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4: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练习题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选择题1.(2017·江苏扬州期末)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
”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故A项正确;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7·广东湛江高二期末)新中国成立初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
中国“上天”战略的第一个里程碑是()A.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发射B.成功发射“嫦娥一号”C.成功试爆原子弹D.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解析』根据题意,“上天”应该是火箭及航天领域。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D项正确。
A、B两项均是在21世纪,排除;试爆原子弹不属于“上天”的范畴,C项错误。
『答案』 D3.(2017·河南南阳期末)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德国《汉诺威汇报》报道:“中国正在奋起直追。
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A.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神舟五号”进入太空『解析』“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中国人进入太空”符合这一材料信息的是B、D两项,“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中国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故只能选D项。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5: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练习题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建国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B.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C.工人、农民的大力支持D.美国的慷慨援助2.在给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其中的“两弹”是指()A.原子弹、氢弹B.原子弹、导弹C.氢弹、导弹D.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3.“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③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归国的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4.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
”这句话说明()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5.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
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开始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C.“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6.2009年日全食是两千多年以来全食时间最长、人类历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一次日全食,估计超过4亿人看到了2009年日全食。
在人们视野越来越远、地球越来越小之际,太空成了最热门的探索基地。
中国最早实现“太空行走”的航天科技成果是()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枚导弹发射C.我国自行研制歼10战斗机D.“神舟7号”飞船7.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到2003年“神舟5号”、2005年“神舟6号”飞船完成载人航行,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我国的尖端科技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大突破。
课时作业17: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
”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下图体现出的主要意义在于()A.开始了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时代B.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核聚变技术C.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D.中国在奔向太空过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3.某同学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科技展,来到20世纪60年代展区,他听解说员说“这是军用与民用、医学与核技术等诸多领域突破的时代”,这位同学在该展区能看到的图片有()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②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的蘑菇云③参与第一颗原子弹设计的科学家的合影④“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A.①④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4.方寸烟标可以见证航天历史,下面两枚烟标告诉我们()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5.被人们称赞为“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是()A.邓稼先B.李四光C.钱学森D.袁隆平6.有一颗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以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他是()A.钱学森B.袁隆平C.邓稼先D.华罗庚7.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是()A.“863计划”的实施B.“星火计划”的实施C.“银河-Ⅰ号”的研制成功D.“神舟五号”的研制成功8.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A.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9.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三钱”的哪些贡献与《规划》的内容相关()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B.“南优2号”杂交水稻C.“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D.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10.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观察下图,对其反映的事件评价不正确的是()A.主要目的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B.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C.增强了中国的现代化国防D.实践了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2.《纽约时报》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这一评论最可能是针对中国()A.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B.完成“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行C.试射远程导弹D.研制出大功率运载火箭3.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
”这句话说明()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4.关于新中国在生物技术方面成就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工程研究③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植物品种方面居于世界前列④在人类克隆技术方面居于世界前列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5.“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颁奖词赞誉的科学家是()A.钱学森B.华罗庚C.李四光D.袁隆平6.几百年来,探索合成蛋白质成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神秘领域”。
我国首次成功闯进“这个神秘领域”的时间是()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7.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生物学领域曾取得领先地位。
它是()A.依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B.依靠基因技术合成牛胰岛素C.依靠杂交技术合成牛胰岛素D.依靠克隆技术合成牛胰岛素8.下图是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
这是我国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
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A.“银河—Ⅰ号”B.“嫦娥一号”C.“银河—Ⅱ号”D.“东方红一号”能力提升9.下列有关袁隆平的说法,正确的是()A.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水稻杂交的科学家B.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研究水稻高产育种技术C.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D.杂交水稻解决了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10.某教材在世界高科技与中国科技成就两课中均有“神舟5号”的表述,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A.中国航天技术特殊,与世界无法对照B.中国已成为世界科技与经济大国C.中国航天技术远远超过欧洲和日本D.中国的航天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11.阅读下列材料:要有原子弹。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1: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练习题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2.“虽然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当时科技发展的条件是不利的。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有( )①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②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④西方国家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
此卫星被命名为( )A.“东方红一号”B.“神舟” C.“嫦娥” D.“银河”4.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5.2008年,在湖南车展购车时袁隆平院士比车展上的明星雷克萨斯和众多的车模还要夺目。
民众对此事的评论打破了往常的“仇富”定律,有人表态:“袁老无论买什么,我们都不眼红。
”民众之所以有这种“仇富不仇袁隆平”的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6.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集训训练第十九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含答案解析)

第十九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增长了2.2倍。
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A.袁隆平B.钱学森C.邓稼先D.华罗庚2.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 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3•“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
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
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
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
”诗中描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成就()A.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下列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④料型杂交水稻育成⑤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①②⑤④③D.②④①③⑤5.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寒留斯访华,目睹中国同行在薄弱基础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
”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A.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领先世界的成就B.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C.中国原子弹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属于创新D.中国科技基础薄弱但水平却领先世界6.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A.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D. “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2、钱学森撰文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
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新中国科技进步的是()A. 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B. “双百方针”的指导C. 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D.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3、美国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下列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指的是袁隆平B.他的发明成果是南优一号C.他的发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D.他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4、在“两弹一星”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A.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B.“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5、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
这说明( )A. 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 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 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 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6、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课时作业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基础巩固1.观察下图,对其反映的事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其主要作用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B.体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C.实践了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D.加强了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能力答案A解析从图片中的蘑菇云可判断《东方巨响》反映的是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史实,原子弹爆炸的主要作用是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故A项不正确。
B、C、D三项符合对该事件的评价。
2.20世纪90年代,我国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投入商业运行。
这表明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方向是()A.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B.提高军事战斗力C.和平利用核能D.成为核武器强国答案C解析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是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表现。
所以C项正确。
3.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A.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D.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答案B解析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4.2001年中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A.主持“两弹一星”试验研究B.研制载人飞船C.研制“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答案D解析2001年中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5.下列科技成就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④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⑤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④⑤答案C解析“新时期”指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①发生于1964年,②出现于1965年,③发生于1983年,④发生于1984年,⑤发生于200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第十九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C )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解析] 解题过程中应该抓住“1958年”和“原子弹”这两个有效信息,结合教材明确本题立意的考点是“两弹一星”战略,然后从题干表述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战略决策的背景,即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
2.“虽然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当时科技发展的条件是不利的。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有( A )①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②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④西方国家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并非不利条件,排除③。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国家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这些都是当时我国科技发展的不利条件。
3.(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
此卫星被命名为( A )A.“东方红一号”B.“神舟”C.“嫦娥”D.“银河”[解析]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故选A项。
4.(2017·苏州高二期末)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C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解析] 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说明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故D项错误。
5.2008年,在湖南车展购车时袁隆平院士比车展上的明星雷克萨斯和众多的车模还要夺目。
民众对此事的评论打破了往常的“仇富”定律,有人表态:“袁老无论买什么,我们都不眼红。
”民众之所以有这种“仇富不仇袁隆平”的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C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解析] 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选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他对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答案为C项。
6.(2017·连云港高二联考)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我国( B )A.成功爆炸了原子弹B.首次实现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成功试爆了氢弹D.建成了核电站[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胰岛素”这一信息,由此可判断这是对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评价。
7.下列有关我国计算机方面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D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计算机③199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①②③表述都符合史实。
8.(2016·福建学业水平测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D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改革开放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故选D项。
A、B、C三项都是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故排除。
9.(2017·邯郸高二检测)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B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B.人类基因的研究C.细胞学说的提出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中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的相关工作,故选B项。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
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的重大意义有( B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彻底完善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③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D.②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的意义。
“打入国际航天市场”说明这些成就的取得确实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①正确;高精尖科技成果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④正确;②说法明显错误;③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科研机构仅有30多个,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空白。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成为新中国的主要研究机构。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也陆续成立。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报国热情。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子已经有3000多人,占新中国成立前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
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学者。
材料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12分)[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30多个”“不足5万人”“几乎空白”不难得出背景;归纳原因时要充分挖掘材料信息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
[答案]背景:新中国成立;专门科研机构和人员严重短缺;各学科研究均很落后。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中国科学院的成立;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努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在农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8分)[解析] 本问需要分析评委会的评语,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答案]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淡泊名利,有远大而高尚的目标;国家具有重视科技的良好氛围。
(3)综合上述材料,你可得出哪些启示?(10分)[解析] 本问所谈启示要与材料和问题相符。
[答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勤奋努力;要重视高尖端技术并应用于生产领域。
12.(2017·荣成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材料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10分)[解析] 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发展“两弹一星”,从当时的国际背景认识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
[答案]重点:发展“两弹一星”。
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20世纪60年代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
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国防能力,维护国家安全。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调整?(12分)[解析] 据材料二可知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解放生产力”“有利于经济发展”,调整的原因可从国内和国际大环境两方面回答。
[答案]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从国内看,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举一例即可)(8分) [解析] 阅读材料三回答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略决策的调整和成绩。
[答案]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战略决策:“科教兴国”。
成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