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单元整合1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知识体系---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1)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知识体系---每个单元的总体框架(1)《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 (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哲 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 唯物 物质决定意识。
学 主义 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基本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概 派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 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论主义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 主观唯心主义形态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思想、方向)客观唯唯物主义可知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主义哲学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中国化的重邓小平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唯物辩辩 证 唯 物 主 义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历史唯 物主义社会历史观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联系发展矛盾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真理人的价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与价值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新社会发展的规律 实践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单元知识整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年来,洋节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等,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
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
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同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性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解析:“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排除。
B、C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2.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准确时间。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这主要表明( )A.人应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稳定持久的价值观B.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C.人应该诚实守信、改造主观世界D.真理是相对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材料说明要树立一种主流价值观,这样人在做选择时才不会混乱,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
答案:A3.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
即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谋发展。
“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哲学依据是( )A.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B.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C.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是发展动力的原理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理解析: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显然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8届高考政治(全国I卷)大二轮复习课件:必修4 第1单元 课时1 美好生活的向导

支持者认为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但是世界上也有 一些人和民间组织对此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大自然
有其自身的法则,人为地改变生物的基因将会给人类带来毁
灭性的影响。从中可见( ) ②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 ④认识运
①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动的指导
③价值判断与人认识事物的角度有关
动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课时1
美好生活的向导 (含哲学与时代精神)
备考导航
考点分布 命题方向 1.命题特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多以名人名言或重要观点作为载体。 2.备考方向:留意古人对世界的看法和 思考,联系一些科学家的具体事例和科 研成果,把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注:数字代表近5年全国高考考次。加深对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及哲 命题指数:选择题☆☆☆☆☆;非 学的功能和作用的理解。要结合党的最 选择题☆☆☆☆☆ 新会议精神和最新理论成果,理解哲学 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把握真正的哲学都 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升华。具体 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提醒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所以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的不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正确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与哲学。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 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
联系
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4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形态: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 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物品一般有使用价值☆两者关系:对立统一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2、货币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 -- 扩大的物物交换 -- 一般等价物 --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③货币的本质 -- 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④货币的职能:A、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原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需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2)支付手段,伴随赊账产生而出现。
例: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① 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 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实质表现影响通货供小物价上涨,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膨胀于求纸币贬值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单元整合1 精品

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一般人的世界观只是自发的、朴素的、 零散的,不能形成哲学)
(3)从产生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方面,哲 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 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二三四五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二三四五
五、哲学与时代精神
1.真正的哲学
含 是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握,是自己 义 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原 因
第一,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 的脉搏。第二,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 果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 与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二三四五
二、哲学的内涵 全面理解哲学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 (1)从本义看,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之学,是一门给人智慧、
一二三四五
(4)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统一,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的内涵如图所示:
一二三四五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 问题 两方面的内 容 成为哲学基 本 问题的原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 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 答的问题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 第一单元知识整合梳理(共23张PPT)

精神上的精华。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思 想 政 治 必 修 ④ 人 教 版
· 返回导航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3)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 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思 想 政 治 必 修 ④ 人 教 版
观。
· 返回导航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要克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解。不能仅从两个词语的表
面意义上来理解其内涵,认为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乐的物 质主义,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肉欲、爱财、牟利、娱乐等一切满足感官需 求,追求个人私利的龌龊行为;认为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 的理想主义。这是极其错误的。唯物和唯心是一对哲学范畴,表明一种在关于
分析: 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与升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 华。“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正确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任务与要求,是 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于我
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指导思想,用“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指导 现代化进程,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推动社会变革,推动时代的步 伐。
· 返回导航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构成了中国理论的重要元素,既反映了社会实践发
展的深层逻辑,又蕴含了古今中外的哲学智慧,并带有鲜明中国特色。“四个 全面” 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矛盾,强调认识和实
践的全面性、完整性;“五大发展理念”关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
超全超详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超全超详细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1. 政治学说形成的原因2. 政治学说的发展阶段3. 政治学说的传播和影响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1. 政治学说的定义和特征2. 政治学说的分类和流派3. 政治学说的核心理论政治学说的方法论1. 政治学研究的范式和方法2.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3. 政治学研究的技术和工具第二章国家与政治国家的基本概念和属性1.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2. 国家的属相和基本属性3. 国家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国家的组织结构与职能分工1. 国家机构与职能分工2. 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3. 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政治权利与政治参与1. 政治权利的定义和特征2. 社会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参与3. 政治权利的保障与实现第三章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1. 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2. 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3. 政治制度变迁的原因与途径国家基本制度和政治制度结构1. 国家元首和政府机构2. 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3. 法院和检察院中国的领导地位1. 中国的崛起和发展2. 中国的宗旨和任务3. 中国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模式第四章政治文明和政治道德政治文化和政治心态1.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特征2. 政治文化与国家发展的关系3. 政治心态对政治文明的影响政治道德与政治体制改革1. 政治道德的定义和标准2.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3.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1. 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2. 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3. 政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2018-2019学年同步一体资料之政治必修4课件: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单元总结1

单元总结F网络构建星构建网络,把握全局言核心整合全整合主干,发散思维一、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角度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角度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角度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从与时代的关系角度看: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误区警示关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常见错误剖析(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剖析: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所以我们只能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剖析: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只有科学的哲学才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剖析: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但哲学并不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哲学也包括非科学的世界观和非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5)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不能将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特别提醒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走进高考
3.(2016· 上海卷,23)科学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 显著的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A.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肯定无产阶级历史作用 B.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推动现实世界发展 C.是无产阶级的认识工具,来自实践并为实践服务 D.不仅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 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经过实践检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 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科学性,但没有体现实践性;B项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但没有体现科学性;C项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但没有 体现科学性。 答案:D
单元整合
-1-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走进高考
备选答案:①可知论 ②升华 ③世界观 ④具体科学 会变革 ⑥唯物主义 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提示A.③ B.④ C.⑥ D.① E.② F.⑤ G.⑦
⑤社
-2-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走进高考
真题再现 1.(2018· 江苏卷,26)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 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 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 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走进高考
4.(2016· 江苏卷,25)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 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 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 句话说明( )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 动哲学的发展,①正确;“哲学已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 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 一条路”,说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③正确;认为哲学是 “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排除;④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7-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走进高考
反思领悟本单元在近五年高考全国卷中均没有出现命题,因此为高 考冷点。结合地方高考命题及当前社会热点,本单元要重视世界观 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的社会作用、哲 学的基本派别等知识点的学习。
-8-
-4-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走进高考
2.(2016· 上海卷,2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 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 A.世界观践行方法论 B.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世界观反映方法论 D.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B项是对两者关系的正确理解。A、C、D三项 说法错误。 答案:B
-3-
单元整合知识网络走来自高考解析:本题考查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指导。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认识属于具体科学,人们对 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看法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材料强调具体科 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 目主旨。 答案:A