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埃尔加
论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1准。
伦敦大提琴家Goivanni 进行了第二次演奏,这位意大利血统的年轻音乐家将作品表现的十分完美,由此将这部协奏曲的艺术魅力释放出来,也将大提琴与管弦乐演奏结合艺术效果呈现出来。
大提琴家们慢慢的发现了这部作品,将其列入自己的必选演奏曲目。
在艺术思维方面,埃尔加的音乐创作宏伟且不偏激、敏锐的目光进行着创新和发掘。
埃尔加发掘除了英国交响乐的崭新时代,为提高英国音乐水平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e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一)曲式结构这部协奏曲突破了常规的曲式结构设置,由四个乐章的形式组成,打破了三个乐章的结构,实现了结构创新性发展,作品演奏起来就像单乐章曲目一般具有连续性。
重视宣叙调的作用,通过幻想的曲风开展音乐的发展,并将其贯穿到全曲中。
其与后浪漫主义色彩相吻合,既展现了创作者的内心真实世界,也通过夸张的音乐手法来传递情绪情感,有利于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彰显了协奏曲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各乐章以大提琴独奏为基础进行连接,而且在每章中大提琴独奏的部分比例较大,最长的达到了小三段体结构,最短也由八小节组成,就像叠部安排在回旋曲式中一般。
贴切的表达出作曲家的音乐构思以及个人化的抒情乐思表现。
第一乐章为复三部曲式,乐曲表现的很从容,速度很缓慢,带给听众怡然自得的感觉,常规的奏鸣曲式协奏曲运用结构形式被突破,强烈的同再现乐章形成了升华对比的效果,套曲的零散感弊端被减弱,形成了较大和复杂的规模结构。
第二乐章节奏欢快,带有明显的后浪漫主义色彩,乐曲轻盈如风,融合以大提琴熟练的演奏与拨弦技巧,丰富了音符的表现形式,增添了音乐跳跃的生命力,使得第二乐章在快速轻巧的节奏中结束。
通过独特的创作构思,作曲将核心动机B 的乐思发展到了极致十分具有创新性,调性的安排,音区的设计,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二)旋律特征整个管弦乐队被埃尔加设置到了《e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伴奏配合中。
适合结婚小提琴拉的曲子

适合结婚小提琴拉的曲子适合在婚礼上由小提琴演奏的曲目通常充满浪漫、温馨和庄重的情感,以下是一些经典且受欢迎的选择:1. 爱的礼赞(Salut d'Amour)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这首作品是埃尔加献给他的未婚妻卡罗琳·罗伯特的爱情信物,充满了深情与优雅。
2. 卡农(Canon in D)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卡农以其和谐优美的旋律而著称,是婚礼上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3. 结婚进行曲:瓦格纳的结婚进行曲-来自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门德尔松的结婚进行曲-选自《仲夏夜之梦》配乐这两首都是新婚夫妇入场时的传统选择,尤其门德尔松的作品更为广泛使用。
4. E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 Bach)其中快板部分欢快活泼,非常适合婚礼的庆祝气氛。
5. 爱之喜悦(Liebesfreud)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这是一首轻松愉快的小品,可以作为婚礼背景音乐。
6. 云雀(The Lark Ascending) -拉尔夫·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虽然不是典型的婚礼用曲,但其悠扬轻盈的旋律同样能营造出浪漫氛围。
7. 抒情小品:沉思(Meditation)月亮河(Moon River)今夜感觉我的爱(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贵妇人圆舞曲Por Una Cabeza这些曲目或其中的部分段落常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版,用于婚礼上的柔和时刻。
根据新人的个人喜好以及婚礼不同环节的需求,还可以选择更多其他古典或现代的曲目。
例如,电影主题曲如《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加勒比海盗》主题曲等经过改编后也常在婚礼上演奏。
24105311_世纪之交的英国之星——埃尔加

67
世纪之交的英国之星——埃尔加
文字_杨怡文 绘画_柴本善
Edward Elgar: A British Star around the Turn of Centuries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浪漫主义晚期的英国作曲家。
他的音乐以华美、精致著称,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爱的礼赞》,主题由小提琴拉奏出优雅、精致的旋律,伴奏由钢琴以典型的圆舞曲织体为其点缀,使整首作品都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与梦幻之中。
埃尔加是一位带有浪漫色彩的古典主义者。
他的音乐既受到了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的影响,又受到了李斯特、施特劳斯和威尔第的影响。
他创作的《降A大调第一交响曲》(Op. 55)被李斯特誉为“现代最杰出的交响曲”。
埃尔加的代表作品还有:《谜语变奏曲》(Op. 36)、《威风凛凛进行曲》(Op. 39)、清唱剧《杰隆休斯之梦》(Op. 38)等。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爱德华·埃尔加的评价如何?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关于爱德华·埃尔加的评价如何?他对世界有什么影
响
本文导读:埃尔加出生于乐器商家庭,初从父学小提琴,兼擅多种乐器,并自学作曲。
1904年因所作国定颂歌《加冕颂》(1902年作)受封为爵士。
1931年受封从男爵。
埃尔加的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饱蕴后期浪漫主义内在热情,以交响曲三部(第三部未完成)、管弦乐变奏曲《谜》、序曲《在伦敦城》、《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弦乐《小夜曲》、《引子与快板》、《威风凛凛进行曲》五首、清唱剧《吉伦修斯之梦》等较为著名。
埃尔加的音乐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理查德·瓦格纳等人的影响,同时带有某些英国风格。
他热爱英国的文化和自然风光,有时也赞颂大英帝国。
为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他写了《加冕颂歌》(1902)。
他的军队进行曲《威仪堂堂》第1首(1901),多年来一直是新闻片中不列颠皇室镜头的必不可少的配乐,也是他最流行的作品。
他从英国民歌及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创作中充分体现英国民族风格。
他将高雅脱俗的表达与流行风格相结合,作品旋律优美,作曲技巧精湛,配器法技法高超,和声语言源自勃拉姆斯和舒曼,又带有瓦格纳式变化音的色彩,音乐性格既亲切又忧郁。
总而言之,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
多芬。
后来由于他的浪漫主义与其时世界乐坛流行的现代主义及民族乐风不合,加上他著名的《威风凛凛进行曲》被讥为有歌颂强权之色彩,埃尔加声望陡降,不再被认为是世界级大师,直到去世30年后方开始恢复。
他的头像取代迈克尔·法拉第成为新的20英镑头像。
小提琴名曲欣赏30首

小提琴名曲欣赏30首小提琴是一种优美的乐器,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演奏各种音乐风格的曲目,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等。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30首小提琴名曲,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愉悦的音乐体验。
1.莫扎特-小夜曲《小夜曲》是莫扎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小提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一。
它充满了甜蜜而优雅的旋律,展现了莫扎特作为作曲家的才华。
2.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贝多芬的《春天》是小提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深情和创造力。
3.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家们最喜欢演奏的作品之一。
它充满了激情和高潮,展现了小提琴的技巧和表现力。
4.萨拉萨蒂-卡尔梅隆舞曲这是一首富有西班牙风情的小提琴独奏曲,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是小提琴家们的经典演奏曲目之一。
5.肖斯塔科维奇-小提琴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家们挑战高难度技巧的经典曲目之一。
它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又展现了小提琴的技巧和表现力。
6.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第1号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其华丽的旋律和令人难忘的主题而闻名。
7.穆索尔斯基-小提琴小品这是一首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情的小提琴独奏曲,展现了小提琴的技巧和表现力。
8.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组曲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组曲是小提琴家们必备的曲目之一。
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技巧要求,展现了巴赫作为作曲家的天才。
9.费歇尔-埙舞这是一首富有中国风情的小提琴独奏曲,展现了小提琴和中国传统乐器埙的完美结合。
10.肖邦-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这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情感的小提琴奏鸣曲,展现了肖邦作为作曲家的天才和创造力。
11.琳达·麦克阿布奈尔-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一首充满爵士乐风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展现了小提琴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12.法雅- 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这是一首充满热情和激情的小提琴奏鸣曲,展现了法雅作为作曲家的天才和创造力。
13.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家们最喜欢演奏的作品之一。
历史上100位最伟大的英国人

历史上100位最伟大的英国人(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1. 温斯顿·邱吉尔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政治家,曾担任联合王国首相(1940-1945、1951-1955),二战“三巨头”之一。
2. 伊赞巴德·金顿·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1806–1859):工程师,英国铁路体系的奠基人。
3. 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1961-1997):王室,威尔士王妃(1981-1996)。
4.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科学家,《物种起源》作者,“进化论”的创立者。
5.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剧作家,诗人。
6.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1643-1727):科学家,经典物理学奠基人。
7.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Queen Elizabeth I,1533-1603):君主(1558-1603在位),启动了英国的近代化,她当政时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8. 约翰·列农(John Lennon,1940-1980):音乐家,Beatles乐队成员之一。
9. 荷拉修·纳尔逊(Horatio Nelson,1758-1805):军事家,海军中将,第一代纳尔逊子爵,率领英国舰队在特拉伐尔加海战中击败了拿破仑的法国海军。
10.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政治家,“护国公”,英国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11. 恩斯特·查克列顿爵士(Sir Ernest Shackleton,1874-1922):探险家,曾经主持向南极极点进军的探险活动。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众多作品中的经典。
它完成于1919年。
这是一首挽歌式的作品,个人风味浓郁,忧郁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一种窒息的美,是传统的双管编制,但它突破了传统协奏曲的三个乐章模式,改用了四个乐章的结构模式。
因此本文以大提琴家杜普蕾演奏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切入探讨本曲的音乐风格,以此为大提琴音乐理论添砖加瓦。
近代史上,英国的音乐在历史发展中拥有了及其显赫的地位,由于英国在18世纪最先开始了伟大的工业革命,使其经济发展异常快速,成为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现代国家,但在音乐的发展上却相当落后,截止19世纪末的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英国这个新兴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能出现一个拥有国际名望的音乐家。
直到出现了埃尔加,才令经济高度发达的英国终于在音乐领域也打破了僵局。
埃尔加以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在英国音乐的发展史写下了华彩的乐章,正因为埃尔加在全球所取得的荣光,才令英国音乐在世界领域具有了它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埃尔加的音乐显示出了英国音乐的崭新高度,令英国再次与西方音乐文化合而为一,在历史情景中来考察英国音乐,才能令我们能够真正地理解这一复兴的特点。
爱德华.埃尔加,英国作曲家、指挥家。
1857年出生于伍斯特郡,逝世于1934年,享年77岁。
埃尔加出身卑微,但自幼成长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随父学习小提琴,擅长多种乐器并自学作曲,基于对音乐的执着与狂热,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决心自学成才,在看重出身背景的英国的上流阶层里全力拼搏,最终以自己的才华换来了英国的荣光。
埃尔加曾经在教堂里做过管风琴师,还组建过木管四重奏,做过乐团的小提琴手,还做过乐队和合唱团的指挥,获得了很多的经验,为后来的音乐创作,累积了坚实基础。
埃尔加在1924年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士学位,1931年成为爵士,埃尔加一路扶摇直上,整个英国为他骄傲。
埃尔加的重要作品有《谜》、《威风凛凛进行曲》、《在伦敦城》、《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等。
爱德华.埃尔加《爱的礼赞》小提琴名曲赏析

爱德华.埃尔加《爱的礼赞》小提琴名曲赏析《爱的礼赞》(法语:Salut d'Amour),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于1888年创作的乐曲,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
生于日不落乡间的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是一个伟大的自学成功的音乐家,1857年6月2日出生于英国渥切斯特(Worcester)附近的布罗德豪斯(Broadheath)。
父亲是当地的音乐书商和管风琴师,在当地开了一间音乐店,除了贩卖音乐相关用品与书籍,也修理钢琴、管风琴、调音等工作。
埃尔加是家中七个孩子中的第四位,对于音乐有很大兴趣,能弹钢琴,拉小提琴,还能吹低音管与作曲,这些音乐能力都是他努力自学而来的,除了家中的音乐环境,埃尔加并没有受过正式的音乐教育,他就读于一般的教会学校,直到15岁毕业,开始挣钱养活自己,也开启了他开始音乐自由工作者的生涯。
埃尔加除了接替父亲成为教会的管风琴师,亦收了不少钢琴与小提琴的学生,成为当地俱乐部的乐团指挥,也组了室内乐的团体演奏,成为该地乐团的首席小提琴,甚至还到精神病院工作与指挥。
1879年曾担任伍斯特合唱队指挥、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乐队指挥,1882年担任伍斯特业余器乐协会指挥。
1885年起任伍斯特圣乔治罗马天主教堂管风琴师。
1891年定居莫尔文。
1899年,他与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Caroline Alice Roberts)结婚,卡罗琳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埃尔加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
1905-1908年,他担任伯明翰大学教授,1924年被任命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
一次世界大战时,埃尔加也以音乐回报祖国,写下不少激励士气的音乐,包含最出名的合唱曲《大英帝国精神》。
晚年他还曾担任哈勒乐团指挥。
1934年2月23日逝世于渥切斯特。
《爱的礼赞》优酷欣赏地址:/v_show/id_XMzY1MTQ2MTQ4.html《爱的礼赞》是埃尔加在1888年写给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风格,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典雅的爱情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德华·埃尔加作者:林幻奇来源:《音乐爱好者》2015年第03期1957年是爱德华·埃尔加诞辰一百周年。
自这一年起,学界和评论界开始渐渐重新评价他的音乐作品,彻彻底底地再释埃尔加,当然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进程。
虽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被人们真正遗忘——比如他的两首交响乐、两首协奏曲、《谜语变奏曲》《为弦乐而写的引子与快板》和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The Dream of Gerontius)常常出现在节目单上,但是这些作品却很少能入英国之外指挥家或演奏家的法眼。
虽然这不能一概而论,小提琴家海菲茨和梅纽因、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以及托特里埃(Paul Tortelier),都演奏过埃尔加的作品。
但这样的演奏家毕竟不多,而且也不会频繁地演奏埃尔加。
推崇他音乐的主要还是英国指挥家们,比如亨利·伍德(Henry Wood)、阿德里安·鲍尔特(Adrian Boult)、兰顿·罗纳尔德(Landon Ronald)、约翰·巴比罗利(John Barbirolli)、马尔科姆·萨金特(Malcolm Sargent)。
不过,人们拥护埃尔加成为音乐界的先驱还是大势所趋。
他大部分的早期合唱作品助推了业余合唱社团的发展,对于大部分1950年代的听众来说,埃尔加是大英帝国桂冠上的明珠。
在埃尔加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戴安娜·麦克薇(Diana McVeagh)撰写并出版了他的作品与生平传记。
只有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找到一丝关于他那充满忧郁的、令人尴尬的个性描述。
从一身学生气的爱开玩笑,到残酷、挖苦式的嘲讽,甚至是直截了当的粗鲁,他的性格经历了电光火石般的转变。
对于那些看透了他的“威风凛凛”(装腔作势)的听众们来说,埃尔加,或者说真正的埃尔加是一个充满了暴风般深邃热情的人,他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暗示着他因一些人或一些事在精神世界受到了无法磨灭的创伤。
在埃尔加十几岁的时候,他性格里的阴暗面还未展现出来。
他的一些早期作品,比如第一版《弦乐小夜曲》的慢乐章充满了令人向往的温柔,这也即我们称为“埃尔加式”风格的本质。
但是我们从他相熟的朋友罗萨·波利(Rosa Burley)这个最敏锐的观察者那里了解到,埃尔加曾经因为失去了一个职位而对他的父亲破口大骂,因为他认为是他父亲作为一个小生意主的身份妨碍了他获得这份工作。
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仅仅被英国中部地区一些地方性的乐队所演奏,伦敦的出版商对他根本没有兴趣。
直到1889年他三十二岁那年,他才被邀请为来年的合唱节创作。
他创作了一首音乐会序曲《傅华萨》(Froissart)。
这首作品受到评论界与听众的好评,但是十年后它才登上了伦敦的音乐厅。
作为一名管弦乐作曲家,后人通常会将埃尔加与理查·施特劳斯相提并论,但让我们来看一下——1890年,理查·施特劳斯二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在德国几乎所有主要城市获得过指挥的职位,并且已经创作了《麦克白》《唐璜》和《死与净化》。
1898年到1900年,埃尔加因创作《谜语变奏曲》以及根据红衣大主教纽曼所著的《杰龙修斯之梦》而创作的同名合唱声乐套曲证明了自己的才华。
他认为后者的诞生来自于“内心最深处”。
然而,因为乐队排练得不够,这部作品在1900年10月的首演宣告失败。
埃尔加非常受挫,他写信给他的朋友,同时也是Novello公司的出版商奥古斯特·耶格(AJ Jaeger,外号“猎人”)说:“我就知道上帝是反对艺术的。
”不过,随着1901年和1902年《杰龙修斯之梦》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成功演出,以及理查·施特劳斯对他音乐那假惺惺的赞美,他受到委约,为1903年的伯明翰艺术节创作一部神剧,内容为描写使徒的故事。
然而,当理查·施特劳斯离开杜塞尔多夫,回到柏林继续当他的皇帝御用音乐总监时,埃尔加却不得不回到老家教那些根本不喜欢音乐的女学生们拉小提琴,还要到父亲与叔叔位于伍斯特郡(Worcester)的店里帮工。
埃尔加的父亲威廉·埃尔加曾经是圣乔治罗马天主教堂的管风琴师,但却不是一个天主教徒,而且还对天主教徒抱有激烈的反对情绪。
他的妻子安是一个农民的女儿,皈依了天主教,并凭着此信念养大了七个孩子。
爱德华是其中的第四子,1857年6月2日生于伍斯特郡四英里外的农舍里,当全家搬回伍斯特郡时,爱德华才两岁。
爱德华·埃尔加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在他早年就显现出来,他曾经热切地从商店里买来贝多芬的交响乐总谱学习。
“我至今仍然怀念那个充满梦想的童年,我总是被发现躲在赛文河岸的芦苇丛里,手里拿着一页纸,试图创作一些非常伟大的声音。
”许多年后他这样向朋友坦露道。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对于埃尔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
离开了伯明翰,他就是个无名小卒。
当时他在当地的乐队里拉琴,并且爱上了一位赴莱比锡学习的小提琴手,他们是邻居。
他们订了婚,但是后来姑娘却毁约去了新西兰。
又经历了一两段恋情后,他与大他九岁的爱丽丝·罗伯茨(Alice Roberts)结婚。
爱丽丝是向他学习钢琴伴奏的学生,出身上层社会,是驻印度部队将军之女,有一些证据表明爱丽丝是被埃尔加的才华打动,而决定委身于他和他的音乐的。
婚后,他们从马尔文(Malvern)搬去了伦敦,这样埃尔加就有更多机会和出版商交流,但一年后他们又搬回了老家。
婚姻把埃尔加带入了一个新的阶层,然而即使他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也依然无法摆脱小生意主儿子的身份。
他不喜欢人们称他是“音乐家埃尔加”,而希望人们称他为“绅士埃尔加”。
为此,罗萨·波利写道:“我从来没见过一个人能够如此快地变脸……他一提起马尔文,就摆出一副傲慢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是那种整天抱怨自己住在乡下的乡绅才会有的。
”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石禧年(执政六十周年),这一年埃尔加开始转运。
首先是Novello出版公司出版了他的《帝国进行曲》(Imperial March),大获成功。
1898年,利兹市艺术节委约他创作了《卡拉克塔克斯》(Caractacus),并且题献给女王。
到了1899年,指挥家汉斯·里赫特(Hans Richter)指挥首演了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
1901年,当布尔战争(Boer War)结束时,埃尔加创作完成了《第一号威风凛凛进行曲》。
这首作品的曲调实在太华丽,很快被传唱成一首名为《希望与荣耀的国度》的歌曲,并且成为了英国的第二国歌。
这时的埃尔加成了全民偶像:1904年他被授予骑士称号,连续三天在伦敦市中心的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举办他的音乐会;1911他被授予功绩勋章。
1903年,为了首演他的《使徒》(The Apostles),表演团体还进行了特殊的训练,三年后他的续作《天国》(The Kingdom)又随之而来。
然而,随着日益繁忙的创作,埃尔加开始遭受疾病的困扰:他的眼睛和耳朵都有老毛病,动不动就会感染。
之后他的信仰亦被动摇,他几乎不去做弥撒。
他深深爱上了一个名叫爱丽丝·沃特莉(Alice Stuart Wortley)的女人,她是一位下院议员的妻子,艺术家约翰·米莱斯(John Millais)爵士的女儿,他们两家人都是朋友。
埃尔加对沃特莉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爱意,我们并不知道他们之间有没有越过雷池,但不可否认的是,沃特莉激发了埃尔加创作出了他最杰出的三部作品——《小提琴协奏曲》(1910)、《第二交响曲》(1911)和《音乐制作人》(The Music Makers,1912)。
埃尔加坦言,他在这些作品里“倾注了灵魂”。
虽然埃尔加的《小提琴协奏曲》与《第一交响曲》都获得了成功,但这是他尝到的最后的甜头。
被认为是他最优秀作品之一的《音乐制作人》在当时受到了评论界的唾弃,充满了狂暴混乱情绪的《第二交响曲》直到十年后才有一次演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埃尔加加入了汉普斯敦旗下的特别警察部队。
8月底,在给他的朋友兼保护人弗兰克·舒斯特(Frank Schuster)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对于这场战争我无话可说,我只有想到我心爱的马时才会心如刀绞。
那些男人和女人都可以下地狱,但我的马啊。
我在屋子里不停地诅咒上帝,居然也允许这不能开口说话的牲畜受到折磨。
他可以杀死他的人类,但他怎么能杀死我的马??哦,我的马啊!”不过,他依然坚持作曲。
他为比利时诗人埃米尔·卡玛尔特(Emile Cammaerts)的作品《钟琴》的朗诵会写作配乐。
这是一篇关于安特卫普钟声的诗歌,其主旨在于歌颂战争初期比利时人的英勇行径,这正迎合了当时的国民情绪。
后来,他又接连写作了两部朗诵配乐、一部逃避现实的作品——芭蕾舞剧《血染的扇子》(The Sanguine Fan,1917),以及一部有趣的儿童剧《星光快车》(The Starlight Express,1915)。
不过,在战时埃尔加最重要的作品还属根据诗人劳伦斯·比尼恩(Laurence Binyon)的同名作品而创作的三乐章合唱套曲《英国之精神》(The Spirit of England)。
在创作伊始,他遇到了两个麻烦:第一,他发现另一位作曲家希瑞尔·鲁思曼(Cyril Roothman)也正在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名为《为了阵亡者》的同类型作品,这使他打起了退堂鼓;第二,他发觉自己在为第一首诗《8月4日》写作配乐时遇到了困难,因为曾经有许多德国人帮助过他,他无法将他们描绘成血淋林的破坏者。
虽然《英国之精神》很少上演,但无疑是一部杰作。
埃尔加拒绝为比尼恩的《和平颂》配乐。
相反,他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一战末期创作的三部室内乐作品里,尤其是1919年的《大提琴协奏曲》,在这部作品里他表达了个人对战争强烈的愤慨。
1920年4月,埃尔加的妻子爱丽丝·罗伯茨去世,这使他万念俱灰。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