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战争论读后感篇1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
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
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务必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
那里的军事力量就应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
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务必在感情的范围之内。
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就应忽视也不能忽视,个性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
使敌人无力反抗必须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能够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
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了失败,以后怎样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务必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
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
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预测的)。
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
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
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先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
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先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
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
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
通常状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
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
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
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思考自我的消耗,要思考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
综上思考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状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
战争论读后感范文5篇

战争论读后感范文5篇战争论读后感1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
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
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
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
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
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
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
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
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
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
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
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
静静的顿河战争的痛苦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战争的痛苦读后感静静的顿河战争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沙拉莫夫的一部作品,通过描述二战期间顿河战役中士兵们的艰苦生活和残酷战争,展现了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伤。
阅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助。
小说以主人公格拉乔夫为切入点,讲述了他在顿河战场上的一系列经历。
正是通过格拉乔夫的角度,读者得以深入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沉沦。
小说中,格拉乔夫目睹了战友们的悲惨遭遇、战场上的血腥场面,同时也与人们心灵的坚韧和对生存的渴望进行了交织。
在小说中,我被描绘出来的战争场景深深震撼了。
书中描述了战场上的死亡与毁灭,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战争使得原本平凡的农田变成了战争摧残的废墟,让原本平静的河流变成了红色的血河。
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伤让人心痛,让人反思战争的可怕和无意义。
更让我感到痛心的是战友间的相互牵挂和牺牲。
小说中,格拉乔夫与其他战友之间建立起了深厚和真挚的情谊。
在战争的洗礼下,他们携手面对死亡和苦难,相互扶持,守护着对方的生命。
然而,战争的残酷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兄弟情谊也只能在回忆中延续。
这种因战争而产生的痛苦和损失,让人无法言表。
在小说中,沙拉莫夫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
许多战士在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困苦,从而失去了往日的快乐与幸福。
即使在胜利面前,他们内心依然存在着无法抚平的伤痛。
小说中最后一段描写,格拉乔夫排着队伍穿过胜利大道时,他感受到的只有空虚与疲惫。
这个场景给我的感触最为深刻,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
通过阅读《静静的顿河战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痛苦和无助。
战争不仅带来了生命的损失和物质的毁灭,更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在战争的洗礼下,人类的善良和美好往往被扭曲和磨灭,只剩下了残忍和无奈。
通过这本小说,我认识到了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战争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唯有和平与宽容,才能真正带来人类的福祉和幸福。
关于战争读后感

关于战争读后感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战争不断地发生,给人类
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关于战争的书籍也是数不胜数,其中有很多让人深思的作品。
阅读这些关于战争的书籍,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极端的手段,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一种
方式。
然而,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在《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中,作者列夫·托尔斯泰通过描绘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俄罗斯社会,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在战争中,人们失去了亲人、财产,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瓦解。
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
托尔斯泰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和伤害。
另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战争题材作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部小说虽然没
有直接描写战争,但却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盖茨比是一位经历过一战的老兵,战争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使他在战后的社会中变得孤独和迷茫。
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却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这部小说通过盖茨比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摧残和扭曲。
通过阅读这些关于战争的作品,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和伤害。
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摧残和扭曲。
在面对战争时,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平,努力维护和平。
只有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人类社会能够远离战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三大战役读后感

三大战役读后感读完《三大战役》这本书,给我的感悟非常深刻。
这本书通过讲述三次重要的战役,分别是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战役、拿破仑的战役以及编制军队的战役,向读者展现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战役的运筹帷幄,以及背后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
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由于指挥官的个人能力,更是通过整个军队的协同配合和领导者的明智决策完成的。
与一般历史书相比,《三大战役》更注重于战略和战术的分析,以及军事指挥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详细解读每一次战役的过程和决策,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战役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作者还在书中给出了一些宝贵的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的启示,让读者能够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战争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简单的军队对抗,还包括了战略的谋划、兵力的调度、指挥官的决策等方方面面。
在战争中,一个小小的决策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局势的变化,一个领导者的果断和勇敢也能够决定胜败。
同时,我也意识到,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军队的实力,还非常依赖于指挥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都是历史上杰出的指挥官,他们通过独特的战略和战术,成功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编制军队的战役则更加注重整体的协同和组织,将军队的力量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
这些战役的胜利都是由于指挥官的明智决策以及军队的齐心协力所得来的。
通过读完《三大战役》,我对战争的理解更加全面,对于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仅仅历史知识的丰富,还有一些关于军事指挥和领导能力的宝贵启示。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教训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其他领域中,领导者都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和有效的组织能力。
中国历史战争读后感

中国历史战争读后感中国历史上涌现过许多战争,这些战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见证。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战争的相关书籍,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国家发展的艰辛。
下面将从历史战争的影响、战争的成本和战争的教训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中国历史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战争带给中国社会的直接影响是国力的削弱和人民的痛苦。
战乱不仅导致人口锐减、大量人员伤亡,更使得社会秩序瓦解,经济发展停滞。
然而,战争的间接影响也是巨大的。
战争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团结意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同时,历史战争也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军事技能的发展,为国家的长期繁荣打下了基础。
其次,读完中国历史战争书籍让我深感战争所付出的巨大成本。
战争不仅仅是生命的消耗,还涉及到国家财富的耗费。
在许多历史战争中,资源的浪费和军费的过度支出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困境和社会经济的崩溃。
战争时期的血腥冲突和毁灭性的武器不仅仅摧毁了战场上的敌人,更给无辜的平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这些都使我深思战争到底带给国家和人民的是痛苦和伤害,而非和平和安宁。
最后,历史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
战争的残酷和痛苦告诉我们,和平是多么的珍贵与宝贵。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深深浸透着团结和反抗外敌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读史明智,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更加注重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历史还告诉我们,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和平的重要保障。
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在国际上立足。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历史战争的书籍,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战争所需要付出的巨大成本以及战争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教训,都使我倍感珍惜和平,坚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道路。
战争论读后感范文3篇

战争论读后感范文3篇(读战争论读后感)战争论读后感范文1第一次阅读军事著作,我所感所悟并没有很多。
但这次的阅读却也打破了我对军事书籍的偏见,它们并非我所想的枯燥、无味。
《战争论》是克劳塞维次所著。
劳塞维茨全名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是早期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家。
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因为时代所限,克劳塞维次的书籍都带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烙印。
《战争论》和其它军事书籍在写作方法上都大致相同,在某一场战争事件的分析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书是作者在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
全书共3卷8篇124章;另约70余万字。
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四篇,战斗;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草稿);第八篇,战争计划。
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作者会以拿破仑战争为主要事实依据来写本书。
“最高大的小巨人”拿破仑是在历史上、军事上都提到非常多的伟大人物,他是法国历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领袖。
拿破仑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在短时间内统一法国,平息了内战,其征战脚步还遍布整个欧洲,直逼现在的俄罗斯版图。
狂热的作战欲望使拿破仑成功赢得两次“反法联盟”的军事打击。
然而百密终有一疏,自“滑铁卢”惨败后,拿破仑再难东山再起。
就作者选择拿破仑作为其论述的主要史实,笔者谈几个拙见:拿破仑无可披靡的军事才华,作者在本书文字的描述了或多或少的给我们透露了其对拿破仑的崇拜。
这样一个热爱军事的人在面对优秀军事人才的时候,他的内心不免翻起崇拜,当你“爱上”你的写作对象时,你就能更好地在书中把对他的想象加以利用。
拿破仑传奇的一身。
拿破仑本身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没有煊赫的家世,没有高大的身躯。
他的成功全靠自身的征战所得。
蒙特诺特、亚历山大、马伦哥,一系列煊赫的政绩,让拿破仑成为神话一般的领袖人物。
拿破仑一生打了近百场的战役且在他政治生涯的前期的征战都属不败的神话。
有关战争的读后感

有关战争的读后感战争,这个词汇让人们心生恐惧,因为它意味着死亡、破坏和痛苦。
然而,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塑造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读完有关战争的书籍,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战争是人类的悲剧,它带来的破坏和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在战争中,无辜的人们失去了生命,家园被摧毁,文明被蹂躏。
每一次战争都是人类的悲哀,它让人们感到无助和绝望。
读过许多关于战争的书籍,我看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苦难,这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战争不仅仅是武装冲突,它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战争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比如领土争端、意识形态冲突、资源争夺等。
通过阅读有关战争的书籍,我了解到战争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解决战争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解决。
只有解决了战争的根源,才能真正实现和平与安宁。
战争不仅仅是破坏,它还是人类勇气和毅力的体现。
在战争中,人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他们为了捍卫家园、保卫国家,不惜付出一切。
通过阅读有关战争的书籍,我看到了战争中人们的坚韧和勇敢,这让我对人类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恢复如初。
战争留下的创伤是深远的,需要长期的治疗和修复。
战争结束后,人们需要面对废墟和伤痕,需要重新建立家园和社会秩序。
通过阅读有关战争的书籍,我了解到战争结束后的重建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部分,它塑造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通过阅读有关战争的书籍,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战争是人类的悲剧,它带来的破坏和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战争不仅仅是武装冲突,它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战争不仅仅是破坏,它还是人类勇气和毅力的体现。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恢复如初。
通过阅读有关战争的书籍,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希望人类能够远离战争,追求和平与安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关于战争的读后感前一段时间读了各地方台热播陈彤的《马文的战争》,我是一口气读完的。
很久没有一口气而且这么短时间地读完一本书了,我觉得读得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故事本身有多新奇,吸引我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的情感内容。
我想先说说小说的语言风格:首先,语言很有个性,喜欢用长句子,用大量的排比式的修饰语,这种像滔滔江水一样的文字倾泻而下迫使人一口气读完,很有阅读快感。
我觉得小说能畅销的一个原因也许就和这样的语言风格有关系吧,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工作都充满快节奏感的时代,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感受的是一种紧张感,而小说的语言特点也无形中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里暗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生活。
我本身是个说话做事比较讲究速度的人,这样的语言风格很适合我的性格,我喜欢。
比如:杨欣说:“以前吧,特敬佩那种能受得住熬得过去直守得云开见日直熬到深山见太阳的那类女人。
”马文有一句:您也是一个受过教育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妇女,怎么就能把自己当成一老妈子自觉自愿地把伺候人当天职当使命当乐此不疲的伟大事业来干?其次,语言的丰富联想性,不论是人物对话语言还是叙事语言都给人一种丰富的联想性,寓言、古诗都被拿来发挥作用,让人物活起来,让故事生动起来,让语言诙谐起来。
比如:宋明有了点小权利后送给马文一张健身卡,马文不要,宋明说生命在于运动。
马文立刻接上了,说了句:瞎掰,生命在于静止。
你看那些老乌龟,爬得巨慢巨慢的,人家活多长?你再看豹子,跑得飞快飞快的,能蹦跶几年?离婚后,马文偷看杨欣的手机,杨欣很生气,马文抬起脸说:要么你这人不知好歹呢?我这不是帮你认清你目前的形式和首要任务吗?你的首要任务不是消极地等待李义抬大轿来娶你,守株待兔连兔子都等不来……就是碰巧能来一只,也是瞎模糊眼,一头撞在树上把自己撞晕过去的那种笨兔子,智商不太高、视力还不太好的那种……这种寓言故事的运用,能让人物的论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的说服力甚至能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说教性的理论,让人感觉有种事实胜于雄辩的痛快。
有时甚至是歪理,但这种传统故事的运用,却能让你无形中滋长一种同感。
再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难道看的是老婆的泪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难道约的是孝敬公婆生儿育女的黄脸婆?“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那是为谁翻?他们也就是写悼亡诗的时候,才能想得起老婆,而且这个老婆还得早死,要是命长,连这待遇也没有。
古诗文在我们国家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只要受过教育的人都对古诗文耳熟能详,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古诗更是妇孺皆知。
在文中能运用一些古诗,不但能给文章增彩,而且能达到现在语言不能达到的效果。
以上用的三句古诗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被作者拿来用在这里形容夫妻关系,我觉得很有力度。
用古诗中出现的情况说明夫妻关系,说明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让人信服。
而且引用古诗,还能免除很多啰嗦性的说教语言。
古诗用在现代文学中可以起到以一当十当百的作用。
再次,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幽默感,这方面故事中马文的语言是一典型。
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是油腔滑调的,但又不是单纯的“油、滑”,这种“油、滑”透着一种智慧的诙谐,诙谐得让人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感觉很轻松。
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上面的例子也能可见一斑。
其他例子就不多列举。
谈过语言风格后,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小说表现的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我觉得在表现夫妻感情上,作者想告诉我们很多,可以是见仁见智吧,但我从小说中得到一点:生活是如此的琐碎,我们走进围城不容易,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发现,还是原配好啊。
马文的战争是围绕着女人的战争,更是马文的生活中杨欣无处不在的战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处体现着作者的犀利,作者总能戳到人的痛处,总能一下子戳到事情的关键处。
但在这种犀利的语言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婚姻的痛楚和幸福的真相。
”其实马文辛辛苦苦“战争”了一大圈儿,还是没有摆脱杨欣的阴影,两个人十一年的婚姻生活足以让两个人的联系渗透到任何细节。
就马文和杨欣的关系与马文和李芹的交往相比,和杨欣总是锅碗瓢盆酱醋茶针尖对麦芒恶语相向,但透着一种关心和亲昵,而和李芹一般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喝茶煮咖啡,却让人感到一种距离和小心。
你说生活应该是前者呢还是后者好呢?最后,李芹的离开,马文的回归是水到渠成的合情合理的了。
从小说中我还得到一点启示:在我们传统的婚姻中,要想“和谐”,那就要男人是天是支柱,是经济的主体,而女人就要小鸟依人贤惠的有点傻气,是家务的主体。
否则,婚姻就很难长久,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活中随处可见,影视剧中更是比比皆是。
像马文和李芹,两个人也甜蜜了好一阵子,可最终马文在李芹的看不起的埋怨中离开了,马文在经济上和李芹相差太大了,我们中国的男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所谓的“吃软饭”,为什么李芹一提结婚马文就有压力,李芹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马文的心里障碍,更是马文和李芹的关系的巨大障碍。
还有,从李芹的身上,我感到:女人相对于男人而言,对婚姻更渴望,任何女人都有家庭的理想,不要说正常的女人,就是古代的妓女哪个不渴望着从良,嫁个人成个家。
所以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女人愿意做一辈子情人,因为情人是青春事业,因为她会老去。
李芹最终还是向马文要婚姻,这也是马文离开李芹的原因,马文在李芹只愿能两个人在一起能开心的前提下,没有任何心里负担地和李芹交往,可当最后李芹提出要婚姻的时候,马文意外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可马文又不是一个十足的坏蛋,不是一个没任何责任的人,于是在李芹要求下答应给李芹一个婚姻。
可是他们之间的我在上面说的障碍并没有消除,它依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婚姻哪个女人敢要,所以最终李芹选择了放弃,选择了放手,给自己自由给马文自由。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我们却忽略了爱情的转化,其实我们的爱情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那就是亲情。
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应该高兴的地方,因为人们经常背叛爱情却不会背叛亲情。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想:我们的爱情变得更醇厚了,厚重到我们与爱人之间又多了一份亲情。
我觉得马文和杨欣之间就是这种情况。
马文和杨欣是一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冤家”。
我认为他们印证了爱情能转化成亲情,当然这种转化是在两个人有感情基础的,两个人当初走进婚姻那是有感情基础的,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表达这个意思,我觉得他们之间渗透了对彼此的亲情,他们在争吵中推进生活,他们却不知道对彼此的感觉,失去了才知道这个人其实已经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左手握右手没感觉,那是因为左右手同是身体的一部分。
夫妻两个人之间没有了恋爱时的激情和触电感觉,那是因为两个人已经变成了亲人。
两个人吵来吵去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把对方的事情格外放在心上,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事情一旦出现两个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对方,在电话里在家里都能毫不设防地真情流露,这不是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对小说的理解我仅仅停留在表面,我所感受的我所理解的仅仅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每个人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生活阅历的不同,都会对小说进行不同的再创造,相信每个人从小说中都会得到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让这种体验运用到生活中,给自己以警示。
马文的战争也许还没有结束,需要想象力丰富的读者继续想象以后的情节发展,可我不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我觉得已经有了结局。
我们的生活也没有结束,我们也都有着自己的战争,在这个战争的圈子里,何去何从只有自己去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最后,祝福所有生活在围城里的人,好好珍惜和把握眼前人吧!篇二:关于战争的读后感“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篇诗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17日中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12点50分,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
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
3点半时,定远舰所发出的30厘米半口径巨弹,命中松岛。
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
”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于是,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
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刘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自沉。
”这天正是邓世昌45岁生日,他与2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
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为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经过4小时40分的酷战,我方5舰沉没,800余人伤亡;日方六舰受重创六舰受伤,伤亡300余人。
读到这里,我的心异常焦虑,有如此英勇的战士,我们为啥还会惨败哪?我们再看看当是的清政府吧。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
致使北洋水师没有更新装备,弹药不足。
开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师李鸿章,又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
这样,北洋舰队深藏威海港内,坐待日寇来攻。
后来,日军从宽松成登陆,占领威海,致使刘公岛成为一个孤岛。
在外援断绝,内部叛乱的情况下,丁汝昌仍连续击退倭寇8次进攻,最后,知大势已去,遂自杀殉国。
在当时政府腐败、国民羸弱、士气不振的形势下,丁汝昌一人是无法挽回败局的,“壮志未酬身先卒,常使英雄泪潢襟”。
中国近百上前的历史悲剧,虽已成为过去,但它几乎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个可悲可泣的历史教训,当引起后人的无限深思!看今朝,美国富强,他想打谁就打谁,没有人敢惹,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打着给人家带来和平的谎言发动的。
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多少妻儿老小惨遭涂炭,有谁给他们做主,有谁给他们撑腰,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就是强权,没有理可讲的。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日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领导集团,带领人民搞好建设,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篇三:关于战争的读后感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