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核,又根据汉代民族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加以发展,形成入学独尊,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并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质,探究思想统一对维护和巩固政治统一的作用,理解社会核心思想文化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2)适当补充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比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儒学成为正统”,让学生列举出汉武帝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史实,理解儒学独尊地位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地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指导学生理解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前准备区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知识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
2.汉武帝的“有为”(1)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安全。
(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
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知识点三儒学成为正统1.原因(1)重用儒士: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3)设立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同时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

教案【一】教學準備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認識漢代儒學“大一統”的精神的價值過程與方法: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有積極作用;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董仲舒年少時讀書非常刻苦,常常夜以繼日地博覽群書。
他的書房緊挨著一個姹紫嫣紅的花園,但他卻三年都沒有進去瞧上一眼。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求知欲愈加強烈,遍讀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書籍,最終成為讓人敬仰的儒學大師。
後來,董仲舒開始“下帷講誦”,傳道授業,發揚光大儒家思想。
史書記載,董仲舒講學時,在講堂裏掛上一幅帷簾,他在裏面講,*在簾外聽,只有資性優異、學問高深的*才能登堂入室,得其親傳。
其餘*皆按授業的先後和深淺,在門下轉相傳授。
可見其聲譽之高,氣派之盛。
董仲舒十分推崇儒家學說,你知道他是如何發展儒家思想的嗎?儒學又是如何被確定為正統思想的呢?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將會有所收穫。
【推進新課】一、背景:從“無為”到“有為”1.“無為而治”(1)原因:秦末戰火紛飛,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面對漢初如此形勢,劉邦吸取秦暴亡的教訓,西漢初年統治者在治國思想上走向另一個極端。
(2)措施: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教訓,採取與民休息政策。
如減租、免奴為庶人,士兵復員回鄉授予田宅,免其賦役等。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使學生瞭解“漢隨秦制”、“蕭規曹隨”的歷史典故)2.“有為”(1)原因:①漢朝經濟實力的恢復和增強;②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併、匈奴為患等(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趨勢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此時國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來協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廣泛的治國方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内容;3.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含义;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过程;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展示当时各家学派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 讲授(1)背景和含义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荡,以及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派的兴起。
然后,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含义:“罢黜百家”是指秦始皇以后,废除其他学派的地位和影响,只提倡儒家学说;“独尊儒术”是指将儒家学说确定为唯一的正统思想,并加以推广和实施。
(2)实施过程教师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师通过讲解秦始皇焚书坑儒、建立法家秩序等事件,展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过程。
(3)影响教师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包括:①儒家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②强化中央集权,推行一统思想;③限制了思想的多元发展,导致学术落后和倒退。
3. 梳理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含义、实施过程和影响。
4. 提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哪些?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评价1. 随堂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学生回答相关内容。
2. 教学问答:教师进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一篇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影响的短文。
历史必修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精编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文化学院10历史张文婷【授课内容】:儒学在汉代确立其正统地位【授课年级】:高二【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学生能够知道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原因。
(二)学生能够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三)学生有能力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一)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导入,学生可以认识“新儒学”形成的原因及内容。
(二)通过对“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学生可以认识统治者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及影响,掌握历史比较方法和“瞻前顾后”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知到“新儒学”给汉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分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儒学对于后世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教材分析】儒家学说自形成以来,一直不被重视,中间更是遭到“焚书坑儒”的灾难。
那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儒学一跃而成官方正统思想?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本课学习。
本课由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三个部分组成,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原因、内容、利弊分析和影响。
•重点:儒学能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分析。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教学时长】20分钟【教学过程】导入还有同学记得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儒家思想的名言吗?很好,同学们都还记得,是的,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民贵君轻”,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学说仁和仁政的思想,不过在那个群雄争霸,礼乐崩坏的年代,有谁会接受儒家的尊礼仁爱呢?春秋战国:不受重视→秦:重法轻儒→汉初:黄老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为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能凌驾于众学说之上,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今天的课堂中。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案课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史实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图片分析和材料分析,培养多种信息提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学习该课对儒学有进一步了解并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二,教学方法:图片导入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导入展示三张图片,第一张帮妈妈洗脚图片,第二张教室标语“慧而明理,敏而好学”,第三张是“仁义礼智信”等。
讲课人: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在这三张图片中看出共同点来,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你的看法呢?学生回答。
讲课人总结说出传统文化,那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它是以儒学为主的,融合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而儒学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登上正统之位的呢?下面就让我带领同学们进入今天主题: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讲授新课:A、背景:从无为到有为由“萧规曹随”的历史故事引出无为而治;介绍无为而治的背景,目的,具体政策以及影响,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雄心勃勃的汉武帝肯定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大一统地位,就在汉武帝广为纳谏的之时,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对汉朝的发展可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人又是谁呢?他就是我的老乡―董仲舒。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介绍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汉代广川郡人也就是现在的衡水人,他的专业是研究儒学,在当时也可以称为热门专业了,况且还拿到了硕士学位。
可见专业知识是很强的。
人家的特长也是我最佩服的就是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新思想。
他也是充分的发挥了这一特长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创造了新儒学,从而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并给予重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董仲舒的新儒学。
2.运用材料分析新儒学思想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天子之所以当上天子是上天安排的,天下的臣民要顺从于天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总第2个教案教师用:⊙【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 6——10DBCCB材料题:(1)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概念解释?2、为什么?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②王国威胁中央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
总第2个教案
教师用: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
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 6——10DBCCB
材料题:
(1)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