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9 章 吸光光度法

合集下载

吸光光度法知识点

吸光光度法知识点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知识点吸光光度法是基于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紫外一可见吸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

1.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①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会产生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

若被照射的物质为溶液,光的散射可以忽略。

当一束白光照射某一有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溶液的颜色由透射光的波长所决定。

吸收光与透射光互为补色光(它们混合在一起可组成白光)。

分子与原子、离子一样,都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在一般情况下分子处于最低能态(基态)。

当入射光照射物质时,分子会选择性地吸收某些频率的光子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较高能级),其能级差E激发态一E基态与选择性吸收的光子能量hv的关系为Hv=E激发态一E基态分子运动包括分子的转动、分子的振动和电子的运动。

分子转动、振动能级间隔一般小于1 eV,其光谱处于红外和远红外区。

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为1~20 eV,由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紫外及可见光区,其实验方法为比色法和可见-紫外吸光光度法。

②吸收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收光的强度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吸收光谱图,也称吸收曲线。

它能清楚地描述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

③光的吸收定律——朗伯一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一厚度为b、非散射的均匀吸光物质溶液时,吸光物质吸收光能,致使透射光强度减弱。

若用I。

表示入射光强度,I t表示透射光强度,I。

与I t之比称为透光率或透光度T,T=I。

/I t,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还常用吸光度A表示,A=lgT=log I。

/I t。

实验证明,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某一均匀的非散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b的乘积成正比,此即朗伯一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A=lgT=log I。

/I t =abc式中,a为吸收系数。

溶液浓度以g·L-1为单位、液层厚度以cm 为单位时,a的单位为L·g-1·cm-1。

第9章 吸光光度法(2)

第9章 吸光光度法(2)

M + nR = MRn OHH+
(1) 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色→不能过高;
(2) 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不能过低; (3) 影响有色化合物的组成。
例:磺基水杨酸 – Fe 3+ pH = 2 ~ 3 pH = 4 ~ 7 pH = 8 ~ 10 FeR FeR2 FeR3 紫红色 橙色 黄色
四、标准曲线的绘制
由 A=abc 或 A=εbc 可知: 吸光度A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以A对c作图,应得一直线, 该直线称为工作曲线.( Standard curve) 在相同条件下测的试液的吸光度, 从工作曲线上就可查到试液的浓 度, 该方法称为工作曲线法。 注意什么?
a. 标准溶液浓度必须在线性范围内,即符合A= bc
2.有机显色剂 有机显色剂分子中含有某些含不饱和键的基 团如偶氮基、对醌基和羰基等生色团( chromophoric group)和含孤对电子的基团如氨 基 、 羟 基 和 卤 代 基 等 助 色 团 ( auxochrome group)。
生色团:-N=N-,-N=O,
O O
C=S,-N

(共轭双键)πe
二、参比溶液的选择 为什么要使用参比溶液? 目的:扣除非待测组分(吸收池和各种试剂)对光的吸收, 使测得的的吸光度真正反映待测物对光的吸收。 测定时,采用两个材质、厚度相同的比色皿进行测量,其中 一个作为参比池,装入参比溶液,调节仪器使透过参比池的吸光 度为零。则测得待测溶液的吸光度为:
A=lgI0/I=lgI参比/I试液
Co2+ Fe2+,Sn4+
c.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干扰离子的价态 d. 用参比溶液消除显色剂和某些共存有色离子的干扰。 e. 选择适当的波长 f. 当溶液中存在有消耗显色剂的干扰离子时,可通过增加 显色剂的用量来消除干扰。 g. 采用预先分离的方法。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发生相互作用。 假定只有在稀溶液(c<10-2mol/L)时才基本符合。 当溶液浓度c >10 -2 mol/L 时,吸光质点间可能发 生缔合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对光的吸收。 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溶液中存在着离解、聚合、互变异构、配合物的 形成等化学平衡时。使吸光质点的浓度发生变化 ,影响吸光度。
度的乘积成正比。 朗伯——比耳定律不仅适用于有色溶液,也适 用于其它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包括液体、气 体和固体),是各类吸光光度法的定量依据。
A bc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 -1; L
无线电波 11000m
光谱名称 波长范围 X射线 0.1—10nm 远紫外光 10—200nm
跃迁类型
辐射源
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法 X射线光谱法
真空紫外光 度法
K和L层电子 X射线管 中层电子 氢灯 氢灯 钨灯
碳化硅热棒
近紫外光 200—400nm 价电子 可见光 400—750nm 价电子
近红外光 0.75—2.5μ m 分子振动 中红外光 2.5— 分子振动 5.0μ m
A总 lg(I01 I02 ) /(I01 10
1bc
I02 10
2bc
)
讨论: A总 lg(I0 I0 ) /(I0 10
1 2 1
1bc
I02 10
2bc
)
(1) 1= 2 = 则: A总 =lg(Io/It)= bc
(2) 若 2≠ 1 ;A与C则不成直线关系。 2与 1
I0 A lg I t A Kbc

化学试题09 分光光度法简介

化学试题09 分光光度法简介

第九章 分光光度法简介例1 将精制的纯品氯霉素(M r=323.15)配成2.00⨯10-2g ⋅L -1的溶液,在波长278nm 处,用1.00cm 吸收池测得溶液的吸光度A =0.614,试求氯霉素的摩尔吸光系数。

解 bcA εεbcA =∴=)nm 278( 将有关数据代入 114121092.915.3231000.200.1614.0)278(----⋅⋅⨯=⋅⨯⨯=cm mol L g/molcm nm L g ε 例2. 某遵守Lambert-Beer 定律的溶液,当浓度为c 1时,透光率为T 1,当浓度为0.5 c 1、2 c 1时,在液层不变的情况下,相应的透光率分别为多少?何者最大?解 根据Beer 定律 A = -lg T = kc当浓度为c 1时 -lg T 1= k c 1当浓度为0.5 c 1时 -lg T 2= k c 2 = k ⨯(0.5 c 1) = 0.5(-lg T 1)∴ -lg T 2= -lg (T 1)1/2 T 2= T 11/2当浓度为2 c 1时 -lg T 3= k c 3 = 2⨯(k c 1) = 2⨯(-lg T 1)∴ T 3= T 120<T <1 ∴ T 2为最大例3 某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M r =125,摩尔吸光系数ε = 2.5⨯105L ⋅mol -1⋅cm -1,今欲准确配制该化合物溶液1 L ,使其在稀释200倍后,于1.00cm 吸收池中测得的吸光度A = 0.600,问应称取该化合物多少克?解 设应称取该化合物x 克A = εbc∴0.600=2.50⨯105L ⋅mol -1⋅cm -1cm 00.1200L 1mol g 125/x 1⨯⨯⋅- x = 0.0600g例4 为测定某试液铁含量,称0.4320g (NH 4) Fe (SO 4)2⋅12H 2O 溶于水配成50.00ml 标准铁溶液,吸取此溶液4.00ml ,加磺基水杨酸显色后,稀释成50.00ml ,测得A = 0.408。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简)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简)

解 已知T=0.501,则A=-lgT=0.300,b=2.0cm,
c

25.0 10 6 g 50.0 10 3 L

5.00 10 (4 g L1)
则根据朗伯—比尔定律 A=abc,
a

A bc

0.300 2.0cm 5.00 10 4 g
L1

3.00
10 2 L.g -1.cm1
III
III 0.0006mg/mL
0.3
0.2
II
I
0.1
0.0
400
500
600
/nm
1,10-邻二氮杂菲亚 铁溶液的吸收曲线
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max
KMnO4溶液的吸收曲线
(cKMnO4:a<b<c<d)
KMnO4溶液
对波长525nm附近的绿 色光吸收最强,而对紫 色光吸收最弱。光吸收 程度最大处的波长叫做
实验确定 4.溶剂 5.干扰的消除
三 显色剂
1 无机显色剂:硫氰酸盐、钼酸铵等。 2 有机显色剂:种类繁多 (1)偶氮类显色剂:性质稳定、显色灵敏度高、选择 性好、对比度大,应用最广泛。偶氮胂III、PAR等。 (2)三苯甲烷类:铬天青S、二甲酚橙等
§9-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 选择适当的入射波长
2.由于溶液本身的原因所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尔定律是建立在 均匀、非散射的溶液这个基础 上的。如果介质不均匀,呈胶 体、乳浊、悬浮状态,则入射 光除了被吸收外,还会有反射 、散射的损失,因而实际测得 的吸光度增大,导致对朗伯— 比尔定律的偏离。
3. 溶质的离解、缔合、互变异构及化学变化
其中有色化合物的离解是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

吸光光度法测定原理

吸光光度法测定原理

第三节 吸光光度法一、测定原理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本章重点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

有些物质的溶液是有色的,例如4KMnO 溶液呈紫红色,227K Cr O 水溶液呈橙色。

许多物质的溶液本身是无色或浅色的,但它们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后生成有色物质,例如3Fe +与3Fe +生成血红色配合物; 2Fe +与邻二氮菲生成红色配合物。

有色物质溶液颜色的深浅与其浓度有关,浓度愈大,颜色愈深。

如果是通过与标准色阶比较颜色深浅的方法确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则称为目视比色法,如果是使用分光光度计,利用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程度确定物质含量,则称为分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主要用于测定试样中的微量组分,具有以下特点:(1)灵敏度高。

常可不经富集用于测定质量分数为210-~510-。

的微量组分,甚至可测定低至质量分数为610-~810-的痕量组分。

通常所测试的浓度下限达510-~610-1mol L -⋅。

(2)准确度高。

一般目视比色法的相对误差为5%~l0%,分光光度法为2%~5%。

(3)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不仅用于测定微量组分,也能用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及配合物组成、化学平衡等的研究。

如农业部门常用于品质分析、动植物生理生化及土壤、植株等的测定。

(4)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快速。

近年来,由于新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显色剂和掩蔽剂的不断出现,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常常可以不经分离就能直接进行比色或分光光度测定。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光的基本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同时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光的传播,如光的折射、衍射、偏振和干涉等现象可用光的波动性来解释。

描述波动性的重要参数是波长()m λ、频率()Z H υ,它们与光速c 的关系是:341310cc J sm s E h h λυυλ--=⨯==c λυ= (10.1)在真空介质中光速为2.9979810⨯1m s - ,约等于81310m s -⨯ 还有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光的吸收和发射等,只能用光的微粒性才能说明,即把光看作是带有能量的微粒流。

第9章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物的分析

第9章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物的分析

ChP2010硝苯地平的鉴别:
取本品约25mg,加丙酮1ml溶解,加20% 氢氧化钠溶液3~5滴,振摇,溶液显橙红色。

(三)沉淀反应
ChP2010尼莫地平注射液的鉴别: 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尼莫地平20mg), 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30ml振摇提取,静置, 分取乙醚层,置水浴上蒸干,放冷,残渣加乙 醇2ml,搅拌使溶解,移至试管中,加1%氯化 汞溶液3ml,即发生白色沉淀。
终点时:微过量的Ce4+将指示剂中的Fe2+氧 化成Fe3+,使橙红色配合物离子呈淡蓝色或 无色,以指示终点的到达。

ChP2010硝苯地平的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4g,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50ml,微热
使溶解,加高氯酸溶液(取70%高氯酸8.5ml,加水至
100ml)50ml、邻二氮菲指示液3滴,立即用硫酸铈滴
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在水浴中加热
至50℃左右,继续缓缓滴定至橙红色消失,并将滴定
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硫酸铈滴定液
(0.1mol/L)相当于17.32mg的C17H18N2O6。

(5g/L)2ml,即显红色(持续5分钟以上)。

二、分光光度法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ChP2010尼群地平软胶囊的鉴别: 避光操作。取本品的内容物约1g,置100ml量瓶 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10ml, 置100ml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在 353nm与303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在 353nm与303nm的吸光度比值应为2.1~2.3。
L/O/G/O
第九章 二氢吡啶类 钙通道阻滞药物的分析
学习要求:
• 1. 掌握:二氢吡啶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及主 要理化性质;结构、性质与分析方法间的 关系;铈量法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 2. 熟悉:二氢吡啶类药物的化学鉴别反应 及有关物质检查的方法; • 3. 了解:二氢吡啶类药物其他的鉴别试验 及含量测定方法、及体内分析中样品的处 理方法。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这种被测元素在某种试剂的作用下,转变成有色化合 物的反应叫显色反应,所加入试剂称为显色剂。 常见的显色反应大多数是生成配合物的反应,少数是 氧化还原反应和增加吸光能力的生化反应。
显色反应的要求: · 选择性好 所用的显色剂仅与被测组分显色而与
其它共存组分不显色,或其它组分干扰少。 · 灵敏度要足够高 有色化合物有大的摩尔吸光系
800
λ
白光
1
600
500
λ
入射狭缝 准直透镜 棱镜 聚焦透镜
2
400
出射狭缝
B.光栅:在镀铝的玻璃表面刻有数量很大的等宽度等 间距条痕(600、1200、2400条/mm )。 原理:
吸收作用而产生的。例如:硫酸铜溶液因吸收白光中的 黄色光而呈蓝色;高锰酸钾溶液因吸白光中的绿色光而 呈紫色。因此,物质呈现的颜色和吸收的光颜色之间是 互补关系。
光的互补性与物质的颜色
如果把两种适当颜色的 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也 可以得白光,这两种光就叫 互补色光。 如果吸收光在可见区,吸 收光的颜色与透过光的颜色 为互补关系,物质呈现透过 光的颜色。 如果吸收光在紫外区,则 物质不呈现颜色
来的误差。 · 纯溶剂空白 · 试剂空白 · 试液空白 当试液、试剂、显色剂均为无色时,用纯溶剂( 试液无色,而试剂或显色剂有色时,加入相同量的 试剂和显色剂均无色,试液中其它离子有色时,用 或蒸馏水)作参比溶液。 显色剂和试剂,作为参比溶液。
不加显色剂的溶液作为参比溶液。
9.5 目视比色法和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9.4
测量条件的选择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以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测量的入射光波长。在 此波长处,摩尔吸光系数ε最大,测定的灵敏度最 高。 若干扰物在λmax处也有吸收,在干扰最小的条 件下选择吸光度最大的波长。有时为了消除其它离 子的干扰,也常常加入掩蔽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2. 单色器
单色器是能从光源辐射的复合光中分出单色光的光学
装置,其主要功能:产生光谱纯度高的光波且波长在
紫外可见区域内任意可调。
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准光装置:透镜或返 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
光束;③色散元件:核
心部分,起分光的作用。
棱镜或光栅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2 吸收(absorption):当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 液时,该溶液会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 让未被吸收的光透射过,透射光刺激人眼而使 人感到颜色的存在,溶液呈现透射光的颜色, 亦即呈现的是它吸收光的互补光的颜色。 例如,KMnO4 溶液选择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 (500~560nm)光,与绿色光互补的紫色光因未 被吸收而透过溶液,所以KMnO4 溶液呈现紫 色。
E = E2- E1 =h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4 吸收曲线(吸收光谱):每一种物质对不 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如果我们让各种 不同波长的光分别通过被测物质,分别测定物质 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 收程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描述了物质对不 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 吸收峰和最大吸收波长max • 吸收曲线上的各个峰叫吸收峰。峰越高,表 示物质对相应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越大。其中最 高的那个峰叫最大吸收峰,它的最高点所对应的 波长叫最大吸收波长,用λmax表示。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电磁波谱。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 →无线电波
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远紫外 紫外
(真空紫外)
可见
近红外 中红外 远红外
10nm~ 200nm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9.1.3 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
1. 现象 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时发现:标准曲 线常发生弯曲(尤其当溶液浓度较高时),这种现象 称为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2. 引起偏离的因素(两大类) (1)物理性因素, 即仪器的非理想引起的; (2)化学性因素。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3 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
M + h M + 热 M* M + 荧光或磷光
基态 激发态 E1 (△E) E2 E = E2 - E1 不同的物质微粒由于结构不同 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能 量差也不同。 2013年5月25日8时4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表9-1 物质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互补关系
吸收光 物质颜色 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 紫 蓝 绿 蓝 蓝 绿 红 绿 蓝 绿 黄绿 黄 橙 红 紫 蓝 蓝 绿 波 长 /n 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80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讨论: 选用谱带a的复合光进行测量,得到右图的工作
曲线,A与c基本呈直线关系。选用谱带b的复合光
进行测量,κ的变化较大,则A随波长的变化较明显 ,得到的工作曲线明显偏离线性。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2) 化学性因素
•朗伯—比耳定律的假定:所有的吸光粒子之间不发生 相互作用;仅在稀溶液(c<10-2 mol · -1)时才基本符合。 L 当溶液浓度c >10 -2 mol · -1时,吸光粒子间可能发生缔合 L
大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收系数κ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
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 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4)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5)物质的吸光能力的度量 κ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 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κ >105:超高灵敏; κ = (6~10)×104 :高灵敏; κ = 104~ 103 :中等灵敏; κ < 103 :不灵敏。 (6) κ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 · -1、液层厚度为1cm时 L 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可见区一般用玻璃池。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200nm ~400nm
400nm 750 nm ~ 750nm ~ 2.5 m
2.5 m ~ 50 m
50 m ~300 m
中层 电子
价电 子
价电 子
分子 振动
分子 振动
分子 转动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9.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9.1.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 可见光的颜色和互补色: 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的颜色是不同的。 平常所见的白光(日光、白炽灯光等)是一种复 合光,它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得 的。利用棱镜等分光器可将它分解成红、橙、黄、 绿、青、蓝、紫等不同颜色的单色光。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白光除了可由所有波长的可见光复合得到外,还 可由适当的两种颜色的光按一定比例复合得到。 能组成白光的两种颜色的光叫补色光。
物质的颜色与吸收光的关系: 当白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如果物质对白光中某种 颜色的光产生了选择性的吸收,则物质就会显示 出一定的颜色。 物质所显示的颜色是吸收光的互补色。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 棱镜有玻璃和石英两种材料。它们的色散原理 是依据不同的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有不同的折射 率而将不同波长的光分开。由于玻璃可吸收紫 外光,所以玻璃棱镜只能用于350 ~ 3200 nm的 波长范围,即只能用于可见光域内。石英棱镜 可使用的波长范围较宽,可从185 ~ 4000nm, 即可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三 个光域。
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对光的吸收。
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溶液中存在着离解、聚合、互变异构、配合物的形
成等化学平衡时。使吸光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 例: CrO42- + 2H+ = Cr2O72- + H2O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9.2 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1.分光光度计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物理性因素:
难以获得真正的纯单色光。 比尔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但在实际测定中无论是用 滤光片或棱镜分光,只能获得近乎单色的狭窄光带。 复合光可导致对朗伯—比耳定律的正或负偏离。 避免仪器偏离: 首先要求入射光纯度要高:应选 择比较好的单色器。 其次选择波长范围应在吸收曲线 斜率变化小的部位。

光的互补:蓝Leabharlann 黄天津理工大学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E=h =h c/λ E为光的能量(尔格); 为频率;λ为波长;h 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 仅当照射光的光子能量与被照射物质粒子的基态 与激发态能量之差相当时才能被吸收,不同的物 质微粒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能量差,所以 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分光光度计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9.2.1 基本组成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9.2.3 主要部件
1. 光源
要求:1提供足够强度和稳定的连续光 2 使用寿命长
可见光区:钨灯作为 光源,其辐射波长范围在 320~2500 nm。 紫外区:氢、氘灯。 发射180~375 nm的连续 光谱。
天津理工大学
(3)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 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 一; (4)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 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 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A 的差 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 定量分析的依据。 (5)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 定最灵敏。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spectrophotometry
§9.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9.2 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9.3 显色反应与条件的选择 §9.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9.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9.6 紫外吸收光谱法简介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透光度T 透光度T : 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T = I / I0 吸光度A与透射比T 的关系:
A lg T lg I0 I bc
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依据。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 比例常数a 的几种表示方法: • 吸收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中的比例常数叫“吸收 系数”,它的大小可表示出吸光物质对某波长 光的吸收本领(即吸收程度)。它与吸光物质 的性质、入射光的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 另外,a的值随着b和c的单位不同而不同。下 面就介绍a的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 当溶液浓度c的单位为g/L,溶液液层厚度b的单 位为cm时,其单位为L/g· cm
天津理工大学
吸光光度法概述
吸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分析方法
2013年5月25日8时4 分
天津理工大学
分类:
比色法:以比较溶液颜色深浅,从而确定被测定 组分含量的方法。比色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受 视力条件影响很大,一般相对误差约在5%~ 20%的范围。 分光光度法: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相对误 差约在2%~5% 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 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