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说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课件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儒家思想将在国际学术界得 到更广泛的关注和交流,推动世界范围内对东方 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1
独尊儒术将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和认同感。
促进文化创新
02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其传承和发展将激发更多的文
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对于当时的 社会和政治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学术价值争议
对于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的学术价值,一直存在争议和讨论 ,需要具体分析。
CHAPTER 0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争议
关于历史真实性的争议
争议焦点
是否真实存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及该政策是否如历史 记载所言,由汉武帝亲自推行。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思想统一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经验,加强社 会思想的引导和管理。
强调核心价值观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 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 的需求。
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凝聚力。
CHAPTER 04
文化背景
百家争鸣
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学派如儒、法、道、墨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文 化氛围为儒家学说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儒家学说的特点
儒家学说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注重家族伦理和君臣之道,符 合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CHAPTER 0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罢黜百家的含义
罢黜:废除、禁止之意。 罢黜百家是指废除或禁止其他学派的思想和学说,只保留和推崇儒家学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人教课标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怀宁中学程周红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法与学法.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思考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教法选择: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复习
• 回答问题: • 1.秦朝治国理念是什么?“焚书坑儒”的实
质是什么? • 2.汉初治国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那样
的理念? • 3.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当
时国家面临哪些问题?
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手段如何?
鲁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
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
秦
Hale Waihona Puke 汉初汉武帝时重法轻儒 道家“无为”思 (焚书坑儒)想
2、汉初的“无为”
汉 初
战争 破坏
“无为”
与 民 宽松
形 势
社会 凋弊
黄老之学 (道家)
休 息
面汉对兴汉,初接秦如之此敝形,势诸侯,并如起果,民你失是作刘业邦而大,
——顾颉刚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
、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措
施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汉 代 教 育 状 况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 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 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 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 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 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进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进展产生了重大阻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白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明白得“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进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缘故。
用资料分析法明白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明白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固社会、进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进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明白得及其对后世的阻碍。
四、教法与学法1.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摸索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2.教法选择:为鼓舞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纳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3.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看,善于摸索的学习适应,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21(说课)

板书设计
“无为”: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罢 黜 百 家, 独 尊 儒 术 从“无为”到“有为”“有为”:国力强盛,社会危机 董仲舒:生平、贡献 " 罢黜百家, 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 独尊儒术" 思想 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提出 主张 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重点) 阶级矛盾, "限田、薄敛、省役 " 为人处世,"三纲五常" 儒学成 汉武帝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为正统 尊儒 政治:任用儒士 (重点) 教育: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点拨提升
讲授新课
新儒学思想积极可取的和应摒弃的? ①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要废弃的是其唯心主义 成分。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 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派共同争鸣。③“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 护百姓体现了民本思想。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部分,就是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弘扬。
讲授新课
资料回放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___《汉书· 董仲舒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 秦朝的“焚书坑儒”是一样的。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结 和秦汉史给出你的依据。
参考答案:
(同意上述观点。 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是为了适应加 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措 施。从它们的目的和性质来说是一样的。)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1

5.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深层次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5-18岁之间,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在认知水平方面,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思想流派和重大政策变革。在学习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音频等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
1.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提高学习兴趣。
3.图片:直观展示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准备关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报告,通过报告的形式,学生可以深入研究和展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该单元自先秦诸子起笔,以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化过程为主线,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式确立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本课介绍了这段史实,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条主线: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过程。
三个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具体主张、正式确立。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西汉前期政治、经济情况,分析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并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比较其与孔子思想的异同并分析汉武帝选择新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汉武帝尊儒之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上展示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联系时代背景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到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难点:孔孟、董仲舒思想的异同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学情:特点: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且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历史知识储备;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该缺点可通过课前预习予以弥补。
三、说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加以阅读思考,开展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法:本课内容较多,预计用讲述新课、复习巩固两个课时完成。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说课稿

议:
你是一名出生于汉武帝(前140年—前87年当政)初年、后在太学学习并
参与此次会议的儒生。请你撰写一段你从一生可能与别所学知识相关的
所见所闻(200字内)。
(14分钟)
1、说教材 2、说学情 3、说目标 4、说方法 5、说过程
导:
学: 完善思维导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小结、板书)
知识储备: 高二文科卓越班学生,
必修一、二已较熟悉的掌握 汉代相关政治和经济等时代 特征。
能力储备: 充分的掌握了史料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 法,对学案的运用较熟悉, 同时学生也初步具备独立、 全面、客观分析问题能力。
1、说教材 2、说学情 3、说目标 4、说方法 5、说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列举从战国到汉武帝时,主 流思想演变的史实和董仲舒新儒学内容。 2、通过史料能独立分析评价董仲舒儒学思想。 3、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撰写假设一段武帝时代一名高官从读书到做官 过程的可能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所见所闻。
重点:列举主流思想演变的史实 难点:探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内容
1、说教材 2、说学情
教法: 1、问题式教学,配合部 分史料,突破学习目标1
2、史料教学法,教师讲 授法突破目标2
3、通过创设情景,引导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突破目标3
3、说目标
教学
4、说方法 5、说过程
学法: 1、通过自主阅读、归纳、 书写、展示突破目标1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5、说过程
1、说教材
4、说方法
3、说目标
2、说学情
5、说过程
1、说教材
4、说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2第2题 第3组(口述) 主题2第3题 第4组(口述) 主题3 第5组(黑板)
题 【 意 设 识 计 , 理 学 念 会 】 合 培 作 养 交 问 流
主题1
汉武帝治国思想的转变
汉武帝治国思想从“无为”向“有为” 转变的原因?
【点拨】汉武帝时期巩固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任务需要 “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品诗歌,猜人名】
吾爱(董仲 ),穷经守幽独。 舒 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司马光《独乐园七题·读书堂》
【设计理念】采用情境教学法, 罢黜百家 贤良对策 用诗歌朗读的形式设置亦文亦史 独尊儒术 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理念】培养阅读习惯,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请阅读教材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回答: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尊崇新儒学?有什么作用?
任务
主题1
展示
第1组(黑板)
点评 非展示同学 (口述)
①非板书同 学讨论完毕后 第7组 进一步夯实基 础知识; 第8组 ②点评时认真 倾听,记好笔 第9组 记,大胆补充 第10组 质疑。 第6组
主题2第1题 第2组(黑板)
主题2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董仲舒的新儒学包括哪些内容? 3、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 【设计理念】以“问题”为驱 动,通过联系比较,突破知识 盲点,消除学生一知半解的学 习困境,突破重难点。
董仲舒
主题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尊崇新儒学? 有什么作用?
主题1
汉武帝治国思想的转变
请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回答:
汉武帝治国思想从“无为”向“有为”转变的原因 是什么? 主题2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请阅读教材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回答下列问题:
1、董仲舒的新儒学包括哪些内容? 2、董仲舒的新儒学满足了汉朝统治的哪些需求? 3、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 主题3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设计理念】培养对比分析的历史思维。
背景
罢 黜 百 家
王国问题 边境问题 土地兼并
从“无为”到“有为”
提出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三纲五常”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 儒学具有神学化趋势
独 尊 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 儒 (汉武帝) 术 积极:巩固中央集权;正统、主流;教育文化发展;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教学 目标
教材 分析
教学 反思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景下,如何 贯彻“教师主导,学生 有效地运用教学智慧, 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较好地处理课前的“预 2、重组教材,重点突 设”和课堂中“生成” 出,结构清晰,自成体 关系,比如学生不能有 系; 效联系旧知进行比较分 3、创设问题情境,递 析,难以提取材料信息, 进设疑,以“问题”为 驱动,培养学生分析、 理解比较肤浅等,因此 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有 突破难点。 待进一步实践。
(角度:思想、政治、教育)
汉代 官学 地方官学 教育 (郡国学)… … 察举制 系统 私学 【设计理念】联系旧知,重组知识结构。
中央官学 (太学)… …
政府管理人才
选 官 制
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
什么不同?究其实质而言有什么共性?
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手段不同) 共性:文化专制,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目的一致)
影响 消极:学术不自由、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
1、思考以下言论反映了董仲舒的哪
些思想主张?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
2、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与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设计特色 不足之处
)
3.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
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C.①③
B.①②④
D.①②③
4.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 (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
学情 分析
教材 分析
学情分析: 知识与能力: 诗歌 自主 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 内容和地位: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 掌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教法: 导入 学习 教学 本课讲述了儒学在西汉 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 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的 依据导学案,借助多媒 知识积累和分析问题 思想的史实; 反思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过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 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 地位与社会形势、统治 体平台,提供史料,创 合作 点拨 理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 的能力,思想活跃, 程,在本单元知识体系 施; 究法、史料分析法、 者的需要及学术文化自 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 学习 立与封建统治间的关系; 升华 历史思维有所提高。
教学 目标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 身发展等因素有着密切 主动参与课堂的合作交 学法: 探究儒学独尊对中国历 但在合作探究学习、 便于系统掌握我国传统 张的理解及其对中国历 的关系,儒家思想因其 史的影响,提高解读材 流中培养合作意识与发 文化主流思想——儒家 抽象思维能力、建构 巩固 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思想的演变历程。 史的影响; 与时俱进而具有强大的 散思维。 知识体系等方面均有 提升 学习 探究学习 力。 生命力。 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