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争读后感
石油战争读后感(三)

石油战争读后感(三)
威廉。
恩道尔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地缘和经济学家,他对世界政治、生活发生的一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在石油意识形态、美元经
济等方面有着透彻深入的研究。
当今世界的发展离不来三样东西——
石油、粮食和美元,就如亨利。
基辛格博士说的那样:“如果你加以
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
所有的人因;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从上到下世界”,当今
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就是利用为害这三个要素对全世界进行实际
的控制和盘剥。
无论是对阿富汗,还是对伊拉克,还是当下西方国家
对伊拉克的空袭、对埃及的政治势力更迭,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新一
轮的洗牌,无不透出对石油、矿产资源的加以控制野心。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英国就开始对世界的石油版图进行控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
的硝烟,英国又将接力棒交给了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的霸主制定着游
戏的规则,而欧美又将如何本土应对石油危机呢,每年1800万辆汽车
上市,每年9%的经济增长都需要能源来支撑,除了俄罗斯、委内瑞拉、伊朗,我们还能找到哪些稳定的石油资源来支撑我们的发展呢?
《石油战争》讲述了100多年来紧紧围绕着战略方向石油这一战
略资源所发生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大国间的争夺、战争的硝烟、企业
和金融大鳄的角逐等桥段。
为我们揭开近代世界发展的血泪史,为我
们理解当今世界局势发展变化有深厚的帮助。
作为一个对世界经济政策、政治、建筑史研究的爱好者,我想通
过我个人的阅读、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受。
论石油与战争

论石油与战争石油与战争引言:能源一直是我们人类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时刻都关注着能源的发展与应用,当今最为人们熟知并且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类能源便是化石能源。
石油是黑色的金子,但同时它又是引发灾难的魔鬼。
当我们还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某个地区的战争,只不过是收音机里听到的一条消息。
当我们开上汽车的时候,我们发现战争和加油站不断滚动的数字之间,似乎有了某种联系。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国际油价从70美元飙升到了140美元,2011年3月,利比亚战争爆发,国际油价大幅攀升,一度升至106.95美元一桶,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新高。
目前,每桶油价仍在100美元上下的水平徘徊,而中国的油价从每升2元多涨到了今天的7元多,全球进入高油价时代,于是中国人开始关心一个问题,我们的石油从哪里来?战争和油价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当我们梳理近百年的战争史时,才发现很多战争都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进行的博弈。
百年来,石油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世界进入石油时代以后,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导致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
在近现代战争史上,无数次战争由石油引起。
从两次世界大战到一系列的局部战争,无不带有强烈的石油色彩。
石油分布: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中东波斯湾沿岸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臵,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
石油战争读后感

石油战争读后感石油战争读后感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石油作为世界公认的能源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因此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石油战争。
本次读后感我将分享读过的一本名为《石油大战》的书籍,书中作者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调查研究,深入生动的揭示了石油战争的历程和内幕,强烈建议石油从业人士或对能源经济感兴趣的人看一看。
回想这本书,我深有体会的是:石油对于人类的贡献和影响无处不在。
由于其能源密度高、储量大等优越的性质,使得石油工业变得十分重要。
同时却也引来了各个国家的强烈竞争和掠夺。
特别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石油资源战争“真正”开始了,尤其是伊拉克战争期间,各国为了抢夺伊拉克的石油储备打起了血腥的“石油战争”。
《石油大战》对于我这一类非专业人士而言,阅读中并非难以理解,阅读体验十分流畅。
作者通过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表述出石油战争的历程,让读者更有深入的了解。
不仅如此,书中多个案例也提高了我的认识和分析石油战争的方法论。
其中,作者在回顾石油历史时,提到了石油在美国的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油的使用以及在中东石油国家的崛起等问题,这也使我对石油产业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对于石油从业人士有意义,对于其他人而言,也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全球贸易依赖石油的今天,石油的供求不仅仅关乎经济,还牵涉到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
作者的观点对于我们了解和分析当今政治和经济格局,有着一定的启示价值。
此外,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多个石油暴发事件和石油产业的成败经验,以及一些在石油战争中做出的错误决策,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回顾以往的石油争夺战,我们不难发现,各国在石油储备保障方面的不妥协作和对于环保问题的忽视等,都让其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如战争、石油垃圾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因此,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发展能源产业,还需要思考更加可持续的方案。
石油产业向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发展,不仅对于全球环境的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于全球能源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

《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120美元,130美元,140美元……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不少国家近来提出了“第三次石油危机已拉开序幕”的观点。
国际投资银行高盛在5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国际油价在未来两年内可能蹿升至每桶200美元。
这样的预期令人担忧。
可是,真相到底是什么?知识产权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著作《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思考的新方向。
过去100年的世界历史,可以说是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储备而战的历史。
首先是英国和德国对波斯湾石油的竞争,后来是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短暂竞争,随即英美共同对付德国和俄罗斯,后来又共同对付伊朗、墨西哥、委内瑞拉等一切可能威胁其全球石油主宰者地位的国家或利益集团。
在威廉·恩道尔笔下,1973年的石油危机到底发生了什么?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任职美国总统的第一年。
这一年年末,美国经济开始衰退。
从1970年到1971年,美国大幅度降低利率,结果投机“热钱”纷纷投向欧洲和其他地方,导致美元不断贬值。
到1971年年底,美国官方黄金储备不及官方负债的1/4,也就是说,如果国外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把美元兑换成黄金,华盛顿将没有能力满足这样的需求。
作为应对,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
此举单方面撕毁了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协定。
但即使这样,到1973年5月,美元的急剧贬值仍在继续。
于是,84位世界顶尖级的金融界和政界人士聚集在瑞典的索尔茨约巴登——瑞典银行业名门瓦伦堡家族的一个隐秘的海岛度假胜地,参加一个名为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聚会,商讨对策。
历史证明这是一次极不寻常的会议。
一场围绕石油的阴谋从会议上策划开来,这就是引发全球性的石油禁运,以此来大幅度提高世界石油价格。
作为实施阴谋的第一步,美国与会者沃尔特·利维在描述了未来世界石油需求和供给的前景后预言:“石油进口成本将大幅度提高,石油消费国的贸易平衡将遭遇巨大困境,欧佩克(OPEC)石油收益将出现四倍增长。
石油战争读后感

石油战争读后感《石油战争》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保罗·罗伯茨撰写的政治小说,小说以石油资源为背景,展现了国际政治、商业和军事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小说,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为了获取石油资源而展开的各种争斗和冲突。
读完《石油战争》后,我深切感受到了石油战争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深刻警示。
小说以一个虚构的中东国家为背景,通过描绘石油资源的开采、贸易和利益分配,展现了各国为了获取石油资源而进行的政治角力和军事冲突。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情节,生动地展现了石油战争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影响。
在小说中,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之间为了获取石油资源而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角逐,不惜动用军事力量,甚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战争。
这些情节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石油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以及石油战争对世界秩序和和平稳定所造成的威胁。
通过阅读《石油战争》,我对石油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它不仅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重要能源,还是化工、医药和农业等领域的重要原料。
石油资源的供应和价格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然而,由于石油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了各国之间为了获取石油资源而进行的竞争和争斗。
这种情况不仅加剧了国际政治的紧张局势,还导致了许多地区的动荡和战乱。
小说中描绘的各国为了获取石油资源而进行的角逐和冲突,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的竞争和冲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通过阅读《石油战争》,我对国际政治和商业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描绘的各国为了获取石油资源而进行的政治角逐和商业竞争,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国际政治和商业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现实世界中,各国为了获取石油资源而进行的政治角逐和商业竞争也是层出不穷。
各国通过政治手段、经济手段甚至军事手段来争夺石油资源,这种情况不仅加剧了国际政治的紧张局势,还导致了各种形式的冲突和战争。
石油战争读后感

石油战争读后感《石油战争》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石油产业的深入调查和对当今世界能源格局的分析,揭示了石油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石油资源争夺所引发的种种冲突和战争。
这部书让我对石油这一全球性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石油战争》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石油资源的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让我对石油产业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而且其储量分布非常不均衡,这导致了石油资源的争夺和竞争。
在全球化的今天,石油已经成为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的核心之一,各国为了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不惜动用军事手段,甚至发动战争。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石油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也对石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除此之外,《石油战争》还对一些国家在石油资源争夺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运作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和矛盾不断加剧,石油资源的争夺更是使得国际关系更加紧张。
作者通过对一些国家在石油资源争夺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运作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和矛盾不断加剧,石油资源的争夺更是使得国际关系更加紧张。
作者通过对一些国家在石油资源争夺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运作有了更多的认识。
总的来说,《石油战争》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不仅让我对石油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关注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努力为推动可持续能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石油战争读书笔记

石油战争读书笔记石油战争读后感这本书和《货币战争》一样,引用了基辛格的话: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在此书中,恩道尔通过围绕着石油为中心,展现了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世界战争的史图,而且也涉及到了银行家,摩根集团,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些在《货币战争》中不断出现的银行家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席在《石油战争》中。
通过此书,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
不过书名有些误导性。
英文的书名翻译过来应该是一个世纪的战争——盎格鲁美利坚石油政治和世界新秩序。
出版商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做了改动。
吸引眼球的目的达到了,但新的书名与内容并不完全协调。
通观全书,虽然石油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但并非唯一的线索。
比如该书的前半部分对英帝国战略的描述,并没有过多地涉及石油。
而如果仅用石油战略来理解大国政治,在有些时候就会显得牵强。
毋宁这样说:石油是理解大国政治一个重要角度,但大国政治并不完全为了石油。
从根本上说,大国政治是为了满足统治集团的利益。
只是在很多时候,石油利益就是统治集团最大的利益。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野,之前的世界是英国主导的世界。
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小国,英国无法像它的继任者美国一样对世界进行直接的统治,在很多时候不得不运用所谓均势的战略,在其他大国之间刻意制造对立和平衡,从而维持自己的利益。
甚至希特勒的上台和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可以理解为英国军事战略的一次不成功实践。
之所以没有成功,可以说是希特勒的能力和德国的发展超出了英帝国的预计,终于造成了养虎为患的后果。
从这个角度出发,张伯伦政府绥靖政策的缘由便昭然若揭。
可怜的张伯伦一直以为在利用德国对抗其他欧洲强国,反被德国利用。
二战之后是美国主导的世界,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只能躲在美国的身后,作为帮凶享受一点主人的施舍。
美国的帝国情结甚至远远超过它的导师英国。
这是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
《石油战争》读后感

《石油战争》读后感说到底,武力只是一种自卫手段,不可用于攻击他人,更不可滥用,不然害人害己,对别人不说,光对自己就没有一点好处。
文明是珍贵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独裁者的工具,而文明却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劳动人民智慧最好的体现。
战争让文明胆寒,作者余秋雨也多次在书中强调要维护和平以及和平对文明的重要性,我也希望所有国家都能放弃军备竞争,保护和平,给古老的文明以最好的保护!他是如何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以一颗平静甚至感恩的心,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不如意的事?上帝让他平静地生活了二十一年后,玩笑似地赠与他一个不健全的躯体,夺去了他的母亲;干脆利落地折断了这个少年刚舒展的羽翼,硬生生地毁坏一个生灵对未来的所有梦想。
若是换做是他人承受这一切,恐怕早就从此自怨自艾、一蹶不振,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祥子是一个悲剧,他尽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却依然落了个两手空空。
如果祥子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也许他就不会变成那样的“刺儿头”了。
因为他是那样的要强、那样的善良、那样的正直,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下一切!我们也应当学习祥子的那种“吃得苦中苦”的精神,虽然未必“方为人上人”,但只要努力了,奋斗过了,便能问心无愧。
辣。
鲁迅的本色。
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
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
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战争》读后感
A CENTURY OF WAR,一个世纪的战争,这是我所阅读的《石油战争》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作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当然我也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认识他的。
本书全面阐述了构成世界霸权的基础力量,揭示了石油、美元轮动席卷全球财富的秘密,描绘了世界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
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经济、石油(资源)与政治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可以说是残酷的世界。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也是世界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
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简单的说就是将地理与政治相结合,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式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本以为该书应该是全篇向读者揭示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即使我粗略阅读至本书三分之一处仍没有发现有过多的介绍石油资源以及其重要性,大部分都是对上世纪初英帝国战略的描述,石油只是其中一个重要资源,可以这么说,仅用石油资源战略来理解一个大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是不正确的,较为牵强的。
但是另一方面,就如书中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一段话令人深思:即“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住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世界。
”
现代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包括石油资源的。
石油主要是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
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化肥、塑料和沥青等的原料。
假如有一天世界上的石油突然消失了,那我们的汽车就无法行驶,飞机无法飞行,没有沥青马路,没有机械润滑油,没有化妆品,没有塑料产品,哦不,从理论上说我甚至无法打出这一行字。
整个世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会毁灭,这绝非危言耸听。
据相关报告,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约为60%,在和平时期这一数据可能也许只是看看而已,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的石油运输线路将被掐断封锁,只需几周时间,我国大部分军事设备将无法使用。
一旦中国龙无法动弹,那我相信不管是“鬼子”、“猴子”还是“阿三”这些跳梁小丑都会出来兴风作浪的。
说到这里,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中国石油人身上沉沉的重担,不能学习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至少也可以为中华崛起而挖油吧。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之前的世界是英国的世界。
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小国,英国无法像它的继承者美国一样对世界进行直接的统治,所以在很多时候不得不运用所谓“均势”的战略,在其他大国之间刻意制造对立和平衡,从而维持自己的利益。
这一策略类似于我国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政策。
这一“均势”政策被英国成功运用了几百年,这才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威名。
特别是在1815年打败拿破仑之后,达到鼎盛时期,全世界大约4~5亿人,大约是全球人口约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德国这一后起帝国主义国家为首的利益集团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这一情况也可以理解为英国“均势”战略的一次不成功实践。
虽然一战以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为结束,但是英国的全世界霸主地位已然不保。
果然,仅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德国卷土重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希特勒的上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完全可以理解为英国军事战略的
一次失败的实践。
之所以失败,可以说是希特勒的能力和德国的发展超出了英帝国的预计,终于造成了养虎为患的后果。
张伯伦政府还继续施行绥靖政策,还以为在利用德国对抗其他欧洲强哥,反而被德国所利用。
于是便发生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及伦敦连续数月的轰炸,损失惨重。
二战之后英国彻底失去霸主地位,转而成为美国主导的世界,英国就只能躲在美国背后,作为一个帮凶享受一点昔日的荣耀。
而作为世界霸主继承者的美国则比上一任英国聪明得多:运用经济上的统治力,美国成功在战后建立了美元的霸权;运用政治和军事上的统治力,美国成功掌握了世界石油命脉,建立了石油霸权。
依靠着美元和石油的坚实基础,霸权得以在全世界进一步展开。
只要触犯了美帝国的利益,无一例外要被制裁乃至消灭,苏联、伊拉克、南斯拉夫、阿富汗。
但与传统霸主崇尚武力不同的是,美国这一现代霸主拥有多种武器,无论是货币、石油还是文化侵略,都是它的致命武器,而不见硝烟的武器,其威力不亚于甚至更甚于最先进的飞机和坦克。
以石油资源为例,美国只需要利用帮凶封锁封锁航线,或暗地支援一下石油产地的革命武装,或抬高石油价格等方法,一旦使用得当,其威力也可与金融战相媲美。
举一个例子,美苏本来是两个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就因为石油是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美国资本集团才能利用其发达的资本市场来操控世界石油价格。
因为苏联是产油国,美国就利用他们操控的世界资本市场商品价格,压制国际石油的价格,使当时的国际油价一直被压制着维持在远远低于苏联当时的生产石油的成本价下面。
也就是说苏联生产越多的石油,其亏损就越大。
美国就利用石油武器逼垮了苏联幼稚而死板的金融市场,从一个方面遏制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几十年世界内,美国多次利用这一招数击败对手,越发尝到了石油武器的甜头。
于是美
国在利用石油武器的同时,在全世界各大石油产出地插上星条旗,增加自己手中的武器数量,越发的方便其进行石油资源控制,遏制下一个对手---中国的成长。
对美国来说,中国的发展总是会对美国产生威胁的。
中国的崛起将不可避免的会挤占美国人的资源。
假如世界有100份石油,以前都是美国人独占大半,突然出现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中国来争夺石油资源,这在美国看来本来就是不可饶恕的。
美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呢?不是一个与它在全世界争夺资源、抢占市场的中国,而是一个每生产一台9000块的苹果手机而只赚25块钱的中国,一个为美国提供廉价商品的中国,一个为美国提供各种稀奇珍贵资源的中国。
但让世界霸主美国担忧的是,这一世界代工厂已经厌倦了作为廉价产品输出地的生活,正在向着美国最不愿看到的方向前进着,也许只需几十年的发展就会站出来挑战它甚至击败它。
如果是20世纪之前英国的话,肯定会联合日本、印度、俄罗斯等中国周边国家来牵制中国,不管是武力威慑还是经济制裁。
但美国不同,它只需要提高石油价格便另中国如鲠在喉。
中国想要发展便离不开石油,而且自身供给不足,非常依赖进口石油。
那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石油价格竟从8美元/桶涨到了100多美元/桶。
理所当然,石油价格疯狂上涨是因为有人为在操纵价格,与供需矛盾无关。
这是主要针对中国的一次经济战争,这与中国把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中国正在兴建的大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美国资本集团目的就是要消耗掉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慢慢的将中国的外汇储备消耗在石油中。
因此,在当今世界,中国若要崛起,必然离不开石油,则不可避免的会与控制大量石油资源的美国相碰撞,若爆发石油战争,则须我辈石油人挺身而出,为过做贡献。
加强自我修养,提升石油钻采科技水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