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董仲舒的新儒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提高道德修养。
3.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中发展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人生态度。
4.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查阅资料等,了解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参观感悟或调研报告,不少于500字。
5.课后思考: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3.作业提交时间:下次课前。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问题探究、讨论交流、合作能力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考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选做题(任选一题):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兴起的背、内容。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汉初,经济残破,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措施:①减免田租;②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③士兵回家,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5)影响:积极: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匈奴侵犯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汉武帝“有为”的表现:A、政治:必修①:P12、P14:①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②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B、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领会其内容和实质,了解其推行的措施,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思想活动的时代背景。
通过分析董仲舒的核心主张,学会分析思想与专制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解读其对中国后世的重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两汉、宋、明被多次改造,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态度是取精去粗,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推行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实质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教学要点:①汉初“无为而治”的原因及效果。
②“无为而治”产生的新问题及时代新要求。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教学要点:①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②董仲舒出现的途径③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伦理、经济主张及目的。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学要点:①在组织方面②在理论经典方面③在教育方面④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从“无为”到“有为”导入设计:出示孔子、秦始皇、刘邦三人像,提出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主张何种治国方略?是何原因?从而导入新课。
采用史料研读的方法,补充《史记》《汉书》相关材料使学生理解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资源,自主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习题练习等环节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
2.难点:
(1)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提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
(3)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
4.视频观看与反思:
推荐学生观看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汉代篇》等,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撰写观后感,反思这一历史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5.口头作业: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朋友分享本课所学内容,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论文: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论文要求结构清晰,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责任感。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但对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具体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困惑。
3.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应用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分析其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汉武帝为何选择独尊儒术,而不是其他学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焚书坑儒”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
2.问题导向: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课堂小测,提供了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优点和不足,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实际应用:通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深入讲解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历史问题。
2.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思想,认识到尊重和发扬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现与实施背景。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2.掌握“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百家思想的限制和独尊儒术的压制的影响。
2.进一步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课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课本数据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步骤二:学习课本内容1.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
2.指导学生通读、理解相关课文内容,掌握百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3.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步骤三:分组讨论与同学分组,依据自身了解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分别探讨该政策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现今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步骤四:小结回顾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和回顾,让同学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分析。
五、教学后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理解到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质教案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标感悟】: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四、【思考与讨论】: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该扬弃的?2、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内容和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五、【巩固检测】:(一)选择题:1.(原创)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学派遭受沉重打击的主要原因是()A. 此时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来领导儒家学派B.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C. 在战国后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处于劣势D. 儒家学派的主张在当时已经过时2.(原创)关于下图所示帝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数次在全国“举贤良对策”B. 在他统治时期,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C. 在他统治时期特别赏识董仲舒D.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诸子百家的经典3.(原创)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 凭太学资格B .“举贤良对策”C. 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选评 D. 科举考试4.(2004年高考上海卷,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5. 董仲舒提出的下列哪些主张或者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①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孝为“天经”、“地义”④仁、义、礼、智、信⑤夫为妻纲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6.(原创)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 )A BC D7.儒家经典在汉武帝时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其中被称为《五经》的是( )①《易》②《大学》③《诗》④《礼》⑤《书》⑥《春秋繁露》⑦《春秋》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⑦8.(原创)下列哪项不是太学举办的影响( ) A.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B.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C.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D.全国包括地方的教育系统也得以建立9.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D. 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10.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文化学院
10历史
张文婷【授课内容】:儒学在汉代确立其正统地位
【授课年级】:高二
【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学生能够知道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原因。
(二)学生能够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三)学生有能力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导入,学生可以认识“新儒学”形成的原因及内容。
(二)通过对“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学生可以认识统治者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及影响,掌握历史比较方法和“瞻前顾后”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知到“新儒学”给汉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分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儒学对于后世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教材分析】
儒家学说自形成以来,一直不被重视,中间更是遭到“焚书坑儒”的灾难。
那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儒学一跃而成官方正统思想?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本课学习。
本课由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三个部分组成,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原因、内容、利弊分析和影响。
•重点:儒学能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分析。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长】
20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
还有同学记得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儒家思想的名言吗?很好,同学们都还记得,是的,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民贵君轻”,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学说仁和仁政的思想,不过在那个群雄争霸,礼乐崩坏的年代,有谁会接受儒家的尊礼仁爱呢?
春秋战国:不受重视→秦:重法轻儒→汉初:黄老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为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能凌驾于众学说之上,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今天的课堂中。
讲授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形势:战争破坏,社会凋零→黄老无为→与民休息→宽松
2、汉武帝时,内外矛盾突出:
(1)内:a、王国问题——七国之乱
b、阶级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严重
c、窦太后与汉武帝的矛盾
(2)外:匈奴为患
3、这些问题阻碍着武韬武略的汉武帝实现加强中央君主专制和统一华夏的夙愿。
汉武帝的需求:
(1)加强中央集权
(2)加强皇权势力
(3)统治巩固,国家繁荣,社会稳定
4、那各家学说中哪一个适合汉武帝的需要?
(1)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容易造成暴政
(2)墨:小生产者的立场,不符合汉武帝的雄韬伟略
(3)道:无为而治
(4)儒: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汉武帝需要一个人来为他设计实现抱负的蓝图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逝世,汉武帝亲政,开始大施拳脚,在全国“举贤良”,
以选拔人才。
2、董仲舒在选贤考试中得“举首”,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3、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主,杂糅了如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的长处,
向汉武帝呈上了《天人三策》。
资料回放: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
(4)进一步发挥“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缓和阶级矛盾
(5)设太学,定选才——培养提供人才
因此,汉武帝需要,而董仲舒恰投其所要,两者一碰撞,便擦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火花。
总结:
学思之窗:汉武帝在“独尊儒术”的同时,为什么还要杂糅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呢?
三、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并且开始着手实施:
1、政治上:提拔文学儒生参与政治
2、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观点,尊儒学为正统思想
3、教育上:以“五经”为教科书,设太学,建学校,将举贤良作为定制
儒学在全国得以推广,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考与讨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讨论:
利:1、大一统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儒生入世,政局的稳定
3、对后世儒学发展的影响(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
弊:1、文化专制(冲击了其他学说的发展,禁锢了思想)
2、儒学的变质
布置作业
1、汉武帝在“独尊儒术”的同时为何要杂糅其他学说?
2、翻阅相关资料,说说秦始皇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的异同,并思考“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实质上有没有区别。
3、预习:简述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一、轻视——焚书坑儒——轻视——独尊——主流
二、总结:1、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国力的增强以及内外矛盾的激化
2、汉武帝的个人才能和抱负
3、董仲舒对口的“新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