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结晶现象导学案(新版)粤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2019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4 结晶现象学案 (新版)粤教版

最新2019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4 结晶现象学案 (新版)粤教版

7.4过滤和结晶教学目的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教学用具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过程附1:课堂练习一1.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__、__、__,使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将浑浊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是__。

3.欲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充分反应)的剩余固体物质中提取氯化钾并得氯化钾晶体,实验步骤有①加热蒸发,②过滤,③溶解,上述操作正确顺序是__。

附2:课堂练习二4.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先达到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析出。

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用__的方法得到固体。

5.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得到晶体一般就采用____的方法。

6.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溶液。

附3:课堂练习答案1.溶解过滤蒸发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药匙量筒天平砝码蒸发皿酒精灯2.碳酸钙3.3 2 14.饱和晶体蒸发溶剂 5.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 6.饱和附4:随堂检测1.某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2.采用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3.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则[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D.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4.能用结晶方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氯化钾和二氧化锰B.食盐和硝酸钾C.氯化钠和氯化钾D.铜粉和铁粉。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学案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学案

分离混合物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结晶 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适用范围:含有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 步骤:溶解、过滤、冷却、结晶、再过滤、干燥晶体 适用范围:不含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形成晶体的过程 7.4 结晶现象A.要点点击(学习目标,一目了然)B.思维启动(探究引导、预习课程)一、相关知识回顾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硫酸锂、氢氧化钙。

二、新知必备1、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

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

2、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这几步操作后除去的是__________的杂质。

3、粗盐提纯的前几步操作中都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在三步操作中该仪器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液体________________。

4、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蒸发: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________、________等。

新科粤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 7.4 结晶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

新科粤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 7.4 结晶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章溶液7.1溶液与乳化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体验较大晶体的制作过程与方法。

4.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复习提问]1.对于5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 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①取出10 mL后②加热至80 ℃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 ℃为32 g,40 ℃为64 g。

现有100 g水与32 g KNO3组成的20 ℃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 ℃时,需加入多少克KNO3才能达到饱和?[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阅读]P212图7-14美丽奇特的晶体[设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板书]二.晶体的形成[观察活动]【实验7-10】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完成课本空白)[板书]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讲解]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如从蔗汁中提取砂糖,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设问]【实验7-10】中制得的晶体很小,如何才能值得较大的晶体呢?[板书]三.制造较大的晶体[探究活动]怎样制造较大的晶体?[讲解]晶体析出后剩下的溶液叫母液,母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讨论、交流,归纳出“溶解→过滤→蒸发)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板书]四.怎样分离混合物[探究活动]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混合物[板书]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新版)粤教版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结晶现象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3)实验环节:安排结晶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结晶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小组讨论: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结晶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5)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3.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结晶现象的图片、实验步骤和案例分析,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晶现象的定义与分类:结晶现象是指溶液中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可以分为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两种类型。
2.结晶的方法: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是常见的结晶方法。蒸发结晶是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从而使溶质结晶析出;冷却结晶是通过降低温度使溶质结晶析出。
3.影响结晶速度的因素:溶质浓度、溶剂种类和温度是影响结晶速度的主要因素。溶质浓度越高,结晶速度越快;溶剂种类不同,结晶速度也会有所不同;温度降低,结晶速度会加快。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团队合作不积极、沟通不畅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团队合作的活动和培训,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团队合作,并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3.分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1(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1(新版)粤教版
结晶现象
教学内容:7.4结晶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的贴近生活体会化学的功用。
教学重难点:晶体与结晶现象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准备:明矾、水、粗盐
7本课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自行归纳。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1.认识了一些晶体
2.知道了晶体的形成过程。
3.了解了分离混合物的简单方法—过滤。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7.4结晶现象
一、晶体与结晶 二、结晶法的应用
作业安排:1.过滤操作的要点
2.练习题七作为家庭作业。
1.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思考,先根据40度时的溶解度为64克,还能溶解多少这一分析过程,回答本题答案。
温故知新,在原有基础上使知识稍微复杂化,促进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2.设问引入新课
设问:上述40 ℃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到20℃,大家猜想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反应快的学生会很快的得到答案,所以给另外一些学生一些思考或讨论的时间,把过程分析清楚,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烧杯、滤纸、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剪刀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课前复习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20℃时为32g,40℃时为64g,现有100g水与32g硝酸钾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加热至40℃时需要加入多少g硝酸钾达到饱和?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本节内容是初中溶液知识体系的继续和完善。

教材开始以展示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再通过实验与溶解现象相反过程的另一种现象——结晶现象学习结晶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结晶法和过滤法。

本课程利用之前学习的天然水的净化中,过滤的方法来具体操作,结合有关溶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了解结晶方法的原理和过滤操作要点。

(3)学习使用结晶、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常见晶体结晶形成等活动,提高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离混合物、制造晶体等活动和过滤操作要点等的学习,培养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难点】可溶性杂质除去方案的设计;课堂时间的调控。

【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胶头滴管、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铁架台(带铁圈)、托盘天平、滤纸、火柴、明矾、粗盐。

一、导入新课国庆节,我去做客,我妈妈冲了一杯很甜的糖水,开始我没喝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

我问妈妈是否当时没搅拌?妈妈说当时糖已经全部溶解,你能帮我分析白糖析出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晶体和结晶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活动1 知道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饱和溶液?2.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影响的三种情况?3.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和将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冷却分别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都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前者因为溶剂量减少,后者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过渡]蒸发溶剂和冷却饱和溶液都可以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这个过程化学上称为结晶现象,得到的硝酸钾固体我们称为硝酸钾晶体。

九年级化学下册4结晶现象精品学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4结晶现象精品学案(新版)粤教版

7.4 结晶现象【学习目标】1.认识晶体和结晶现象。

2.知道因溶质溶解度随温度起落变化的程度不一样,分别采纳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两类不同的方法。

3.初步学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实验。

【重点】过滤和结晶两种混淆物分别的方法。

【难点】过滤和结晶法分别混淆物的原理和操作。

【自主研究】1.旧知回首:配制必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

2.自学导航:阅读教材210 页勾勒晶体、结晶的观点。

阅读教材213 页勾勒过滤操作的要点,并识记。

3.应知应会:(1)晶体往常都有,结晶的方法有,(2)对于不溶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混淆物,一般用叫结晶。

法进行分别,实验时的操作重点:“一、二、三”。

【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答疑解惑研究一:晶体与结晶1.固体就是晶体,对吗?(小组内议论沟通)。

教师演示实验,察看实验,填写教材210 页的空白2.从硫酸铜溶液中怎样获得硫酸铜晶体?。

研究二:结晶法的应用1. 在实质生产中,利用结晶法,可从含杂质的混淆物中或我们需要的物质,如和。

(阅读教材达成以上问题,并试试举例说明结晶现象)2.察看实验,填写教材 211 页-212 页的空白;小组内议论沟通达成以下各题:问题 1:过滤操作的重点可归纳为:一、二、三、。

问题2:粗盐提纯的步骤有、、。

问题3:上述操作中都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分别为;;。

问题4:从氯化钠溶液中怎样获得氯化钠晶体?。

研究三:结晶的方法问题: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若将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采纳的方法若将乙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采纳的方法是,析出乙物质后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归纳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常用的两种方法:恒温蒸发溶剂 -----一般合用于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一般合用于的物质【追踪练习】教材7.4 习题第 2、 4、 5 题【达标检测】1.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固体物质又叫晶体 B.晶体是指有必定几何形态的固体C.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D.降平和蒸发是结晶常用方法2.曝晒海水能够获得食盐,对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利用阳光与风力,使氯化钠蒸发出来 B .利用阳光与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C.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D.受热时海水发生疏解,食盐析出3.依据右图a、 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以下问题:(1)P 点表示在t 1℃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 b c(填“>” 、“<”或“ =”)。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结晶现象的应用案例分析。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4.在下节课中,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冬季结冰的水等生活实例引入结晶现象,使学生能够快速关注并理解课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晶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结晶方法,提高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3.引导学生运用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教师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结晶现象导学案(新版)
粤教版
7、4 结晶现象学习目标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重点: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难点: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1、
【课前准备】
:
1、[复习巩固]:(1)、在________,在__________,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

(2)、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_,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氢氧化钙。

2、[导课]:欣赏P、210图7-14 体验美丽奇特的晶体,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
(一)、晶体与结晶
1、晶体通常都有,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

2、结晶法的应用:(1)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如),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2)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如),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

(二)、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和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
3、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达标检测】
:1 要使氯化钠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最适宜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蒸发溶剂
D、增大压强
2、提纯下列物质主要采用了哪种操作(填序号)(1)从食盐水中分离出食盐()(2)从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分
离出二氧化锰()(3)从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
A、过滤
B、蒸发结晶
C、降温结晶
3、下列混合物适宜用过滤法一步分离的是()
A、硫粉、铁粉
B、水、油
C、氯化钠、碳酸钙
D、水、碳酸钙
4、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要从氯酸钾制取氧气后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其操作有①过滤②洗涤③溶解④烘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5、下列物质降温到0℃时,能析出晶体的是()
A、水
B、30℃时饱和的澄清石灰水
C、盐酸
D、30℃时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6、进行过滤操作时,起引流作用的仪器是()
A、玻璃棒
B、漏斗
C、烧杯
D、滤纸
7、在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①量筒②烧杯
③酒精灯④天平⑤玻璃棒⑥漏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8、我国某些盐湖里出产天然碱(主要成分为纯碱晶体,并含有少量氯化钠等杂质)。

在实验室里从天然碱中分离触较纯的纯碱晶体,应采用_______________方法。

(杂质仅考虑氯化钠)(3)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为①加热溶解,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干燥晶体。

9、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
D、除去甲物质中少量乙物质可采取蒸发的方法
10、右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5%
C、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t2℃时,将50克甲物质放入100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50克
1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加入甲物质,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W:100
D、将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到t1℃时,乙先析出晶体(11)(12)
12、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
C、t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60 ℃时,100 g水中加入9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可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13、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P点表示在t1℃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a c(填“>”或者“<”或者“=”)。

(2)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3)t2℃时,50gb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4)b中含有少量的a,若要提纯b,可采用结晶的方法。

14、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
___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乙(填“>”、“<”或“=”)。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填序号,下同)。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4)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固体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甲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和
________________。

A、酒精灯
B、药匙
C、玻璃棒
D、漏斗
E、铁架台
F、量筒
G、胶头滴管
15、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KNO3体,下列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16、 (5分)下图甲是
A、
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t2℃时,
A、
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
_____________。

(3)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 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
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

17、根据下图
A、
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20℃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
C、 A物质中混有少量C物质,可用结晶法分离
D、将5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都会有晶体析出
18、一定温度下,析出了固体溶质后溶液一定是()
A、稀溶液
B、浓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19、不能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是(

A、KNO3
B、NaCl
C、Ca(OH)2
D、NH4Cl 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