的事件依次是①平定三藩之乱②雅克萨之战③平定噶尔丹叛乱④收复台湾A.①②③ B.①④③ C.③②④ D.①③②4.有同学要写关于唐太宗民族政策的论文,看到《旧唐书》称:“贞观三年……中书侍郎颜师古奏言:‘昔周武时,天下太平,远国归款,周史乃书其事为《王会篇》,今万国来朝,至于此辈章服(绘有图文以区别等级的礼服)实可图写,今请撰为《王会图》。
’从之。
”对这段史料应采取的态度是A.符合课本结论,客观真实B.可信度高,毋庸质疑C.属于佞臣谄媚之言,不足取信D.有夸大其词之嫌,不可完全采信5.恩格斯称赞亚里士多德为“古代最博学的人物”,罗素称他是“第一个象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
在他广泛的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的有A.近代天文学 B.物理学 C.哲学 D.生物学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
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
浙江省杭州市2010两年精品模拟 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历史 详细解析

某某省某某市2010届上学期高三年级联考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文学体裁的繁盛,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密切相关的是①汉赋②唐诗③宋词④元曲⑤明清小说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答案】C汉赋与唐诗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而③④⑤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化领域内的反映,因此选C。
2.下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
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答案】A明朝中期以前,代表手工业最高技艺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故选A。
3.15世纪中期,某西亚商人到意大利经商,他发现当地人热衷于讨论A.知识与美德的关系B.教会与上帝的关系C.人性与神性的关系D.某某与法制的关系【答案】C15世纪中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因此可知选C。
B与某某改革有关,A、D不符合题意。
4.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
”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A.成为“海上马车夫”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C.率先开辟新航路D.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答案】C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支持开辟新航路,符合材料意思,由此选C。
5.“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
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这说明牛顿的发现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C.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答案】C牛顿经典力学推动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出现,故选C。
2010年高考历史浙江卷(解析版)

浙江省2010年文综(历史)解析1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解析】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
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
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
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考点】亚里士多德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 项。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考点】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
浙江省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指导

浙江省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哪个朝代?A、西汉B、秦朝C、东晋D、隋朝2、《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名篇,该词中提到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江山”最初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A、孙权B、曹操C、李世民D、杨广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商人与封建官府的矛盾C、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D、士人与皇帝的矛盾4、以下哪项标志着我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A、黄巾起义B、义和团运动C、《天工开物》的编纂D、洋务运动5、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D、李自成起义6、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A、夏启B、商汤C、周武王D、秦始皇7、在抗日战争时期,张贴抗日标语、传单的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哪项?A. 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战时动员B. 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斗争策略C. 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D. 效仿国外战争的宣传方式8、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清政府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B. 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动发起的C. 由于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实现其改革目标D.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说明A.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B.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C. 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永远不会改变D. 资产阶级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存在 10、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浙江省台州市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历史

台州市2010学年高一期末质量评估试题第一学期历史2011.01命题:周月良(台州一中)刘桂云(温岭中学)审题:江志平(新河中学)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 1.《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
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A. 分封制B. 宗法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2. 右图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这一政府架构当始于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明朝3.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丞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李大钊在1925年9月9日写到:“列强迫我……赔款四百五十兆两,拆毁天津城垣、大沽炮台,允许外人在京津一带驻兵。
”据此判断文中条款应出自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5. 1911年4月21日,一艘中国海军巡洋舰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国旗是A. 大清王朝的龙旗B. 中华民国的五色旗C. 湖北军政府的十八星旗D. 新中国的五星红旗6.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将发起“辛亥百年城市联盟”,与夏威夷檀香山、广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城市联手合作开展专题纪念活动。
下列有关孙中山的活动,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1905年,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党—中国同盟会B.1911年,在武昌直接领导了辛亥革命C.1912年,在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D.1912年,在南京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7.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幅对联中,反映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未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2010届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胶州市第三中学高三模块测试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曰:“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幼而无父日孤,老而无子日独。
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2.西汉肘代,自然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A.“大一统”主张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C.“三纲五常”学说D.“天人感应”学说。
3.“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而知恻隐,此便是理,人生而有之,不假外求。
”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经世致用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4.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D.儒家经典乃“万世之至论”5.“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注重儒家伦理道德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突出地方教育特色6.某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商周金文青铜鼎、隶书竹简、楷书王羲之《兰亭序》摹本、行书关汉卿《窦娥冤》手稿。
请判断,他最可能是下列何时何地的商人A.汉都洛阳B.唐都长安C.宋都开封D.明都北京7.即将举办的中国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且与举办年份的数字组合巧妙,三个人形,既代表三口之家,也代表“你”、“我”、“他”及全人类,表达了中国人民把这届世博会办成人文思想、属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浙江省金丽衢2010两年精品模拟 高三历史联考 详细解析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
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B解题关键是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是政治隶属关系也与血缘关系相结合,B项对。
A项指帝王之王位及领地等的继承权;C项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
D项郡县制是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2.浙江省在古代中国一度属于江浙行省管辖。
“江浙行省”的行政设置最早出现在A.唐朝B.南宋C.元朝D.明朝【答案】C元朝首创行省制,所以答案为C。
3.“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
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
”这是李汝伦《紫玉箫二集》中的一首诗,其题目最可能是A.《甲午悲歌》B.《台湾沦陷》C.《珍珠港祭》D.《日寇投降》【答案】D降旗是投降,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且割让台湾,排除A和B;C是日本二战中偷袭美国的战役,D是日本战败,故选D。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这集中体现在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结社、迁移等自由C.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D.国民享有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答案】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条款否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所以选A。
5.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
对以下三幅图片的“握手”,解读正确的有图1 (20世纪50 图2 (20世纪70图3(21世纪初)年代初)年代初)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邦交正常化③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答案】D图2握手的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邦交走向正常化却是从1979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开始的,所以②表述错误而被排除,所以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高三历史期末联考试题分析
台州市2010学年
第一学期
台州一中冯丽华台州中学徐丰来
一、命题意图
(一)命题指导思想明确,紧扣考纲和教学指导意见。
1、重视“覆盖面”,突出主干基础知识。
从2009年起,浙江高考自主命题,着重考查学生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使高考题的难度大幅度下降。
本次联考试卷所考查的历史知识,
均为《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科基础知识。
考点模块分布情况
2、试题体现丰富多样的材料性、情景性,材料题占的比重很大,而且材料形式包含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等,重视考查学生信息解读、知识迁移能力。
在期末联考试题中,非选择题全部以材料题的形式命题,25道选择题中材料选择题也有23题。
3、以新史观和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考查历史知识。
以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演变,注重专题阶段特征、历史事实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考查。
如26题考查教育文化发展,27题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考查,28题从全球史观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
4、25题是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考查。
3、关注地方史。
高考自主命题出现以后,展现地方历史特色,重视乡土历史的考查就成为各省市自主命题的一个共同特色。
第6题考查浙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第3题考查明代嘉兴丝织业发展情况。
4、注重必修与选修的结合。
契合2010年浙江文综历史的命题趋势,加强了必修与选修内容的结合,12题外交题,以邓小平的外交战略引入,14题牛顿著作评价,26题孔子教育主张和实践,29题华盛顿退出政坛的原因等。
(二)适合台州高三学生和历史教学的教情与学情实际。
本次考试最主要的考查功能是为检测本届台州市高三学生历史学科的知识掌握水平,根据教学进度,命题范围是必修一――必修三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突出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根据市教研室高三平均分62±2的难度要求,充分考虑今年台州29所重点中学高三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实际水平,尽最大努力控制难度,最后考试结果,今年平
均分66.45,基本达到了要求。
(三)尽力吻合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落实,因此本次试题设计时,除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外,大部分题目都是强调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能力要求很高。
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在27题、28题中有明显的体现,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也在29题中有巧妙的体现。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教学资源的扩展,因此在试题中大量引入与课本知识相关连的课外内容和材料,考查学生各种知识的综合能力。
如27和28题。
二、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图表一、选择题平均分、正答率(数据包含29所参加统考学校,以下表格同)
从图表一可以看出,正答率在90%以上的容易题有10题,正答率在80%-90%的较易题有2题,正答率在70%-80%的难度适中题有7题,正答率在40%-70%的稍难题有5题,正答率在40%以下的偏难题有1题。
难度偏低,容易题较多,难题较少。
选择题总平均分为39.25。
图表二:非选择题平均分,得分率及最高分统计表
从图表二分析非选择题总难度54.4%。
27题难度稍高,得分率为49.9%,其次29题,为51.4%。
应该说主观题的难度控制还可以,基本符合高考的难度要求。
图表三历史学科总分各分数档分布图
从图表三总分各分数档分布分析,大多分布在50分档—70分档,以60档为最多,其次是70分档,两者差距不大,试题区分度稍显不够。
低分档人数相对较少,但90档人数也不多。
三、反思
(一)从学生方面来看,在这次考试中暴露了以下问题:
1、题目解析不准确
26题第2小题第1问:答案应该从材料中概况得出,但不少学生放弃材料去答题,失分严重。
第2问:学生对“时代特征”的概念理解不准,往往长篇累牍的写了很多辛亥革命相关的内容,主题不明确。
26题第3小题,审题不清,没有注意问题中的时间限定词“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生将建国以来的内容全写了。
2、材料解读能力欠缺
26题第2小题材料出自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但是不少同学答题的时候却把时间点放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偏差明显。
28题第1小题,审题思路和答题方向把握不到位,未能多角度去分析。
如:新航路开辟是东西方贸易扩大的前提;西欧角度;中国角度等。
29题第1小题失分主要是:不能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对所学历史知识缺乏迁移能力。
3、不能回归教材。
27题第1小题,不能回归教材,只会就材料而作答,答案不全而丢分严重。
29题第2小题,不能准确地阐述华盛顿提出“退出政坛”的原因
4、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26题第3小题,无法完整概括改革开放后教育成就。
5、答题规范性不够
26题第2小题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没有清晰的分段或提示,两小问混在一起写,较难分辨。
很少有学生能将关键字写上。
字迹潦草,书写混乱,随意涂改等现象就更普遍。
很难看到令改卷老师很舒心的答卷。
27题第1小题,答案没有要点序列化,改卷很麻烦;出现大量的知识性错误,反映学生基础工作仍在今后复习中要高度重视。
27题第2小题,考生答题时总体缺乏逻辑性,信手而写,要点重复叙述现象比较严重。
(二)对于试卷,有几点需要注意:
1、在反思期末试题的命题及总结过程中,发现一些欠妥之处。
如题目设计过于注重水平性测试,
区分度不明显。
2、21题,题目指示不是很明确,导致错误率很高。
27题答案设计过细,赋分不合理等等。
3、选择题虽然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但难度不够,区分度不是很明显,有待提高。
四、教学建议
1、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准确到位。
从学生失分情况分析主要基础知识不足引起的。
这涉及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到位,如何使我们的基础知识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更加符合高考的实际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基础知识不仅是指课本的显性知识,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不仅要重视显性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有些知识点在指导意见和考纲中处于模糊地位,在课本中也有处于转页位置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教学和考试中的冷点知识也要予以关注,比如教育问题。
2、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的课程目标增加了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这必在新高考的试题中出现,一些学习方法的常识,历史研究方法的常识需要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在试题中的体现,以新的史观,用新的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得出新的结论,是近年来高考试题和今年的浙江新高考中都有体现。
教学中注意在课堂中通过引入新的历史观进行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
要善于将零散的知识串成系统知识体系,如宋朝的相关历史,应将三本必修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
3、加强对学生审题和解题方法的训练。
针对学生审题能力差、解题方法不到位等情况,可以在平时教学中逐步渗透或者集中时间专门讲解审题和答题技巧问题。
对于选择题,要指点学生知道不同类型选择题的基本答题方法,培养学生答题的一些技巧。
如:要强调注意题干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要注意题干和题枝的同一性;要懂得用排除法做题枝的选择等。
必要时甚至可以指点学生一些“旁门左道”:如题枝里有“全部”“所有”“一定”“都”等过于绝对的词的,一般都是错误的;又如题干如果问“本质”“根本”之类的,一般答案都要求一定的高度,比较难懂的深奥的居多。
对于主观题,要强化训练,以加强对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最大限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
最好对材料题进行分类训练,可分成文字型、图片型、图表型、混合型等,分别加以强化练习。
在训练中,应加强的审题和解题指导,应讲清解题时的思维途径,教会学生进行思维切换,以真正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运用自如的境界。
最起码要做到不出现漏答和错答的情况。
4、注意语言表达和答题格式的规范。
历史答案,一般都源于教材,把分散在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这就要求学生在构思时能广泛联系教材内容,把相关知识点迁移过来,按题意要求进行整理,形成答案。
尤其对于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最好能背下来,那就是标准答案。
历史答案的文字表达要符合历史学科特点,言简意赅,切忌絮叨,答案必须分点,做到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
每个答案前最好能做到有提示语,提示语加冒号,然后才是正式答案,这样答案清晰,一目了然,不容易漏题,也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